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1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杭州市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阅卷人
一、宋迹清风(24分)
得分
阅读展板内容,完成以下任务。

宋瓷是我国陶瓷文化的秀丽瑰.宝,杭州的青山绿水(yùn)育了灿烂的陶瓷文化。

八百多年前,在南宋临安城的一隅,南宋官窑用恒.久的炉火煅烧出精美绝伦的南宋官窑瓷品。

八百多年后,清风雅(yùn)仍在留传,南宋官窑青瓷以其端庄大方的造型,精美内(yùn)的有色,匠心独到的开片,____,树立起一座青瓷文化的精神丰碑。

1.根据拼音写汉字
yùn育清风雅(yùn)内(yùn)
2.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拼音
瑰.(A.guīB.kuì)宝恒.(A.huán B.héng)久的炉火
3.请给横线上选择恰当的选项()
A.细致纯熟的工艺B.工艺的细致纯熟
4.请帮助整理“南宋官窑博物馆”对联的同学,在横线处选择恰当的选项()
上联:明月千年,炼就冰纹玉骨。

下联:纤云数缕,▲成蟹爪梅花。

【注】南宋官窑有蟹爪纹、梅花纹开片。

A.只B.织C.炽D.枳
5.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

同学们在“诗文博物馆”展板中将宋人的诗文名句进行了分类整理,请你参与完成任务。

诗文技法宋代诗文名句出处
A.借物抒怀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黄州
定慧院寓居作》》B.互文见义
自非亭午夜分,。

郦道元《三峡》
至于负者歌于途,。

欧阳修《醉翁亭记》C.以动衬静,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
D.运用典故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李清照《渔家傲》
,。

晏殊《浣溪沙》E.体现哲理
,。

陆游《游山西村》
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应归入上面的技法(选填上面的字母
序号)一项。

【反思总结】整理发现,以上(填作者)不属于宋朝人。

学习,整理古诗文,不但要读懂诗
文本身,还要关注诗歌创作的技法,可谓“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同时如孔子所说
“,”那样,学和思同时兼备,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阅卷人
二、宋脉清流(20分)
得分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阅读赏析。

宋朝的雨
陈富强
①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

②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

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

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堤要幽静得多,甚至稍稍有些冷寂。

③我建议你去苏堤。

④雨在树梢上、在伞顶上、在草叶上、在亭檐上、在湖面上、在一切无遮无拦的去处跳着欢快的舞蹈。

伞是丝绸做成的,你为自己撑开一片无雨的天空,而一个遥远的背景,正渐渐向你推近,撑着绸伞的你便和雨帘里淡淡的灯光一起变成这个背景的过客。

宋朝正悄悄向你走来。

你跨过第一座拱桥,你就走进了宋朝的雨里。

⑤呈现在你眼前的是1090年仲春的苏堤,犹如一条绿色的飘带,堤桥相接,横卧湖上,南端系住南屏,北端挽起栖霞岭。

柳丝舒展婀娜的身姿,翩翩起舞。

一堤的翠绿烟似的漫洇开来,细细看去,绿雾似的堤上桃花盛开了,不耐寂寞的是枝头的黄鹂。

⑥你与苏东坡在堤上相遇了。

刚刚完成长堤修筑的苏太守,心情正佳,他临风而立,面对烟水淼淼,诗情满溢,一首千古绝唱脱口而出。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是苏太守为后人留的文化遗产,它的价值不亚于苏堤春晓。

⑦苏东坡决意整治西湖的念头始于1071年。

这一年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官至通判。

他在巡视西湖时,看到葑草已淤塞了西湖的十之二三,他虽有心治理,但通判的官位尚无决策权,欲有作为而无作为,苏通判满腔抱负都化作了天才的诗意。

倘若苏东坡仕途顺利,而不是屡遭贬谪,一路坎坷,他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大约要大打折扣了。

⑧机会终于在时隔18年后降临到苏东坡身上。

1089年,苏东坡再次赴任杭州,任知州。

到任的次日,苏东坡重游了西湖,面对的西湖湖面已有一半成了葑田①,忧虑之情油然而生。

回到府上,挥笔写下了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的感叹。

叹毕,苏东坡组织人力调
查踏勘。

于次年4月,向当朝皇帝哲宗呈了《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的奏议。

在这篇上书中,开篇就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

苏东坡预言水浅葑合,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

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
⑨苏东坡在上书中还从养鱼、饮水、灌溉、助航、酿酒等方面列举了西湖不可荒废的五条理由。

其中讲道:城中饮水来自湖水,如果西湖都变成葑田,则举城饮水断源,城中运河赖西湖挹注,若湖水不足,必取借钱塘江之水,而江潮多沙,河道淤塞,数年淘河一次,官吏借此欺民,为民大患;杭州产名酒,每年酒税为全国第一,如果西湖浅涸,酿酒必大受影响。

⑩苏东坡的这篇奏议,时隔900年,再来分析,依旧充满一位政治家的深谋远虑。

我们现在看到的也许只是一条如诗如画的长堤,当年的苏东坡却从民生大计出发,改变了西湖的命运。

⑪挖葑泥筑堤是苏东坡疏浚西湖最精彩的一笔。

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里记载了苏东坡天才的构想。

今欲去葑田,葑田如云,将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

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去而行者便矣。

经过从夏到秋的努力,一条长堤破湖而出,夹道杂植芙蓉、杨柳,中为六桥九亭。

这时的长堤尚无名,直到后继知州林希遵循杭人意愿,才将其命名为苏公堤,并为东坡立祠堤上。

渐渐地,苏堤成为堤桥成市,歌舞丛之,走马游船,达旦不息的湖上繁华之地。

⑫苏东坡在堤上消失了,雨依然在密密地下,你用无比敬慕的目光送别苏东坡,独步缓行。

此时你已知道苏东坡将离开杭州,他在知州任上只有两年,却为杭州留下了如此宏大的手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样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苏东坡在杭州所作的诗文中却很少提及,直到去扬州任上,才在答友人的诗中回顾治湖的经历。

可见这位旷世奇才的博大胸怀。

⑬你在堤上流连。

倘若你回头望望,你会发现,随着南宋的到来,苏堤的北端将耸立起一座庄严的庙宇,红墙重檐,松树翠柏掩映一代名将岳飞。

你惊喜地看到,一个宋朝,一南一北、一文一武与这条长堤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都是人杰,他们的智慧和生命化作绵绵不绝的雨丝,滋润着堤上的绿树红花。

⑭你撑开的是一把丝绸做的雨伞。

以丝绸命名的道路曾经横贯东西,而现在,令你乐此不疲的是,走在伞下回想从前,雨在你的头上喧哗,陪伴着你走近苏东坡的雕像。

先生沐雨而立,一站就是千年。

【注】①葑田:湖面为茭蒲等水生植物占满,而湖泊渐趋干涸。

(本文略有删改)6.“悦读”活动中,老师请同学们用恰当的情感和语气来朗读第⑫段划线句,你认为下面哪一项最恰当?请选择并阐述理由。

A.激动,激昂B.不舍,沉重C.崇敬,舒缓
7.阅读散文,需要关注有韵味的句子。

以下是一位同学的摘录,请选择一句品析其妙处。

①呈现在你眼前的是1090年仲春的苏堤,犹如一条绿色的飘带,堤桥相接,横卧湖上,南端系住南屏,北端挽起栖霞岭。

柳丝舒展婀娜的身姿,翩翩起舞。

②你与苏东坡在堤上相遇了。

刚刚完成长堤修筑的苏太守,心情正佳,他临风而立,面对烟水淼淼,诗情满溢,一首千古绝唱脱口而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林语堂评苏东坡:“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

”请结合全文,阐述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借“雨”带我们走进宋朝,苏轼在《定风波》中以“雨”为意象传递情思,请比较“雨”在两文中的不同意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读散文要积累语言。

请摘录文中叙写苏轼的诗意词句,结合学过的苏轼诗文,创作一首歌咏苏轼的小诗(不少于4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卷人
三、宋艺清心
得分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____
11月29日晚,由中国单独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杭州的两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西湖龙井、径山茶宴,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重要部分成功入选!
至此,我国共有4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册),居世界
第一。

(来源:2022.11.30杭州日报)【材料二】
图1:2011-2021年中国茶叶内销总量图2:2020-2021年电商平台茶叶消费者年龄分布
(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来源:京东超市)
茶叶消费年轻群体的增长同时也得益于文化自信的增强,使国货品牌成为消费时尚,中国茶作为国货代表之一也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商品。

调研发现,70%以上非遗文化产品消费者是90后。

因此,文创产品也成为茶叶市场的热点领域。

【材料三】
“西湖龙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保护
品牌渊源:以龙井为茶名始于宋朝。

龙井是一个圆形的泉池,古人以为此泉与海相通,其中有龙,因称龙井。

龙井旁有龙井寺,北宋高僧辩才法师常与苏东坡、秦观等人在此品茶吟诗填词,留下了大量吟咏龙井茶的名篇。

当年,苏东坡手书的“老龙井”匾额,至今仍保存在狮峰山脚的悬岩上。

南宋时期,杭州成为当时国都,茶叶生产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制作工艺:成茶最重要的步骤是制茶。

制茶需要经过晾晒、摊放、揉捻、炒制这四部工艺,较为复杂,且为手工。

这种历代传承的纯手工炒茶方式也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面临问题:①宣传不足、缺乏文化内涵与创新。

②产品质量参差不一、假茶盛行。

③中小茶企的发展困难,行业竞争力不足。

(来源:2021.06.21《浙科人文》,有删改)【材料四】
茶是中国人的发明,而中国幅员辽阔的地理环境也为茶文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基础。

从古至今,不同地域孕育出不6同种类的茶,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黑茶、白茶等;主流的饮茶方式也在不断演变,从唐代的煎茶,宋代和元代的点茶,再到明代以来的泡茶;皇家、士大夫、老百姓、寺院也各自有一套喝茶的方法,每一套都有自己的道理。

尤其是最近这些年,物质逐渐丰裕的中国人开始重拾传统文化与审美,对“茶道”的探求也越来越强烈。

诚然,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几次文化断裂,但茶的物质基础一直生生不息,而饮茶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
在民间也从未断绝,这也是茶文化复兴的土壤。

在中国人眼里,日本茶道精神虽然纯粹,但也过分苛刻和程序化。

中国茶之道,则是道法自然。

这也是我们这次在杭州、徽州和成都踏访春茶所感,在一种多元的山水、人文和市井情境下,中国茶呈现出来的是自由自在的样式。

(2021.06.15《三联生活周刊》)【材料五】
至宋,饮茶之风风靡全国。

其时的茶饮文化、茶器具文化、茶的文学艺术等也随之丰富和繁荣起来。

故此,中华茶文化发展史上一直有“兴于唐、盛于宋”之说。

宋代“点茶法”在中华茶饮文化中独树一帜。

其有一套完整的程序:经碾茶、罗茶(以罗细筛)、候汤(烧煮用水)、熁盏(熏烤茶盏预热),然后点茶,形成了中国茶艺的一大高峰。

不仅如此,宋代的“点茶”“分茶”“斗茶”,是将茶饮注入精神和文化,使之实用和审美兼得的一种方式,彰显了茶艺活动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2022.11.25《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有删改)11.阅读材料,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杭州的西湖龙井、径山茶宴,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重要部分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B.中国茶叶在2011-2021年间,内销总量和增速都呈增长趋势,2021年内销总量最高,2016年内销总量增速最低。

C.茶叶消费者群体中26-35岁的群体占比最大,年轻群体的增长是因为中国茶已成为消费时尚,是年轻人喜爱的商品。

D.茶叶作为非遗产品,其70%以上的消费者是90后,文创产品也成为市场的热点领域。

12.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请结合材料二、四,写出茶获得美誉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西湖龙井相关的非遗项目成果入选后,学校计划组织实地考察,丰富同学们的认知。

请结合材料一、三、五的内容,完成采访提纲。

采访
寒假采访地点西湖龙井茶基地
时间
采访

目的
采访对象及采访内容
博物馆制茶大师非遗保护工作者
的工作人员
采访问题
您认
为宋代茶
文化的历
程对
西湖龙井
茶的发展
起到
了怎样的
作用?
请问西湖龙井入
选人类非遗对您
而言,具有什么
意义?
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请你为西湖龙井提出两条保护措
施。

预设答案②
随着生活水平的
提升,大家会越
来越关注制茶技
艺,对口感和色
泽要求会更高。

提高对西湖龙井茶文化的宣传力度,加强优质品种的育种力度;
并推动企业的发展。

给材料一拟写
新闻标题

14.品茶,需慢慢啜饮,愈细品才愈有味。

读书亦如品茶,愈细品对人物的认识愈丰满,心灵受到的涤荡就愈久。

请选择以下任一名著,结合具体内容,写出你“品”书过程的真实体验,字数不超过120字。

A.老舍笔下的祥子B.路遥笔下的孙少平C.夏洛蒂·勃朗笔下的简·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卷人
四、宋贤清德
得分
请阅读“诗文漫步”的两个文本,感受宋代先贤高洁的品德,并完成阅读任务。

(一)文惩范公神道碑铭(节选)
【宋】欧阳修
元昊反河西,延州①危。

公②请自守,乃知延州。

公为将,务持重,不急近功小利。

于延州筑青涧城,垦营田。

于庆州城大顺,以据要害,又城.胡芦③,夺贼地而耕之。

贼以骑三万来,公戒诸将:“战而贼走,追
勿过河。

”已而贼果走,追者不渡,而河外果有伏。

贼既.失计,
乃引去。

于是诸将皆服公。

公待将吏,必使畏法而爱己。

所得赐赉,皆以上意分赐诸将。

公居三岁,士勇边实,恩信大洽,乃决策谋取横山,复灵武。

而元昊数遣使称臣请和,上亦召公归矣。

初,公既得熟羌为用,使.以守边,因徙屯兵就食内地,而纾西人馈输之劳。

其所设施,去而人德之。

庆历三年春,召为枢密副使,五让不许。

既至数月,以为参知政事。

每进见,必以太平责之。

公叹曰:“上之用我者至矣!然事有先后,而革弊于久安,非朝夕可也。

”既而上再赐手诏,趣使条天下事。

其知政事,才一岁而罢,有司悉奏罢公前所施行,而复其故.。

言者遂以危事中之,赖上察其忠,不听。

方公之病,上赐药存问。

既薨,辍朝一日。

【注释】①延州:宋代州府名,在今天的陕西延安。

②公:欧阳修对范仲淹的称呼。

③葫芦:指城市名。

(二)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④
【宋】范仲淹
昨夜因看蜀志。

笑曹操、孙权、刘备。

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

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⑤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

少痴騃⑥、老成尫悴⑦。

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注释】④这首词写于范仲淹和欧阳修共同受到打击之时。

因变法失败,范仲淹被贬外放,在离京前与欧阳修的离别宴上所作。

⑤刘伶:字伯伦,魏晋时“竹林七贤”之一。

主张无为而治,率真豪迈,纵酒放诞,曾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

⑥痴騃(chīái):不慧,愚蠢。

⑦尫悴(wāng cuì):瘦弱憔悴。

15.借助表格中提供的方法,写出原文中加点词的解释。

原文词句关联的方法解释乃知.延州
课内迁移法: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公既得熟羌为用,使.以守边一词多义法:①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②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有司悉奏罢公前所施行,而复其故.成语推测法:①非亲非故.②故.态复萌
③明知故.犯④无缘无故.
16.请给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补充恰当的主语,并结合前后文阐述理由。

每进见,()必以太平责之。

17.上文中体现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的事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概况其中的两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有人说,范仲淹写给欧阳修的词与他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不相符,你的观点呢?请结合词中的“笑”加以具体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冯玉祥将军曾用38个字简要概况了范仲淹的一生,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请你从以下人物中任选一人,仿照示例写一段概括性文字。

(不超过60字)
A.《水浒》中的鲁智深B.《世说新语》中的阮籍C.《聊斋志异》的婴宁
要求:①要有生平事迹;②要有恰当评价;③体现自己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卷人
五、宋道清行(40分)
得分
20.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宋代,以范仲淹为首的“先忧后乐”“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成为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主流追求。

苏轼在徐州面对黄河决口,他亲自和百姓一起修堤筑坝;在杭州,他筹办慈善机构,抗灾防疫修治西湖。

欧阳修多次被贬依然和滁州百姓一起为努力建设和平安定与民同乐的理想社会而奋斗。

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参加起义军,内心激荡着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陆游、李清照、王安石……概莫能外。

宋代文人的这些精神追求会给予我们怎么样的能量呢?请结合自身的理解与思考,进行写作,可以发表观点展开论述,可以叙述事件体现思想。

写作要求:①自拟题目,自选文体;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套作,透露个人信息。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孕;韵;蕴
2.A;B
3.A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

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2)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

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3)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题,关键是要抓住对应关系,抓住能体现这种对应关系的语境中的关键词与选项中的关键词。

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话题的统一,符合时间、空间或逻辑等顺序。

1.本题考查字形。

孕育:怀胎而生育;读音为“yùn yù”;清风雅韵: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悠然自得的意思:读音为“qīng fēng yǎyùn”;内蕴:蕴蓄在里面的含义;读音为“nèi yùn”。

故答案为:孕;韵;蕴
2.本题考查字音。

瑰宝:guībǎo,意思是贵重而美丽的宝物;稀世之珍宝。

比喻特别珍贵的精神财富,比喻杰出的人才;恒久:héngjiǔ,永恒,长久。

故答案为:A;B
3.本题考查语句衔接。

由“匠心独到的开片”可知,语句的结构应该是定语加中心语。

故答案为:A
4.【答案】B
【解析】【分析】上联中“炼就”是动词,意思是历经磨炼方取得成就之意,官窑瓷器制作时将瓷胎经过约1天的高温灼烧的过程,“炼就”这个词体现了南宋官窑瓷器烧制的困难。

下联需选用动词,“缕”指线状物,此处应用“织成”表现瓷釉上的蟹爪梅花像是用“纤云”织成的,生动体现了南宋官窑瓷器花纹的精美。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联的补写。

解答对联题,一般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先整体把握所给出的上联或下联的意思大致确定与之意思连贯、相对的内容;再认真推敲每个字词的含义、词性和词语的结构特征;最后从整体把握,进行微观的调整和修改。

5.【答案】濯清涟而不妖;拣尽寒枝不肯栖;不见曦月;行者休于树;黄梅时节家家雨;燕然未勒归无计;蓬舟吹取三山去;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E;郦道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

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濯、栖、曦、勒、罔、殆。

故答案为:濯清涟而不妖;拣尽寒枝不肯栖;不见曦月;行者休于树;黄梅时节家家雨;燕然未勒归无计;蓬舟吹取三山去;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E;郦道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答案】6.C
7.示例:
①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苏堤比喻成绿色飘带,“挽着”栖霞岭,柳丝也具有人的情态,翩翩起舞。

很形象地描绘了苏堤春晓的美丽景致,为下文写苏堤的构筑者苏轼的人格与功绩作了铺垫。

②这一段运用想象。

想象与苏轼的相遇,它拓展了文章的内容,将读者带入了文章所设的境地中,激发了兴趣;同时引用“水光潋滟晴方好”,丰富了内容,文采性强。

8.苏东坡诗情满溢,文采斐然,留下诸多千古绝唱,他以诗文怡情,更用智慧治理山水,真可谓多才多艺。

他两任杭州,将西湖水的治理看在眼里,放在心里,挖葑泥筑堤,“夹道杂植芙蓉、杨柳,中为六桥九亭”,苏轼治理西湖的历史功绩和以民为本的精神品质,不正是这高度的智力及烂漫的赤子之心。

9.本文以“雨”入宋朝颇具匠心,“雨”是全文的线索,借雨营造迷蒙浪漫的意境,写出雨西湖独有的风致,为“邂逅苏轼”的想象提供了背景;同时雨也体现出苏轼人格和胸襟对后人的滋润与影响;苏轼《定风波》中的“雨”,一语双关,既指大自然所遇的风雨,又暗指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豁达坦然、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10.仲春西湖翠绿烟柳漫洇开去枝头黄鹂乱鸣
如画长堤民生大计深谋远虑东坡临风而立
智慧、生命化作绵绵不绝丝雨滋润花红树绿
先生回首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一立即千年之韵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朗读设计。

根据仿写示例,首先要了解句子的内容和情感,再仔细揣摩语气、重音、语速等读法,最后整体把握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

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

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4)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

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

(5)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