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反思
一、课堂中要保证有足够丰富的语言输入量,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丰富的语言输入量不仅仅在于教师能创造性的理解教材,处理教材文本,挖掘课程资源,更在于教师在课堂上大量的语言输入。
不能教教材,而要用教材,基于教材,但不局限于教材。
The Snake and the Rat 为PEP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What can you do? Story time。
该故事总共六幅图片,故事文本完全以对话形式呈现,图文搭配,交代故事的前因后果,交代故事的完整经过。
将图文剥离,单独的看图,会发现静态图片不足以表达故事细节,不足以让学生看到连续生动的故事经过。
单独的阅读文字,又会发现故事存在断层,就如该篇课文中,文字部分内容没有交代蛇捉住了老鼠,蛇将老鼠扔到湖里这两个细节。
而这两个细节是借助图片来表现。
这就限定了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必须图文结合,必须以第三人称,故事讲述者的身份将整个故事完整的串起来。
由此,我便将整个故事文本进行了第三人称转述的处理。
提炼出关键词,补充成关键句,让故事经过,故事的前因后果在学生脑海中构成完整的框架,形成完整动态的画面。
而第三人称转述的内容又正好可用来作旁白,将学生表演串起来。
避免了学生在复述故事过程中,频繁的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之间转换,降低了讲故事的难度,同时又丰富了故事角色。
然而,对于实际上课的武汉外国语小学四年级学生而言,该故事
简单,苍白,满足不了孩子们的胃口。
基于学生学情,我对原设计中的文本处理及教学环节进行了更改、调整。
仅仅只给出图片,让学生发挥想象,自行创编故事,深度挖掘学生语言储备。
而教材中的原版故事,仅由教师借助手偶展示出,只作为学生表演时,以及修改自编故事时参考的范本。
Chant环节进行了留白处理,与学生一起创编chant,增加了难度。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对教师要求更高,教师的课堂语言尤其关键。
课堂上,教师语言是激活课堂的关键,教师的语音语调,肢体语言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及时评价不仅仅是好与不好,喜欢与不喜欢,更是要对学生回答进行扩充,以对话形式,以讨论交流形式,自然呈现。
学生与教师交流互动的过程,也是学生语言输入,生成自身语言的过程。
二、放手,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要启发学生思维,就要学会放手,不能因教学预设而禁锢学生思维。
开放性的提问,故事中人物、线索、情节的探讨,语篇的留等,都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在故事之前,以“what can the rat do?”, “what will happen”两个开放性问题激活课堂语言,启发学生思维,效果明显。
读图环节,带着学生剖析图片中的场景,人物的动作,表情,猜想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创编故事,并进行口头上篇章的输出。
是对学生思维能力,整合能力的培养。
然而学生千奇百怪的回答,“脑洞大开”的想法,都是对教师教学极大的考验和挑战。
尤其是当学生说到教师并不了解或者不熟悉的
领域,教师要能在第一时间应对学生回答,给予学生反馈,就需要教师发挥“教育机智”。
但我认为过多的“教育机智”会降低学生对老师的认同感,因此专业的教师应该保持一颗童心,拥有敏锐的触觉,善于发现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并花时间精力去学习充电。
三、拓展教学,培养学生必备品格。
在前一天熟悉学生时,我发现,外小孩子对于“老鼠”的认同感非常强烈。
区别于中国文化中“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老鼠形象,保存在外小孩子心中的老鼠就如同美国动画片“猫和老鼠”中的老鼠Jerry一样,聪明机智,冷静勇敢。
这一点与我曾经试教过的学生大不相同,但却十分有利于帮助我在授课时,在学生心中塑造一个冷静机智有着无限潜能的super rat。
并由此来告诉学生遇险能冷静自处,勇敢面对,机智化解,生活中更是要善于发现和挖掘自己的潜能,学习更多的自救技能。
此次教研活动收获颇丰,同时也认识到了自身大量的不足,需要改进和努力。
教学设计有漏洞,课后拓展欠缺逻辑,语言课的落脚点落在了生命安全教育,课堂语言随心随性,欠缺思考,应时刻传递正能量给学生等。
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