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让道于“思”,让数学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绽放--一道试题的讲评教学实录及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让道于“思”,让数学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绽放--一道
试题的讲评教学实录及反思
王小林
【摘要】本文以苏州市初二调研的一道试题为例,反思试卷讲评课中该如何以学
生为主体,将教师的“教”让道与学生的“思”,让数学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绽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期刊名称】《数学教学通讯:中教版》
【年(卷),期】2014(000)022
【总页数】3页(P14-15,51)
【关键词】试卷讲评;有效教学;数学思维
【作者】王小林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2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问题的提出
试卷讲评课作为一种重要的课型,在弥补学生的知识漏洞、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方法体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试卷讲评课中,作为
教师,应恰当地把握“教”的度,从而实现学生很好地“思”,“思”出真谛,使课堂的有效性甚至是高效性得以更好地体现.
试题与讲评建议
题目(苏州市2013—2014初二数学基础调研试题)如图1所示,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中,点G是BC边上任意一点(不同于端点B,C),连结AG,过B,D两点作BE⊥AG,DF⊥AG,垂足分别为点E和点F.
(1)求证:△ABE≌△DAF.
(2)若△ADF的面积为,试求BE-DF 的值.
调研测试的结果
统计本校初二3个班99名学生,此题的平均分为(1)班3.5分,(2)班3.3分,(3)班3.1分.第一问证明三角形全等,几乎人人会做,这也意味着第二问的平均分约为0.5,0.3,0.1.换句话说,第二问只有1~2个学生能正确解答,说明学生解决这个数学问题解得很不理想.
学生的困惑
在笔者所任教的班级中,有3个学生答对此题.通过对30名学生解题思路回顾与反思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解决第二问时遇到的困惑是:△ABE≌△DAF ,
BE2+DF2=AF2+DF2=AD2=1,AF·DF=1
4,这三个条件如何转化?由于无法找出“已知”与“所求”之间的“纽带”,只得中途放弃.另外,不少同学表示由于该题是试卷最后一题,根据“经验”,应该
很难,就简单思考后放弃了.
试题的来源
此题来源于苏科版八上第三章中心对称图形P101的习题12:在正方形ABCD中,点E,F分别在AB,BC上,且AE=BF,AF与DE交于点G.从所给的条件中,你能得出哪些结论?为什么?
分析试题的背景与课本习题大致相同,不同的是试题是对习题的进一步探究,台
阶少了,使学生没有了解题的抓手,感到手足无措.
讲评过程实录
师:通过运用AAS不难证明△ABE≌△DAF,从而有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第一
问作为第二问的铺垫,在此基础上如何求 BE-DF的值?
生:因为△ABE≌△DAF,所以BE=AF.因为AB=AD=1,所以,所以AF·
图1
师:通过全等代换,结合正方形的边长为1和三角形的面积为1 8,能计算出正确答案.此解法假如通过换元,其本质便是利用ab=1 4 和a2+b2=1求(a-b)2
的值.你们能告诉老师,考试时大家的“解题障碍”在哪儿吗?
生:BE 2+DF 2=AF 2+DF 2=AD2=1,△ADF的面积为,即AF·DF=都能列出来,不过,由于它是最后一题,总觉得应该很难,所以就匆匆放弃,没想到其实……师:冷静和细心是考试获胜的关键因素,只有静下心来才能成功地找到条件背后的关系,才能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有没有其他做法?
学生沉默了些时间……
师:同学们想了这么长时间,能告诉我在想什么吗?
生:由△ABE≌△DAF可得到BE=AF,DF=AE,所以 BE-DF=EF.
师:那么,如何求EF?
生:通过构造“勾股定理弦图”(如图2所示),求EF的值相当于求小正方形EFHJ的边长.因为△ADF的面积为所以小正方形EFHJ的面积为师:能不能在此基
础上自编一道题?生:简单!(在图2的基础上)延长DF交AB于点K,如图3
所示,能否证明AK=BG?
图2
图3
生:可以构造全等三角形从而得到对应边相等,可以发现,与课本习题刚好形成“逆命题”!
师:精彩!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看来,大家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进入“题目”了!至此,这一问题的讲评订正基本结束了,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在思考、相互合作、展示交流,并体会着问题和方法的不断演变,从而真正地抓住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反思
考题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作为教师,我们应把数学教学活动的根深植于教材,汲取例题、习题中的营养,使数学教学这棵大树永远年轻;在数学教学的旅途中,不经意从例题、习题中掬起一汪活水,你会惊喜地发现,在这汪活水深处有一方湛蓝的天.在试卷讲评课中,只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处处留意,就可以从教材中找出试题的“原型”,还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会思考这些有用的教学素材.
1.试卷讲评要挖掘学生的“试场障碍”
所谓“试场障碍”,是考试时学生因为紧张、恐惧等心理导致自己不能正确解决问题的一种现象,这个问题如果放在平时练习也许能够解决.试卷讲评课中,教师要有效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考试心理问题,以及考场里的突发问题.如上述试题,即求BE-DF的值,80%的同学都知道用△ABE≌△DAF以及边长为1这三个条件,但最后算出正确答案的却只有1~2人.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其实是在考场这一特殊环境下,学生的心理因素不过硬造成的.虽然知道却不能灵活运用△ABE≌△DAF所带来的等价转换,这样的学生占了大半.所以,在分析此问题时,笔者认为,教师要“教”,不如引导学生“思”出问题的关键——利用的值.学生只有主动参与解题活动,通过知识同化,思维碰撞,自己“思”得解题方法,才能提高解题技能、提升思维水平、激扬数学兴趣,让数学学习由苦变乐.
2.试卷讲评要挖掘学生的“解题能力”
本节课没有“精彩纷呈”的情景装饰,也没有渲染夸奖的浮夸之风,而是实实在在落实教学目标.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旨在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
数学应用意识,提高数学解题能力.如果在试卷讲评课中,教师对于学生做错的题
目总是仔细地“教”,“教”思想、“教”方法、“教”变式,那么,学生的学习只能处于初级的模仿阶段,缺乏自己的“思考”,遇到新的问题只能“举步不前”.事实上,作为学生,如何学会自主思考,使新问题迎刃而解,这才是最重要的.比如,在试卷讲评时,笔者不是告知学生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而是考虑给学生“思”出问题的关键——“图形”,通过构造“勾股定理弦图”使问题轻松解决,通过延长DF交AB于K,实现与课本习题的“回归”.让出时间,让出空间,从而让出精彩,这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教师“少”教一些并不意味着自身或学生会有损失,相反,教师应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思”出本质,从而使教学促进学习,而不是控制学习效果.这样,我们
的数学课堂定会绽放无穷的魅力!
3.试卷讲评要挖掘学生的“说题思维”
在试卷讲评课中,让学生自行说题、解题,有时比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教”,效果更好,因为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分析,更贴近他们的思维习惯,也更容易被他们理解和接受.教师则只需点评,关键的地方示范板演.说题是学生运用数学语言口
述理清思维脉络,对知识方法进行选择加工的知识构建过程.它不仅有利于数学知
识的巩固和应用,还有利于学生推理论证思维的形成.通过说题训练的教学,让学
生大胆开口,能很好地暴露学生思维的全过程,有利于教师随时掌握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取得较好的效果.说题可设置以下问题链:(1)此题的解法是什么,怎么想出来的?(2)难点在哪里?关键是哪一步?(3)能找到更好的解题途径吗?
能否寻求“一题多解”呢?(4)这种方法能推广吗?(5)通过解决这个问题,
学到了什么新知识?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这很好地体现了“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新理念.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作为教师,应“日省”如何适度地“教”,给学生
“思”的空间:自主探究,学会对数学知识进行思维加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学会方法,真正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切实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