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预防脑血管介入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评价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
[1] 何业萍. 延续护理在慢性伤口患者出院后护理中的效果[J]. 国际 护理学杂志, 2019, 38(6): 862-864.
[2] 蔡桂程, 施理, 杜姍菱, 等. 慢性伤口患者出院后延续护理的应用 探析[J]. 重庆医学, 2016, 45(16): 2295-2296.
[3] 汤一帆, 顾则娟, 尹祥广, 等. 延续性护理方式对慢性伤口治疗效 果的Meta分析[J]. 护理管理杂志, 201翻身,而后2 h/次,术后避 免下肢输液,选择对血管无刺激作用的药物。(4)鼓励患者 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术后开展下肢被动功能锻炼,注意循 序渐进,术后2周进行主动训练,以便增加下肢静脉回流, 促进血液循环。(5)加强病房巡视,密切观察患者下肢的颜 色、温度以及肿胀程度等。(6)患者经介入手术治疗,可造 成应激反应,导致儿茶酚胺分泌加大,同时也增加了术后血 栓 形成的危 险,术后护理 人 员需严格 按医嘱给药,用 药过 程中注意患者是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若出现皮肤黏膜出 血,即可停药,通知主治医师。 1.3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 况,并进行比对。 1.4 统计学处理 全文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计 算分析,其中均数±标准差(Mean±SD)用于表达计量资料, χ2用于检验计数资料,P<0.05表示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我院行脑血管介 入术的患者84例作为研究样本,按1:1原则进行分组,分为 参照组与干预组,各42例,参照组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 龄39岁-74岁,平均(51.84±3.47)岁。干预组男性22例,女性 20例,年龄37岁-75岁,平均(52.43±3.18)岁。患者各项资料 组间比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参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即入院宣教、术后加强巡 视、遵医嘱给药等。干预组施以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 在 术前 对患者 开展 全面、系统的评 估,确立 术后可能出现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进行重点护理。(2)加强患者 围手术期的健康宣教,术前向患者详细讲述术后治疗的方 法、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重点讲述下肢深静脉血栓 的相关知识,让患者对疾病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有正确的 认知,从而积极配合治疗。术后嘱咐患者按医嘱服药。(3)
关键词:护理干预;脑血管介入术;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
脑血管介入术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多见的脑血管疾病治疗 方式,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术后常见的合并症之一[1],患者主要 表现为静脉曲张、下肢肿胀、溃疡形成以及足靴区色素沉淀。 介入术主要选择股动脉作为穿刺静脉,术后采取下肢压迫止 血,极易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若下肢深静脉形成血栓, 进入肺血管,可造成急性肺动脉栓塞,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 生极大的威胁。有学者[2]称,在脑血管介入手术全程中对患者 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可预防血栓的形成。因此本文抽取我 院84例行脑血管介入术的患者展开分组研究,现报道如下。
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9年12月第8卷第4期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Surgery (Electronic Edition) December 2019, Vol.8 No.4 ·181·
延续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干预模式,它让护理工作 不再受地域的限制,直接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的利益为重 点制定系统化、个性化的护理方式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如今,已被广泛运用在康复护理中。本研究发现,对研究组 患者实施延续护理后,患者的伤口缩小率和PUSH评分均 得到显著的改善,且改善效果远优于对照组。其主要原因 是,患者出院后可通过公共信息平台与医护人员之间取得 联系,咨询慢性伤口患者日常护理中的存在的问题和方法, 也方便医护人员对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及
2 结果
干预组在护理干预措施下患者发生血栓的发生率相较
于参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 1 血栓发生情况组间比对[n(%)](n=42)
组别 参照组 干预组 χ2 P
未发生 35(83.33) 40(95.24)
7.413 0.006
发生率 7(16.67) 2(4.76)
·180· 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9年12月第8卷第4期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Surgery (Electronic Edition) December 2019, Vol.8 No.4
3 讨论 慢性伤口是指患者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创面在经过长达
1个月的治疗后仍无法愈合的伤口,该类伤口形成的原因很 多,主要包括伤口感染、静脉功能不全、全身性疾病和周围 血管性疾病等,严重干扰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降低患者 的生活质量,因此对于此类患者如何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 措施促进伤口的愈合尤为关键[3]。
时调整护理计划,维护患者健康。另外护士还可以根据个 性化的护理方案定期对患者上门回访,实时考察患者的愈 合情况,对患者日常护理情况起到监督的作用,促进患者遵 医行为的提高;同时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充分发挥社区医院 的作用,促进服务质量的提升。
综上所述,对慢性伤口患者实施延续护理可以有效 地促进患者伤口愈合,改善患者生活和生存质量,应用 价值显著。
临床论著
护理干预预防脑血管介入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评价
王晨,邵明芳通讯作者
(大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辽宁 大连 116021)
摘要:目的 浅析脑血管介入手术后采取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 抽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 在我院行脑血管介入术的患者84例,按1:1原则将其分为参照组与干预组,各42例,参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施以护理干 预,就两组护理效果进行组间比对。结果 干预组在护理干预措施下患者发生血栓的发生率相较于参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0.05)。结论 对行脑血管介入术的患者,在其围手术期开展护理干预,可有效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1] 何业萍. 延续护理在慢性伤口患者出院后护理中的效果[J]. 国际 护理学杂志, 2019, 38(6): 862-864.
[2] 蔡桂程, 施理, 杜姍菱, 等. 慢性伤口患者出院后延续护理的应用 探析[J]. 重庆医学, 2016, 45(16): 2295-2296.
[3] 汤一帆, 顾则娟, 尹祥广, 等. 延续性护理方式对慢性伤口治疗效 果的Meta分析[J]. 护理管理杂志, 201翻身,而后2 h/次,术后避 免下肢输液,选择对血管无刺激作用的药物。(4)鼓励患者 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术后开展下肢被动功能锻炼,注意循 序渐进,术后2周进行主动训练,以便增加下肢静脉回流, 促进血液循环。(5)加强病房巡视,密切观察患者下肢的颜 色、温度以及肿胀程度等。(6)患者经介入手术治疗,可造 成应激反应,导致儿茶酚胺分泌加大,同时也增加了术后血 栓 形成的危 险,术后护理 人 员需严格 按医嘱给药,用 药过 程中注意患者是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若出现皮肤黏膜出 血,即可停药,通知主治医师。 1.3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 况,并进行比对。 1.4 统计学处理 全文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计 算分析,其中均数±标准差(Mean±SD)用于表达计量资料, χ2用于检验计数资料,P<0.05表示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我院行脑血管介 入术的患者84例作为研究样本,按1:1原则进行分组,分为 参照组与干预组,各42例,参照组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 龄39岁-74岁,平均(51.84±3.47)岁。干预组男性22例,女性 20例,年龄37岁-75岁,平均(52.43±3.18)岁。患者各项资料 组间比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参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即入院宣教、术后加强巡 视、遵医嘱给药等。干预组施以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 在 术前 对患者 开展 全面、系统的评 估,确立 术后可能出现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进行重点护理。(2)加强患者 围手术期的健康宣教,术前向患者详细讲述术后治疗的方 法、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重点讲述下肢深静脉血栓 的相关知识,让患者对疾病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有正确的 认知,从而积极配合治疗。术后嘱咐患者按医嘱服药。(3)
关键词:护理干预;脑血管介入术;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
脑血管介入术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多见的脑血管疾病治疗 方式,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术后常见的合并症之一[1],患者主要 表现为静脉曲张、下肢肿胀、溃疡形成以及足靴区色素沉淀。 介入术主要选择股动脉作为穿刺静脉,术后采取下肢压迫止 血,极易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若下肢深静脉形成血栓, 进入肺血管,可造成急性肺动脉栓塞,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 生极大的威胁。有学者[2]称,在脑血管介入手术全程中对患者 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可预防血栓的形成。因此本文抽取我 院84例行脑血管介入术的患者展开分组研究,现报道如下。
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9年12月第8卷第4期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Surgery (Electronic Edition) December 2019, Vol.8 No.4 ·181·
延续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干预模式,它让护理工作 不再受地域的限制,直接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的利益为重 点制定系统化、个性化的护理方式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如今,已被广泛运用在康复护理中。本研究发现,对研究组 患者实施延续护理后,患者的伤口缩小率和PUSH评分均 得到显著的改善,且改善效果远优于对照组。其主要原因 是,患者出院后可通过公共信息平台与医护人员之间取得 联系,咨询慢性伤口患者日常护理中的存在的问题和方法, 也方便医护人员对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及
2 结果
干预组在护理干预措施下患者发生血栓的发生率相较
于参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 1 血栓发生情况组间比对[n(%)](n=42)
组别 参照组 干预组 χ2 P
未发生 35(83.33) 40(95.24)
7.413 0.006
发生率 7(16.67) 2(4.76)
·180· 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9年12月第8卷第4期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Surgery (Electronic Edition) December 2019, Vol.8 No.4
3 讨论 慢性伤口是指患者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创面在经过长达
1个月的治疗后仍无法愈合的伤口,该类伤口形成的原因很 多,主要包括伤口感染、静脉功能不全、全身性疾病和周围 血管性疾病等,严重干扰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降低患者 的生活质量,因此对于此类患者如何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 措施促进伤口的愈合尤为关键[3]。
时调整护理计划,维护患者健康。另外护士还可以根据个 性化的护理方案定期对患者上门回访,实时考察患者的愈 合情况,对患者日常护理情况起到监督的作用,促进患者遵 医行为的提高;同时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充分发挥社区医院 的作用,促进服务质量的提升。
综上所述,对慢性伤口患者实施延续护理可以有效 地促进患者伤口愈合,改善患者生活和生存质量,应用 价值显著。
临床论著
护理干预预防脑血管介入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评价
王晨,邵明芳通讯作者
(大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辽宁 大连 116021)
摘要:目的 浅析脑血管介入手术后采取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 抽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 在我院行脑血管介入术的患者84例,按1:1原则将其分为参照组与干预组,各42例,参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施以护理干 预,就两组护理效果进行组间比对。结果 干预组在护理干预措施下患者发生血栓的发生率相较于参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0.05)。结论 对行脑血管介入术的患者,在其围手术期开展护理干预,可有效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