自我效能感理论对本科护生临床适应能力的影响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效能感理论对本科护生临床适应能力的影响研究【前言】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培养护理本科生(以下简称护生)的临床实践能力逐渐受到重视,而护生临床实践能力又与其实习期间的适应能力密切相关。

本人为了替研究课题提供必要的背景支持和相关的研究成果以使研究项目更具说服力而阅读了大量文献。

从大量文献中发现,对于自我效能感这一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提出的概念已经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并对其展开一系列相关性的研究,而在自我效能感与护理方面的关联也有一定的涉及,甚至也能看到一些研究自我效能感与护生临床适应能力的研究,但是对于具体的阐述自我效能感与护生临床适应能力的相关性方面则缺乏研究。

这更加显示了本人预研究项目的必要性,现将文献内容综述如下:
【中心内容】
1 影响护生角色行为适应的因素
1.1 客观因素
1.1.1 带教老师因素带教水平除与学历、职称有关外,还应强调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1]。

郭宏等[2]认为:带教老师在带实习护生的同时还承担着繁重的临床护理工作,双重任务造成带教老师有时忽略临床带教工作,另外带教老师的能力、敬业精神以及工作态度的好坏等也影响了护生理论与技能的掌握。

护理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的实习行为大多通过模仿带教老师而形成,许多学生通过对带教教师的观察去理解和建立对护理工作的概念[3]。

因此,带教老师对学生职业行为的形成具有不可否认的作用。

1.1.2 实习方面因素王艳梅[4]通过对22个实习护生临床实习行为的分析,认为:实习计划应明确具体,因为实习计划是教学、管理、学生行为的指南;同时应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另外还应加强教学单位与实习基地的联系。

林征[5]调查了69名本专科实习护生,有81.5%和88.1%的护生认为良好的实习基地能提供好的条件,满足病人的需求,有利于整体护理的开展,是跨世纪人才培养的关键。

护生希望选择500张床位以上、病种齐全的综合性医院作为实习基地,能够
由理论知识丰富、操作技术熟练的老师带教。

但是近年来,医院开展成本核算,部分科室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和科研效益,片面强调医疗和科研,控制实习资金,致使实习基地有限,临床护理教学条件差,各科室的实习生相对较多,护生可利用的实习资源少,实践机会也相应减少[6]。

并且目前本科护生生产实习为48周。

而在临床生产实习的第20周左右,用人单位就已经开始招聘。

由于这个阶段尚未完成临床实习轮转计划,护生在紧张的实习过程中需要向老师请假去应聘,从精力和时间上都对临床实习产生一定的影响。

1.1.3 病人方面因素病区的“情感气氛”会影响护生的学习[6]。

护生因操作不熟练,常常表现出不自信。

加之病人及家属对实习护生缺乏信任感,甚至对护生态度冷漠,常常拒绝护生为其进行护理操作,给护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从而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护生的实习效果。

1.2主观因素
1.2.1 自我效能感临床实习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认同专业角色,学习临床技能,走上专业道路的重要场所。

学生有亲历性操作经验、观察学习的机会、教师的及时反馈、复杂多变的临床学习环境,但这些环境因素并不能完全导致学生职业行为的形成。

在知识的获得与行为的形成之间,学生的自我效能影响行为的选择。

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提出,是Bandura 社会认知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即自我效能感强的人相信自己能处理好各种事情,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会更积极、更主动[7]。

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自我效能对心理功能的影响:自我效能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自我效能决定着人们努力程度和持续时间;自我效能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向和归因方式;自我效能影响人们对困难的态度。

(2)自我效能与行为有机地联系着。

(3)行为表现成就是自我效能的主要信息来源[8]。

由此可见,自我效能与适应能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1.2.2 学习动机我国已有不少文献从学生的角度探讨影响临床学习行为及效果的因素。

李金娜[9]对5所学校102名护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学生综合考核成绩与其自信心有关,自信心愈强,成绩愈好。

该研究结果与国外报道相似。

另外,雍文博[10]对影响临床带教质量因素的分析,发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
对老师的畏惧心理影响了实习效果。

赵琴[11]分析了影响临床实习质量的因素,认为部分护生理论基础不扎实,实习中后期对自己缺乏严格要求,中专层次的护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较差等因素影响了实习质量。

这些研究都明显证实了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适应能力及学习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力。

1.2.3 自身能力进入临床实习后,就意味着护生由受照顾的学生转变为照顾病人的实习生,尝试着去适应各种不同的角色。

面对一个真实又陌生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面对理想与具体工作状况发生的碰撞,护生一时难以适应,从而产生孤独、紧张、害怕、无助的心理[12]。

表现出心理不平衡,厌烦护理工作,缺乏主动服务意识。

这种生理应对能力的缺乏导致护生难以适应角色,造成冲突。

护生在课堂多是被动地吸纳知识,初到临床面临需要主动地运用所学的知识,不能将书本上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并为病人提供切实的护理服务。

面对临床上出现的诸多问题,使她们不知如何入手,渴望获得专业知识,但不知如何参与,感到学非所用。

这时往往会觉得临床上的一切不完全符合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理论与实践有明显的脱节感[13],使得护生有较重的心理负荷。

护生本身对知识输出的不适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不能尽快适应临床角色。

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是其胜任职业角色的最主要因素。

由于学校护理教学模式比较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而忽视沟通技巧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护生沟通能力不足。

护生从学校进入医院,将面临陌生的护患、医护等诸多关系,这是她们从来没有过的人生体验。

在与之沟通时存在拘谨、生硬、寡言少语;不能以亲切、温和的语气及自然的表情与病人及老师交流沟通,无形中拉大了护生与病人、老师的距离。

当实习中遇到矛盾和困难时,她们会很茫然、无奈,感到人际关系难处,不能很快进入角色,从而影响护生临床角色的适应。

2 护理学应用的自我效能理论主要概念和内容
2.1 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是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测。

其概念可以定义为“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感受。

”[14]在形态上表现为个人因素、行为方式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2.2自我效能影响个体的选择、认知、动机、情绪过程,是调节认知和行为之间
关系的关键因素。

2.3 自我效能的形成与变化受直接性经验、间接性经验、言语劝说、生理和心理反应等4种信息源的影响。

直接性经验指行为成败经验,来自个人的亲身体验,对自我效能感影响力度最大;间接性经验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是自我效能影响的关键之一,是学习者与被观察者的一致性问题;言语劝说是借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引导等改变个体的知识与态度,所形成的自我效能常缺乏牢固性。

人们在评估自己能力时,常依赖于当时的生理状况和心理感觉,心理状态也是影响自我效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2.4自我效能由量、强度、预测度三个维度组成。

个体所拥有的自我效能量越大,强度越强,预测度越高,对行为的采取、坚持和努力程度正性影响作用越大[15]。

3 自我效能在我国护理领域的研究现状
近十年来,自我效能理论的研究及其应用在国内护理专业不断开展,引用国外护理专家的研究方法与测评量表,经汉化后在相同的疾病人群中进行研究。

研究的方向主要有三个方面,包括描述性研究、干预性研究以及对理论和研究工具的论证。

3.1 描述性研究研究在于显示自我效能与各种护理问题的关系,为实施临床护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研究结果肯定了自我效能对行为的影响与控制作用。

赵芳芳[16]等对117名护理本科生的调查研究则表明:培养护生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提高护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3.2 干预性研究研究旨在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探索来提高自我效能的有效干预方案。

对病人实施针对提高自我效能的护理干预,提高病人自我效能训练,有效改善病人的自我效能水平。

小组成员查阅的大量文献中极少有关于干预自我效能感从而得出一定研究结果的研究,也就奠定了研究课题的创新性。

3.3 对自我效能理论进行论证研究研究明确自我效能理论在护理领域的实用性。

如通过研究中文版骨质疏松症自我效能量表具有的信度与效度,与原量表具有的可比性,作为健康教育的评估工具[17]。

【小结】
实习是护生接触临床的第一块砖,在实习期间,护生需要轮转科室从而对临
床有一个了解,同时,在实习期间所学习的技能与理论也是真正踏入临床的基石。

所以怎样提高护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就成了临床带教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护生的适应能力又占据了临床实践能力的一大部分。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自我效能感与护生的临床适应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国内外也缺乏这样相关性的研究,这为我的科研选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通过一系列的干预措施研究自我效能感与护生临床适应能力的相关性,继而能为临床带教方式的改进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史瑞芬,刘静慰.护士素质修养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1995,10(11):18-19
[2] 郭宏,石丽玲.影响护生在临床实习中角色转变的因素及对策.实用护理杂志,2001,17(8):52
[3] 梁涛,李峥.论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几个重要环节[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3):167
[4] 王艳梅,孙田杰.护理本科生临床实践行为的评价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1,16(2):106
[5] 林征,李秀珍.本科专科护生临床护理实习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1,16(10):622-623
[6] 杨晓莉,顾妙娟,刘华. 改进临床护理实习环境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8):59
[7] 王才康,中锋,刘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应用心理学,2001,7(1):37-40
[8] 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M].林颖,王小明,胡谊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21-156
[9] 李金娜,朱云霞.实习护生综合成绩与自信程度的关系[J].西北医学教育,2003,11(3):241
[10] 雍文博,张玉风,王风兰.影响临床带教质量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2):831
[11] 赵琴.护生临床实习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3,18(11):854
[12] 杨妮,俞立农,何剑敏.实习初期护生心态分析及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1,18(5):351
[13] 李梦妮.中专临床实习护生的心态分析与带教[J].护士进修杂志,1991,6(7):171
[14] Bandura A.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control[M].New York, Freeman,1997:133-134
[15] 蒋晓莲,薛咏红,汪国成.自我效能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4,18(5):763-767
[16] 赵芳芳,赵秋利,杨永丽.护理本科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临床实践能力的相关因素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8,43(2):111
[17] 陈玉平,刘雪琴.骨质疏松症自我效能表的信度与效度测定[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8):38-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