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选练系列(8)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选练系列(8)及答案
一、选择题
1.(2017·宁夏银川一中二模,24)中国古代的国家政权往往默许或公开承认宗族的司法权,宗族具有初级裁判权和一般惩罚权,族人不得不经宗族径自向官府投诉。

这说明了()
A.宗族是司法审判的第一审级
B.宗族内部司法等级严密
C.宗族司法高于国家地方司法
D.宗族审判效率高于国家
答案 A
解析从材料“宗族具有初级裁判权和一般惩罚权,族人不得不经宗族径自向官府投诉”得出宗族是司法审判的第一审级,故A项正确。

2.(2017·内江五模,25)《汉书·武帝纪》载:“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

”《汉仪》载:“常以秋分行部,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奉诏六条察州。

”材料表明()
A.汉朝的封国制与周朝分封制相比较有一定变化
B.刺史行使在地方的察举权
C.刺史出现对丞相权力有一定的牵制作用
D.造成刺史滥用职权干预地方的现象产生
答案 A
解析题干中“常以秋分行部,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奉诏六条察州”说明汉代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这与周朝的分封制有所不同,故A项正确。

3.(2018·开封模拟)下图为宋朝画家王居正的《纺车图》,并有元朝赵孟题诗云:“田家苦作余,轧轧操车鸣。

母子勤纺织,不羡罗绮荣。

”下列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A.体现了宋元时期纺织业的发展状况
B.反映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形态多样化
C.民营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小农经济下普通民众勤劳安宁的生活状态
答案 D
解析材料中“田家苦作余”表明是家庭手工业,而非整体纺织业的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材料中“田家苦作余,轧轧操车鸣”表明是小农经济,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不是经济形态多样化,故B项错
误;材料中“田家苦作余,轧轧操车鸣”表明是家庭手工业,而非民营手工业,故C项错误;结合“母子勤纺织,不羡罗绮荣”可知该作品体现了小农经济下普通民众勤劳安宁的生活状态,故D项正确。

4.(2017·吉林四模,28)下图为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中、日舰队的隶属关系表。

材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之一是( )
A.军队贪污腐败盛行
B.洋务派任人唯亲
C.军队指挥体系落后
D.舰队数量的过多
答案 C
解析材料不能体现军队贪污腐败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洋务派用人状况,故B 项错误;材料中中国舰队指挥体系分散,各舰队分属于不同政府部门,而日军舰队指挥体系更简单、协调,因此中国战败的原因是由于军队指挥体系的落后,故C项正确;舰队数量多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作战,而不是战败的原因,故D项错误。

5.(2018·湖南十校协作体高三调研,20)1926年2月,广州国民政府“统一两广特别委员会”会议议定,将广东、广西两省的军政、民政、财政统一,均受国民政府之指挥监督。

这一举措( )
A.利于土地改革顺利开展
B.推动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C.实质是军阀的互相勾结
D.为北伐战争提供了条件
答案 D
解析土地改革是中共在农村推行的措施,而材料提供的主体是国民政府,故A项错误;革命统一战线强调对各阶级积极性的调动,材料则是国民政府强化对两广地区的控制,故B 项错误;根据“广州国民政府‘统一两广特别委员会’”可知不是军阀的勾结,故C项错误;通过“将广东、广西两省的军政、民政、财政统一,均受国民政府之指挥”可将这一地区的人力、物力、财力统一调配,保障当时国民政府将要进行的北伐战争,故D项正确。

6.(2017·大庆一模,15)毛泽东认为:“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和共同对付可能出现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

”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A.是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结合
B.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C.由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的转型
D.取决于地缘政治的考量
答案 A
解析新中国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与苏联建交“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争取世界的和平”符合我国建设国内经济的需求和应对资本主义阵营的孤立封锁,故A项正确;“一边倒”具有很强偏向性即建立外交关系偏向于社会主义阵营,故B项错误;此时中国的外交仍为革命外交,故C项错误;“一边倒”从国际格局上来看主要应对两大阵营冷战的挑战,而非地缘政治因素,故D项错误。

7.(2017·怀化四模,24)孔子反对盲从,提倡“当仁不让于师”;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二者思想的一致性表现在()
A.提倡民本
B.呼唤仁爱
C.强调理性
D.倡导美德
答案 C
解析“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并未体现出民本思想,故A项错误;“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也并未体现出仁爱思想,故B项错误;题干中孔子反对盲从,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二者都体现出了理性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并未体现出美德思想,故D项错误。

8.“他不主张废除私有制,幻想通过宣传和教育来建立一种以‘法郎吉’为其基层组织的社会主义社会……还首次提出妇女解放的程度是人民是否彻底解放的准绳。

”材料中的“他”是指()
A.伏尔泰
B.卢梭
C.傅立叶
D.马克思
答案 C
解析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他的思想属于资产阶级思想,不符合材料中要求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张,故A项错误;卢梭也属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同样不符合材料中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张,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不主张废除私有制”“幻想通过宣传和教育来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可以判断是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故C项正确;马克思创立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主张通过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故D项错误。

9.(2017·山西一模,35)1958年,法国、德国等国组建了欧洲经济共同体;1960年,英国和葡萄牙等国组成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这些组织的出现()
A.阻碍了全球化的进程
B.具有鲜明的“冷战”色彩
C.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D.缓解了欧洲各国的矛盾
答案 C
解析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推动了经济区域集团化,最终有利于经济全球化,故A项
错误;这些国家的合作是为了推动自身经济的发展,与“冷战”对抗色彩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随着欧洲的联合,经济实力的增强,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和美苏两极格局,故C项正确;此时为冷战时期,东欧与西欧的对抗仍然存在,矛盾并没有缓和,故D项错误。

10.(2018·江西重点中学盟校高三联考,35)2016年9月,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G20)峰会在杭州召开。

有专家指出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G20)将取代七国集团首脑会议(G7)。

这表明()
A.二十国集团成为新的世界领袖
B.发达国家经济总量逐渐下降
C.全球治理需发挥新兴国家作用
D.国际政治格局发生质的变化
答案 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十国集团不可能成为新的世界领袖,故A项错误;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并没有逐渐下降,故B项错误;二十国集团包括了相当一部分新兴国家,所以能体现全球的治理需要发挥新兴国家的作用,故C项正确;国际政治格局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仍然是朝多极化方向发展,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

……《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故一则治,异则乱。

一则安,异则危。

”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之同罪……”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

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
(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
答案(1)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

(2)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3)秦朝的焚书坑儒与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

但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的政策虽也有钳制思想的消极作用,但扩大了儒学的影响,使儒学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还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与儒学的发展。

12.(2017·湖南雅礼中学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业集体化运动在广大农村普遍开展起来后,加之城乡差别逐渐显现和自然灾害的出现,农村一些人员开始向城市流动。

1957年前后,农民入城风气达到高潮。

当时正值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关键时期,阻止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全国上下非常重要的工作。

1957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指示,严厉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来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

1958年,国家就出台了《户口登记条例》,严格限制农村户口人员迁往城市。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划经济逐渐退出和市场经济的兴起以及国家城市化进程建设,城乡经济十分活跃,城市第二、三产业相当兴盛。

此时,国家粮食生产丰足,粮食供应已与户口脱钩,农村人口进城经营工商业活动的人员数量很多,要求在城市落户的呼声非常强烈……“到1992年上半年,全国几乎每一个省份都出现了交钱办理城镇户口的现象。

据公安部对全国17个省区950个市(县)的不完全统计,共办理收费‘农转非’户口248万人,每个户口收费从2千元到4万元不等”。

——摘编自赵文西《现代中国户口迁移制度变迁的经济因素》材料二根据有关学者的测算,改革开放30多年来,劳动力流动对GDP的贡献率超过了20%。

而越是流动人口聚集的地区,贡献率就越高。

目前,流动人口中的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诸多产业如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的主力军,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将对拉动投资、消费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不仅如此,将更多的农村人口纳入城镇,还有利于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对社会稳定的维护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李长安《放开户籍限制释放经济活力》(1)结合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1958年国家出台《户口登记条例》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原因。

(2)结合上述材料,评析户口迁移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答案(1)农村劳动力流失,阻碍农业集体化进程;优先发展重工业,依靠农业提供原始积累;新兴的工业城市容纳力有限。

(2)经济模式是户口迁移制度的基础;改革开放前,国家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粮食问题制约城市人口规模;户口政策长期没有变化,农村人口被牢牢地限制在农村;改革开放之后,随着计划经济逐渐退出;城乡经济繁荣,国家逐步放开了户籍限制,推动了城市化进程,释放了经济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