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届中考化学三轮复习题型专练学科综合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化学与语文
化学与古诗词、成语、谚语、歌谣等的结合,具有人文色彩,许多经典的诗词、成语等素材性资源中蕴含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相关的丰富、有趣的化学知识。

1.【原创题】中国人的心中从来都不缺少诗和远方,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引发全民学诗热潮。

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B.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 中国诗词既蕴含人文思想,又焕发理性光辉.对下列划线部分的化学解释不合理的是()
A.花气袭人知骤暖,喜鹊穿树喜新晴﹣温度高分子运动加快
B.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生铁经不断煅烧捶打氧化,降低碳的含量,变成钢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煅烧石灰石,不发生化学变化
D.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金的性质稳定,在自然界中以单质形态存在
3.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B.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D.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4.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5.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化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化学不能研究和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
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清白”是指氢氧化钙
C.儿童发育停滞,智力低下,严重时会得侏儒症,其体内缺少的是元素是碘
D.“工业的维生素”稀土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信息等尖端科技领域,是重要战略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稀土资源,人人有责
6. 对下列事实解释不正确的是()
7....
8. 中国诗词、成语和谚语中有些蕴含着化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描述的是化学变化
C.“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具有熔点高的物理性质
D.“釜底抽薪”体现的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或空气
9.下列典故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司马光砸缸
B.凿壁偷光
C.铁杵磨成针
D. 酿酒缸缸好做醋
10.“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带动全民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

下列诗词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
B.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
C.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二、化学与物理
11.某课外活动中,学生利用如图所示的杠杆完成探究实验,杠杆已调至平衡。

第1题图
(1)实验1中,较长时间后,左边铁粉布包下降,是因为铁粉与__________发生了反应。

将铁粉换成下、列物质中的________(填序号),杠杆也会出现相似现象。

A. NaCl
B. NaOH
C. CaO
(2)实验2中,通入CO2一段时间,右边乒乓球________(填“上升”或“下降”)。

再往集气瓶中滴入
足量NaOH溶液,杠杆重新平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存在压强差。

(1)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
①用图1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充满干燥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___________;
②如果只提供如图2的装置,(“能”或“不能”)实现喷泉实验
(2)利用图3装置,在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________;
A.Cu与稀盐酸 B.NaHCO溶液与NaOH溶液
C.块状CaCO与稀HSOD.NHHCO与稀盐酸
(3)在图4锥形瓶中加入酒精,瓶外放一水槽,水槽中加入冷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结果也产生了喷泉。

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________。

A.浓硫酸B.食盐 C.硝酸钾D.硫酸铜
(4)从产生喷泉的原理分析,图是减小上部烧瓶内的压强。

图是增大下部锥形瓶内气体的压强。

人造喷泉及火山爆发的原理与上述装置图________原理相似。

(均填序号)
13. 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下挂一重物A,烧杯中盛有溶液B。

试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忽略A、B体积变化):
(1)若B为饱和氯化钠溶液,A与B不反应,向B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弹簧测力计示数将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下同);
(2)若A为铁块,B为硫酸铜溶液,将A放入 B中,过一会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_______。

14. 小明用热水配制了大半杯硝酸钾饱和溶液,用温度计测得溶液的温度约为60℃.此时他将一块较大的塑料块放入烧杯中,塑料块在液面上漂浮.然后将溶液冷却至室温(约为20℃),并注意观察现象.你猜小明观察到了哪两种现象,并用所学的理化知识予以解释.
(1)现象,原因是.
(2)现象,原因是.
15. 在一只盛有硫酸铜稀溶液的烧杯中,漂浮着一块木块(如图)
往烧杯中加入少量的某种固体物质后,木块浸没在水中的体积变大(假设在此过程中溶液的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加入的固体物质可能是(不同类的物质):
(1)某些金属;
(2)某些碱;
(3)某些盐。

16.下列不能正确反映相关实验过程中量的变化关系的图象是( )
A B C D
A.氢氧化钠溶液加水稀释
B.一定压强下,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
C.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
D.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氧气中,a使用催化剂,b未使用催化剂
17.下图所示实验中得出的结果正确的是 ( )
A.甲:水不能从杯中流出,说明水和纸的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B.乙:铜片上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C.丙:温度计示数减小,说明NH4NO3固体溶于水时放出热量
D.丁:敲击音叉乒乓球被弹起,说明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18.(1)如图1所示,小宇同学在进行溶液导电性的实验时,将电极两端插入稀H2SO4溶液中,闭合开关,小灯泡正常发光,然后逐滴向稀H2SO4中加入Ba(OH)2溶液至过量,请推测小灯泡的发光情况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图1 图2
(2)酸的化学性质﹣﹣酸与盐的反应
利用图2所示装置来验证CO2气体的性质,要证明CO2与NaOH溶液能够发生反应,可先加氢氧化钠溶液,再加盐酸,气球的变化是。

【方法感悟】在化学实验中,可通过验证反应后生成物的存在,来验证某化学反应的发生。

19.下列实验操作能够达到目的的是 ( )
三、化学与数学
此类学科综合题是将数学中的方程、数轴、集合和函数图像等工具载体呈现在化学计算问题中,将化学知识与数学工具相互渗透。

解答的关键在于掌握方程的解答规范步骤和正确格式,理解数轴、集合和函数图像中关键的点、线、面等表示的意义,及曲线的变化趋势。

20.下图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种量的变化关系的是()
A.在碱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溶液pH的变化曲线
B.将等质量的铝粉和锌粉,分别放入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盐酸中
C .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固体,生成O 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D .H 2还原一定质量的CuO ,固体的质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
21. 下列是常见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
以下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X 可与Y(NO 3)2溶液反应
B .X 可与盐酸反应
C .Y 可与AgNO 3溶液反应
D .Y 可与稀H 2SO 4反应
22. 下列排序不正确的是( )
A.地壳中元素的含量: O Si Al −−−−→由多到少
B.钙元素的质量分数:22CaH CaO Ca(OH)
−−−−−−−−→由高到低 C.溶液的pH : −−−−−−−→汽水糖水肥皂水由大到小 D.氮元素的化合价:23NO NO NH
−−−−−−→由高到低 23. 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 溶液的pH :
B. 氮元素化合价:
C. 地壳中元素含量:
D. 铁元素质量分数:
24. 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 溶液 pH : −−−−−−−→汽水 食盐水 肥皂水由大到小
B. 碳元素含量:42638CH C H C H
−−−−−→由高到低 C. 金属活动性顺序:Zn Ag Cu −−−−→由强到弱 D. 硫元素化合价:224Na S S H SO
−−−−−→由低到高 25. 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 利用金属的年代:
B. 铁元素质量分数:3423FeO Fe O Fe O
−−−−−−→、、由高到低
C. 硫元素的化合价:
D.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232CaCl CaCO Ca(OH)
−−−−−−−−→、、由大到小 26. 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 空气中物质含量:
B. 溶液pH :
C. 金属活动性顺序:
D. 硫元素质量分数:
27. 向一定质量AgNO 3和Cu(NO 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Zn 粉,溶液质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取a 点溶液,滴加稀盐酸,无白色沉淀
B .图标上b ﹣c 段质量增加的原因是Zn 与Cu(NO 3)2溶液反应
C .b 点时溶液中金属离子有Zn 2+、Cu 2+
,金属单质有Zn 、Cu 、Ag
D .c 点和d 点溶质种类不同,金属单质种类也不同 四、化学与生物
28. 如图为光合作用和木柴燃烧过程中,部分物质参与循环的示意图。

请据图并结合你学过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物质组成的角度看,葡萄糖和纤维素均属于__________(填“无机物”或“有机物”)。

(2)从物质转化的角度看,光合作用及葡萄糖转化为纤维素属于__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碳不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看,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时能量转化的方式是__________,而木炭燃烧时能量转化的方程式是__________。

(4)在图中光合作用与燃烧反应过程中参与循环的元素有__________。

29. 地球上的碳库包括大气、土壤、植物和海洋等,碳库可分为产生CO2的碳源以及清除CO2的碳汇两种类型。

(1)碳主要以CO2的形式贮存于大气中,或以________(填物质类型)等无机化合物的形式贮存于岩石圈中。

(2)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CO2吸收并固定在植被与土壤中,写出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从该角度看,森林属于________(填“碳源”或“碳汇”)。

(3)海洋是重要的碳汇,但海水过量吸收CO2会造成海洋酸化,使海水的pH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系统。

(4)研究表明,近20%的CO2排放去向不明,造成了“碳黑洞”,我国学者认为是荒漠盐碱土吸收了CO2。

他们分别用纯石英砂和盐碱土溶液进行对比实验,证明猜想是正确的。

由上述实验可知,纯石英砂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

五、化学与其他学科
30.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又富有科学文化遗产的伟大民族。

古代典籍《齐民要术》中,记载了一种酒曲—白醪曲的制作工艺:小麦:蒸熬:生=1:1:1,用圆铁范(模具)压制成曲饼。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
法不正确的是()
A.酿酒过程中,“白醪曲”会产生催化剂
B.小麦的主要成分是淀粉,不含蛋白质
C.“圆铁范”对酒曲的化学性质不会有太大影响
D.小麦在“蒸”、“熬”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31.古往今来,金属材料和制品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一直起者非常重要的作用。

(1)考古工作者发现铁质的出土文物往往锈蚀严重,铁生锈的条件是_____。

在实验室常用稀盐酸清除铁锈,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近年来,我国高铁建设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制造铁轨的材料是合金钢,主要原因是合金钢具有_____的优越性能(要求只答一条)。

(3)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了两个有关金属性质的实验:
实验Ⅰ:硫酸铝溶液和铁粉混合
实验Ⅱ:硫酸铜溶液与铁粉混合
在上述两个实验结束后,该同学将实验Ⅰ和Ⅱ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个烧杯中,发现烧杯内的红色固体明显增多,原因是_____(用文字说明)。

一段时间后过滤,向滤渣中滴加盐酸,结果没有气泡产生。

那么,滤液中所含金属离子的情况可能是_____〔填写序号)。

①A13+②A13+、Fe2+③A13+、Fe3+④Fe2+、Cu2+⑤A13+、Fe2+、Cu2+
32.镉是重金属污染中最受关注的元素之一。

已有研究表明,秋华柳对镉具有较强的耐受和富集能力。

为研究秋华柳受镉污染时,体内金属元素含量的变化。

选取生长基本一致的幼苗,在不同镉离子浓度的土壤中进行分组实验。

18天后测量植株各部分金属元素的含量,结果如图。

(1)由图可知,秋华柳叶片铁元素含量与镉离子浓度的关系是______。

(2)由实验结果可知,秋华柳______的变化可作为其受镉污染程度的指示。

(3)对镉污染土壤进行治理可采用化学沉淀法,即将土壤溶液中的镉离子形成沉淀物而降低污染。

已知氯化镉易溶于水,碳酸镉和氢氧化镉难溶于水。

下列物质可用于处理土壤镉污染的是______。

A.氢氧化钠
B.氢氧化钙
C.碳酸钙
D.氯化钠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A.爆竹在燃放过程中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B.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诗句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正确;C.落花化作春泥过程中花瓣腐烂和菌类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D.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将石头开采出来,烈火焚烧若等闲说的是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氧化钙,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

故选B。

2.【答案】C
【解析】本题借助古诗词考查物质的变化、物质构成理论,使试题充满文学气息,可以启发同学们积极思考,有利于培养综合能力。

A项中“花气袭人”说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知骤暖”说明气温升高,分子运动加快,合理的解释是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故A正确;B项中百炼成钢,由生铁和钢的成分可知,炼钢的
过程就是逐渐降低生铁中碳等含量,故B正确;C项中煅烧石灰石,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

D项中“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在自然界中以单质形态存在,故D正确。

3.【答案】A
【解析】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意思是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正确;
B、爆竹爆炸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C、煤炭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D、高温煅烧石灰石过程中有新物质氧化钙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故选A。

4.【答案】A
【解析】本题借助于古诗句来考查物质的变化,使考题充满文学气息,可以启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大有帮助。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爆竹爆炸”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的过程中有新物质氧化钙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蜡炬成灰”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5.【答案】D
【解析】化学既可以研究物质,又创造新物质的;指的是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清白是碳酸钙;缺锌会儿童发育停滞,智力低下,严重时会得侏儒症;稀土资源是自然资源,需要合理开发应用。

6.【答案】C
【解析五月槐花香浓郁,六月荷塘清久远是由于分子在不停运动且不同分子性质不同;氮元素能使植物生长茂盛,叶色浓绿;洗涤剂能够乳化油污形成乳浊液;常用醋酸或盐酸除水垢,是因为醋酸和盐酸中都含有H+。

7.【答案】D
【解析】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制得具有金属特征的物质,为合金,所以三金合冶成宝鍔,
所以宝鍔的成分为合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是因为分子在不停运动;吹尽狂沙始到金,说明金在沙的下面,金的密度比沙大;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是煅烧石灰石得到生石灰。

8.【答案】A
【解析】分子在不断运动,故在远处可以闻到花香,故A正确;铁棒磨成针,只是铁的形状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故B错误;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化学性质稳定,在高温下也不能和氧气反应,描述金的化学性质,故C错误;薪是可燃物,釜底抽薪,是清除可燃物灭火,故D错误。

9.【答案】D
【解析】A. 司马光砸缸,只是用石头将缸砸碎,没有产生新物质,是物理变化;B. 凿壁偷光是讲述汉代匡衡故事,匡衡勤奋好学,但穷的买不起灯烛,只能凿开墙壁利用邻居家的小洞烛光刻苦学习,凿开墙壁没有产生新物质,是物理变化;C.“铁杵磨成针”的典故中,老妪将铁杵在磨刀石上将铁杵磨成很细的绣花针,铁杵由粗变细,形状上发生改变,没有产生新物质,是物理变化;D. “酿酒缸缸好做醋”是源于一则民间故事,秀才讽刺地主老财人傻钱多没文化,巧妙利用标点符号的使用,让自以为是的地主认为是: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实则是: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

酒变成酸产生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10.【答案】B
【解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描述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描述的过程中只有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描述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描述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11.【答案】(1)水和氧气(或H2O和O2) BC (2)下降 CO2+2NaOH==Na2CO3+H2O
【解析】(1)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生成铁锈,使杠杆左侧下降;NaOH与空气中的CO2发生反应,CaO与H2O 反应都使杠杆左侧下降;(2)由于CO2密度大于空气,左侧乒乓球受到浮力大,使乒乓球上升,而右侧乒乓球下降,杠杆失去平衡;再往集气瓶中滴入足量NaOH溶液,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即CO2+2NaOH==Na2CO3+H2O,使得左侧乒乓球下降,杠杆重新平衡。

12.【答案】(1)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①打开止水夹,挤压胶头滴管②能
(2)D
(3)A
(4)1、2;3、4;3
【解析】Ⅰ、(1)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①用图1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充满干燥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打开止水夹,挤压胶头滴管。

②氨气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打开夹子,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部分氨气溶于水形成压强差,在外界气压的作用下,水被压到瓶内,形成喷泉现象;
(2)①铜和盐酸不反应,不能形成喷泉,A不正确;B中没有气体,不能形成压强差,B不正确;稀硫酸和块状碳酸钙反应生成微溶的硫酸钙,覆盖在块状碳酸钙表面,使反应不能继续进行,C不正确;D中生成CO2气体,反应的方程式是NH4HCO3+HCl=NH4Cl+H2O+CO2↑。

答案选D。

(3)浓硫酸遇水被稀释,释放出大量的热,使锥形瓶中的乙醇挥发,压强增大,形成喷泉,而其它物质都不能达到溶于水而放出大量的热的目的,答案选A;
(4)从产生喷泉的原理分析,图1、2是减小上部烧瓶内的压强。

图3、4是增大下部锥形瓶内气体的压强。

城市中常见的人造喷泉及火山爆发的原理都是通过增加容器中的压强完成的,所以与图3原理相似;
13.【答案】(1)变小 (2)变大
【解析】本题以重物所受的力为依托,变相考查了改变外部环境对溶液质量的影响。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A的重力与其所受的浮力之差,即F=G﹣F浮。

(1)虽然B为饱和氯化钠溶液,不再溶解氯化钠,但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还能溶解;这样溶液的密度就会增加,根据F浮=ρ液gV,由于溶液的密度变大,所以A所受的浮力变大,由于重力不变,据公式:F=G﹣F浮,可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变小。

(2)A为铁块,B为硫酸铜溶液,二者发生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

由化学方程式可得:每56份质量的铁可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铜,即重物A的质量增加,重力G变大;而溶液的质量则减小,根据ρ液=m/V;由于质量变小,体积不变,故ρ液变小;根据F浮=ρ液gV,由于溶液的密度变小,所以A所受的浮力变小,由于重力变大,根据公式:F=G﹣F浮,可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变大。

14.【答案】
(1)有硝酸钾晶体析出因为降低温度,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
(2) 塑料块下沉硝酸钾晶体析出,导致溶液的密度减小,浮力减小
【解析】理解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外在因素---温度,弄清固体的溶解度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解答:解: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降低温度,就会析出晶体,溶液中硝酸钾含量就会减小,溶液密度减小,从而浮力减小.故答案为:由硝酸钾晶体析出;降低温度,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塑料块下沉;硝酸钾晶体析出,导致溶液的密度减小,浮力减小.
15.【答案】(1)某些金属,如:Fe、Mg等,但Zn不可以;
(2)某些碱.如:Ba(OH)2;
(3)某些盐,如:BaCl2等.
【解析】(2)某些碱.如:Ba(OH)2某些碱.如:Ba(OH)2;(3)某些盐,如:BaCl2等某些盐,如:BaCl2等;根据浮力公式可知,G物=F浮=ρ液gV排,木块的重量G物一定,也就是F浮一定,则如果木块浸没在水中的体积变大,也就是V排变大,那么ρ液一定变小.故可推断,往烧杯中加入少量的某种物质能和硫酸铜稀溶液内反应且生成溶液的密度减小,所以:(1)可以是某些金属和硫酸铜反应,但这种金属相对原子质量比铜小,例如:铁、镁;(2)也可以是某些碱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后有沉淀生成,使溶液的密度变小,例如:Ba(OH)2;(3)可以是某些盐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后有沉淀生成,使溶液的密度变小,例如:BaCl2.
16.【答案】B
【解析】本题将变化过程放入坐标系中进行探究,使得变化过程图象化,体现了变化的数形结合,能很好地训练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分析能力。

加水稀释氢氧化钠溶液,会使碱性减弱,pH值减小,无限制接近7但不能等于或小于7,A正确;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B错误;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加入硝酸钾会溶解,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增大,但当达到饱和时就不再溶解了,溶质的质量分数也就不变了,C正确;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加入催化剂二氧化锰,能加快反应的速率,但不会改变气体的质量,a使用催化剂,所需时间较短,反应速率较快,D正确。

17.【答案】A
【解析】A项,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故A符合题意;B项,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后, 试管内的压强变小,液面上升,故B不符合题意;C项,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后锥形瓶内压强变小,小气球
膨胀,故C不符合题意;D项,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后锥形瓶内压强变小,烧杯中的水倒吸入锥形瓶中,故D不符合题意。

18.【答案】(1)小灯泡逐渐变暗至熄灭,再逐渐变亮;H2SO4+Ba(OH)2=BaSO4↓+2H2O(2分)。

(2)先变大再变小直到恢复原状(1分)。

【解析】(1)如图1所示,小宇同学在进行溶液导电性的实验时,将电极两端插入稀H2SO4溶液中,闭合开关,小灯泡正常发光,然后逐滴向稀H2SO4中加入Ba(OH)2溶液至过量,过程中稀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逐渐减少直至减小到0,继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时,自由移动的离子逐渐增多,小灯泡的发光情况为小灯泡逐渐变暗至熄灭,再逐渐变亮;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H2SO4+Ba(OH)2=BaSO4↓+2H2O。

(2)先加氢氧化钠溶液时,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瓶内气压减小,气球膨胀,再加盐酸时,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球缩小,因此气球的变化是先变大再变小直到恢复原状。

故填:先变大再变小直到恢复原状。

19.【答案】 C
【解析】高温煅烧,碳酸钙分解,不能除去碳酸钙中的CaO,A错误;稀盐酸和稀硫酸都呈酸性,滴加石蕊溶液后,溶液均变红,B错误;向平行且自由下垂的两张纸中间吹气,两张纸会贴在一起,说明气体流速越大,压强越小,C正确;探究两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时应使两物体带异种电荷,而题中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均带负电,D错误。

20.【答案】B
【解析】A项中碱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碱溶液pH>7,恰好中和反应的pH=7,若继续加入稀盐酸,pH<7,故A错误。

B项中将等质量的铝粉和锌粉,分别放入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盐酸中,两种金属的活动性为Al>Zn,产生氢气质量为Al>Zn,故B正确。

C项中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固体,需要加热到一定温度才能分解放出氧气,故C错误。

D项中H2还原一定质量的氧化铜,反应后的固体质量逐渐减小,完全反应后还生成一定质量铜,故D错误。

21.【答案】D
【解析】A、由于金属X排在Y的前面,因此X可与Y(NO3)2溶液反应,故A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