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太学的考试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太学的考试制度
汉承秦制,但在教育上则转⽽采⽤儒家的主张,重新肯定教育在育才和华民两⽅⾯的作⽤,把教育作为巩固汉朝“⼀统”的重要⼯具。
汉武帝时期,随着政治经济和思想条件的成熟,逐步实⾏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置五经(指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博⼠”、“开创太学”、“确⽴察举制度”等政策。
为了培养和选拔精通儒经并能“尊王明伦”的治术⼈才,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和公孙弘的建议,于元朔五年(公元
前124年)下诏在长安设太学,置博⼠弟⼦(即太学⽣)。
开创太学后,太学就成为地主官僚政府下设的⼀种“育才养⼠”的教育机构。
汉武帝以后,随着汉王朝政治、经济、⽂化的发展,太学教育也有很⼤发展。
汉武帝开创太学时,太学⽣仅
有50⼈,汉昭帝时太学⽣增⾄百⼈,汉宣帝时增⾄200余⼈,汉元帝时增⾄千⼈,汉成帝时增⾄3000⼈。
汉平帝时,王莽辅政,于原始四年(公元4年)为太学⽣建筑校舍,能容太学⽣万⼈。
东汉时光武建武五年(公元29年)重建太学于洛阳南门外,校内设有讲堂,门前并有⽯经四部。
京师形成了太学区。
太学⼀时盛况空前。
到顺帝以后,太学发展到⿍盛时期,太学⽣竟达三万⼈,连匈奴等少数民族也遣⼦弟⼊学。
这种盛况是世界古代教育史上罕见的。
汉代太学的教师称博⼠。
汉代每⼀儒家经书设⼀名博⼠。
汉武帝时置博⼠七⼈,汉宣帝时博⼠扩⼤到14⼈,汉元帝时⼜增加到15⼈。
汉平帝时,增五经为六经,每经博⼠五⼈,共置博⼠30名。
东汉光武帝⼜置经学博⼠14⼈,统⼀由祭酒领导。
祭酒相当于太学的校长,由太常选定德⾼望重的博⼠充任。
担任博⼠的基本条件是:明于古今,通晓百家,知识渊博,德⾏⾼尚,作风正派,恪守师法家法,教学经验丰富,⾝体健康等。
西汉博⼠通过征辟或荐举的⽅式选取;东汉时则采取考试⽅式选取,并要求基层政权写“保举状”。
考试博⼠,由太常亲⾃主持。
如东汉伏恭经“太常试经第⼀,拜博⼠”。
应试博⼠的⼈年龄须在50岁以上。
如果发现应试的⼈不符合条件,或辞退,或者驱逐。
如东汉时张⽞试笔第⼀,拜为博⼠,但后发现他不尊家法,有离经叛道⾏为,被撤换。
杨仁经考试合格拜为博⼠,后发现不满50岁,汉明帝改任他为北宫卫⼠令。
汉代太学的学⽣,西汉称“博⼠弟⼦”或“弟⼦”,东汉称“诸⽣”或“太学⽣”。
学⽣来源:⼀是由太常在京师和地⽅直接挑选;⼆是由郡国道⾢等地⽅选举。
选太学⽣的标准以德、才为主,还重仪表。
汉代太学很注重考试,制定了⼗分严格的考试制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汉代太学既是国家的最⾼学府,⼜是国家的考试机关。
汉代太学的考试有两⼤作⽤:⼀是通过考试发现⼈才,选拔⼈才,充实汉朝官吏队伍;⼆是通过考试,督促学⽣学习儒家经典。
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向汉武帝建议道:“养⼠之⼤者,莫⼤乎太学,太学者,贤⼠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
……⾂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
”意思是说:培养⼈才没有⽐办好太学更重要的了,太学是贤才所由出,教化之本源。
他希望皇帝兴办太学,聘请⾼明的教师来教养天下的贤才,常常考问他们,来发展他们的才能,那样,英俊的⼈才就可以得到了。
在汉武帝开创太学时规定太学⽣每年考试⼀次,称谓“岁试”。
东汉时改为每两年考试⼀次。
汉代太学考试⽅法有以下⼏种:
(1)“射策”
“射策”是汉代太学惯⽤的⼀种考试⽅法,创始于汉武帝时代。
《汉书•儒林传》说:“⾃武帝⽴五经博⼠,开弟⼦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
”其具体作法是:由主考⼈根据儒经内容提出若⼲问题,然后按照这些问题的难易程度分成甲⼄丙丁等,再把这些问题写在帛或纸上密封起来,由被试者随意抽出其中⼀⼆种题来解答。
这种⽅法与我们现在采⽤的抽签考试⽅法相类似。
内容侧重对于儒家经典意思的解释与阐发。
主考⼈根据学⽣的解答判断学业成绩,成绩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官职。
不过每科均规定很少的取官名额。
(2)“策试”
东汉司空徐防于永元⼗四年(公元102年)上书要求改进考试⽅法,认为《论语》不宜“射策”,理由是《论语》是最基本的教材,应试者全应熟习,不如改为“策试”。
所谓“策试”,就是教师事先按家法章句分科出好50个题⽬,学⽣凡是回答得多且好的被评为“上第”,“五经各取上第六⼈”,上榜公布,作为政府录⽤的依据。
(3)“⼝试”
《汉书•儒林传》载:“唐⽣、诸⽣应博⼠弟⼦选,诣博⼠,抠⾐登堂,颂礼甚严,试诵说,有法。
”这说明当时已实⾏“试诵说”的“⼝试”考试⽅法。
这些考试⽅法⼀直推⾏到西汉末年,王莽时有⼀些⼩变动,仍是每岁⼀试,增加录取名额,改为甲⼄丙三科。
东汉初年⼜恢复了甲⼄⼆科。
随着太学规模的扩⼤,考试制度也进⾏了若⼲改动。
⾃汉质帝时起,不分甲⼄科,只取“⾼第”,即最优者,后来⼜增加了补官的名额。
到汉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仍从太学⽣中扩⼤录⽤名额,把考试最优者排成四等,由太学
推荐给政府,然后授予官职,即⾼第15⼈和上第16⼈均做“郎中”,中第17⼈为“太⼦舍⼈”,下第17⼈为“王家郎”。
桓帝永寿⼆年(公元156年)⼜进了⼀步,采⽤“两岁⼀试”,废⽌录取名额限制,以通经的多少定等第⾼下,并据此分别授官,即将太学考试与政府分配直接挂钩的办法,作为⼀种制度来执⾏。
具体办法是:太学⽣学满两年可以参加考试,以五经为命题范围,以能通经书多少来分别次第,考试不合格的可留校继续学习,过两年赶下届考试。
通⼆经者,授予“⽂学掌故”官职,也允许不去做官,继续学习,待两年后再参加⾼⼀层次的考试。
通三经者,授予“太⼦舍⼈”官职,也允许不去做官,继续学习,待两年后再参加通四经的考试。
通四经者,授予“郎中”官职。
如此类推,直⾄博通五经为⽌。
已做官的太学毕业⽣亦可参加考试,作为继续升官的依据。
这种通过考试选⽤⼈才的⽅法是可取的。
这对于⿎励太学⽣们继续不断地研究儒家经典,养成通才,也是有很⼤作⽤的。
西汉的太学⽣多只能专儒家⼀经,东汉的太学⽣⼀⼈逐步能通⼆经、三经、四经乃⾄五经,有的还能兼通古今⽂,如郑⽞被称为“括囊⼤典、⽹罗众家”的通儒。
汉代太学注重考试,使得学⽣专⼼攻读,潜⼼于经典,培养了不少⼈才。
如著名思想家王充、著名数学家崔瑷、著名科学家张衡、著名经学家郑⽞等等,都曾是太学⽣,在太学学习过多年。
这说明汉代太学考试制度的确起过积极作⽤。
汉代太学既是教学机关⼜是代表国家的考试机关,这样可以⿎励青年⾃修,校外⼈才经过考试也可以给予⼀定的资格和荣誉,这也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由于汉代太学教学制度不甚严格,⼀味地依赖考试,因⽽也带来不少弊病。
汉王朝通过太学考试,⿎励学⽣研究经学,并给以政治出路,通过考试,即可以当官,享受荣华富贵。
这使⼴⼤青年学⽣⼀头钻进故纸堆⾥,把毕⽣的⼼⾎花在经书上⾯。
经学的繁琐章句,束缚了知识分⼦的头脑。
强调“师法”与“家法”也加深了门户之见,束缚了学术的发展。
某⼀经的⼤师,如得到朝廷肯定被⽴为博⼠,这个京师的经说便成了“师法”。
弟⼦相传,⼜别为章句,便成“家法”,故⼀经有数家。
太学博⼠只能依“师法”、“家法”传授,并以此考核太学⽣,违背“师法”、“家法”者考试就不能通过。
汉代太学考试制度往往要求学⽣死记硬背,不能培养学⽣的思维能⼒与创造能⼒。
汉代太学没有年限规定,太学⽣⼀年没有通过考试,允许下年再考,这样⼀年⼀年考下去,太学⾥往往有⼀些少年⼊学⼀直到头发⽩了还没合格的⽼学⽣。
这些⽼学⽣巴望有朝⼀⽇考试合格,得到皇上的“恩赐”⽽步⼊官场。
汉灵帝熹平五年(公
元176年)曾特别给了年过60的⽼学⽣百余⼈以考试的机会,考中的给以官职。
汉献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甚⾄为照顾那些“结童⼊学,⽩⾸空归”的⽼学⽣,全部给他们以“太⼦舍⼈”的官职。
当时长安城中有以下民谣,真实地描写了这⼀情况:
头⽩浩然,⾷不充粮。
蓑⾐蹇(jiǎn减)裳,当换故乡。
圣主愍(mǐn敏)念,悉⽤补郎。
舍是布⾐,被服⽞黄。
此外,汉代地⽅郡国学校也有考问经学并根据成绩优劣⽽授官的。
如武威郡学对于“章句既通”的学⽣,有着“显拔荣进”之为,以致“郡遂有儒雅之⼠”(《后汉书•任延传》)。
北新城长刘梁和桂阳太守栾巴,都曾举⾏“试策殿最”的考试,并且“随能升授”(《后汉书•⽂苑列传》、《后汉书•栾巴传》)。
郡国还有明经试,即由郡国贡其⽣员⾄京师考试,有甲、⼄等科,授官和太举中的甲、⼄科略同。
郡国明经试是于太学之外,为照顾边远州郡⾃修之⼠和私学弟⼦⽽设⽴的。
在桓帝建和年间(公元147—149年)还开设“⽐郡国明经试”,这是对太学岁试选⼠的补充,太学和郡国学校⽣员均得应考。
汉代郡国学校的考试选⽤虽未制度化,亦⽆统⼀标准,但郡国学校采取了考试制度是没有疑问的。
总之,汉代太学考试制度促进了汉代官僚队伍儒学化,“公卿⼤夫⼠吏,彬彬有礼⽂学之⼠矣”,为汉王朝提⾼吏治、强化中央集权发挥了重⼤作⽤。
同时也促进了经学的繁衍兴盛,如班固在《汉书•儒林列传》所赞:“⾃武帝⽴五经博⼠,开弟⼦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迄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寝盛,⽀叶蕃滋,⼀经说⾄百余万⾔,⼤师众⾄千余⼈,盖禄利之路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