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扬子北部地区下古生界页岩气形成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卷第1期
复杂油气藏
Complex Hydrocarl )〇n Rese+oirs
2019年3月
doi : 10. 16181/j . cnki . fzyqc . 2019. 01.003
下扬子北部地区下古生界页岩气形成条件
赵
挺
,段宏亮
(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江苏扬州225009)
摘要:下扬子北部地区下古生界存在两套富有机质泥页岩。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心观察、老井复查、分析测试等方法手
段,建立了页岩基干剖面,明确了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储层特征及含气性,据此优选幕府山组底部、五峰组一高家边组底 部页岩为优质页岩段。
基于区内构造变形特征,认为南通一如皋、扬中一镇江、扬州一江都地区为页岩气保存有利区。
最终, 结合页岩平面分布特征、保存条件、页岩埋深等条件,指出幕府山组页岩有利区分布于镇江一扬中、黄桥、南通一如东地区;五
峰一高家边组页岩有利区分布于镇江一扬中、泰州地区。
关键词:页岩幕府山组五峰一高家边组构造变形下古生界 中图分类号:TE 122
文献标志码:A
Shale gas formation condition of lower Paleozoic in
the northern of lower Yangtze
ZHAO T in g , DUAN Hongliang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of Jiangsu Oilfield Company , SINOPEC # Yangzhou 225009 , China )
Abstract
:
There are t wo sets of organic - rich mud - shales in the lower Paleozoic in the nortliern part of tlie l 〇"w e r
Yangtze . According to field geological survey , core observation , old well review , and analytical test methods , it was es tablished the shale typical profile . And then it was identified the organic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 the reservoir charac teristics and the gas - bearing properties of shale . On this basis , the shale of the bottom of Mufushan Formation and Wufeng - Gaojiabian Formation is preferably the high - quality shale section . Acconiing to the structural deformation char acteristics in the a rea , it is believed that Nantong - Rugao , Yangziiong - Zhenjiang and Yangziiou - Jiangdu areas are fa vorable areas for shale
gas
preservation .
Finally , combined
with
the
conditions
of
shale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 shale depth and so on ,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the favorable areas of the Mufushan Formation shale were distributed in Zhenjiang - Yangzhong , Huangqiao , and Nantong - Rudong areas . And the favorable areas of the Wufeng - Gaojiabian Formation s hale are distributed in Zhenjiang - Yangzhong and Taizhou areas .
Key words :
shale %
Mufushan Formation %
Wufeng - Gaojiabian Formation %
structural deformation %
lo'wer Paleozoic
奥陶世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奥陶纪末一早石炭世前 陆盆地、中石炭世一早三叠世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中 三叠世一中侏罗世前陆盆地、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 走滑一拉分盆地和晚白垩世一第四纪陆相断堆陷盆
收稿日期:2018 -12-13;改回日期:2019 - 02-14。
第一作者简介:赵挺(1982—),硕士,副研究员,从事油气田勘探
研究工作& E - mail :zhaoting . jsyt @sinopec . com 。
基金项目:国家油气重大专项任务《下扬子地区海相层系成藏条
件及勘探评价》(2017ZX 05005003 - 009)、中国石化科技部项目 《苏北地区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与勘探潜力研究》(P T 011-2)。
目前国内的页岩气勘探主要集中在中、上扬子 区的下古生界海相页岩中[1-4],而在海相页岩同样 发育的下扬子地区,则缺乏相应的调查与研究工作。
前人研究表明,下扬子地区下古生界下寒武统、上奥 陶统一下志留统富有机质泥页岩分布较广泛,有机 碳含量较高,具备良好的生烃条件。
1页岩发育背景
1.1区域沉积构造背景
受多期构造运动控制,位于扬子准地台东北部 的下扬子北部地区(图1)先后发育了晚震旦世一晚
• 12 •复杂油气藏
2019年3月
图2 下扬子北部地区构造旋回及原型盆地期次划分[7]
1.2岩性及沉积相
(1 $
m
于桐 件之后的早寒武世海侵,在旦
系“一台两盆,’(8—9)的基本格局上进 发展,期间 下发育了台地一深 棚相
完整的相
带。
早寒武世下
北部大部分地
塞台
棕色白云质泥岩灰色白云质泥岩蕃|盖塞馨
紫红色黏土
图4
幕府山组下段页岩基干剖面图(据幕府山剖面)
(2)〇3G —S 15晚奥陶世末期,海水明显加深,
构造旋回与事件图1 下扬子北部地区构造区带划分
图3 下扬子北部地区早寒武世沉积相
地等:期不同性质的盆地[5_6](图2$。
在上述多韵 律叠合盆地
过程中,受全球海平面升降影响和
沉积、构造格局控制,研究区于早
代先后沉积了
下寒武统幕府山组(!#!)、上奥陶统五峰组一下志 留统高家边组(〇3"—S ##)两套泥页岩层系[7]。
地一开阔台地相区(图3),在南通一如东一线东南 地
深
棚相。
据钻井及野外
揭示,可将
研究区内下寒武统幕府 分为两段,上段为泥质
白云岩、白云岩,下段主要为页岩。
以于南京幕府
的 面为例(图*$,面自下往上
少,
成分增加,普遍含磷,其性可分为上、
下两段:上段以灰、灰白色白云 主,夹硅质页岩泥岩,上部含磷, 叶虫、腹
及腕
片,度为+7 m ;下段以浅灰、灰黄色页岩( $主,
夹 色 硅 页 、 硅
、 色 页 及,顶常夹透镜状
泥
,底部局部为含
铁、
泥
,厚度 12〜109 m 。
原型盆地期次
断坳伸展盆地
走滑拉分盆地
前陆盆地
被动大陆边缘
前陆盆地
被动大陆边缘
罗迪尼亚大陆
2. 48
23. 3
65
135
203
250270295
355
408435
510570
800
■1000
t 也质时代
K2
K1
J3
J2J1
T 3T2
P1
A 〇2+3
〇1
Pti
E
K
T
P z 2
P zl
Pt3
幕
府山组
新
生界
中生界
古生界
元古
界
第12卷第1期赵挺,等.下扬子北部地区下古生界页岩气形成条件• 13 •
在下 内沿一宁国一常州一以东地 障壁海岸相,以北的下 北部地棚一盆地相。
区内沉积的〇3从主要为深灰、色硅质页岩、硅 ,厚度约1〇 #。
早志留世早期,区内沉积 与晚奥陶世末期相同,仍属盆地一陆棚相(图5)。
宁Si5 面揭示,其底部发育 色笔石页岩,且自下而上泥量逐少,量增多,的海退序列。
滁支剖面及ZK11等分浅钻孔资料(图6)揭示 Si5底的泥笔石页岩。
推,其深水棚笔石页岩相主要分布在滁州一南京一 一泰一盐城一带。
由此向南,在黄桥地区的N4井、苏 锡地区的东深1井钻遇的S15以主,推在黄桥一海安一 带及以南地区主要为浅水
陆棚页 沉积区。
总体来看,研究区内自南北 两侧向中部S15量逐 少,泥页岩增多。
03"—S##底部以泥页岩为主,其中与上扬子五 峰一龙马溪组(〇3"—S#%$优质页岩段相对应的WF2 -LM5笔石带在本区内也为一套富含笔石的灰黑色、黑色页岩。
据苏 地区的ZK9、Z K10、Z K11井揭示,此段笔石页岩 3.642,
1.222。
横向上,富有机质泥页岩(笔页
$主要分布于本的泰州、泰、海安一带,向北东、南西方向,富有机质泥页 度逐
薄,有机质丰度逐渐变差。
0%"—S##泥页岩干酪根 同位素大多小于-29%。
,饱芳 般大于3,生=
母质以I型为主。
0%"—S##热演化程度($。
)在区 内介于1.082〜4.772,主要介于1.52〜2.52之 ,处于高成熟生干气阶段。
图5 下扬子北部地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沉积相
2页岩气形成条件
2.1地化特征
在幕府 面中,
其下段泥页岩7$C含量1.73\ 〜5. 11\,
平均 3.42\。
研究区内S121、
N2 井揭示的幕府 泥岩2.09\〜3.31\。
总体 ,
其下段泥页岩的。
平面上有
机质丰度 的地 于江都-东台-海安一带,大于3\,
向北东、
南西方向有机质丰度逐
差,
至北部淮安地区其有机质丰度仅为0.93\。
寒武纪以主,
不存在高等植物,!1!干酪根碳同位素均小于-29%。
,
饱芳比一般大 于3,生烃母质以I型为主。
!1!页岩的$〇介于 0.732〜5.472,
区内普遍大于2.52,
仅在泰州一小海一带小于2.02,其 达到过成熟生干
气 段。
图例
■国■Q目
粉=岩灰黑色页岩11色页岩灰色页岩桂蓝质灰页色岩
图6 高家边组下段页岩基干剖面图(据ZK11井)
2.2储集性
!!下段页岩脆性矿物含量平均为59. 42,主 要以石英为主(46. 52$,其次为长石(9.32 $,土 矿物含量低(28. 92$,其页岩压。
由扫描电镜 ,!1! 色页岩中发育,部分 被 (图7)。
次的孔也发育,溶孔 大可达50)#。
〇3G性矿物含量高,61. 5\,以石英和斜长 主,低,37.3\,压条件好。
S15下段页 性 量也 ,平
55. 9\,以英为主,少量斜长石;量
,42.8\,因压裂改造条件一般。
O3g 深灰色泥岩、S15的灰黑色泥岩中 1〜4 )#的,孔也 发育(图8$。
陆
棚
—
盆
地
相
i
l
i
i
l
■L
!
t-
i
i
高
家
边
组
• 14 •复杂油气藏2019年3月
i f
Name: 114847m e:1148
M M A G:'
SEM MAG: 1000 X100[j m
Digital Microscopy Imaging
图7 !m页岩样品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
图8O3G—页岩样品氩离子樾光扫描电镜
2. 3含气性
因缺乏井下岩心解析气体数据,本内页岩的含气性 参考等温吸附 数 性判断其含气量。
通过泥页 心 等温吸附 分析可知(表1),!!吸附气含量最高,泥页岩吸附气含 量平均为3.78 m3/t;而S##吸附气含量相对较低,S##为1.32 m3/t,03"吸附气含量最低,仅为1.18 m3/t。
表1下扬子北部地区海相探区泥页岩等温
吸附实验结果统计表
编号层位V L/(#3•f1)DL/MPa P4 - S3 4.64 2.91
P4 -S5"1?292 2.14
X F-7O3G1. 18 4.24
X F-9S15 1.322 17
2.4展布特征
(1)优质页岩分布及厚度。
基于页岩层的有机碳
量、度、脆性 量等参数,据中石化《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标准(试行版,2013.9)( 2),最终评 价优选出下段页岩23.7 m、〇3g一S15底部页岩 46.9 #为本区下古生界优质页岩段,且大多为%- &类 页岩储层。
对比来看,本区!1?、〇3G一S15页岩与上 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1,)、上奥陶统五峰一下志留统 (〇3G - S1;页特征相似(表3)。
"#1?优质页岩横向上广泛分布,但是由于后期 遭受多期构 动的改造与 ,区内资料点揭
示厚度 大。
南京幕府面 度为23. 7#,区内仅有4 口井揭示该套泥页岩。
其中真武断裂带Z51井和X15井分别揭示泥页岩厚363 # 248 #,泰 上的S121井揭示暗色116 #,淮安地区NC1井揭示暗色泥页岩厚68 #,总体 反 一东台一带厚度最大,大于200 #;向、北西厚度逐 至50#左右。
暗色泥页
度变化趋势与该区沉积相与沉积格局一致,
南京一
第12卷第1期赵挺,等.下扬子北部地区下古生界页岩气形成条件• 15 •
镇江一南通一带为早古生代陆内裂谷盆地的中央台 地区(宁-巢台地),沉积厚度较薄。
03g—S ig优质页岩主要分布在滁州-南京- 扬州-泰州-盐城地区。
与上扬子地区上奥陶一下 志留统优质笔石页岩段对应的优质页岩在镇江-句容地区的ZK11井揭示有效厚度为46. 9 #。
N4井 揭示S ig底部页岩段含砂,其页岩厚度约54.6 #。
结合早志留世全区沉积格局及沉积相,推测S i g下 段富有机质泥页岩应主要分布于扬州-泰州-大丰一带,厚度小于100#。
(2)优质页岩层埋深。
!i?页岩在区内埋深比 较大。
据钻井、物探资料推测,该套页岩在盐城、金湖、高邮、海安等新生界深凹带地区埋深大于6 000 #。
在 扬州-镇江-扬中地区埋深约3 000 #,向东南至南通 一带埋深小于8 000#。
〇3G—S i g页岩埋深趋势与!i?页岩类似。
页 岩在盐城、金湖、高邮、海安等新生界深凹带地区埋深较大,其中在海安凹陷页岩埋深大于5 000 #。
在 新生界深凹带之间的低凸起部位埋深小于3 500 #,向至 带埋深小于 2 000 #。
表2页岩气综合评价标准数据表
评价分I
评价单因素
含气量/(#3TOC/%孔隙度/%硅质含量/%层理缝
I类%类
>4
2~4
>4
2 ~4
>6
4 ~6
>50
40 ~50
发育-极发育
较发育
m类 <2<22-4<40欠发育-较发育
表3上、下杨子地^下古生界页岩参数对比表
上扬子下扬子北部参数
"i,〇3G一Si;03G—Si5泥页岩厚度(最小-最大)/#i00 -25070. i -86.6i00-20054 T^C(最小-最大)/\i.65 -6.93/3.66i -7. i30.06-5. i i/2. 56i 5 ~4.7/2.53有机质类型I K%i型I I !(最小-最大)/\ 2.0 -3. 5 2. 42-2. 570.3-5.470.4-4.7
吸附气量(最小-最大)/(#3 .t-)i.0 -3.5 3.0-9. 63 2. 92-4. 64/3.8i.i8 ~1.32/1. 25孔隙度(最小-最大/平均)/\i. 17~8.61/4. 870.460.7~i.7/i.44脆性矿物含量/%8i59.59.456.4
!.5保存条件主[i2](图 i)。
四川盆地的页岩气勘探显示,宽缓型褶皱向斜部位页岩气井产气量相对较高。
目前发现的焦石坝、涪陵、丁山等页岩气田均位于四川盆地周缘的低 幅度构造带,另外,中扬子页岩气勘探有利区也位于 构造较为宽缓的川东北-大冶对冲带中。
因此,构 造变形弱且具有低幅度构造背景是页岩气有利保存 区优选的重要因素[i0]。
下扬子北部地区下古生界的构造变形改造主要 发生在以逆冲推覆运动为主的印支-燕山期和以伸 展拉张运动为主的喜山期。
其中,在印支-燕山期以前陆变形为主,自北西向南东依据构造变形样式和强度依次划分出根带、中带、锋带[i i-i5]。
根带变 形强烈,以逆冲叠瓦扇断层组合及紧闭、倒转褶皱为 特征;中带变形程度中等至强,由前后相互叠置的逆 冲推覆体构成;锋带变形较弱,以宽缓的褶皱为
在经历了印支-燕山期逆冲推覆之后,区内海 相中、古生界进入以拉张伸展运动为主的喜山期。
早期逆冲推覆的主干断裂大多发生反转,破坏强烈 的海相中、古生界逆冲推覆体沿着主断面回滑,其上 接受了中、新生界沉积[i6]。
这种经历印支-燕山期 强烈的逆冲推覆,喜山期又发生大幅度反转沉降的地区(如高邮、盐城、黄桥等地区),其页岩气保存条件较为不利。
强烈的抬升、大幅度的沉降会破坏页岩内部结构,加速其内部的吸附气、游离气的逸散。
反之,在印支-燕山期构造活动强度比较弱,且在喜 山期沉降较弱的地区更有利于页岩气的保存。
比如 对 带的 - 地 、中 - 地
都-东台逆冲推覆体南部的扬州-江都地区。
上述 地区于印支-燕山期变形较弱,之后在喜山期发生了微弱的沉降(图9),是“印支-燕山期弱变形、喜
第12卷第1期
复杂油气藏
Comp lex H y drocarl)〇n R ese+oirs2019年3月
山期弱沉降”的保存有利区。
图7 南通-如皋地区埋藏史曲线
8页岩气勘探方向
上 过 总 “深 棚相优质
页岩是海相页岩气 的 #的保存条件是海相页岩气 产的关键”页气“二 ”理[6T]。
,在下 界两套优质页岩分布范围内,叠合“印支E燕山期 '期沉降”的保存有 ,同时考虑目前页岩气 的最优
埋深(小于8 555 #[6;]),优选下古生界页岩气勘探有 下。
页岩气勘探有利区为镇江-扬中、黄桥、南通-如东地区(图8)。
此有利区内页岩层
厚度为100 m左右,埋深2 500 ~ 3 000 m。
有利区位 于对 带,其海相中、界 度 ,以 的 主。
印支-燕山期 ,期沉 ,区内断裂不发育,保存条件。
地 :缓,大分地原,靠近长江,水系发育。
域沉积相、钻井资料推测,〇3G—S15页
主要分布于滁州-南京一-泰州-盐城一带。
〇3G—S15页气有 -扬中、泰
带(图5)。
其中,泰有于江都-东台推覆体下盘的 原地体中,-扬中有 于对带中。
这两个地区海相中、界 度较,且上的中、新界厚度均小于500 m,其支-燕山期,期沉 ,保存条件有。
有利区大部分 原地带,地 ,区内页岩埋深2000 ~3000m。
-扬中、泰有与城市居住区重叠,增 难度。
4结论
(1)下扬子北部地区下古生界主要发育!1?、〇3G—S15两套页岩层系。
其中,!1?下段、〇3G—S15底部为优质页岩层段。
!1?优质页岩有机碳含
量 3.42%,脆性矿物含量59.4%,中 :缝比较发育,吸附气含量平均3.78 m3/t,在下扬子 北部地 有分布,其厚度约50~200m;〇3G*S1g
优质页岩有机量 3.64%, 1.22%,脆
性矿物含量56.4%,吸附气含量平均1.25 m3/t,主 要分布于滁 - 京 - - 泰 - 城 带,
度约 50 ~ 100 m。
(2)页 分布、页岩成熟度、保存条件、
埋深等因素优选出下 北部地区页岩气 有利区。
其中,!?有利区分布于镇江-扬中、黄桥、南 通-如东地区,区内!1?优质页岩厚度约100m,构
,页岩埋深 2 500 ~ 3 000 m;O3G—S15有 分布于 -扬中、泰州地区,位于O3G—S15
页岩沉积有利相带中,优页岩厚度小于100m,区 内构 ,页埋深 2 000 ~ 3 000 m。
参考文献:
[1]董大忠,王玉满,李新景,等.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新突破及
发展前景思考[J]•天然气工业,2016,36(1):19 -32.
[2]徐政语,蒋恕,熊绍云,等.扬子陆块下古生界页岩发育特征与
沉积模式[J].沉积学报,2015,33(1):21 -35.
[3]徐政语,,王维旭,等.上地区页岩气甜点分布控制
因素探讨:以上奥陶统五峰组一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例[J].
天然气工业,2016,36(9):35 -43.
[4]朱炎铭,王阳,陈尚斌,等.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多尺度定性一
量综合表征:以上 海相龙马溪组为例[J]•地学前缘,2016,23(1):154 -163.
[5]印峰,杨风丽,叶芳,等.晚震旦至中奥陶世下扬子被动大陆
原型盆地特征[J]•地球科学一中国地质大 ,2013, 38(5) :1053 -1064.
[6] 丁道桂,王东燕,刘运黎,等.下扬子地区古生代盆地的改造
变形[J]地学前缘,2009,16(4):61-73.
[7]印峰.下扬子区中代海相原型盆地特征及分析[D].上
海: 同大 ,2009.
[8]徐,,熊绍云,等.扬子陆块下古生界页岩发育特征
与沉积模式[J]•沉积学报,2015,33(1):21 -35.
[9]张银国,,陈建文,等.下海相中一古生界烃源岩
发育的控制因素[J]海洋地质前沿,2016,32(1):8 -12.
[10]聂海宽,金之钧,边瑞康,等.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上奥陶统五
峰组一下志留统页岩气“源-盖控藏”[J].石
油学报,2016,37(5):557 -571.
[11]陆克政,朱筱敏,漆家福•含油气盆地分析[M]•北京:中国石
油大学出版社,2006:116 -117.
[12] 丁卫星,赵挺,赵胜,程海生.下扬子前陆盆地北部构造变形
特征研究[J]•复杂油气藏,2013,6(02):5 -10.
(下转至第27
页)
第12卷第1期秦建强.准噶尔东南缘上二叠统油页岩芳烃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27 +
verely biodegraded m arine oils from the halahatang depression in
Tarim Basin)J].Energy Exploration&Exploitation,2012,30$3% :
331 -350.
)4] SIVAN P,DATTA G C,SINGH R R.Aromatic biom arlters as indicators of source,depositional environment,maturity and secondaty
m igration in the oils of Cambay Basin,India)J] .Organic Geo
chemistry,2008 ,39$ 11 % :1620.
)5]彭雪峰,汪立今,姜丽萍.准噶尔盆地东南缘芦草沟组油页岩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指示意义)J].矿物岩石地球
化学通报,2012$2%:121 - 127 + 151.
)6]彭雪峰,汪立今,姜丽萍.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二叠系芦草沟组 沉积环境分析[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4%:
395 -400.
[7]高苑,王永莉,何大祥,等.准噶尔盆地东南缘油页岩有机地
球化学特征及含气潜力[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3$6%:1196
-1204.
[8]汪新伟,汪新文,马永生.新疆博格达山晚中生代以来的差异
剥露史[J]地质学报,2007$11%:1507 -1517.
[9]王东营,许浩,李婧婧,等.博格达山北麓大黄山地区芦草沟
组油页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环境分析[J].内蒙古石油化
工,2008$3%:62-65.
[10]李婧婧.博格达山北麓二叠系芦草沟组油页岩地球化学特
征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11]马军,李水福,胡守志,等.芳烃化合物组成及其在油气地球
化学中的应用[J]地质科技情报,2010$6):73 -79.
[12]孟仟祥,张松林,崔明中,等.不同沉积环境湖相低熟原油的
芳烃分布特征[J]•沉积学报,1999$1%:112-120.
[13]姜乃煌,黄第藩,宋孚庆,等.不同沉积环境地层中的芳烃分
布特征[J].石油学报,1994,15 $3 %:42 - 50.
[14] STRACHAN M G,ALEXANDER R,KAGI R L Trirnetliylnaphthaenes
in crude oils and sediments:effects of source and m aturity[J]•
Geochim ica et Cosm ochim ica Acta,1988,52$5%:1255.
[15] SCHWARZBAUER J,ARMSTROFF A,LITTKE R,et a Arom atic
hydrocarbon biom arkers in terrestrial organic m atter of Devonian to
Perm ian Age[J]. Palaeogeogr.Palaeoclim atol.Palaeoecol,2006,240
$1%:0-274.
[16]杨瀚,谢渊,王正和,等.准噶尔盆地东南缘芦草沟组黑色泥
页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L沉积与特提
斯地质,2017,1:88 -96.
[17]高智梁,康永尚,刘人和,等.准噶尔盆地南缘芦草沟组油页
岩地质特征及主控因素[J]•新疆地质,2011,29 $2%: 189
-193.
[18] STOJANOVI04 K,JOVAN00I04EVI04 B,VITOROVI D,et a New
m atiaration param eters based on naphthalene and phenanthrene i
som erization and dealkylation processes aimed at im proved classifi
cation of crude oils(southeastern Pannonian Basin,Serbia%[J]•
Geochemistry International,2007 ,45 $8 % :781 -797.
[19] WILHELMS A,TELN00S N,STEEN A,et al.A quantitative stud
y of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a natural m aturity shale sequence—
the3 - m etliylp^henanthrene/retene ratio,a pragmatic m atiarity pa-
rameter[J].Organic Geochemistry,1998 ,29$98% :97.
[20] CHAKHMAKHCHEVA,SUZUKI M,TAKAYAMAK Distribution
of alkylated dibenzothiophenes in petroleum as a tool for m aturity
assessments[J].Organic Geochemistry,1997,26$7%:483.
[21] A A R SSE N B G K V,B A STO W T P,A LE X A N D E R R,e a Distributions
of methylated naphthalenes in crude oils:indicators of maturity,
biodegradation and mixing[J].Organic Geochemistry,1999,30
$10%:1213.
[22] S T O JA N O™KJOVANdEVim B,PEVNEVA GS ,et a M aturity
assessment of oils fromthe Sakhalin Oil fields in Russia:Phenan
threne content as a tool[J].Organic Geochemistry,2001,32$5% :
721.
[23] RADKE M.Application of aromatic compounds as m atiarity indi
cator in source rocks and criade oils[J].M arine&Petroleum Ge
ology, 1988,5$3% :224 -236.
[24]朱扬明•生油岩五环芳烃的热演化及成熟度参数[J]•地质
地球化学,1998$1%:75 -80.
[25]王传远,杜建国,段毅,等.芳香烃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J]新疆石油地质,2007,28$1%:29 -32.
[26]熊志.准噶尔盆地南缘中二叠统芦草沟组油页岩地球化学
特征[D]西安:长安大学,2015.
[27]何登发,陈新发,张义杰,等•准噶尔盆地油气富集规律[J].
石油学报,2004,25$3%:1 -10.
(编辑杨芝文)
(上接第16页)
[13]朱光,徐嘉炜,刘国生,等.下扬子地区前陆变形构造格局及
其动力学机制[J].中国区域地质,1999,18 $1%: 73 - 79.
[14]梅廉夫,戴少武,沈佳波,等.中下扬子区中、新生代陆内对
冲带的形成及解体[J]地质科技情报,2008,27$4%:1 -8. [15]庄建建,杨风丽,赵文芳.下扬子区印支一早燕山期的构造
特征及应力场模拟[J]•高校地质学报,2010,16$4%:475
-481.[16]练铭祥,薛冰,杨盛良.苏北新生代盆地断陷和坳陷的形成机
理[J]•石油实验地质,2001,23 $3 %:256 - 260.
[17]郭旭升.南方海相页岩气“二元富集”规律一一四川盆地及周
缘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实践认识[J]•地质学报,2014,88
$7%:1209 -1218.
[18]李延钧,刘欢,刘家霞,等.页岩气地质选区及资源潜力评价
方法[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11,33$02%:28 -34..
(编辑杨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