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面河油田石油地质特征简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面河油田石油地质特征简述
一、区域地质特征
(一)构造背景条件
八面河油田横跨山东省广饶及寿光两县,南北夹持于小清河和新塌河之间。

构造上隶属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南斜坡东段的八面河断裂构造带上,勘探面积约1100k㎡。

其北东以广利洼陷与青坨子凸起相连(图1-1);西北紧邻王家岗断裂构造带;西南为纯化草桥断裂构造带;南部以牛头镇断层为界与牛头镇凹陷相接。

(二)构造特征与演化
八面河探区内纵向上分为五个不同的构造层(底构造层、下构造层、中构造层、上构造层、顶构造层)。

在内部结构中,中、古生界基底由北西向南东抬升,其地层普遍遭到不同程度的剥蚀。

主要基底断裂有牛头镇断层和八面河断层,均为断面南倾的正断层,对该区的构造格局起到了控制作用。

由于探区内中、新生代应力场变化,断裂构造的发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燕山期形成的基底断裂相对较少,济阳期,盖层断层大量发育。

根据结构和成因特点,该区进一步可分为北部斜坡带、八面河鼻状断裂带、南部斜坡带和滩海区(图1-2)根据区内地层层序和岩性组合、各层序之间的接触关系,以及对该区火山活动、构造特征和断裂系统的分析,自太古庙至今本区共经历了褶皱运动阶段、震荡运动阶段、基底褶皱和断裂活动阶段、盖层断裂发育阶段以及披覆盖层发育阶段五个构造演化阶段。

二、油气藏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一)油气藏分布与规模特征
在以开发的1285个油藏中,尽管岩性油气藏的个数多达227个,约占油藏总个数的1/5,但它们的储量仅仅为99.17×104t,占总储量的1.3%。

构造油藏约占1/3,近半数为构造-岩性复合油藏。

其分布具有下列特征:斜坡带内古隆起基础上继承性发育的鼻状构造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力区带,该区带内的反向“屋脊式”断鼻构造是油气富集的重要场所;北部斜坡带主要发育断层-岩性和断鼻油气藏,八面河鼻状断裂带主要发育断块、断鼻和各种复合油气藏;南部斜坡带主要发育由地层、岩性控制的复合油气藏。

八面河探区油气勘探始于20世纪60年代,至今已有近40年的历史,共开发一千多个油藏,其储量大小分布见表2-2.其中,西四区油藏的平均储量最大,为10.22×104t;北一区油藏的平均储量最小,仅为2.07×104t。

总体而言,南区油藏的平均储量偏大,北区油藏的平均储量偏小,广北区油藏的平均储量介于两者之间。

(三)油气藏流体性质
1、原油的物化特征八面河探区原油地面密度为0.8822~0.9870g/cm3 ;地面粘度为38.76~16396.34mPa·s;含硫为0.56%~2.42%,凝固点7~32o C。

但不同层位、不同地区原有物性有很大的差别。

2、油田水的物性特征八面河探区油田水型为CaCl2,总矿化度为1715~415840mg/l。

其中,沙三段为1715~204695mg/l,主要
集中在30000mg/l左右;沙四段则比较高,为3463~415841mg/l;
沙一、沙二段及馆陶-明化镇组的矿化度则相对较低。

三、油气藏成因机理
(一)油气来源特征解析
1.油气源对比确定主力烃源岩层段
烃源岩地球化学性质
烃源岩是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对含油气区有效烃源岩、主力烃源岩的调查是研究油藏分布规律、进行油藏系统研究的最为关键的环节,也是研究相关的原有成因、探讨成因机理的基础,同时也是进行油气资源评价的前提条件。

A.族组成烃源岩可溶有机质族组成一般可提供有关原始母质生源构成、成熟度和沉积环境方面的信息,是可溶有机质宏观性质的反映。

一般地,随着热演化程度的增加,饱和烃馏分含量增加,非烃、沥青质含量降低。

牛庄洼陷及其斜坡带沙河街组烃源岩抽提物族组分分布总体特征是,饱和烃,"非烃+沥青质”变化范围较广,芳香烃相对较为稳定。

其中,南斜坡沙四段页岩具有饱和烃、非烃含量高的特征,最高值分别可达69.49%、53.26%;南斜坡沙四段页岩的非沥比明显高于牛庄洼陷同曾位页岩,体现前者较低的成熟度,因而具有含有较高丰度杂原子化合物特征。

孔店组烃源岩抽提物族组成变化也较大。

B.饱和烃气相色谱特征孔店组烃源岩可溶烃类组成具有明显的差异(图3-3),牛庄洼陷南斜坡埋深较浅的王斜95、王96、王130
等井,孔店组烃源岩可溶物饱和烃总离子流图与深层原油有较大的差异,以具有偶数碳的低分子量正构烷烃为主,显然不能作为以发现深层油气的主力烃源岩。

埋深较浅的王46井孔店组烃源岩可溶物饱和烃链烷烃分布较为完整,与原油性质较为接近。

孔店组烃源岩的另一重要特征是,浅层烃源岩Pr/Ph值较高,反映还原性原始沉积环境。

烃源岩中饱和烃组成特征受控于多种地质、地球化学作用,其中,热演化程度是控制其分布特征的重要因素。

深层烃源岩的族组成与烃类宏观组成有别于中、浅层,最显著的特征是饱和烃相对含量较低,芳香烃、沥青质也有降低的趋势。

如面14-7-5(1210.3m)、王18(1716.9m)井沙四段页岩饱和烃含量分别为10.8%、25.1%,非烃含量分别为53.3%、49.5%。

在饱和烃烃类总组成中,正构烷烃占绝对优势,甾萜类等环状化合物含量极低。

2.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八面河油田原油具有“三高一低",即密度高、粘度高、含硫量高、凝固点低且变化范围大的物性特征,不同层系,不同区域位置原油物性有一定的差异。

从原油物性的变化规律以及部分原油饱和烃中较轻的馏分,如正构烷烃的缺失来看,该区部分原油遭受过水洗和生物降解作用,可能与油藏埋藏较浅有关。

总之,八面河探区具有中国东部第三系陆相咸化、断坳盆地原油所具有的典型分子标志物特征,原油总体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成因,不同区域位置原油在油藏、油气运移距离、成熟度等方面稍有差异。

(二)油气运移路径追踪研究
1.油气运移方向判别
A.原有成熟度梯度变化反映运移趋势相同成因原油成熟度梯度可用来反映油气运移的方向与路径,按照England等(1989)提出的油气充注模式,最初形成的成熟度较低的原油一般具有较远的油气运移距离,分布在离生油灶相对较远的区带,而后期形成的成熟度较高的原油一般在靠近生油中心地带聚集,具有较近的油气运移距离。

八面河探区沙河街组原油成熟度变化不大,C29-甾烷aaa-20S/(20S +20R)分布范围为0.31~0.44(图3-51),为接近成熟与中等成熟度原油。

对比分析表明,斜坡原油C29-aaa甾烷-20S/(20S+20R)为0.38~0.44,至八面河主断裂带,C29-aaa甾烷-20S/(20S+20R)值分布范围降为0.31~0.36,八面河南部的面120井C29-aaa甾烷-20S/(20S+20R)值降为0.31.值得提出的是,八面河油田北东方向的沙子岭油田甾烷成熟度参数显示原油成熟度偏低,C29-aaa甾烷-20S/(20S+20R)值仅为0.24,分析认为,该油田原油油源有别于八面河油田,油气主要来自原地及相邻的广利洼陷。

B.分子化合物油气运移分馏效应含氮化合物由于其较强的极性,因而有能力通过N-H原子与其他分子上的负电性原子形成氢键,可以很强地吸附在固体表面。

在石油运移过程中氮化合物的绝对丰度将逐渐减少,氮官能团屏蔽型异构体比暴露型异构体相对富集;咔唑、苯并咔唑系列中高取代的同系物比低取代的同系物富集。

因而,含氮化合物的绝对丰度和相对分布可用来评价石油运移。

对王家岗油田、北斜坡、南斜坡及主断裂带油藏原油全面分析,发现侧向运移分馏效应不仅存在于主断裂带,实际上从靠近生油洼陷的王家岗油田至
处于高斜坡的南斜坡,烃类、含氮化合物运移分馏效应非常明显。

2.油气运移路径
A.油气运移通道与油气聚集牛庄洼陷及其斜坡带油气的分布规律反应油气运移受控于构造、沉积所决定的油气运移优势通道。

该区油气运移主要通道包括:基底与盖层断裂、砂岩运载层、不整合面与沉积间断面等。

八面河探区的油气运移受多种优势通道(如有利沙层、断裂等)立体组合控制。

王家岗地区沙四段已上报探明储量685×104t,广利地区沙四段上报探明储量4303×104t,显示沙四段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B.优势通道控制油气运移尽管研究区几乎存在各种类型的油气运移通道,但通常情况下油气总是沿着有限的主要通道进行运移。

沿着优势运移通道,源自牛庄洼陷、广利洼陷的油气经由上述主要油气运移通道运移至王家岗、丁家屋子、广北斜坡带、八面河主断裂带及其南部斜坡带,在途中有利部位,部分成藏,部分部分继续沿斜坡上倾方向运移(图3-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