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A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 (2分)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许多科学技术正是在登月行动的刺激下获得了快速发展,并最终走向成熟,________在商业上得到广泛运用。
②这家公司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开发出了能随时令变化、适应不同区域消费习惯和消费________的快速产品组合,赢得了市场。
③细雨交织,竹林婆娑,山清水秀。
这里没有喧嚣,只有________;没有奸诈,只有简单。
这份经过大自然锤炼而来的静谧,却恰恰让人震撼。
A . 继而嗜好寂静
B . 既而癖好寂静
C . 既而嗜好宁静
D . 继而癖好宁静
2. (2分)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每当落日黄昏,暮烟疏雨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
①缕缕白色的炊烟②弥漫在山野的四周③缭绕在茅舍的烟囱上④山脚下便笼罩着一片苍茫的烟幕⑤一种松脂燃烧的香味
A . ⑤①③②④
B . ⑤①④③②
C . ④⑤③①②
D . ④①③⑤②
3. (2分) (2017高二上·通渭期末)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 秦老师,您让我写的作文已写好放您桌上了,希望您能抽空拜读一下,如有不妥之处,请您帮我改正。
B . 作为学校的领导干部,在这次助学捐款活动中,我率先垂范,为学校品学兼优的贫困生捐助了三百元。
C . 虽然这次考差了,但我相信你一定可以迎头赶上来,如果你有需要,作为你的同桌,我一定不吝赐教。
D . 各位尊敬的家长,衷心希望你们能在百忙之中抽空参加此次家长会,我们班全体师生期待你们的惠临。
4. (2分)下列句子中,与例句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
A . 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B .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
C . 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
D . (祥林嫂)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是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4分)
5. (14分) (2019高二上·西城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
今老矣,犹志其一二。
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
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
此孔氏之遗法也。
”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
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
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
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
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
譬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咸苦,皆其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
傅说①之诏其君,亦曰:“学于古训,乃有获。
”而况余人乎?
子路之于孔氏,有兼人之才而不安于学,尝谓孔子:“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非之,曰:“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②;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凡学而不读书者,皆子路也。
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
予一以贯之。
”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曰:非此之谓也。
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可得而见也。
(取材于苏辙《藏书室记》)
注释:①傅说:商朝政治家。
②绞:言语伤人。
(1)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手缉而校之缉:收集整理
B . 然后申之以弦歌申:反复说明
C . 有兼人之才兼:超过
D . 其蔽也贼贼:偷窃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 吾世其庶矣乎甘辛咸苦,皆其性也
B . 广之以读书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
C . 傅说之诏其君非此之谓也
D . 而况余人乎?凡学而不读书者,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孔子教育人的方法,是从家务劳动、礼节、行为举止开始的
B . 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像孔子那样的人,尚且需要培养学习习惯,然后才能有所成就
C .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端是恣意妄为
D . 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那么子路不读书,就可以不受到责怪了吗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 本文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纲,表达了作者对教育及学习方法的诸多见解。
B . 苏氏父子都重视读书,作者提出了读书能够“内以治身,外以治人”的观点。
C . 作者以农夫种田依顺草木本性使其自由生长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育人之道。
D . 孔子否定死读书而不思考的做法,他认为“一以贯之”是增长学问的方法。
(5)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
B .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
C .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
D .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
(6)文中“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这句话的意思是:治理国家、管理百姓等方面的实践就是学习,为什么一定是读书才算学习呢?请概括孔子不同意子路这种说法的理由。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6. (10分) (2017高一上·吴中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日望乡
孟浩然
客行愁落日,乡思重相催。
况在他山外,天寒夕鸟来。
云暗失阳台,雪深迷郢路。
可叹凄惶子,高歌谁为媒。
【注】①阳台:宋玉《神女赋》中楚襄王和神女相会之处。
②郢路:泛指楚地之路,孟浩然是襄阳人,襄阳属楚。
③凄惶:奔忙不定的样子。
④歌:指自己为求仕而奔走呼号的作品。
(1)请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
(2)首句说“客行愁落日”,作者为何而“愁”?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句子默写 (共1题;共8分)
7. (8分) (2017高一下·安阳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晏殊《浣溪沙》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偶工巧流丽,真挚自然地表现出词人伤春惜春、感叹年华易逝的心境。
②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③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④“________,________”两句,动静结合,声色结合,描绘出晚霞之中一幅绝美的秋江暮色图,成为千古绝唱。
五、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0分)
8. (12分) (2019高二上·长春月考) 现代文阅读
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余秋雨
对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国民众不像对魏晋名士那样陌生,也不像对三国群雄那样热络,处在一种似远似近、若即若离的状态之中。
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
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
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
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
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
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就会发现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而且,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安静,是一种哲学。
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
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
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
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
他天天自催。
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
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
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
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
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
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
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
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
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
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
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
请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
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
而且,即便处在边缘,也还是充满意味。
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
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形影神赠答诗》
“大化”﹣﹣一种无从阻遏、也无从更改的自然巨变,一种既造就了人类、又不理会人类的生灭过程,一种丝毫未曾留意任何辉煌、低劣、咆哮、哀叹的无情天规,一种足以裹卷一切、收罗一切的飓风和烈焰,一种抚摩一切、又放弃一切的从容和冷漠﹣﹣成了陶渊明的思维起点。
陶渊明认为我们既然已经跳入其间,那么,就要确认自己的渺小和无奈。
而且,一旦确认,我们也就彻底自如了。
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自然而平淡,恰恰因为这一点,所以宋代之前一直无人赏识他。
B . 作者将陶渊明和历史上的许多文人进行对比,表现出他的安静是一种自觉的处世态度。
C . 陶渊明与魏晋名士一样也追求“回归个体”,但他却表现得平静、自然、优雅。
D . 标题中的“田园”是陶渊明生命境界的象征,而“自然”就是这种境界的核心。
(2)依据原文,简要概括陶渊明诗作的特点。
(3)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作者笔下的陶渊明的“田园”的理解。
9. (9分) (2017高二上·西宁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诗词”二字连在一起,成为一个语词。
在现代人的文学常识中,它表示两种文学形式:一种是“诗”,它是从商周时代以来早已有了的韵文形式;一种是“词”,它是起源于唐、五代而全盛于宋代的韵文形式。
但是在宋以前人的观念中,诗词二字很少连用。
偶然有连用的,也只能讲作“诗的文词”。
因为在当时,词还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的名称。
“词”字是一个古字的简体,原来是“辤”字,后来写作“辭(辞)”。
所以,“诗词”本来就是“诗辞”。
到了宋代,词成为一种新兴文学形式的名称,于是“诗词”不等于“诗辞”了。
诗是一种抒情言志的韵文形式,被谱入乐曲,可以配合音乐,用来歌唱,它就成为曲辞,或说歌辞,其实和现在的歌词是没有区别的。
在当时,诗就是辞。
不过从文学的观点定名,称之为诗;从音乐性的观点定名,就称之为曲辞或歌辞,简称为辞,例如楚地流行的歌辞——楚辞就是如此。
到了汉代,五言诗产生以后,诗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不能唱的文学形式,于是诗与歌辞分了家。
从此以后,凡是能作曲歌唱的诗,题目下往往带一个“辞”字。
这个“辞”字,晋宋以后,都简化用作“词”字,一直到唐代,凡一切凉州词、竹枝词、横江词,这一切“词”字,都只有歌词的意义而且是一个普通名词,并不表示它们是一种特有的文学形式。
在晚唐五代,新兴了一种长短句的歌词,它们的句法和音节更能便于作曲,而与诗的形式渐渐地远了,当时把这一类的歌词称为曲子词。
每一首曲子词都以曲调名为标题,例如《菩萨蛮》等。
从晚唐五代到北宋,这个“词”字还没有成为一种文学形式的固有名词。
晚唐牛峤《女冠子》云“浅笑含双靥,低声唱小词”,类似的词字,也都是歌词的意思。
北宋词家的集名,都不用词字。
苏东坡的词集名为《东坡乐府》,周邦彦的词集名为《清真集》,没有一部词集称为“某某词”的。
南宋初期,出现诗余这个名词,它指的是苏东坡、秦观、欧阳修的这些曲子词。
无论乐府、长短句或近体乐府,这些名词都反映作者仍然把词作为诗的延伸和附属于诗的一种边缘文体。
诗余这个名词,就明确地说明了当时把曲子词作为诗的剩余产物,试图把词从诗的领域中离析出来。
不久后,当时的出版商编刊了六十家的诗余专集,绝大多数都改集名为“词”,例如《东坡乐府》改名为《东坡词》,《淮海居士长短句》改名为《淮海词》,《清真集》先改名为《清真诗余》,后又改名为《清真词》。
从此以后,“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的固有名称被确定下来。
(1)下列关于“诗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现代人的文学常识中,“诗词”作为一个语词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这一观念至迟在宋代就已经产生了。
B . 诗是商周时代就已产生的文学样式,词是起源于唐、五代而全盛于宋代的文学样式,我们常把它们合称为“诗词”。
C . 从字形演变的角度看,“诗词”本来等同于“诗辞”;由于宋代出现了新的文学样式,这两个词语就不再等同了。
D . 虽然诗和词都采用了韵文的形式,但起初“诗词”这两个字很少连用,即使连用,也是用来指“诗的文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汉代时,五言诗成为一种无法演唱的歌辞,从此,凡能作曲歌唱的诗的题目下常常带有“辞”字,后来简用做“词”字。
B . 诗是抒情言志的韵文,可以谱入乐曲,配合音乐歌唱,这时的诗就是曲辞或者说是歌辞,和现在的歌词是没有区别的。
C . 唐代时,所有的凉州词、竹枝词、横江词都是可以作曲歌唱的诗,这里的“词”是指具有歌词意义的一个普通名词。
D . 曲子词是一种长短句的歌词,句法和音节便于作曲,以曲调名作为标题。
如《菩萨蛮》就是依“菩萨蛮”曲调填的歌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作为楚地民众中流行的歌辞,“楚辞”是从音乐性的观点来定名的。
如果从文学的观点来定名的话,楚辞是可以称为“楚诗”的。
B . 北宋词家的集名,都不用“词”字,如苏东坡的词集名为《东坡乐府》,可见在当时的作者观念中,词只是诗的延伸和附属。
C . 南宋初期,开始用“诗余”指称苏东坡、秦观、欧阳修等人的曲子词。
“诗余”这一名词的出现,使词从诗的领域中脱离出来。
D . 南宋时的出版商在编刊诗余专集时,将绝大多数专集都改名为“词”,应该是意识到了“词”可以作为这种新兴文学形式的名称。
10. (9分)(2019·温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956年元旦那场雪
徐剑
1956年新年,并非中国农历的元春之始,天气很冷。
2012年夏,李旭阁①在北戴河海滨回忆起来,记忆难免有误,但他非常确定地对我说,那年元旦,北京城里落了一场大雪。
雪是从1956年元旦凌晨下起来的,飞飞扬扬了一夜。
第二天清晨,人们推门一看,雪拥长街,行人稀落,北京城郭上下一抹白,若从空中俯瞰,犹如一张巨大宣纸铺陈其上,而匆匆而过的行人,就像泼墨于宣纸上的一滴墨、一个点,一行雁痕鸿爪。
天上一片雪,地下一世界。
李旭阁说,他记得昨天晚上离开中南海居仁堂时,天还晴得好。
①早已过了下班时间,黄昏泛起,1955年最后一抹夕阳照在中南海居仁堂红墙黄瓦的林苑里。
时任军委作战部特种兵处技术组参谋的李旭阁少校,将最后一页台历撕下来,然后,走到窗前,将目光透过古老花格窗的玻璃,投向红墙内外。
一元复始春将至啊。
窗外,如火如荼的公私合营运动,遍及每个角隅,热火朝天的场面浮现于京畿的天空,新中国的青春之姿与萧索的北方冬季相峙。
明天就是元旦,终于可以放松一下,带着孩子妻子出去走走了。
李旭阁将目光从窗外收回来,收拾了东西,正准备穿上呢军大衣离去时,特种兵处处长杨坤上校突然走了进来。
“有要紧之事?”李旭阁问。
“是啊!”杨坤扬了扬手中一张入场券说,“明天下午三点新街口排练场有场很重要的讲座,让你参加。
”
“什么讲座?”
“我也不知道。
”杨坤处长颇有几分神秘地说,“作战部王尚荣部长点了你的名,据说,听讲座的都是驻京各大单位的上将、大将。
”
“啊!”李旭阁一脸骇然,规格这么高呀。
“作战部就发了两张票,王部长和你一起参加,有困难吗?”
“没有!”李旭阁摇了摇头。
“好!”
②暮霭落了下来,西天最后一抹紫阳被中南海冰湖的暮霭融尽。
【A】李旭阁骑车从居仁堂出来,右拐,从六部口,绕着红墙北行,过毛家湾,从国管局门口向西,穿过红楼电影院,往武衣库总参作战部宿舍骑去。
这时,夜色如潮水泛起,街灯昏黄如豆,在薄暮中犹如一只只夏夜里的萤火虫,将北京的万家灯火引燃了,他的身前身后,便是一片灯河,一条人间天河。
北京城隅也渐次沉落于宁静之中。
【B】从战争中走来的军人,最喜欢这种安详与静谧。
李旭阁喜欢这样的和平之夜。
多少年了,他蹚着战场的枪炮声、飞机的轰炸声,一路走来,此时的宁静,与他经历过的战斗生活,截然不同。
当然,最挥之不去的炮声,是解放兰州时马步芳军队的炮弹突然在身边爆炸,如同惊雷,战友横飞玉碎,他的耳朵也骤然失聪,好多个月叽叽乱叫;还有在朝鲜战场上,敌机的炮弹从天而降,掀翻了他与耿素墨新婚的小屋,一对新人埋在了瓦砾之中。
1953年夏天,抗美援朝战争在板门店画下了历史性的句号,李旭阁夫妇穿越刚熄灭的兵燹,回到了国内。
不久,他因为表现出色,被选调到了军委作战部。
家门将近,北京的天空起风了。
李旭阁说,他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那天推门而进的时候,即将临盆的妻子耿素墨正腆着大
肚子,一边照顾大女儿,一边做饭。
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前,妻子由65军报社记者转业到煤炭工业部党委办公室,不久后大女儿呱呱落地。
“旭阁,明天元旦放假,你陪我们娘儿俩去拍张照片?”
“明天还真不成。
”李旭阁答道。
“有事?”
“有个讲座!在新街口排练场。
”
“不就是一堂文化补习课?请个假。
”
“岂止是文化补习课!是一个很重要的讲座,作战部就我和部长两个人参加!”
“哦!”妻子脸露讶异之色,哦了一下,便没有再多问。
她是个军人,知道丈夫调到作战部工作后,办公的地方就在中南海居仁堂,很明显,就是放在主席和总理身边工作,此乃中国的心脏。
对此,她深明大义,忙道:“去吧,去吧,家里有我呢。
”
……大雪无声,不知不觉中,落了下来。
丰年好大雪啊!那天早晨,李旭阁推开武衣库小院里西厢房的门,只见一夜瑞雪落下,院子里飘雪成堆,侵至石阶间、窗台上,甚至拥门而伏。
③雪后一片天光,太阳不知什么时候升了起来。
晨曦初照,古老中国因了一群年轻的理想主义者,竟然老树新枝,犹如这朝阳,重曜东方。
扫完了积雪,不知不觉已经中午了。
李旭阁转身到长廊一侧去开自行车锁,然后,骑着车朝新街口排练场缓缓而去:不是看演出,而是听一场涉密程度极高的学术讲座。
这场讲座的主角是谁,他不知道。
不该问的坚决不问,不该说的坚决不说,这是他必须坚持的一条铁律,但是对于今天这个讲座主讲人是谁,他还是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一条扫过雪后的街道,在他眼前不断延伸……
(选自长篇报告文学《大国重器——中国火箭军的前世今生》“引子”部分,有删改)
【注】①李旭阁(1927.01—2012.10),1943年参加八路军,曾参加太原、兰州等战役。
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回国后他被选调到军委作战部,后官至第二炮兵司令员。
文中写的是他参加钱学森“导弹概述”讲座前的情景。
在后来的讲座上,钱学森说新中国完全有能力制造出自己的火箭,并建议中央军委成立一个新军种——火军,也即火箭军最初的称呼。
(1)结合耿素默与李旭阁对话的语言特点,分析耿素默当时的心理。
(2)分析文中画横线的①②③处句子的作用。
(3)联系全文,指出题目中“那场雪”的深层意蕴。
(4)根据划线的【A】【B】两段文字,试谈报告文学“真实性”“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
六、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1. (5分) (2019高三上·浦东期中)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德国哲学家尼采曾作诗谈“处世之道”说:“别在平野上停留,也别去爬得太高。
打从半高处观看,世界显得最美好。
”这是一种追求“半”的人生哲学。
但是生活中追求“全”的人也大有人在。
请选择一个角度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体裁不限(诗歌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