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2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 (专题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二轮:第一部分板块一第2讲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专题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河北沧州质量检查)政事堂制度始创于唐初,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
唐高宗时期,迁政事堂于中书省,唐玄宗时期,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职权合而为一,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
这一制度的变化()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B.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C.缓解了皇帝与宰相的对立
D.使六部的权限受到削弱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君主专制统治下中央机构演变的影响。
据题干材料“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职权合而为一,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等关键信息,可知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协调性不断强化,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故选B项。
三省六部制强调的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A项错误;题干信息没有体现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而是强调政事堂制度演变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C项错误;材料仅仅涉及三省的变迁,未涉及六部,D项错误。
答案 B
2.(2018·河北衡水中学调研)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
而唐代规定,士子可以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
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 A.选官不受身份限制 B.宗法关系仍受重视
C.人才选拔渐趋开放
D.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解析本题考查汉至隋唐选官制度变化的特点。
从两汉和魏晋时期的推荐和考试相结合到唐代可以凭牒考试,反映了政府放松了对士子门第和身份的限制,人才选拔渐趋开放,故选C项。
据材料“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说
明唐代选官仍受身份限制,A项错误;唐代实行科举制,门第之风随之衰落,选官不再强调宗法关系,B项错误;秦朝时官僚政治已形成,D项错误。
答案 C
3.(2018·山东桓台一中模拟)北宋建立之后,“令诸州自今每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数送往京师”。
其后,又逐步建立健全了转运使、通判、主簿这样一套地方财政管理机制,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
这说明宋代()
A.削弱了地方的财政权
B.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C.使军事权集中于皇帝
D.加强对地方全面控制
解析据题干材料“北宋建立之后,‘……,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数送往京师’。
其后,又逐步建立健全了……,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信息,说明宋代削弱了地方的财政权,故选A项。
宋代削弱地方的财政权,只是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B项错误;材料说明宋代削弱了地方的财政权,把地方的财政权收归中央,C项错误;材料说明宋代削弱了地方的财政权,加强对地方财政权的控制,D项错误。
答案 A
4.(2018·福建泉州质量检查)元朝初年,政府废除科举制。
1313年,政府恢复科举制,采用蒙、汉分开考试,最终录取忽都答儿、张起岩等五十六人为进士,蒙、汉各半。
这反映了()
A.政府对科举考试内容进行创新
B.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
C.实行蒙汉平等的民族团结政策
D.科举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解析对材料进行分析后可知,元代“采用蒙、汉分开考试”的形式,没有反映出考试内容的创新,故可排除A;“采用蒙、汉分开考试”说明蒙汉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这就不能说明“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故可排除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推行的不是民族平等的政策,故可排除C;元代初年废除了科举制,后又恢复,说明了元代统治者不得不运用科举制这一政策来维
护统治,从而反映了科举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故选D。
答案 D
5.(2018·河北邯郸模拟考试)在唐贞观、永徽时期,永业田只有五品以上勋官和“家贫卖供葬”及“狭乡乐迁就宽者”的一般百姓方可货卖;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田令》又增补了“流移者(包括未经政府批准的流亡人户)”也可货卖。
这种变化反映出当时()
A.流民问题日趋严重
B.阶级矛盾尖锐
C.土地买卖限制放宽
D.政府管理失控
解析从题干材料中“只有……”与材料中“又增补了”,可以看出唐代永业田的货卖限制有所放宽,故选C项。
题干主要涉及土地的货卖问题,与流民问题无关,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主要讲述关于土地货卖政策的变化,没有涉及阶级矛盾尖锐,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涉及国家对永业田货卖政策的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 C
6.(2015·河南洛阳二模)北宋大文豪苏轼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佃农)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即佃农)散而田荒,日后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上述言论反映北宋()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有所减轻
C.租佃关系开始出现
D.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解析题干材料“放免(佃农)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即佃农)散而田荒”体现了地主对农民人身控制减弱,故选D项。
答案 D
7.(2018·山东德州模拟)宋代有些地方根本不种粮食,而是专门种菜、种果、种花、种茶、种棉、种桑。
这时还出现了各色专营各种农产品的农户,如菜户、茶户、果农、蔗农、花户、园户、药户、酒户、渔户等。
这说明当时()
A.粮食生产出现下降
B.政府着力加强社会控制
C.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在宋代某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已经远远超过了粮食作物,其商品化程度已然大大提升,故选D项。
经济作物种植区域的扩大并不代表粮食产量的降低,A项错误;无论是粮食作物还是经济作物,都是农民自发的经济行为,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C项错误。
答案 D
8.(2018·安徽十校联盟联考)北魏寇谦之在“以礼度为首”的总原则指导下对道教进行改革,强调修身以求内圣外王,并教生民,佐同扶命。
这表明()
A.儒、道开始出现融合趋势
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的挑战
C.道教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要
D.修身齐家治国成为道教的宗旨
解析根据材料“对道教进行改革,强调修身以求内圣外王,并教生民,佐同扶命”可知,道教主动适应社会改革的需要,故选C项。
题干材料未反映儒、道之间的相互融合,排除A项;从材料看,当时儒家思想影响依然很大,B项错误;“修身齐家治国”是儒家的宗旨,D项错误。
答案 C
9.(2018·湖南长郡中学实验班模拟)宋朝统治者规定:“不以文字罪人”“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这不仅有助于士人们施展才智、自由争鸣,且有助于士大夫们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明。
由此可知,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得益于()
A.政治运作的文明与理性
B.统治者对科举制的完善
C.文人士大夫的精心钻研
D.理学抛弃儒学禁锢思想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宋朝统治者规定……这不仅有助于……且有助于士大夫们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明”可知,宋代统治者采取了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有助于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故选A项。
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故B项错
误;材料强调统治者政策对于科技文化的推动作用,故C项错误;理学是儒学发展到新阶段的体现,材料没有体现理学对儒学思想的扬弃,故D项错误。
答案 A
10.(2018·湖北武汉质检)南宋理学家陈亮(1143-1194)提出了“农商一事”“农商相籍”的思想,认为农业和商业同为社会经济体系的两大支柱,无高低轻重之分;两者不是彼此独立和排斥的,而是互助互利、相互促进的。
这一思想反映出()
A.商人社会地位有明显上升
B.儒家义利观发生了重大变化
C.经济发展冲击了农本思想
D.传统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解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据题干材料信息,宋代商业的发展使思想家认识到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需要改进,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农本思想,故选C项。
材料未反映商人地位的明显上升,A项错误;材料中对商业的态度,不是义利观的变化,B项错误;中国古代一直坚持重农抑商政策,D项错误。
答案 C
11.(2018·湖北武汉重点中学联考)下图是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景龙四年(710年)抄本《论语郑氏注》(部分),12岁的作者在旁边留有小诗:“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
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
”此文物可佐证()
A.唐太宗推行“崇儒尊孔”的国策
B.《四书章句集注》已成为考试用书
C.唐朝人普遍用诗歌表达生活体验
D.汉文化在西北边疆地区也有所传播
解析据题干图文,可知新疆吐鲁番出土了《论语郑氏注》。
旁边的小诗表明作
者在学习儒家经典,这说明儒家思想已在吐鲁番地区传播,故选D项。
唐代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A项错误;南宋时《四书章句集注》才成为考试用书,B 项错误;仅从一首诗并不能说明“唐朝人普遍用诗歌表达生活体验”,C项错误。
答案 D
12.(2018·四川绵阳诊断)汉唐统治者非常重视礼乐的教化作用,并为此设立了专门管理音乐的机构,宫廷音乐盛行。
从宋朝开始,宫廷音乐一再衰败,民间音乐却如雨后春笋般繁荣发展。
这反映宋代()
A.专制皇权被不断削弱
B.市民成为社会主流阶层
C.统治者重人伦轻礼乐
D.民间音乐市场开始形成
解析北宋专制皇权不断加强,A项不正确。
民间音乐的发展反映了宋代市民的生活,但不能说明市民成为社会的主流阶层,B项不正确。
民间音乐的发展不能说明民间音乐市场开始形成,D项不正确。
宋代理学兴起,与汉唐相比,宋代统治者更重视伦理道德,C项正确。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山西太原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孔、孟、荀到董仲舒,儒学完成了由平民儒学到官方儒学的第一次转型和跨越,自此以下,两千多年间,儒学一直充当着国家意识形态的角色。
儒学由民间进入宫廷后,借助强大的国家机器,尤其是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使儒学得以广泛传播和普及,并不断向周边国家和地区渗透。
然而,官方化儒学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儒学发展的同时,也腐蚀着儒学的机体,曲解了儒学的精神,扼杀了儒学的创造力,甚至败坏了儒学的声誉。
——颜炳罡《民间儒学何以可能?》材料二元初统治者对文教、科举的不重视,大量的知识分子不能进入仕途,他们或从事底层教育(书院、私塾),或进入底层政治系统,他们将理学的精神渗透在教育理念和地方政治治理中;还有一部分人因无法进入仕途,或选择隐逸著述,或选择创作杂剧糊口度日,他们在信仰上虽然出现危机,但是仍在一
定程度上坚持着儒家信仰,理学在他们的作品,诸如诗词、杂剧、元曲中得到体现。
仁宗延佑元年(1314年)科举恢复,程朱理学的典籍尤其是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必备书目。
——朱军《元代理学与社会》(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完成由民间进入宫廷的第一次转型的背景和表现。
(13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现象及其成因。
(12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汉武帝巩固统治的需要和儒学自身的调整两方面分析;第二小问,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立以儒学为标准的选官制度和以儒学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制度等方面分析。
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他们将理学的精神渗透在教育理念和地方政治治理中”信息归纳;第二小问,从宋代理学的兴起、知识分子的处境、市民文化繁荣、儒者的社会责任等方面分析。
答案(1)背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儒学吸收阴阳、黄老、法家思想而进行自我调整。
(4分)
表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重用儒者参政;设五经博士,宣扬儒家思想;中央到地方设立学校,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育内容。
(9分)
(2)现象:理学的民间化、社会化。
(4分)
原因:宋代理学的兴起,影响逐渐扩大;知识分子仕途受阻;市民文化的繁荣;底层教育的发展;儒者的社会责任。
(8分)
14.(2018·四川成都一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是指这样一种区域,它相对于其他地区要重要得多,如果某一集团控制了它,就有可能获得对其他区域的支配地位,从而可能奠定其政治领导权,同时,该集团为了建立和维护该区域的重要地位,又会给它以特别的重视。
——据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
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基本经济区位置图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12分。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据题干文字材料信息可得出基本经济区对王朝统治具有战略性影响,从图片信息可得出我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呈现出向东向南转移的趋势等,任选一条或综合相关信息拟定其它论题,结合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区域格局及影响等进行论述。
答案示例一论题:我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呈现出向东向南转移的趋势。
(3分) 阐述:秦汉时期,我国古代基本经济区位于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这与黄河流域开发较早和秦汉王朝定都关中密切相关;(4分)南宋以来,基本经济区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这与魏晋以来南方经济持续发展、黄河流域过度开发、魏晋到两宋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大量南迁、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等因素紧密相连。
(4分)
小结:可见,中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向东向南转移的趋势十分明显。
(1分)
示例二论题:基本经济区对王朝的统治具有战略性影响。
(3分)
阐述:基本经济区对历代王朝的统治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秦汉王朝依托关中地区建立政权并完成对全国的统一。
南宋能够实现与北方金政权的长期对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江南基本经济区的支持;(4分)历代统治者均重视对基本经济区的开发与控制,例如,元明清以来统治者改建大运河,加强漕运和海运,确保对南方的有效控制。
(4分)
小结:可见,对基本经济区的开发与控制,事关王朝统治的安危。
(1分)
示例三论题:元明清统治者有试图把海河流域发展成为基本经济区的战略思考。
(3分)
阐述:南宋以来,经济重心南移,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大;元明清王朝定都北京,政治、经济中心分离,首都北京的物资供应仰仗南方,耗费巨大。
(4分)海河流域乃京畿要地,是京杭大运河漕运和南北海运必经之地,还是连接东北、蒙古、西北的枢纽,战略位置重要,拥有成为一个基本经济区的地缘优势;把海河流域建立成为一个基本经济区,不仅有利于拱卫京师,维护北部边防安全,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南北方经济的平衡发展。
(4分)
小结:可见,将海河流域发展为基本经济区是元明清统治者为加强其统治而力图实现的战略构想。
(1分)
示例四论题:水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影响基本经济区的形成与发展。
(3分) 阐述:中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始终在黄河中下游或长江中下游地区。
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而水利是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因为水利资源富足、经济腹地广阔,成为中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具有必然性;(4分)历代王朝都重视基本经济区的水利建设,战国到秦汉,关中平原修建了郑国渠等水利工程。
历代治理黄河,开凿和改建大运河等举措,都进一步巩固了基本经济区的核心地位。
(4分)
小结:可见,对水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是国家基本经济区建设中重点考量的因素。
(1分)
(学生若从次等基本经济区的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等角度回答,阐述合理,同等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