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天经、智老,因访之》《山雨》《秋夜山居》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与义《怀天经、智老,因访之》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天经,姓叶,名德;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

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试题]
(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2)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

[答案]
(1)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
(2)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悲是喜,诗中并未直接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客子”对“杏花”,“诗卷”对“雨声”,融情于景,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现诗人的平淡适。

[作者介绍]
陈与义(1090—1138)宋代文学家。

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

公元1113年(宋徽宗政和三年)登上舍甲科,授开德府教授。

公元1122年(宣和四年)任太学博士、著作佐郎。

后贬为监陈留酒税。

北宋灭亡后,避乱在襄阳、汉阳和湖南一带。

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召为兵部员外郎。

公元1131年(绍兴元年)任中书舍人,兼掌内制。

拜吏部侍郎,后任礼部侍郎。

公元1134年任湖州知府,第二年召为给事中,因病告辞后,提举江州太平观,不久复任中书舍人。

后来又出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参知政事,并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出任湖州知府,因病,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有《简斋集》三十卷、《无住词》一卷传
世。

[补充注释]
⑴苕溪:河名,源出浙江省天目山,流经余杭、杭州、湖州等地,进入太湖。

⑵西庵:智老所居。

位于湖州东南九十里的乌镇。

禅伯:形容智老精于禅学。

⑶北栅:天经所居。

亦位于湖州东南九十里的乌镇。

儒先:形容天经精于儒学。

固穷:安于穷困,语出《论语·卫灵公》:“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⑷纶巾鹤氅:是六朝以来名士喜爱的穿戴,这里比喻诗人是雅人。

纶巾,用丝带做成的头巾。

鹤氅,用鸟羽做成的外衣。

[鉴赏]
公元1136年(宋高宗绍兴六年)旧历二月,陈与义寓居苕溪畔的青镇,怀念对岸的两位朋友天经和智老,因而写下这首诗。

作品的开篇写时间变化,一夜之间,春水已涨,尽向东流,顿生怀友、访友之意。

但笔意至此,先出一折,从自己写起。

安于贫贱,甘于淡泊,在吟诗作赋的生涯中,看到杏花春雨又送来一个春天,心中充满了顺适之感。

自己如此,友人也是一样。

所以下面写到禅伯之多病,儒先之固穷。

实则写己即写友,写友即写己,二者交相为用,互为生发,以见出心灵的相契,见出溪涨思友的心理依据。

有了前面的铺垫,末二句就顺理成章地踏上了访友的路途。

至于见到友人后的情形,却全都忽略了,留给读者自己去想像。

但作者另有一诗题为《与智老天经夜坐》:“残年不复徙他邦,长与两禅同夜釭。

坐到更深都寂寂,雪花无数落天窗。

”其中对雨夜谈禅的描写,正可与此诗互相补充。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是陈与义的名句,曾经得到宋高宗的激赏。

这一联写诗人观赏杏花,以诗自娱,以自然清新的笔触表现了诗人的平淡闲适之情,却并未道出诗人是喜是悲,是苦是乐,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就对仗来说,此联除了“里”、“中”外,其余都不算工对,但也正因为如此,反映了作者在古典诗歌的对仗艺术上所作的探索,因而曾被魏庆之的《诗人玉屑》列为“宋朝警句”。

方回在《瀛奎律髓》卷二十六中对此作了分析:“以客子对杏花,以雨声对诗卷,一我一物,一景一情,变化至此。

乃老杜‘即今蓬鬓改,但愧菊花开’,贾岛‘身事岂能遂,兰花又已开’,翻窠换臼,至简斋而益奇也。

”对仗要求和谐工稳,是六朝以来的总体趋势;但至唐代发展到极致以后,一些有创造性的诗人如杜甫、韩愈等又致力于打破已成模式化的对仗方式,力图求新求变,
突破这种工稳,以求得在不平衡中的平衡。

到了宋人手里,就更是有意识地忽略字面上的工稳,而着重于两句之间的内在联系。

陈与义的这一联,上句写客中吟咏送日的宁静、淡泊,下联写一个清丽的境界,从而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至于两句之间在字面上是否的对,倒没有特别注意。

从这个角度看,这联诗也反映了宋人对唐诗的发展。

何绍基《山雨》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题目】:
山雨
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注:
离坡:散乱的样子.
(1)诗人是以一个山雨的亲身体验者的身份写山雨的,诗人在雨前、雨中和雨后的情感有何变化?
(2)请对诗中的“任”和“放”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1)雨前,诗人野行,心旷神怡。

雨中,他流露出喜雨之情。

雨后,直抒了目睹奇景的惊奇和赞美之情。

(3分,每点1分;大意相同即可)
(2)①遇雨时诗人任由雨水打湿自己的衣巾也不躲避,“任”字生动地表现出诗人轻松、自由的心态,委婉地表达了遇雨而喜雨之情。

②经山雨的洗礼,雨过天晴时的山峰更为青翠,“放”字把山雨写活了,仿佛是山雨把山峰囚禁了,现在才放它出来一样。

(4分,“任”“放”各2分;大意相同即可)
施肩吾《秋夜山居》阅读答案及全诗注释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秋夜山居二首
[唐]施肩吾
幽居正想餐霞客,夜久月寒珠露滴。

千年独鹤两三声,飞下岩前一枝柏。

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注释:
幽居:隐居
绝:停止,罢了,稀少
素:白色
机:纺织机。

野客:村野之人。

多借指隐逸者。

衔:用嘴含,用嘴叼。

①素机:织布机。

②野客:离乡在外的游客。

1.诗歌首句“________”一词点明了时令属“秋”。

2.诗中“衔”字向来为人称道,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
1.去雁
2.示例:一个“衔”字把空中一轮明月被松梢遮掩的情形,描绘得活灵活现。

(意对即可)
译文:隐居在山野想着那些餐霞的人,夜晚越来越长,冷月下露珠儿正在下滴。

这地方千年来只有孤独的老鹤啼叫过三两声,一棵松柏从岩石上飞斜下来。

大雁的声音渐响渐远人声也随着消失,是哪家的纺织机织出了像新下的雪一样的绸缎。

我这山野之人一醉醒来之时,百尺高的老松树正衔着半轮明月。

鉴赏:
本诗是唐代诗人施肩吾所写的七言诗。

在诗中运用了“幽居”、“月寒”、“珠露”等词渲染了居住地点的气氛。

用“千年独鹤两三声”、“去雁声遥人语绝”等句子说明孤寂和幽静。

而“谁家素机织新雪”是妙笔,写景状物意境深远。

贺复孙《江州庾楼》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题目】:
江州庾楼
[元]贺复孙
宿鸟归天尽,浮云薄暮开。

淮山青数点,不肯过江来。

(选自《元诗体要》)
(1)请简要说明“淮山青数点,不肯过江来”如何借助拟人手法来抒情。

(2分)
(2)“浮云薄暮开”与“不畏浮云遮望眼”(王安石《登飞来峰》),两句各自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请简要分析。

(4分)
【参考答案】:
(1)(2分)
将“淮山”比作人,以“淮山”的“不肯过江”,含蓄地表达作者“过江”不得的惆怅之情。

(意思对即可。


(2)(4分)
[要点]①“浮云薄暮开”写浮云在傍晚时消散,作者得以眺望远方,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

②“不畏浮云遮望眼”写作者不怕“浮云”遮挡,不以“浮云”为意,表现出作者的乐观。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张道洽《梅花》方岳《梦寻梅》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梅花
张道洽
行尽荒林一径苔,竹梢深处数枝开。

绝知南雪羞相并,欲嫁东风耻自媒。

无主野桥随月管,有根寒谷也春回。

醉余不睡庭前地,只恐忽吹花落来。

梦寻梅
方岳
野径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

马蹄残雪六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

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

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侍玉华。

[注]文科(1)方岳:南宋诗人,字巨山,号秋崖,诗人一生坎坷,屡遭贬谪(2)金貂是汉代的官饰,玉华是唐代的宫殿名。

(1)两首诗在刻画“梅”这一意象时,所采用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试作简要分析。

(4分)
(2)两首诗借“梅”的形象所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4分) 【参考答案】:
.⑴相同点:两诗都采用了烘托的手法。

〈1分)两者都通过周围环境的幽僻来烘托梅的精神(1分)不同点:《梅花》主要采用实写。

实写梅的生存环境、清高之格和疏野之性。

(1分)《梦寻梅》主要是虚写。

诗中梅的形象均为诗人梦中所见。

〈1分〉实写、虚写是两首诗的主要不同点,如果答到其他方面,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2)《梅花》主要表达诗人对梅花不随俗浮沉,坚贞品性与頑强的生命力的赞扬。

〈2分)《梦寻梅》主要表现诗人对仕宦生涯的决绝态度和对自由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2分〉
梦寻梅赏析
“野径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

”诗一开始就推出一个幽雅僻静的背
景,曲径通幽之处有一处小屋,天已近黄昏,太阳慢慢地钻进薄薄的云层,变成了一个红红的圆球。

天空中飘浮着柔和的、透明的、清亮的、潮乎乎的空气。

夕阳似乎在金红色的彩霞中滚动,然后沉入阴暗的地平线后面。

通红的火球金边闪闪,迸出两三点炽热的火星,于是远处树林暗淡的轮廓便突然浮现出连绵不断的浅蓝色线条。

诗人顺着野径,沿着沙岸,骑着瘦马,欣赏着这片景色,悠然走过。

“马蹄残雪六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

”诗人历经艰辛,来到一个山嘴,突然就看到梅花了。

那梅花虽然只有“三四花”,却更显得神清骨秀,高洁幽芳,这是梅的风骨,也是隐士的气节。

“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

”虽生活在蓬茅下,晚上点着昏暗的油灯,但可以在火炉旁边烧烤山芋,与朋友谈论农作物种植的事情,抛弃了尘世的纷杂,何不乐哉!
“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侍玉华。

”“烟雨蓬茅”是隐者生活的象征,“金貂”、“玉华”分别是汉代的官饰和唐代的宫殿名,象征功名富贵。

诗人甘愿“一生烟雨蓬茅底”,却“不梦金貂侍玉华”,表现了他宁愿终生隐居乡间,与梅花为伴,不愿意追求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志趣。

虽然这只是作者的一个梦,但梦给他指引了人生的方向——宁愿终身隐居乡间,与梅花为伴,也不愿追求功名利禄、荣华富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