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3单元感觉艺术魅力7蒙娜丽莎的魅力教师用书鲁人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蒙娜丽莎的魅力
[预习——夯实基础]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1.单音字
诠.释(quán) 面颊.(jiá) 棱.
角(lénɡ) 摒.弃(bìnɡ) 衣褶.
(zhě) 2.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给⎩⎪⎨⎪⎧给.予(jǐ)献给.
(ɡěi) 号⎩⎪⎨⎪⎧呼号.(háo)号召(hào) 中⎩⎪⎨⎪⎧中.心(zhōnɡ)中.奖(zhòn ɡ) 薄⎩⎪⎨⎪⎧轻薄.(bó)薄.
饼(báo) (2)语境辨析法
①在历史的过往里,它们或者被故意隐藏.(cánɡ),或者被秘密收藏.
(cánɡ),成为富有神秘色彩的宝藏.
(zànɡ)。
②无论是波涛汹涌,还是风平浪静,我们总要驾一叶扁.(piān)舟,在或宽阔或扁.(biǎn)长的水道上奋勇前行。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
⎪⎨⎪⎧xi āo (销)魂xiāo(消)瘦 ⎩⎪⎨⎪⎧一fù(副)手套一fú(幅)画 ⎩⎪⎨⎪⎧融qià(洽)qià (恰)当 ⎩
⎪⎨⎪⎧hu ì(晦)涩后huǐ(悔) 第3步辨词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1.明确词义
(1)动人心魄:也作“动人心弦”。
激动人心;非常动人。
(2)多愁善感:形容人感情脆弱,容易发愁或感伤。
(3)莫测高深: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指处世的态度或说话、文章的内容使人难以理解或了解。
2.理解辨析
(1)贯注·灌注
①含义不同。
“贯注”指(精神、精力)集中;(语意、语气)连贯,贯穿。
“灌注”指浇进,注入。
②适用语境不同。
只要涉及精神、精力,就用“贯注”;其他的(指的是一种无论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事物注入了另一种也无论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事物中)就选用“灌注”。
(2)摒弃·抛弃
摒弃:舍弃,侧重于观念、想法。
抛弃:扔掉不要,侧重于物品、旧的东西。
3.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词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沿着岷江且行且看,既能感受都江堰鬼斧神工、动人心魄
....的伟大,又能领略沿江两岸的风土人情。
( )
(2)肖邦的19首夜曲为什么能牵动你的心,勾你的魂?就是因为这位多愁
..的“钢琴
..善感
诗人”用旋律和音响创造出了“甜美的忧郁”这种境界。
( )
(3)不要为自己树立莫测高深
....的目标,更不要因别人确实是出于好心的刺激而陷入自怨自艾、自责自苦的泥潭!( )
(4)工作中,小王聚精会神地操作着机器手臂,让它准确地把铁水贯注
..到各个模具中。
( )
(5)很多老人并未因生活富裕了而抛弃
..勤俭节约的思想,因为他们始终认为丢弃有用的东西是对社会的不负责。
( )
【答案】(1)√(2)√(3)×不能修饰“目标”。
(4)×句中应用“灌注”。
(5)×句中应用“摒弃”。
[常识·速览]
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的文学艺术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早
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
得以观摩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大大提
高了他的艺术修养。
一生译著丰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
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
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文化大革命”
中因不堪忍受侮辱,与夫人双双含冤自尽。
主要作品:翻译的作品主要有《约翰·克利斯朵夫》《高老头》《欧
也妮·葛朗台》《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等。
他的遗著《世界美术名
作二十讲》《傅雷家书》等也深受读者喜爱。
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又称《瑶公特》。
“瑶公特”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诗人阿里奥斯托所作的短篇故事中的主人公的名字。
后来,这个名字就成了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的俗称,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是佛罗伦萨人焦孔多(又译为“乔康多”“佐贡多”)的妻子蒙娜·丽莎的肖像画。
在达·芬奇的笔下,蒙娜·丽莎具有一种神韵,她那谜样的微笑,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
这幅名画在当时已获得极大的赞赏。
1500年左右,法国国王弗朗西斯一世花了12 000里佛(相当于现在的27万美元)买下名画《蒙娜丽莎》,到现在,这幅画已价值连城,早在1962年的估价就达到1亿美元。
这幅名画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但是,四个世纪以来,历史学家们一直为画中的女主人公究竟是谁而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她是达·芬奇的母亲,有人认为她是佛罗伦萨的一个妓女,但最新的研究显示,蒙娜·丽
莎实际上是达·芬奇朋友家善良的家庭主妇丽莎·格拉迪尼,她有5个孩子,其中有两个女儿后来当了修女。
[探究——精研文本]
[整体·感知]
本文是我国著名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先生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解读达·芬奇的名画《瑶公特》(《蒙娜丽莎》)的。
他为我们对于《瑶公特》放射着夺目光辉的原因提供了一种极富艺术气息的解释。
[文脉·梳理]
蒙娜丽莎的魅力⎩⎪⎪⎨⎪⎪⎧一、(第1~5段)引出话题:名字的由来二、(第6~20段)探究① ⎩⎪⎨⎪⎧ ⎭⎪⎬⎪⎫(6~9段)用音乐类比,突出其“摄魂制魄”的力量——侧面
⎭⎪⎬⎪⎫(10~14段)分析微笑(15~17段)② (18段)分析眼睛(19段)分析头发、手形——③ 三、(第20~21段)总结魅力的所在 ①魅力所在 ②分析下巴、口唇 ③正面
[文本·深读]
■自主探究··············································································
一、阅读课文第5~13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如何理解“音乐的‘摄魂制魄’的力量”的含义,请依据文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些音符恍惚不定,可以扰乱我们的心绪以致不得安息,会唤醒隐伏在我们心底的意识,并可引起我们无数的思想与感觉的颤动。
2.请简要分析文中讲述莫扎特等人的故事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中讲述的故事既证明了上文所说的“音乐的‘摄魂制魄’的力量”对人的作用是如何强烈持久,又引起了下文对有同样神秘性的“瑶公特”的微笑的描述。
3.作者认为这幅画能摄人心魄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原因在于“蒙娜·丽莎的微笑”有莫测高深的神秘,它能给予我们以最缥缈、
最“恍惚”、最捉摸不定的境界,让读者的心神获得一自由体会、自由领略的天地。
4.请用一句话概括第10~1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神秘的微笑给人最缥缈、最“恍惚”、最捉摸不定的境界。
5.第11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手法?为什么要在这一段谈听“威尼斯狂欢节”曲的感受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运用了类比的手法。
听“威尼斯狂欢节”曲,会因欣赏者心情的异同而产生迥异的感受。
蒙娜·丽莎的微笑正像“狂欢节”曲一样。
作者意在用“狂欢节”曲作类比,形象地说明蒙娜·丽莎的微笑也会因欣赏者情绪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这种手法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同时丰富了作品内容。
二、阅读课文第15~17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6.“蒙娜·丽莎的微笑”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原文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蒙娜·丽莎口唇抿着的皱痕显示着她在微笑,而脸上的高凸与低陷几乎全以这些皱痕为中心;②蒙娜·丽莎的下眼皮差不多是直线的,眼睛显得有些扁长,这是她正在微笑的一个重要标志;③蒙娜·丽莎下巴部分的线条不十分规则,脸部轮廓稍有棱角,这是由于她在微笑形成的。
■合作探究···············································································
7.傅雷先生从艺术鉴赏的角度解读了达·芬奇的名画《瑶公特》(《蒙娜丽莎》),请结合文本,说说你从达·芬奇的艺术创作过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观点一:达·芬奇的这幅名画前后创作了四年时间,他对艺术的诠释是那样的贴切,启示我们:艺术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真切感受;热爱生活,用虔敬的感情创造艺术,才能获得具有生命力的艺术。
观点二:达·芬奇对艺术的孜孜追求、对人物肖像的仔细观察以及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深刻透视,都启示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全身心的投入是成功的关键。
[迁移——学以致用]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运用细节描写,表现画面特点
本文是一篇赏析画面的文章,既有说明文的特征,又有艺术评论的性质。
文章欣赏“瑶公特”的笑容运用了好几处细节描写。
如:蒙娜丽莎微笑的中心部位口唇的皱痕,扁长的没有瞳子的毫无光彩的眼睛,稍有棱角的脸部轮廓,不十分规则的下巴,直垂稍卷曲的头发,沉静而单纯地安放在膝上的手,从侧面旋转头来正视的身体姿势,似烟似雾的青绿色风景等。
这些细节描写不仅细致入微地展现了画面人物的外形特征,还把人物的精神面貌揭示了出来,给读者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
2.写法指导
(1)简墨白描画细节。
用白描的手法描摹细节,是最基本最常见的细节描写方法。
其关键是抓住事物的特征,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事物的动态和风貌,使其不仅逼真,而且传神、有意蕴。
(2)个性动作显细节。
富有个性的动作描写也是细节描写的主要方法。
(3)特色语言现细节。
可以重点描述人物具有特色的语言,以其语言细节反映人物性格。
(4)心理描写凸细节。
心理描写,就是把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内心活动写出来。
(5)巧借道具写细节。
这里所说的道具,不是指“舞台道具”,而是指创造道具细节的方法——一种使细节具体化,使道具与细节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技巧。
3.迁移运用
以“时间都去哪了”为题,运用细节描写手法,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时间都去哪了
时间都去哪了?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让我无语凝噎。
伴着窗外传来阵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泪水夺眶而出。
我仿佛看见母亲忙碌的身影,仿佛感受到我儿时趴在父亲那暖暖的背上睡着了的感觉,我似乎看见风烛残年的老爸老妈那双浑浊充满期待的眼神……时间啊!你都去哪儿了?
岁月无情地耗尽了您的青春年华,带走了您曾经俊俏的容颜,磨平了您的轮廓,带走了您的伟岸俊朗。
寒不择衣的年代,您在忍饥挨饿的路上,走了一程又一程;粗茶淡饭的日子,您总是把改善的伙食放在孩子的碗中。
时间啊!都去哪儿了?您舍不得为自己花一分钱,来不及享受年轻岁月,转眼却已是满脸沟壑,眼已昏花;来不及品尝各式佳肴,转眼间却已牙落齿松;来不及看看名山大川、都市的繁华,转眼却已是步履蹒跚;来不及好好享受时代的美好生活,我们成了您一生的羁绊……
时间啊!都去哪儿了?多少次午夜梦回?我依然牵着您的衣襟,我依然趴在您暖暖的背上,我依然荡着童年的秋千,耳边依然响着您的叮嘱,还有您站在村口那棵老槐树下张望期待的眼神。
醒来,却已是泪湿枕被。
时间啊!都去哪儿了?我泪流满面,找不到答案!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人生也如艺术需要“空白”
蒙娜丽莎的微笑,是最缥缈、最“恍惚”、最捉摸不定的,它让每一个欣赏者沉醉深思,并创造了无数种美妙的猜想。
它的美就在于用有限的画面展现了无限的空白待人填充。
是的,艺术需要空白,“无画处皆成妙境”,“此时无声胜有声”,空白能让人们深陷艺术之中而不能自拔。
同样,人生也需要空白,人生的标点不应该只是奋斗不止的逗号,也需要省略号,省略虚名、微利,只剩下清风轻拂心头的青枝绿叶。
【应用角度】这则材料适用于“人生需要空白”“空白与完美”“空白是人生的一部分”等相关话题作文中。
2.精彩应用
人生本来就是由酸甜苦辣组成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不必强求什么,留给自己一点空白,平平淡淡才是真,在淡泊之中悟出人生的真谛。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给人生留一点空白吧。
那空白其实很可爱。
它像一段激昂乐曲中的几个休止符,像一本写满字迹的稿纸中夹杂的几张白纸,像现代化的楼群中裹挟的几片绿地,像山雨飞溅中的那几处能避雨的小凉亭……
给人生留一点空白吧。
那空白不是空缺,更不是苍白。
它以静滋养着动,以无提携着有。
它给人的精气神儿充电,给人的底气打气。
它是智者故意制造的“人生短路”,而“短路”恰恰能帮助他们更好地上路、前行。
留一点空白,这是人生的真理;留一点空白,这是生活的智慧。
让我们思考一下世界的一切,在留一点空白中得到发展,在失去中得到所有,在遗憾中得到圆满,在哭声中得到欢乐,挥挥手告别失去,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一切,微笑的对待空白。
留一点空白,不要让生命失去本色;留一点空白,让生命焕发色彩。
[佳作·领悟]
导读:本文通过记述和傅雷共同度过的时日,择取一件件生活小事,让我们感受到一个真实而生动的翻译家形象,他的严肃、认真、倔强、急躁、固而不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训练——落实提升]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注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
A.颤.动/颤.栗勾.勒/勾.通轻薄./薄.弱名誉./誉.称
B.模.特/模.样诱.惑/诱.导旋.律/旋.风烦躁./急躁.
C.瘦削./削.弱怅.惘/惆怅.诠.释/诠.注给.予/给.养
D.恍.惚/恍.悟扁.长/扁.舟虔.敬/虔.诚歌伶./伶.俐
C[C项,分别读xuē,chànɡ,quán,jǐ。
A项,分别读chàn/zhàn,ɡōu,bó,yù。
B项,分别读mó/mú,yòu,xuán/xuàn,zào 。
D项,分别读huǎnɡ,b iǎn/piān,qián,línɡ 。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导学号:52662071】A.面颊细腻微晦销魂
B.辩论譬如融恰相契
C.温婉破绽棱角衣折
D.蕴藏漂忽雾雰抿去
A[B项,恰—洽;C项,折—褶;D项,漂—飘。
]
3.下列各句中横线上应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瑶公特”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期诗人阿里奥斯托所作的短篇故事中的主人公的名字,不知由于怎样的________,这名字会变成达·芬奇名画的俗称。
(2)下眼皮差不多是直线的,因此眼睛觉得扁长了些,这眼睛的倾向,自然也和口唇一样,是微笑的________。
(3)因此这副眼神蒙着一层怅惘的情绪,与她的似笑非笑的脸容正相________。
(4)________与本能,在一般艺术制作中占着重要的位置,但与达·芬奇全不发生关系。
A.因缘标志协调偶然
B.姻缘标记协调偶然
C.因缘标志谐调偶尔
D.姻缘标记谐调偶尔
A[①“因缘”指缘分;“姻缘”指婚姻的缘分。
应选“因缘”。
②“标志”是指某种
特征;“标记”指某种记号。
应选“标志”。
③“协调”指配合得适当;而“谐调”指和谐。
从语境看应用“协调”。
④“偶然”指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超出一般规律的,跟“必然”相对;“偶尔”指间或,有时候,跟“经常”相对。
这句应选“偶然”。
]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导学号:52662072】
(1)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作品因“唤起了对最________的人类命运的记忆”而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2)尽管量子理论________,但人们还是在应用上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3)近些年,我一直在私募圈游走。
接触的人越多,越觉得这是一个________的水潭。
A.高深莫测深不可测不可捉摸
B.深不可测不可捉摸高深莫测
C.不可捉摸高深莫测深不可测
D.不可捉摸深不可测高深莫测
C[“高深莫测”指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形容使人难以理解。
“深不可测”指深得无法测量,形容很深;比喻道理、含义异常深奥;比喻人心机极深,难以猜测。
“不可捉摸”指难以捉摸,揣测与预料;指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
句(1)强调人类命运的不可预测,应用“不可捉摸”;句(2)强调道理深奥难以理解,应用“高深莫测”;句(3)强调私募比较复杂,应用“深不可测”。
]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傅雷既受过传统的中国文化的教育,又经过西方的文明洗礼。
所以,他的家规吸取中外优秀元素,注重细节之余,着眼点在让孩子做有教养的人。
B.蒙娜丽莎陶瓷推出了全球首创宽幅微晶板材,堪称“至大、至美、至气派”,必将为绿色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提供完美的装饰材料与技术服务。
C.春节前夕,政府部门要提高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的宣传力度,引导农民工通过正常渠道解决工资拖欠问题,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
D.图书过度包装不仅让奢靡浪费之风入侵文化领域,将真正的爱书之人拒之门外,而且让普通消费者的图书购买力大大下降。
A[B项,成分残缺,将“推出了”改为“推出的”。
C项,搭配不当,“提高……力度”,改为“加强……力度”。
D项,内容没有构成递进关系,应把“不但”“而且”引领的句子前后位置互换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