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苏省高考历史模拟试卷(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江苏省高考历史模拟试卷(一)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小题,共分)
1.《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
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

”这段材料本质上反映了西周时期()
A. 玉器制造工艺的高超
B. 服饰礼仪制度的规范
C. 分封制度等级的森严
D. 宗法制度嫡庶的差异
2.据《欧阳文忠公全集》载,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役之,
至不胜,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

由此可见自耕农(小农)经济生存的不利因素是()
A. 封建国家的沉重赋役
B. 自然灾害的影响
C. 封建地主的土地兼并
D. 小农经济的脆弱
3.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宋元时期)由于所有的官员和富商也住
在城市里,……高雅文化自然因此也大大都市化了,其口味与心态都具有市民化的特征”。

下列文化成就不能体现这一特征的是()
A. 柳永的词雅俗并陈,适应娱乐场所的需要
B. 关汉卿的《窦娥冤》大量使用白话、方言
C.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的市井生活
D. 王冕的《墨梅图》强调表现个性,追求神韵意趣
4.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不仅在筹建期间曾借用公款,而且开厂以后还依仗清政府,取
得了“二十年之中,百里之内,不准别家设立纱厂”的垄断权。

1904年,上海纺织业资本家朱畴拟在崇明增设大有公司,清政府商部竟出面替张謇加以阻止。

由此可见()
A. 清政府大力支持洋务派创办工业
B. 封建势力阻碍民族工业健康发展
C. 民族资本家之间的自由竞争日趋激烈
D. 近代民族工业没有摆脱外来势力控制
5.孙中山曾说:“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

罗马
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美各国以独立,自帝其国,威行专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起。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孙中山“民权主义”的是()
A. “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


B. “解决的法子,社会学者所见不一,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


C. “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防止后来的社会革命,这真是最大的责
任。


D. “君主专制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


6.“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
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

”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
A. 促使了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
B. 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C. 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 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营造了必要空间
7.1921年中共“一大”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英文译稿)中规定:“以无
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

对上述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 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B. 党纲通过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 中共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任务
D. 中共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
8.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由良田起程,至郴州,一路民众欢迎,鞭爆劈拍之声,不
绝于耳。

出村远道恭候,该地农民协会,组织尤为整齐……将来革命成功,当推湖南第一,而军人尚在梦中,可胜太息。

”据此判断,该日记应写于()
A. 五四运动时期
B. 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C.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9.1954年12月19日,毛泽东邀请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座谈政协工作时说:“政
协的性质有别于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也不是国家的行政机关。

……
政协是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

”同年12月21日至25日,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这表明()
A. 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使命结束
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开始实行
C. 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的统一战线组织正式建立
D. 政协与人大、政府机关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确立
10.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
的,也是沉重的。

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

”该“不足”是指()
A. 没有解决农村生产经营权
B. 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
C. 没有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D. 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
1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

20世纪80年代,国家在如
图所示地区采取的重大举措包括()
①创办经济特区
②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③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④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2.如图所示日程是周恩来参加某次国际会议过程中其中一天的行程安排。

这次会议
()
A.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B. 加强中国与不结盟国家的合作
C. 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D.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3.波默罗伊等在《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写道:“梭伦还必须面对雄心勃勃的
新贵--那些人来自平民家族,对所谓‘好父亲’集团的世袭贵族垄断特权耿耿于怀。

”梭伦改革中能有效缓释“新贵们”“耿耿于怀”的措施有()
①恢复公民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②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③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④废除债务奴隶制
A. 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14.下列两幅不同版本《马可•波罗游记》中的插图反映了当时欧洲人心目中的中国人
形象。

图一插画中的人物都穿着中世纪欧洲的服饰,图二插画中中国人的形象更符合实际,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文艺复兴运动影响了绘画的风格
B. 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市场形成
C. 东西方开始了经济文化交流
D. 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
15.汤因比曾这样评价一件史事:“顺利地在旧瓶子里装进新酒,还不致引起酒瓶爆
炸。

”“可以说是一种宪法方面的胜利,这种胜利应该当作是一种惊人的技艺。


他评价的可能是()
A.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 法国民主共和制的胜利
C. 德国宪法和议会下的专制
D. 美国联邦共和政体的建立
16.“一旦人民可以把他撵下台,他就不能抱怨人民使用暴力……只靠暴力维持的,只
有用暴力来推翻。

”发表以上言论的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A. 康德
B. 伏尔泰
C. 孟德斯鸠
D. 卢梭
17.1948年夏,为了对付美、英、法三国在西德实行统一办法,并报复三国在那里实
行货币改革,苏联封锁了柏林,切断了通过东德到达西柏林的所有铁路和公路。

美国开辟了大规模的“空中补给线”来应对封锁。

美苏的这一对抗直接导致()
A. 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 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的建立
C. 柏林墙的出现和“冷战”的加剧
D. 两大阵营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18.学者余伟民认为,苏联模式的政治结构开始从极端回到“正常”形态,苏联这一时
期的改革……缓解了社会的紧张状态,但并未改变“经典体制”的基础。

下列内容属于“这一时期的改革”的是()
A. 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B. 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办厂
C. 将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权下放
D. 着力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19.撒切尔夫人上台后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主要采取四项措施:私有化,控制货币,
削减福利开支和打击工会力量。

改革取得显著效果,从1983年起英国经济情况好转,1988年已走出危机,经济增长率超过了欧美国家的平均水平。

下列不属于撒切尔夫人改革背景的是()
A. 经济危机与“滞胀”
B. 福利国家的弊端
C. 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
D. 知识经济的兴起
20.某国际组织“是经济合作的论坛平台,其运作是通过非约束性的承诺与成员的自
愿,强调开放对话及平等尊重各成员意见,不同于其他经由条约确立的政府间组织”。

该组织应是()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
21.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中叶以后)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

这时不仅南京等传统的发达地区的城市铺行栉比,民物繁华,边塞城市如大同也“繁华富庶,不下江
南。

”……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

……乾隆时期,发展较快的手工业行业主要有丝织业和棉纺织业,在这两个行业的生产与流通领域,出现了手工业工场和包买商。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材料二明清之际,松江府一带,“所出布匹,日以万计。

”松江一带棉布生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变化,而且远销湖广、江西、两广、陕西、山西、北京及北方边疆地区。

北方省份所产棉花,除缴纳租税之外,几乎全部运至南方销售。

……当白银成为合法通货之后,对于这种远距离的商货贸易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材料三中国、西欧社会经济发展部
数据来源: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请回答:
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对当时思想、文学的影响。

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种态势的总体认识。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8.0分)
22.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使先进的知识分子产生紧迫感,积极投入改造中国社会的探索
与实践中。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之所谓共和,所谓立宪者,乃少数政党之主张,多数国民不见有若何切身利害之感而有所取舍也。

盖多数人之觉悟,少数人可为先导,而不可为代庖。

共和立宪之大业,少数人可主张,而未可实现。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

……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2月15日)材料二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

……但是现在人的思想,都不是这样,他们总觉得做工的人最无用,最下贱;反是那不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

……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二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改良,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

……我们中国的劳动运动,还没有萌芽,第一步觉悟还没有,怎说得到第二步呢?不过我望我们国里底做工的人,一方面要晓得做工的人觉悟确有第二步境界,就是眼前办不到。

也不妨作此想;一方面要晓得劳动运动才萌芽的时候,不要以为第一步不满意,便不去运动。

--陈独秀《劳动者底觉悟》(1920年5月1日)
请回答: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共和立宪思想在中国的实践。

根据材料一,说明在近代中国共和立宪未能救国的原因,基于这一结果,陈独秀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为此掀起了哪一思想运动?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思想产生的变化及其原因,并分析其思想产生的积极影响。

从陈独秀的心路历程,说明知识分子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防止滥用权的第一道防线当然是人民,人民掌握选举、监督和罢免官员的权力。

国会由人民选举产生,对政府来说最重要的钱袋主要由民选的众议院来掌管,表达自由的权利保证了舆论监督的实施。

总统虽然由选举团产生,但选举人不得由议员或官员兼任,保证了立法和行政两大部门的人选由选民决定。

──钱满素《美国宪法:分权•制衡•民主化进程》材料二从逻辑上说,权力监督中的权力,是一种外在的权力;从功能上说,它最多只能起到事后的作用。

同时,由于监督权本身也是一种权力,它也必须受到监督。

于是就会产生一种监督权由谁来监督的问题。

而权力制衡中的权力则不同,它是一种内在的权力。

在权力制衡中,每一个权力的行使者都具有权力的行使者和权力的制约者的双重身份。

权力的行使者不仅受到其他权力的约束,而且也同时约束着其他权力。

──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材料三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
策。

……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

……“法无禁止即可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对于私权力,法律没有禁止的都是自由的;对于公权力来说,法没有授权的都是禁止的。

而用法律制度手段制约
“公权力”,则是中国依法治国打造良政善治的核心。

──中新网
请回答:
据材料一,概括作者的观点。

综合上述材料所提供的角度,结合近代英美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以“如何有效地制约权力”为主题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戊戌变法是19世纪末兴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改良运动,教育改革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天下治之不举,由教学之不修也,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

……太平世以开人智为主,最终学校……特旨明谕天下,罢废八股,自岁科试以至乡会试各项考试,一律改用策论,以明圣道,讲求时务……以研究古今中外之故,务为有用之学,风气打开,真才自奋……臣愚以为新政之最要而成效最速者,莫过于此。

--孔祥吉编著《康有为变法奏章辑考》
材料二今废时文者,恶八股之纤巧苛琐浮滥,不能阐发圣贤之义理也,非废四书五经也。

……乡会试的三场考试中……第一场试以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此为中学经济。

……二场试以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

……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取其学通而不杂,理纯而不腐者。

其磨勘之日,于三场尤需从严,如有四书义、五经义理解缪妄、离经叛道者士子、考官均行黜革。

以前两场中经济补益之,而以终场四书义、五经义范围之。

--[清]张之洞等《妥议科举新章折》材料三……朕(光绪帝)详加批阅,所奏(《妥议科举新章折》)各节剀切周详,颇中肯綮,著照所拟,乡会试仍定为三场。

第一场试中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

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门之艺。

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两篇。

……礼部即通行各省,一体遵照。

--[清]军机处《上谕档》,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初一日材料四张之洞、陈宝箴集团是当时清政府内部最大的政治派系之一,也是最为主张革新的团体。

当人们从张之洞集团以及主要政治人物对康、梁所持的排斥乃至敌对态度,似可多维地了解变法全过程的诸多面相,并可大体推测康、梁一派的政治前景。

--茅海建《<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
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为主张教育改革的目的及其对教育改革作用的认识。

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在教育主张上有何异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之洞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光绪帝采纳张之洞方案的政治意图,综合材料三、四,指出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

25.拿破仑是法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然而对其评价却一直争议不断。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是一位同亚历山大和凯撒一样的天才人物,长于指挥军队,善于治理被征服的地区……是位行政家……而他竟还有立法家所具有的才能。

他在那个时代中的非凡表现,是法兰西民族的骄傲。

--梯也尔《执政府和帝国的历史》材料二长时期以来,军队和绝大部分公民把意大利战争和埃及战争的英雄人物第一执政当作偶像来崇拜,都齐声祝愿他能有一个同他的名望和同法国的伟大相符的称号。

……要说是皇帝篡夺了金銮宝座,那么我们可以说,他身边的同谋比善于导演喜悲剧的所有暴君都多。

因为四分之三的法国人都参与了他的阴谋。

--康斯坦《回忆拿破仑》材料三我这样说是痛苦的,因为没有人比我更意识到我们应该向拿破仑表示感谢,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

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

--1814年一位意大利爱国者的评论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相关史实,指出拿破仑为什么是“法兰西民族的骄傲”?
材料二中“阴谋”是指什么?为何当时“四分之三的法国人都参与了他的阴谋”?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这句话。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2017年江苏省高考历史模拟试卷(一)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 C
2. A
3. D
4. B
5. D
6. D
7. C
8. B9. A10. D11. D12. C13. D14. D
15. A16. D17. B18. C19. D20. A
21. (1)依据材料“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出现了手工业工场和包买商”一一对应可以得出其特点为全国商业市场相当发达;大量市镇兴起;手工业工场和包买商出现
(2)依据材料“松江一带棉布生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变化”、“远销湖广、江西、两广、陕西、山西、北京及北方边疆地区。

北方省份所产棉花,除缴纳租税之外,几乎全部运至南方销售”、“当白银成为合法通货之后”可以得出农产品的商品化;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白银的促进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传统儒学受到冲击批判;小说创作蓬勃发展。

(3)依据表中数据变化可知三个时期GDP总量都要高于欧洲,第二项,人均GDP低于欧洲,由此可以得出态势:经济总量领先于西欧,但人均GDP落后于西欧,认识也
可依据数字演变趋势得出来明清时期农业文明高度发展;相对于西欧工业文明的日益兴起,明清社会经济出现迟滞。

故答案为:
(1)特点:全国商业市场相当发达;大量市镇兴起;手工业工场和包买商出现。

(2)原因:农产品的商品化;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白银的促进作用。

影响:传统儒学受到冲击批判;小说创作蓬勃发展。

(3)态势:经济总量领先于西欧,但人均GDP落后于西欧。

认识:明清时期农业文明高度发展;相对于西欧工业文明的日益兴起,明清社会经济出现迟滞。

22. 23.
22. 第(1)题,第一小问首先要明确指出共和立宪思想实际上就是指民主思想,因此实践可结合教材知识进行回答(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第二小问原因,依据“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可归纳出民众缺乏政治觉悟。

从“吾人果欲於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於伦理上保守纲常阶段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可归纳出封建伦理观念盛行。

第三小问观点,从材料一中“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的信息可归纳出伦理的觉悟;掀起哪一思想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新文化运动。

第(2)题,对于变化,从“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可看出工人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作用;而变化的原因,可根据此前中国社会与工人运动有关的因素进行归纳。

对于影响,应根据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及五四运动进行分析,可归纳出推动思想解放,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推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第(3)题,知识分子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可联系陈独秀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历程归纳出走在时代前列,引领社会进步。

故答案为:
(1)实践: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或“预备立宪”)。

原因:民众缺乏政治觉悟;封建伦理观念盛行。

观点:伦理的觉悟;新文化运动。

(2)变化:认识到工人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原因:马克思主义(或十月革命)的影响;五四运动显示无产阶级力量(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影响:推动思想解放;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推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3)走在时代前列;引领社会进步。

23. 24.
23. (1)依据材料一中“防止滥用权的第一道防线当然是人民…证了立法和行政两大部门的人选由选民决定”的信息从“只有实行人民选举和监督政府,才能有效防止权力的滥用”来归纳观点。

(2)属于观点评述题,依据上述材料从“科学制约权力”角度概括观点,材料一从“人民监督权力”角度概括;材料二从“用权力制衡权力”角度说明观点;材料三从“制度和法律角度制衡权力”来分析回答,史实分别从“人民选举和监督政府”“英美议会制衡”“英美代议制中形成主要政治制度”以及“英美颁布的主要法律”角度论证观点。

注意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字数符合即可。

故答案为:
(1)观点:只有实行人民选举和监督政府,才能有效防止权力的滥用。

2
24. (1)第一小问目的,根据材料一“以研究古今中外之故,务为有用之学,风气打开,真才自奋…臣愚以为新政之最要而成效最速者,莫过于此”、“今天下治之不举,由教学之不修也,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可以得出教育改革的目的主要是为变法培养人才。

第二小问认识,根据材料一“今天下治之不举,由教学之不修也,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

…太平世以开人智为主,最终学校”可以得出教育可以改造社会,开启民智。

(2)第一小问异同,异:依据材料二“…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取其学通而不杂,理纯而不腐者”可以看出张之洞更加强调中国四书五经的地位;同:依据材料一“…特旨明谕天下,罢废八股,一律改用策论,以明圣道,讲求时务”、材料二的“今废时文者,恶八股之纤巧苛琐浮滥,不能阐发圣贤之义理也”可以看出,相同点是都主张废除八股,考试内容注重时务策论。

第二小问理念,依据材料二“以前两场中经济补益之,而以终场四书义、五经义范围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第一小问意图,从光绪帝本身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出发,作为封建社会的君主,光绪帝采纳张之洞方案的政治意图目的是为了巩固自身的封建统治。

第二小问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根据材料四“当人们从张之洞集团以及主要政治人物对康、梁所持的排斥乃至敌对态度,似可多地了解变法全过程的诸多面相,并可大体推测康、梁一派的政治前景”可以分析出维新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最高统治集团的反对。

故答案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