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分析PPT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分析PPT整理
凡从事药品⽣产、经营、使⽤的单
位均应配备相应的执业药师,并以此作
为开办药品⽣产、经营、使⽤单位的必
备条件之⼀。

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分为四个科⽬:
药事管理与法规
药学(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药学(中药学)专业知识(⼀)药物分析药理学
药学(中药学)专业知识(⼆)药剂学药物化学
第⼀章
药物分析学导论
药物—
drug,pharmaceuticals, medicine
⽤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和帮助机体恢复正常功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法和⽤量的物质。

药物分类:
化学药:API(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及其制剂、抗⽣素、放射性药品和诊断药品?中药与天然药:中药材、中药饮⽚、中成药
⽣物制品:⽣化药品、⾎清、疫苗、⾎液制品、⽣物技术药物
药物分析(狭义):
运⽤物理、化学、物理化学或⽣物
化学的⽅法和⼿段研究和解决药品质量
控制的项⽬和指标限度,从⽽制定科学、
可控的药品质量标准。

是研究与改进药
品质量控制⽅法的“⽅法学科”。

药物分析学(⼴义):
(⼀)集成药学、化学、⽣物学和仪器⼯程学等的新理论、新⽅法
(1)药物分析学与药理学结合
发展化学⽣物学检测⽅法,基于⽣物亲合作⽤(受体、酶、蛋⽩、细胞、细胞膜、DNA等)的活性分⼦的快速识别与筛选新⽅法,在同⼀系统中以⽣物活性为检测指标,同时进⾏化学成分分离分析研究,提⾼寻找和发现⽣物活性成分的效率与靶向性。

薄层-⽣物⾃显影技术:
将薄层⾊谱分离和⽣物活性测定相结合进⾏药物筛选, 操作简单、耗费低、灵敏度和专属性⾼, 是⼀快速测定⽣物活性的⽅法。

(2)药物分析学与⼯学结合
发展基于传感技术的⾼内涵药效分析⽅法(细胞、蛋⽩、DNA等)
微电极阵列传感器芯⽚、微电⼦复合传感器芯⽚、纳⽶细胞传感器等
可同时检测多组细胞⽣理参数和化学参数,获得细胞的多种响应参数,检测细胞对药物响应的药理与毒理效应
(3)药物分析学与化学的结合
(4)药物分析学与分⼦影像学结合
发展基于分⼦探针和分析仪器的分⼦成像技术,⽤于药物分⼦体内过程和药效或毒性的实时动态检测、药效分⼦和⽣物分⼦的定位。

(5)药物分析学与仪器分析结合
发展⾼灵敏度、⾼通量分析⽅法
同时检测多种⽣物标志物
抗体-药物结合物(ADC)
微量药物杂质和代谢物
微量中药活性成分
多糖
抗体药物
siRNA等
……
(⼆)发展药物成分分析和药物活性分析⽅法及相关技术
传统的药物分析⼤多局限于通过分析药物成分来控制药品质量,现已从以物质为中⼼转移到与⽣命科学的结合。

(三)深⼊新药研发、药物制造和药品临床使⽤的各个环节
药物分析学属于⽣命科学的范畴,其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药物研究、⼯业药学和临床药学。

药物研发:药物的发现、研究与开发
⼯业药学:药物⽣产、流通
临床药学:药物的评价和合理应⽤
(1)药物分析学在药物研究与开发中的应⽤
新药需要进⾏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和上市后的评价。

药物分析学不仅仅应⽤于药品质量与稳定性研究,更是深⼊到新药研发的各个阶段。

(2)药物分析学在药物⽣产过程中的应⽤
药品的质量(quality)不是检验出来的⽽是⽣产出来的,药品质量与⽣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密切相关,除对终产品如原料和制剂按照质量标准进⾏质量分析外,制药过程关键⼯艺的监测、控制对于保证药品质量⾄关重要。

过程分析技术—
Process Analytical Technology,PAT
过程分析技术与传统的药物质量控制不同,过程分析常常是动态的、连续的分析,这对于保证药品质量、缩短⽣产周期、提⾼⽣产能⼒、保证设备安全、节约各种资源、减⼩⽣产中的⼈为因素、降低⽣产风险和提⾼管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过程反应分析(in-process reaction analysis)
有助于避免产物分解、控制催化选择性问题、⽔分毒化反应和时间拖长等问题。

⼀旦产品确定后,其重要的问题是在⽣产过程中⾃始⾄终确保⼀致性
过程颗粒分析(in-process particle analysis)
可以帮助解决颗粒⼤⼩不均匀、裂缝、制粒过⼤或过⼩、放⼤不⼀致性等问题
(3)药物分析学在药品使⽤中的应⽤
药物的质量好坏,服⽤是否合理,即药品是否安全、有效,最终还应以临床征象和实际疗效来决定
为了达到药物使⽤的安全、合理和有效,对药物及其制剂的体内过程、作⽤机理及药物效应进⾏研究,通过药物分析的⼿段了解药物在体内数量与质量的变化,获得药物代谢动⼒学的各种参数和代谢的机理等信息
有助于对所研究的药物的质量、疗效和安全性做出评估,以及对药物的改进和发展提供依据
掌握药品质量控制过程中的分析⽅法所依据的有关理论、化学反应的原理及基本规律
药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存在状态与分析⽅法选择之间的相互关系
熟练药物及其分解物或代谢物的分离提取⽅法的原理
了解制药过程分析理论
2. 基本知识
(1)研究开发新药
掌握药物分析⽅法验证的实验⽅法、药物鉴别试验、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的基本⽅法、制剂分析的特点与基本分析⽅法
熟悉各类药物的通性,典型药物的特性,⼀般鉴别试验
掌握杂质检查及其限量、定量计算⽅法
掌握制订药品质量标准的⽅法,熟悉中药和⽣物药的质量控制⽅法
(2)建⽴体内药物分析⽅法熟悉⽣物性样品的前处理技术
(3)了解制药过程质量控制熟悉过程分析技术的⽅法
3.基本操作
熟练掌握各类仪器的使⽤
掌握药物的鉴别分析技术,药物的杂质检查⽅法
掌握光谱法、⾊谱法、⽐⾊法、⽐浊法和滴定法等分析技术的操作原理和测定⽅法等
第⼆章药品质量控制与分析⽅法验证
《药典》是国家监督管理药品质量的法定技术的标准,它和其他法令⼀样具有法定的约束⼒。

药典是药品的⽣产、营销、⾏政和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技术依据。

⼀、中国药典
中华⼈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其英⽂名称为Pharmacopoeia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英⽂简称为Chinese Pharmacopoeia,缩写为Ch.P。

现⾏《中国药典》:2010版(第9版)
⼀部:收载中药材及饮⽚、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制剂等;
⼆部:两部分,第⼀部分收载化学药品、抗⽣素、⽣化药品、放射药品;第⼆部分收载药⽤辅料;
三部:收载⽣物制品
药典组成:
凡例
正⽂
附录
索引
(⼀)凡例
解释和使⽤《中国药典》正确进⾏质量检定的基本原则。

把⼀些与标准有关的、共性的、需要明确的问题,以及采⽤的计量单位、符号与专门术语等,⽤条⽂加以规定,以避免在全书中重复说明。

其有关规定具法定约束⼒。

按内容分类:
名称及编排,项⽬与要求,检验⽅法和限度,标准品、对照品,计量,精确度,试药、试液、指⽰剂,动物实验,说明书、包装、标签等。

1. 名称与编排
对正⽂品种中收载的中⽂药品名称、英⽂名称、有机药物化学名称的命名,药品化学结构式的书写、有关内容的编排作出规定。

中⽂名:《中国药品通⽤名称》
英⽂名:《国际⾮专利药品名称》INN
化学名:《有机化学命名原则》
母体的选定与国际纯粹与应⽤化学联合会(IUPAC)的命名系统⼀致
化学结构式:WHO推荐的“药品化学结构式
书写指南”
2. 项⽬与要求
对正⽂中各项⽬进⾏说明。

如性状项、鉴别项、检查项、含量测定项、贮藏项等。

例《中国药典》规定的“阴凉处”是指
A. 放在阴暗处,温度不超过2℃
B. 放在阴暗处,温度不超过10℃
C. 避光,温度不超过20℃
D. 温度不超过20℃
E. 放在室温避光处
例药品的近似溶解度以下列名词表⽰
A. 极易溶解
B. ⼏乎不溶或不溶
C. 微溶
D. 溶解
E. 略溶
1. 系指溶质1g(ml)在溶剂10000ml中不能完全溶解(B)
2. 系指溶质1g(ml)能在溶剂100~不到1000ml中溶解(C)
3. 系指溶质1g(ml)能在溶剂不到lml中溶解(A)
4. 系指溶质1g(ml)能在溶剂30~不到100ml中溶解(E)
5. 系指溶质1g(ml)能在溶剂10~不到30ml中溶解(D)
3. 检验⽅法与限度
检验⽅法:按规定的⽅法进⾏检验,否则应做⽐较实验,仲裁以药典为准。

限度:包括上和下限两个数值本⾝及中间数值,最后⼀位为有效数值。

原料药含量(%)⼀般为重量⽐,上限未作规定时为101.0%。

注意:如规定上限为100%以上时,系指⽤本⽅法测定时可能达到的数值,并⾮真实含量,是本测定⽅法允许的偏差。

例中国药典规定盐酸苯海拉明的含量按⼲燥品计算,不得少于99.0%,这⼀含量应是
A. 盐酸苯海拉明的真实含量
B. 盐酸苯海拉明的规定限度
C. 盐酸苯海拉明的含量
D. 盐酸苯海拉明⼲燥品的含量
E. 按苯海拉明计算的含量
4. 对照品、标准品
⽤于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的标准物质,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指定的单位制备、标定和供应。

注意:对照品与标准品的区别
标准品⽤于⽣物检定、抗⽣素或⽣化药品中含量或效价测定的标准物质,按效价单位(或µg)计,以国际标准品进⾏标定。

对照品除另有规定外,均按⼲燥品(或⽆⽔物)进⾏计算后使⽤。

标准品、对照品均应附有使⽤说明书、标准质量要求(包括⽔分等)、使⽤期限和装量等。

标准品系指
A. ⽤于⽣物检定的标准物质
B. ⽤于抗⽣素含量或效价测定的标准物质
C. ⽤于⽣化药品含量或效价测定的标准物质
D. ⽤于校正检定仪器性能的标准物质
E. ⽤于鉴别、杂质检查的标准物质
对照品系指
A. ⾃⾏制备、精制、标定后使⽤的标准物质
B. 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指定的单位制备、标定和供应的标准物质
C.按效价单位(或µg)计
D. 均按⼲燥品(或⽆⽔物)进⾏计算后使⽤
E. 均应附有使⽤说明书、质量要求、使⽤有效期和装量等
5. 计量
试验⽤的计量仪器均应符合国家技术监督部门的规定。

本版药典采⽤的计量单位:滴定液和试液的浓度、温度、百分⽐、液体的滴、溶液后记⽰的“(1 10)”等符号、药筛分等、计算分⼦量所使⽤的原⼦量。

按药典规定,精密标定的滴定液(如盐酸及其浓度)正确表⽰为
A. 盐酸滴定液(0.152mol/L)
B. 盐酸滴定液(0.1524mol/L)
C. 盐酸滴定液(0.152M/L)
D. 0.1524M/L盐酸滴定液
E. 0.152mol/L盐酸滴定液
6. 精确度
“称取”或“量取”精确度根据数值的有效位数来确定:
0.1g 0.06~0.14g
2g 1.5~2.5g
2.0g 1.95~2.05g
2.00g 1.995~2.005g
精密称定:称取重量应准确⾄所取重量的千分之⼀
称定:称取重量应准确⾄所取重量的百分之⼀
“约”:指取⽤量在规定量的〒10%
精密量取:量取体积的准确度应符合国家标准中对该体积移液管的精密度要求量取:可⽤量筒,或按照量取体积的有效位数选⽤量具
恒重:连续两次重量差异<0.3mg(第⼆次称重需在⼲燥1 h或炽灼0.5 h后)。

7. 试药、试液、指⽰剂
试验⽤⽔,除另有规定外,均系指纯化⽔。

酸碱度检查所⽤的⽔,均系指新沸并放冷⾄室温的⽔。

酸碱性试验时,如未指明⽤何种指⽰剂,均系指⽯蕊试纸。

(⼆)正⽂
是药典的主要内容,为所收载药品或制剂的质量标准。

项下按顺序:(1)品名
(2)有机药物结构式
(3)分⼦式与分⼦量
(4)来源或有机药物化学名称
(5)含量或效价规定
(6)处⽅
(7)制法
(8)性状
(9)鉴别
(10)检查
(11)含量或效价测定
(12)类别
(13)规格
(14)贮藏
(15)制剂
【性状】本品为⽩⾊有光泽的结晶性粉末;⽆臭、味微苦;饱和⽔溶液显酸性反应。

本品在⼄醇或⼄醚中溶解,在氯仿中略溶,在⽔中极微溶解;在氢氧化钠或碳酸钠溶液中溶解。

熔点本品的熔点(附录VIC)为174.5 ~ 178 C。

【鉴别】(1)本品显丙⼆酰脲类的鉴别反应(附录III)。

(2)取本品约10mg,加硫酸2滴与亚硝酸钠约5mg(略)
(3)取样品约50mg,臵试管中(略)
(4)本品的红外吸收光谱应与对照谱图(光谱集227图)⼀致。

【检查】酸度
⼄醇溶液的澄清度
中性或碱性物质
⼲燥失重(附录VIII L)
炽灼残渣(附录VIII N)
【含量测定】取本品约0.2g,精密称定,加甲醇40ml溶解,再加新制的3%⽆⽔碳酸钠溶液15ml,照
电位滴定法(附录VIIA),⽤硝酸银滴定液滴定。

每1ml硝酸银滴定液(0.1mol/L)相当于23.22mg的C
12H
12
N
2
O
3。

【类别】镇静催眠药、抗惊厥药
【贮藏】密封保存
【制剂】苯巴⽐妥⽚
(三)附录
正⽂中试验⽤的试药,括号中加注的附录为所⽤⽅法的依据,如前苯巴⽐妥。

附录部分主要收载制剂通则、通⽤检测⽅法和指导原则。

⼆部附录收载:制剂通则、药⽤辅料、⼀般鉴别试验、分光光度法、⾊谱法、物理常数测定法、⼀般定量分析法、⼀般杂质检查⽅法、制剂检查法、⽣物检定法、⽣物测定法、放射性药品检定法、试药与滴定液、制药⽤⽔、灭菌法、原⼦量表和指导原则。

附录中收载的指导原则,为执⾏药典、考察药品质量标准、起草和复核药品标准所制定的指导性规定,不作法定标准。

Ch.P(2010)⼆部附录收载的指导原则: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法验证指导原则
药物制剂⼈体⽣物利⽤度和⽣物等效性试验指导原则
原料药与药物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
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指导原则
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制剂的指导原则
药品杂质分析指导原则
药物引湿性试验指导原则
近红外分光光度法指导原则
拉曼光谱法指导原则
(四)索引
⼆、三部中⽂索引(汉语拼⾳)英⽂索引
⼆、主要国外药典
(⼀)美国药典⽬前版本为USP37-NF32
(⼆)英国药典
BP是由英国药典委员会(British Pharma-copoeia Commission,BPC)编制出版。

⾃1816年开始编
制《伦敦药典》,后出版有《爱丁堡药典》和《爱尔兰药典》,1864年合并为《英国药典》。

BP的最新版本为2014年版,缩写为BP(2014),⾃2014年1⽉1⽇起⽣效。

(三)欧洲药典
EP由欧洲药品质量管理局(European Quality Control of Medicines,EDQM)编撰出版,有英⽂和法⽂两种法定⽂本,为27个成员国及欧共体所认可。

其最新版本为第8版,简写为EP8.0,2014年1⽉起执⾏。

除⼈⽤和兽⽤疫苗、免疫制剂、放射性药物、天然药物等⽣物制品外,《欧洲药典》不收载制剂,均为原料药。

(四)⽇本药局⽅
JP即《⽇本药局⽅》,由⽇本药局⽅编集委员会编制,厚⽣省颁布执⾏。

最新版2012年版为第⼗六版,即JP(16)。

●在正⽂“法定品种”标准中,依次列有:①药品名称(包括英⽂名、⽇⽂名);②结构式、分⼦式
与分⼦量;③化学名及CA登录号;④含量要求;⑤性状(Description),在制剂品种项下为制法;
⑥鉴别(Identification);⑦物理常数与检查;⑧含量测定(Assay)⽅法及其计算公式;⑨容器与
包装(Containers and Storage)。

(五)国际药典⽬前,Ph. Int.为第四版
Ph. Int.是由世界卫⽣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国际药典和药物制剂专家咨询⼩组编撰,由世界卫⽣⼤会批准出版,并被建议“由药典官⽅机构来考虑是否最终收载其中的条款”。

除⾮被药典官⽅机构接受,国际药典不作为任何国家的法定药典。

三、药品质量控制
药品质量监督中,依据质量标准对药品进⾏质量检验是确保药品质量的可靠⼿段,但并⾮唯⼀的保障体系。

为保证临床⽤药的安全有效,对药品的各个环节进⾏全⾯的质量管理已成为各国药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的共识。

1. 中国的法令性⽂件(5P)
●《药物⾮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ood Laboratory Practice,GLP)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ood Clinical Practice,GCP)
●《药品⽣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GMP)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ood Supply Practice,GSP)
●《中药材⽣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Agriculture Practice,GAP)
2. 标准操作规程与质量控制
●标准操作规程(SOP),在药品的研究、⽣产、供应等各个环节的每项具体操作均应建⽴相应的SOP。

●质量控制(QC),在实施各项实验操作SOP的同时,实验操作过程的QC已成为实验室科学管理
的重要内容,也是实验室提供准确可靠数据的重要保证。

3. ⼈⽤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CH)
世界各国对药品的研发、⽣产、销售、进⼝等进⾏审批,其药品注册制度的技术要求各不相同,为了避免国际间制药⼯业⼈⼒物⼒的浪费,由欧盟国家,美国、⽇本三⽅于1990年发起了《⼈⽤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CH)。

(⼀)ICH组建⽬的
1. 三⽅成员国药品注册技术要求的协调
2. 新药研究开发技术标准的改进与⾰新
3. 节约⼈⼒物⼒、缩短研究开发周期,提⾼效率。

(⼆)ICH的协调内容
1. 协调的专题内容
(1)安全性(药理、毒理、药代)
(2)质量(稳定性、验证、杂质、规格)
(3)有效性(临床试验,GCP)
(4)综合学科(术语、管理通讯)
2. ICH职责
(1)创造注册部门与制药部门对话的场所
(2)监测和更新已协调⽂件
(3)随着新技术进展和新治疗⽅法,及时协调
(4)推动新⽅法替代现有⽅法
(5)⿎励已协调⽂件的交流和应⽤
我国的GLP、GCP等各项新药研究的指导原则,是根据我国国情并参照WHO和ICH的指导原则制订的,使我国的新药研发逐步与国际接轨并达到国际⽔平。

第⼆节药品检验⼯作的机构和基本程序
⼀、药品质量监督管理的性质与意义
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法律赋予的职权和义务,依据药典、药品标准、药事管理法规和政策,对国内药品研究开发、⽣产、销售、使⽤等进⾏监督管理。

⼆、药品质量监督管理的⾏政机构
1. 国家⾷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2. 省级⾷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3. 市、县级⾷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三、药品质量监督管理的技术机构
(⼀)国家药典委员会
负责组织编撰《中华⼈民共和国药典》及制订、修订国家药品标准,是法定的国家药品标准⼯作专业管理机构。

(⼆)各级药检所
《中华⼈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六条规定“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设臵或确定的药品检验机构,承担依法实施药品审批和药品质量监督检查所需的药品检验⼯作”。

中国药品⽣物制品检定所:为国家级药品检验所
各省、市、⾃治区药品检验所:承担各辖区之内的药品检验⼯作
四、药品检验的基本程序
药品检验⼯作的基本程序:
药品检验⼯作的基本程序⼀般为取样、性状观察、样品制备、物理常数测定、鉴别、检查、含量测定、检验报告。

(⼀)取样(Sampling)
应考虑到取样的科学性、真实性、代表性。

1. 基本原则均匀、合理
2. 特殊装臵如固体原料药⽤取样探针取样
3. 取样量设样品总件数为x
当x≤3时,每件取样
当x≤300时,当x﹥300时,
随机取样按1
x+
1
2
x随机取样按+
(⼆)性状观察(description)
性状项下⼀般记载有药品的外观、⾊泽、臭、味、溶解度以及物理常数等。

性状能综合反应药品内在质量,在评价质量优劣⽅⾯具有重要意义。

(三)样品制备(sample preparation)
样品制备的发展趋势:
少⽤或不⽤有机溶剂,⽅法简单快速、尽量集采样、萃取、净化、浓缩、分离于⼀体。

(四)物理常数测定(physical constans)
对药品具有鉴别意义,也可反应药品的纯度,是评价药品质量的主要指标。

(五)鉴别(Identifcation)
鉴别是指⽤规定的试验⽅法来证明已知药物的真伪,采⽤⼀组(通常2-4个)项⽬全⾯鉴别。

(1)⼀般鉴别试验
依据某⼀类药物的化学结构或理化性质的特征,通过化学反应来鉴别药物的真伪。

只能证实是某⼀类药物,⽽不能证实是哪⼀种药物。

(2)专属鉴别试验
依据每⼀种药物化学结构的差异及其所引起的物理化学特性,选⽤某些特有的灵敏的定性反应,来鉴别药物的真伪。

鉴别⽅法:
(1)化学鉴别⽅法
化学鉴别法操作简便、快速,实验成本低,应⽤⼴,有⼀定的专属性和灵敏度,但专属性⽐仪器分析法差。

(2)光谱鉴别法
a. 紫外光谱法
本法有⼀定专属性,应⽤范围⼴、使⽤频率⾼。

同时,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普及率⾼,操作也⽐较简便,在药检⼯作中易于为⼤家接受。

b. 红外光谱鉴别法
药物的红外光谱能反映药物分⼦的结构特点,具有专属性强的特点,是验证已知药物的有效⽅法,应⽤较⼴,主要⽤于组分单⼀、结构明确的原料药,亦可⽤于制剂的鉴别。

⽤本法鉴别药物时,中国药典要求按指定条件绘制供试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与《药品红外光谱集》中的相应标准图谱对⽐,如果峰位、峰形、相对强度都⼀致时,即为同⼀种药物。

(3)⾊谱鉴别法
利⽤不同物质在不同⾊谱条件下,产⽣各⾃的特征⾊谱⾏为(R f值或保留时间)进⾏鉴别试验。

薄层⾊谱法(TLC)⾼效液相⾊谱法(HPLC)⽓相⾊谱法(GC)纸⾊谱法(PC)
(4)⽣物学⽅法
是利⽤微⽣物或实验动物进⾏鉴别,主要⽤于抗⽣素和⽣化药物的鉴别。

(六)检查
包括药品的纯度要求、安全性、有效性、均⼀性等内容。

1. 有效性
药品的有效性,是以动物试验为基础,最终以临床疗效来评价的。

如对药物⽣物利⽤度有影响的因素的检查(粒度细度,晶型,平均分⼦量,含氟量)等。

2. 均⼀性
均⼀性主要是检查制剂的均匀程度,如含量均匀度、重量差异等。

3. 纯度要求
纯度要求即药物的杂质检查,亦称限度检查、纯度检查。

⽤⽣物学⽅法检测药品中存在的某些痕量杂质,如热原检查、毒性试验、刺激性试验、过敏试验、升压或降压物质检查等内容。

(七)含量测定
含量测定:
⽤理化⽅法测定有效物质,以质量单位为计算单位。

效价测定:
⽤⽣物学或⽣化⽅法测定⽣理活性物质,以效价单位(IU)为计算单位。

⽣物学⽅法包括⽣物检定法和微⽣物检定法。

⽣物检定法是利⽤药物对⽣物体或其离体器官组织所起的药理作⽤来检定药物效价的⽅法,⽤于⽆适当理化⽅法进⾏检定的药物.
抗⽣素微⽣物检定法是利⽤抗⽣素在琼脂培养基内的扩散作⽤,采⽤量反应平⾏线原理的设计,⽐较标准品与供试品两种对接种的试验菌产⽣抑菌圈的⼤⼩,以测定供试品效价的⼀种⽅法。

注意:
判断⼀个药物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必须全⾯考虑鉴别、检查与含量测定三者的检验结果。

(⼋)检验报告
1. 检验记录
完整、真实、具体,清晰
(1)供试品情况(名称、批号、规格、数量、来源、外观、包装等);
(2)⽇期(取样、检验、报告等);
(3)检验情况(依据、项⽬、操作步骤、数据、计算结果、结论等);
(4)若需涂改,只可划线,重写后要签名;
(5)记录完成后,需复核。

复核后的记录,属内容和计算错误的,由复核⼈负责;属检验操作错误的,由检验⼈负责。

品名包装规格
批号⼚牌来源
数量取样⽇期
取样数量报告⽇期
检验依据
检验记录
结论
复核⼈检验⼈
2. 检验报告
(1)简洁明了、结论明确。

除⽆操作步骤外其它内容同原始记录。

(2)检验⼈、复核⼈、负责⼈签名;必要时单位盖章
(1)全⾯检验均符合质量标准如:本品为“维⽣素C”;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的规定。

(2)全⾯检验后有个别项⽬不符合规定
本品为“葡萄糖”;检“⼄醇溶液的澄清度”不符合规定,其他各项检验均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的规定。

认为可改作“⼝服葡萄糖”⽤,但不得供制备注射剂⽤。

(3)全⾯检验后不合药⽤者,或虽未全⾯检验、但主要项⽬不合规定,已可作不得供药⽤处理者。

如:本品为“葡萄糖注射液”,其热原检查不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的规定,不得供药⽤。

(4)根据送检者要求,仅作个别项⽬检验者。

如:
本品(维⽣素B 12注射液)的pH 值为5.5,检“pH 值”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的规定。

(pH 值应为4.0~6.0)
第三节误差控制与数据处理⼀、误差与误差控制 1. 误差(analytical error )
测量值(observation )与被测定药物的真实值(简称为真值)之间的的偏离(bias )。

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值之差,反映分析结果与真值的接近程度,是衡量⼀个分析⽅法的准确度(accuracy )的指标。

●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 )、可定误差(determinate error ),有固定的⽅向(正或负)和⼤⼩;●系统误差是由确定的因素引起的,可通过对分析系统进⾏校正加以消除;●系统误差分为⽅法误差、试剂误差、仪器误差及操作误差。

●偶然误差(accidental error )、不可定误差(indeterminate error )、随机误差(random error ),其产⽣
具有偶然性,其⽅向或⼤⼩均不固定。

●由分析条件或环境条件的改变等偶然的因素引起,符合统计学规律: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致相
等,往往能部分甚⾄完全抵消;
●该类误差不能通过校正的⽅法加以消除,但可通过多次平⾏测定,以平均值作为分析结果来减⼩
该类误差;
●绝对误差(absolute error ),即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值之差。

因为测量值与真值的单位相同,所
以绝对误差的单位与测量值和真值的相同;绝对误差具有⽅向性,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δ = x - µ
●相对误差(relative error )是指绝对误差与真值的⽐值,即误差率。

因为绝对误差的单位与真值的
单位相同,所以相对误差没有单位。

2. 偏差
偏差(deviation ,d )是指⼀组测量值中各测量值与该组测量值的平均值之差。

它反映⼀组测量值之间彼此符合的程度(或离散程度),是衡量分析⽅法的精密度(precision )的指标。

偏差越⼤,精密度越低。

x
x d i -=
3. 误差的控制⽅法选⽤合适的分析⽅法减少测量过程的误差
验证并消除系统误差(回收试验、校准仪器、对照试验)平⾏试验⼆、不确定度
不确定度(measurement uncertainty ),是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

如标准测量不确定度的标准偏差,或是说明了包含概率的区间半宽度。

●不确定度是以⼀个区间的形式表⽰。

●如果是为⼀个分析过程和所规定样品类型做评估时,可适⽤于其所描述的所有测量值。

●⼀般不能⽤不确定度数值来修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