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寒假作业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寒假作业3
满分120,时间120分钟
一、基础题(16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阑珊兽槛文身锱珠必较
B.剽取博弈取缔真知卓见
C.桅竿洗练煤炭金瓯无缺
D.婵娟歉收返聘唉声叹气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媒体普遍认为,中俄关系已经进入稳固期,不会因为国际社会某些人、某些事而发生改
变,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牢不可破
....的。

B.这个孩子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初生之犊
....,无照驾驶,肇事打人,寻衅滋事,其行为引起了人们对当下家庭教育的热议。

C.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受到一致好评,这启示我们在饮食文化建设方面要博采众长,
不断创新,让美食产业源远流长
....地发展下去。

D.对旧城区的街道进行改造,政府相关部门必须求田问舍
....,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努力优化道路设计,提升道路通行能力,让群众满意。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 我们应该了解作为高中生接受文明礼仪教育遵守礼仪规范有什么好处,不这样做有什么坏处?
B. 校团委组织的为甘肃舟曲灾区“献爱心”活动所募集的捐款,据不完全统计:高一年级捐了两万元,高二年级捐了一万五千元,而高三年级则多达四万三千元,同学们捐款十分踊跃。

C. 这并列的三个分句,第一个分句后边用了分号,(因为分句内部出现逗号)所以第二个分句后边也应该用分号。

D. “你们……放开我……让我进去……多救一个人——”救援队员小张情绪激动,哭喊着,用断断续续的声音对紧拉着他的同事说。

45、下.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高中生不会编笑话的深层次原因,恐怕是青少年内心“笑元素”缺乏造成的,而这又与
教育教学氛围以及社会大环境密不可分。

B.寒冬将至,有人建议,可考虑采取分散式集中供热,以居民小区等若干区域为热源点,分户计量收费,供暖时间可根据气温变化适时调整。

C.在南海主权问题上,假如南亚某些国家把中国人民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若罔闻,一意孤行,必将自食恶果。

D.连日来,全国几个大城市相继发生了因为年轻人没有主动让座而引起冲突的事件,这使得人们再次把关注的目光聚焦于道德问题。

5、下列加点虚词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B.南冥者,天池也.是日也.,天朗气清
C.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D.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A.臣以供养无主.主:主持,承担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当:担任,担当
B.大母过.余曰过:责备
若望.仆不相师望:埋怨,怨恨
C.不能自免,卒就.死耳就:趋,走上
审.矣,何足怪乎审:审问
D.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重:慎重
亦颇识去就之分.分:分量
7、.选出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A.《沁园春·长沙》一词分上下两片,上片重写景,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湘江秋景图;下片重抒情,抒发了诗人主宰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

B.《赤壁赋》利用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

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触产生:一是由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消逝想到自己的伟大,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却“知不可乎骤得”。

C.张洁在《我的四季》中将人生的阅历浓缩在了表述四季的文字里,让读者与自己一道共受煎熬,也分享快乐。

D.《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指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8.选出下列语句链接最恰当的顺序()
监管不下狠劲,蒙牛不长记性。

??。

否则的话,等待这个行业的将会是一个更大的市场危机。

①为什么人们宁愿多花钱买进口奶粉,而不愿意相信国产品牌
②这就在于,企业的所作所为让消费者无法放心,监管部门的所作所为,更让人觉得堵心
③这是一个集体缺乏诚信与责任意识的行业
④殊不知,刻意袒护蒙牛等乳制品企业,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不利于相关行业的正常发展
⑤为什么人们不得不购买国产牛奶,心里却又胆战心惊
⑥要想拯救国内乳制品行业,不仅要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责任意识开始,更要从加强行业监管入手
A. ④①③②⑤⑥
B.④①⑤②③⑥
C. ②③④①⑤⑥
D. ②③①⑤⑥④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12分)
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

今老矣,犹志其一二。

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

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

此孔氏之遗法也。

”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

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

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

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

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

譬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成苦,皆其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盛,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

博说之诏其君,亦曰:“学于古训,乃有获,而况余人乎!”
子路之于孔氏,有兼人之才而不安于学,尝谓孔子:“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非之,曰:“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凡学而不读书者,皆子路也。

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曰:非此之谓也。

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可得而见也。

(取材于苏辙《藏书室记》) 注释:①傅说:商朝政治家。

②绞:言语伤人。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手缉而校之缉:收集整理
B.然后申之以弦歌申:陈述说明
C.有兼人之才兼:超过
D.其蔽也贼贼:偷窃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吾世其.庶矣乎甘辛咸苦,皆其.性也
B.广之以.读书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
C.傅说之.诏其君非此之.谓也
D.而.况余人乎凡学而.不读书者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
孔子教育人的方法,是从家务劳动、礼节、行为举止开始的
B.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
像孔子那样的人,尚且需要培养学习习惯,然后才能有所成就
C.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端是恣意妄为
D.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
那么子路不读书,就可以不受到责怪了吗
1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纲,表达了作者对教育及学习方法的诸多见解。

B.苏氏父子都重视读书,作者提出了读书能够“内以治身,外以治人”的观点。

C.作者以农夫种田依顺草木本性使其自由生长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育人之道。

D.孔子否定死读书而不思考的做法,他认为“一以贯之”是增长学问的力法。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11分)
离亭燕张昪①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

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

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

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

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①南宋初人,作者经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

此词为作者退居期间所作。

②低亚:低垂。

13.这首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试作简要分析。

(5分)
14.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6分)
四、名言名句默写
15.古诗词名句默写。

(8分)
(1)复为慷慨羽声,,发尽上指冠。

(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无食桑葚!
(4)呦呦鹿鸣,。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5)仰观宇宙之大,,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6)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7)舞幽壑之潜蛟,。

(8)寄蜉蝣于天地,。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23分)
新闻旧闻梁小萍
90岁的刘姥姥走了,留下一份遗嘱:水葬。

这事一时间成了大院的新闻,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这些天都在有意无意地议论。

刘姥姥是位普普通通的老人,普通到即便同住一个大院多年,也没有几个人知道她的名字。

那天大院收发室门口的墙上贴出了刘美凤的讣告,人们还不清楚刘美凤是谁。

男女老少进出大院,看到讣告都会不自觉地停下脚步,心里寻思,“刘美凤”这似乎是个陌生的名字。

有人冷不丁问一句:“刘美凤是谁?”马上会有熟知大院人员的收发室大伯接话:“就是那个刘姥姥。


“哪个刘姥姥?”
“五号楼王佳的妈,王佳的儿子叫小强的,小强的姥姥。


拐了一大圈的弯子,终于对上号了,于是大家的神情似有明白,然后散了,各走各道,各忙各事。

“刘美凤”,多么美丽的一个名字。

还是叫刘姥姥吧!这么叫着听起来还算熟悉,至少还会让人联想到《红楼梦》里那个刘姥姥。

毕竟现在要不是风口浪尖上的人物,谁还会对陌生人的故事感兴趣?一个普通人,也许一张讣告就算人生最后的通知了。

不知道是现在的人太多了,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淡薄了。

大院并不大,人也不算多,但是谁家添丁少口,大院里似乎也没有多大动静。

像在以前,谁家添了宝宝,会挨家挨户送红鸡蛋,彼此感受和收获到的是一片喜气。

如今也许谁家宝宝满月抱出了门,你才知道人家有了喜事。

而且你也不会为别人感到多少欣喜,只不过还要碍于情面,面带虚虚的笑容走上前看着宝宝夸赞几句。

可怜新生小宝宝清澈澈的眼睛看着你,就要面对人世间最真实的虚伪,说不定还会不知就里回报你一个天真的笑容。

如今为什么那么多虚伪的人,也许这就是他们最初的启蒙教育吧!再比如过去谁家出了点啥事,大院相熟不相熟的人都会来帮忙,而今人们也来,却好像机械式地走一个程序,更多的仅仅是还人情的问题。

刘姥姥生前就是一位不起眼的老人,还是姑娘嫁到大院生了孩子后,才跟着来到大院带外孙的。

后来年老了又瘫痪在家几年,所以大院里很多人都不太熟悉她,也记不住她最后的模样了。

说起来,大院里很多老人就算有印象,一般不是冠以孩子的妈妈,要不就是孙子奶奶、姥姥的名称。

只不过让大家最意外的是,90岁的刘姥姥居然会选择水葬。

“水葬”,一个很新式的葬礼,这种形式也没有什么特别,就是一个观念问题。

主要是一位90岁的老人能有这种意愿,大家就感觉老人的思想不一般了。

毕竟90岁的老人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从小受到的是传统教育,加上自古以来根深蒂固的风俗。

一位90岁的老人能有这么新式的观念,在大多数人的眼里,特别是年轻人的眼里实属意外,这似乎代表了一个人的思想高度和境界,而且听说刘姥姥家乡的老宅坟地相当有气派。

听到大家对于刘姥姥的赞誉,大院王奶奶的心里一再质疑。

王奶奶和刘姥姥生前是老姐妹,一同生活了大半辈子。

王奶奶絮絮叨叨,说什么刘姥姥根本不是境界高,也不是思想多么好,而是骨子里就没改造好,要不是念在多年老姐妹分儿上,早把刘姥姥那点破事说了。

王奶奶一副悲天悯人的模样深深感慨:“这人的思想还真是顽固不化,走了还弄这么一码子事。


年轻人听不惯了,瞧瞧人家刘姥姥的思想,这是为了子孙后代造福的好事,你不赞同就算了,说什么风凉话。

王奶奶听了急了,一直憋在肚子里的陈年往事终于蹦了出来:“你们知道个什么,刘姥姥的老头子是个国民党军官,当年坐军舰逃离大陆去台湾时,军舰在大海里被共产党的
大炮给打沉了,结果死在了大海里。

当时国民党部队逃跑得急,没带上刘姥姥,要不然她也早死在大海里了。

后来刘姥姥因为是国民党军官家属还被送去劳教农场劳教了几年,我看她当年就没改造好。

要不是她老头子死在海里,她才不会把自己一把老骨头扔大海里呢!她根本不是什么思想进步,她就是找她老头子去了。


年轻人听说了,禁不住一个个露出满脸的诧异。

王奶奶似乎很满意自己的解释,不管老姐妹的情意如何,这个立场问题还是要鲜明的。

于是在一片唏嘘声中,年轻人说:“感人!”
王奶奶一听心又乱了,忙说:“有什么感人的,她老头子是国民党!”
年轻人看着白发苍苍的王奶奶,笑笑说:“您老不懂,这是感情!”说完,年轻人就走了。

王奶奶望着远去的年轻人,有点愣神:“我不懂,你们懂,你们这些年轻人懂什么感情啊?
1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篇就交代了刘姥姥的遗嘱,既照应了标题,也引出了后文人们对遗嘱的不同反应。

B.文章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如刘姥姥生前的平凡和死后被热议的对比,还有年轻人和王奶奶对水葬不同的态度对比。

C.“水葬”体现了一种观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姥姥是一位贴近时代摆脱传统束缚的新式老人。

D.王奶奶虽然和刘姥姥是多年的姐妹,但看到年轻人对刘姥姥的赞颂,她还是没忍住嫉妒,说出了刘姥姥水葬的真正原因。

E.本文通过讲述刘姥姥看似普通又不失传奇的人生经历,体现了作者对爱情的思索,传达了一种深刻悠远的人生意味。

17、文中王奶奶这一人物的设置十分必要且巧妙,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看法。

(6分)
18、小说中写“大院”的用意何在?(6分)
19、有人认为,如果本文的标题“新闻旧闻”改为“水葬”会更好,你的观点呢?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

(6分)
六、作文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50分)
“磨”既有磨擦、磨合的意思,也有研磨、打磨的意思,还有磨练、磨砺的意思有时候,“磨”能带来精致;有时候,“磨”代表一种慢生活;有时候,“磨”意味着没有效率……
请以“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试卷答案
1.D A.锱珠必较----锱铢必较 B.真知卓见-----真知灼见 C.桅竿-----桅杆
2.A A牢不可破:非常坚固,不可摧毁。

也用在指人固执己见或保守旧习。

B项褒贬不当。

俗语:“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缩语,比喻思想上没有旧框,大胆无畏,敢作敢为的年轻人,偏褒义。

C项用错对象。

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水流很长。

比喻历史悠久。

D 项望文生义。

求田问舍:本意是多方购买田地,到处问询房价。

用来比喻没有远大志向。

3.D A项,把句末问号改为句号;B项,把“同学们”前面的逗号改为句号;C项,括号前的逗号应放在括号后。

D、说话的断续用省略号,说话的中断、戛然而止用破折号。

4.D A项,句式杂糅,可删除“造成的”;B项,成分残缺,应在“集中供热”后加“的方式”;C项,搭配不当。

句中的“把”要改为“对”。

5C 6A7.B 8B
9. D 10.B 11.B 12.B
13.山水之美如画,景物萧疏明丽而脱尘绝俗,天水相连,浑然一色,看不到尽头。

万里晴空展现澄澈之色,江波潋滟闪现凄冷之光,密集的蓼荻丛中,隐约地现出了竹篱茅舍。

(具体描摹3分)这首词的上阕描绘出一幅明丽澄澈而又清冷的秋日图景。

(概括2分)
14.对六朝兴亡盛衰的感慨,对时政的担忧怅惘,退居时内心的孤寂。

(每点2分)
15(1)士皆瞋目;(2)尤使我耳不忍闻;(3)于嗟鸠兮;(4)食野之苹;(5)俯察品类之盛;(6)齐彭殇为妄作;(7)泣孤舟之嫠妇;(8)渺沧海之一粟;
16 C D (C项,刘姥姥并非是摆脱传统束缚的新式老人;D项,并非嫉妒。


17 ①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陡生波澜。

王奶奶是事件的知情者,她的讲述让大院的人和读者恍然,原来刘姥姥选择水葬无关思想,而是关乎感情。

②与主人公刘姥姥形成对比,起到衬托作用。

王奶奶代表一部分老人,她的“质疑”和“解释”表达了一个时代的爱情观和立场观,从而突出刘姥姥“感情的感人”。

③彰显主题。

“真爱无关身份地位,不怕挫折打击,不随时间流逝。

④引出“旧闻”,照应标题,补充叙述,也是对“新闻”的揭秘(以“旧”解“新”)
(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
18设置场景,为为后文王奶奶和年轻人的争论、冲突提供背景环境、舞台;暗示社会变迁和人们观念变化的主题
19我认为“新闻旧闻”更好,原因:
①设悬激趣。

使读者思考“新”“旧”究竟是什么。

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新”为水葬,“旧”是水葬的真正原因,“旧”是对“新”的揭秘。

③运用仿词,新颖别致。

借“新闻”仿“旧闻”,使两个看似矛盾的词并列,形成对比。

我认为“水葬”更好,原因:
①简洁明了,直指本文的中心事件——人们对水葬的不同反应。

②贯穿全文的线索。

将过去刘姥姥丈夫的往事和现在刘姥姥死后的遗嘱巧妙地联系起来。

③深化时代观念的变迁(立场的变化,人性的改变)、人与人之间的难以理解等主题
(学生具体作答时,或许不同观点的原因会有交叉之处,思考角度正确即可)
20 作文评分参考
说明:每3个错别字减1分,重复的不计。

字数不足,每少50个字减1分。

缺题目减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