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南五校2014届高三历史1月联考试题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1月湘南五校高三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卷
说明: 1、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本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答案要求写在答题卡上,否则不给分。
卷Ⅰ(选择题 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史记•蒙恬列传》记载:“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
”这里所指的是秦始皇为了稳固统治
A.修筑长城
B.开凿灵渠
C.开辟“五尺道”
D.修筑“直道”
2.梭伦在抒情诗中表达了实行某某改革的原则:“我所给予平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增多:即使是对那些有财有势的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
”在梭伦看来,政府应
A.捍卫平民的权利B.兼顾平民和贵族的利益
C.维护贵族的利益 D.抑制平民和贵族的要求
3.美国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木丛林。
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在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
以建都时各州名称命名的 15 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
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
A.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 B.议会中心与某某意识
C.三权分立与联邦制原则 D.平等独立的州权观念
4.恩格斯指出“(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一个唯一的稳固的轴心——一个帝国首相(宰相)。
联邦会议……处于这样一种地位,这种地位使其他责任行政权成为不可能,可能的只有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因而使帝国责任大臣无法生存。
”材料中“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表现为
A.宪法赋予首相国家最高权力B.帝国首相拥有内阁的控制权
C.帝国首相只对联邦会议负责 D.内阁大臣均由帝国首相任命
5.著名作家龙应台写道:“全球化跟国际化这样子排山倒海而来的时候,它对我们最大的挑战可能是,你到底找不找得到那一个铁轨跟铁轨衔接的地方。
也就是西方跟东方、现代跟传统、旧的跟新的衔接的那个点。
然后找到那个点之后,大概就可以在席卷而来的那个全球化的大浪里头,找到自己真正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了。
”这里,龙应台主X
A. 全球化浪潮不可逆转B .全球化要立足民族化
C. 全球化前提是区域化 D .全球化要实现西方化
6.雨果曾说:“总会有这么一天,到那时,你们法国、你们俄国、你们英国,所有的欧洲国
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
”今日欧盟实现了雨果的哪一理想?
A.西欧已构筑起“友爱关系”的坚实基础 B.欧洲所有大国都已“紧紧地融合”
C.超国家的联合体己消除了成员国的特点个性 D.法、俄、英是“高一级的整体”的核心
7.1883年,美国总统格兰特接受《纽约时报》采访,谈及自己在国外所遇到的四个最了不起的人分别是:法国首相甘贝特、德国首相俾斯麦、英国首相格兰斯顿和中国的李鸿章。
格兰特推崇李鸿章有可能是:
A、他代表中国与美国签订了《望厦条约》
B、第一个明确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
C、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发起者之一
D、最早支持中国赴美留学教育活动者
8.中国近代某某革命有高潮也有低潮。
下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某某革命力量变化趋势的描
绘,较为准确的是B
9.右图是中国各历史时期天然植被被破坏过程示意图。
该图反映
A.我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趋势
B.安史之乱后东北和西南的开发加快
C.天然植被破坏使农耕区域不断扩大
D.农耕文明从黄河流域逐渐扩展到全国
10.对下图反映的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第①段进行殖民扩X的是西班牙、葡萄牙
B.第②段加紧殖民扩X的是荷兰、英国、美国等国
C.第③段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是英国
D.第④段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把殖民扩X 推向顶峰
11.中共十六大以来,我国各方面改革进一步深化。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股份制
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形式。
这里的股份制
A.必须由国家或集体控股 B.是产品的分配方式
C.指混合所有制经济 D.都具有公有制性质
12.以下是蒋孟引在《英国史》中统计的1835年全英国棉纺织业中从业工人人数及比例:
总人数占全部纺织工人的比例
18岁以下的童工9.5万人43.3%
女工11.9万人54.3%
表中统计数字最能说明
A.英国的棉纺织业呈现出衰落趋势B.资产阶级极力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C.成年男工独立意识增强觉醒较早 D.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1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民生问题。
在历史上也有不少围绕民生问题而进行
的改革。
下列有关民生的举措,对其作用的评述,准确的是
A.北魏开始实行的均田制根本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B.《天朝田亩制度》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因此农民不可能真正获得土地
C.三某某义中民生主义基本实现了孙某某的愿望
D.1960年,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农村中的“左”倾错误14.“中国加入世贸,就好像一个昏庸短见的守财奴,把自己的清白闺女嫁给了土匪。
结果,
土匪根本就没有把岳父当人看……还要赔上23000亿美元的嫁妆。
”对此认识正确的A.对外开放政策在今天应当重新审视 B.中国给“世贸”带来了压力和挑战C.过分夸大了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 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是富强之路15.中共十六大以来,我国各方面改革进一步深化。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股份制
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形式。
这里的股份制
A.必须由国家或集体控股 B.是产品的分配方式
C.指混合所有制经济 D.都具有公有制性质
16.西周时,“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工商皂隶不知迁业”。
对其评述正确的是①劳动者被紧紧束缚在规定位置上,地位世代不变②极大压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限制了商品经济发展③在“工商食官”制度下,手工业和商业被奴隶主贵族所垄断④从事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相当于奴隶,无人身自由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7.柏拉图说“人是一种文明的动物,然而他需要适当的教育,或教育的不好,他就是最野
蛮的动物”“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
据此你认为柏拉图
①肯定、重视人的价值②赞同雅典直接某某制度③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④重视教
育,以挽救颓废的城邦制度
A.①③ B. ②④C.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8.达尔文进化论是科学史上最重要的理论之一,但人类历史上,恐怕很少有哪种科学理论像进化论这样传得变了形。
法国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雅克·莫诺曾深刻地指出:“进化论遇到的第一个麻烦在于,每个人都自以为理解它。
”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
A.没有人能真正理解进化论学说B.进化论引入社会领域是对其思想的曲解C.社会进化论是其理论核心 D.进化论学说应该与时俱进
19.梁启超曾自述道:“梨洲有一部怪书,名曰《明夷待访录》。
这部书是他的政治理想。
从今日青年眼光看去,虽像平平无奇,但在三百年前——卢梭《民约论》出世前数十年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人类文化之一的高贵产品。
”《明夷待访录》和《民约论》有何相似之处?
A.都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都主X实行法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C.都具有反封建专制的某某思想 D.都主X以民为本,实行君主立宪
20.《西方文明史》谈到:“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
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被人所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对此解释最准确的是
A.肯定了十八世纪科学的进步B.反映了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的产生
C.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都是可认识的D.启蒙思想家崇尚科学和理性
21.查士丁尼时代钦定出版的《法学阶梯》写道:“受法律和习惯统治的一切国家,部分是受
其固有的特定法律支配,部分是受全人类共有的法律支配。
一个民族所制定的法律,称为该民族的‘民事法律’,但是,由自然理性指定给全人类的法律,则称为国际法,因为所有的国家都采用它”。
材料中所说的“国际法”所包含的理念主要是
A.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追求生命、自由、财产和幸福的权利
B.随着罗马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展,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C.凡需要人证的,应在证人的门前高声呼唤,通知他到庭作证
D.期满,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
22.18—19世纪是欧美国家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
阅读下表,对这一时期欧美社会的分析和阐释,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是
时间重大历史事件
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
1840年前后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
1850年前后欧美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187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美俄日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进行
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
A.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题仍是资本主义的发展
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基础、阶级基础和物质条件已经成熟
C.工人运动的发展不能否认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尚处在不断上升和发展时期
D.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
23.谢和耐在《中国社会史》中写道:“公元1000年左右正在发生或者是已经发生的变化并不仅限于社会和政治形态、经济和技术。
……以复古传统为特征的11世纪标志着自公元5世纪以来对中国社会所施加的高于一切的佛教霸权影响的结束。
……11世纪时,中国精英界的人物与其唐代的先驱们之间的区别,就如同文艺复兴时代的人物与中世纪的人物之间的差异一样。
”他把中国这一时期定名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的主要理由是A.某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深入到内涵的扩X
B.宋代的知识精英们运用理性精神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
C.因为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军事威胁而阐述正统思想
D.11世纪前后的知识精英们借用佛教而恢复古代儒家的传统思想
24.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600年左右,中国、印度、希腊及犹太四大文明在哲学上有重大的发展,其影响至今不变。
这些影响可分为:参悟生死问题;确认神人关系;探索人的理性;安排人伦秩序。
请问:上述四大文明的影响分别对应的是
A.犹太、印度、中国、希腊B.印度、犹太、希腊、中国C.印度、希腊、犹太、中国 D.犹太、中国、希腊、印度
卷Ⅱ(非选择题 52分)
25题(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政府长期以来把外国视为“蛮夷之邦”“藩属之邦”,以天朝上国自居,这时的中外交往是宗主国与“藩属之邦”之间的交往,兼管外事的中央机构——礼部和理藩院是管理“藩属之邦”的机构。
近代以来,中国认识到欧洲列强实际上构成了世界的政治中心,于列强并峙之中,中国不但不足以称“万邦宗主”,平起平坐也难以达到。
有识之士开始用新词代替“夷”字,对于西方国家或称“外国”,或称“西洋”。
外交文书中也以“大清国”和“大英国”“大法国”等对应。
——据李斌著《顿挫与嬗变:晚清社会变革研究》
(1)据材料一分析从清前期到晚清时期中国人世界意识的变化。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原因。
(6分)
材料二在西方列强手下遭到的第二次失败,使中国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再次重新考虑他们传统的准则和政策。
他们的对策是所谓的“自强”运动。
用当时—位改革者的话来说,“中国应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但仍保持中国的儒家道德至尊地位。
”这一“自强”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西方化不可能是一个不彻底的过程,要么完全照抄,要么全盘否定。
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材料中提出“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请结合中国近代以来的有关史实加以概括说明“制度上的西方化”。
(4分)
材料三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
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1984年2月24日)(3)新中国的对外开放首先是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的,依据材料三概括“特区”的设立对我国经济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6分)
材料四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国际交往不断扩大和深入,拓展了新中国的国际空间,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也有利于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下表中的A、B、C表示建国以来,我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发展关系的几个重要的时段。
(例如,D,时段表示90年代前期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此时段不是选择作
(4)任选A、B、C中的一个时段,分析在该时段,与相应类型的国家发展关系的背景和政策。
(4分)
26题(13分)工业革命开始后,人类社会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有甲、乙、丙三位学者开出了三种“药方”:
甲:每一个人的经济活动,都是依照他自己认为最好的途径发展。
个人在经济上获得的利益,整个社会必将同受其利。
所以政府的权力应该缩小,不必干涉经济事务,应该自由订约、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乙:民族国家是一个有机的组织,个人仅是这个组织中的一小部分,因此个人的经济活动,应以民族国家的最高利益为前提。
应该提高政府的权力,奖励科学研究,发展民族工业,采取保护关税政策。
丙:社会劳资对立与贫富不均的现象严重,应该废除私有财产制度,将主要财产如土地、矿产、机器、交通工具等,都改为社会共同所有,而由社会集体控制。
(1)根据材料分析,这三种“药方”分别代表哪三种社会学说?(6分)并在这三种学说中任选一种学说进行阐释:该学说被哪个国家率先采用?在该国实施的最主要利、弊分别是什么?(5分)
(2)中国近代的一位政治家对以上三种学说进行了调和,开出了救亡图存的“药方”。
请问他开出的“药方”是什么?(2分)
27题(19分)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激荡,也使中国的当代文化建设面临严峻挑战。
材料1:当代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重点是与西方文化的交流。
在相互交流、激荡的格局中,双方的地位是不对等的,西方文化处于强势地位,而中国文化处于弱势地位,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乃至中国人)的影响远胜于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乃至西方人)的影响。
这种格局的不对称非常严重,以至于西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衡量文化先进性的尺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中国文化,引导着当代中国文化的变化和发展。
“现代性的不同文化方案之间的这些差异,并不单纯是‘文化’或学术的差异。
它们与现代性的政治方案和制度方案所固有
的某些基本问题密切相关。
”应当看到,西方的文化霸权是与其在经济、政治及军事等方面的强势分不开的。
由此,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就会出现文化身份认同及文化归属感弱化的问题,就有一个必须保持和体现文化的中国特色的问题。
——摘自陈新夏《唯物史观视域中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
(1)根据材料1,概括文中作者的主要观点(8分),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4分)。
材料2:全球史反映了一种历史学的观念和方法,它建立在对民族国家的完全否定的基础上。
反映了西方主流的意识形态,否定民族国家。
世界全球化,人权高于主权。
民族国家是西方崛起的关键,美国是最典型的民族国家意识。
西方国家说民族国家过时了,其实是说给别人听的。
大量学术方面的全球史观是一种真诚的探讨。
但不能忽视某些宣传全球史时提出意识形态斗争意识的人,警惕其试图否定民族国家的合理性维护西方对世界的霸权。
——摘自在2012年中国历史年会钱乘旦教授的讲稿
材料3:对全球化认识上的三派:
极端全球主义派:充分肯定全球化已成为一种客观事实,认为民族国家正在丧失存在的基础,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经济已经形成。
这一派以佛朗西斯.福山、大前研一、沃勒斯坦等为代表。
怀疑论派:认为全球化只是一个神话,当今的全球经济是虚构的。
自近代以来,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国际政治体系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
这一派以赫斯特、汤普森等为代表。
变革论派:认为作为一个社会变革过程,全球化是推动社会政治以及经济快速变革的中心力量,而这些变革正在重新塑造着现代世界秩序。
这一派的主要代表有吉登斯、罗伯逊等。
——摘自人民版教材必修2第161页《史学争鸣》
(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应对全球化与民族化的策略。
(7分)
2014年1月湘南五校联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
1—5 DBCBB 6—10 ACBDB 11—15 CBDCC 16—20 CCBCD 21—24 ABDC
二、非选择题:(25题20分,26题13分,27题19分,共52分)
25题(20分)
(1)变化:从把世界各国都看成藩邦属国到认识到各国均为主权国家。
(2分)(如果学生回答从把世界各国都看成藩邦属国到与各国平等交往亦可。
若回答从天朝上国
转向面向世界、认识世界、与世界各国交往之类亦可)
原因:①对外战争的失败;②与西方国家交往的深入;③清朝的渐趋衰落。
(任答两点得4分)
(2)制度:①维新变法运动尝试建立君主立宪制度;②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某某某某制度;③新某某主义革命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任答两点即得4分)(3)积极作用:①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基地,有利于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外向型经济;②有助于培养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服务;③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6分)
(4)(任选一个时段作答,背景和政策各2分,共计4分。
)
A.背景: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对立,资本主义国家对中某某取敌对政策。
政策: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一边倒”政策,与苏联建交结盟,与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关系。
B.背景: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为争取国际局势的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广大亚非国家的独立。
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C.背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中国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出于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政策:对外开放,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回答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实行无敌国外交等也可,)
26题(13分)
(1)甲是自由主义;乙是民族主义;丙是社会主义(或马克思主义)(6分)
阐释:答案一:英国率先采用自由主义(1分),成就了英国世界工厂和世界霸主的地位(2分),但造成经济危机的出现(2分);
答案二:德国率先采用民族主义(1分),完成国家统一,实现了工业化(2分),但造成军国主义、专制主义盛行(2分);
答案三:苏联率先采用社会主义(1分),迅速实现工业化(2分),但造成政治
经济体制高度集中(2分)。
(每一学说6分,国家、利、弊各2分) (2)药方:三某某义。
(2分)
27题(19分)
(1)观点(8分):①当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点是与西方文化的交流;
②中外文化交流格局不对称,中国文化处于弱势地位;
③西方文化引领中国文化的变化和发展;
④西方文化的霸权地位与其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强势分不开;
⑤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保持文化的中国特色。
(说明:有4个观点,即的8分。
)
简评:作者的观点是正确的。
(1分)既看到了中外文化交流格局的客观现状,也看到了文化现状与综合实力的密切关系,还理性地指出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宏
观战略。
体现了作者看待事物发展的全面性、深刻性和科学性。
(3分,能说到
2个要点即得3分)
(2)策略:(7分)
①理性分析各种应对全球化的不同观点,不盲从,不悲观;
②从维护民族国家利益出发,主动积极地融入到全球化大潮中;
③以本民族文化为立足点,抓住全球化的有利机遇,吸取有利于人类进步的
有利因素,为本民族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④发展经济、提升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以增强本民族文化的竞争力,为世
界文化发展做贡献。
(说明:一个要点的2分,能说出三个方面以上的要点即的7分。
言之有理皆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