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永久的悔》教案(语文版初二下) (4)doc初中语文 (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永久的悔》教案(语文版初二下)(4)doc
初中语文(1)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培养学生分析咨询题的能力,品味文章的风格与纯朴的语言中所包蕴的深情。

2、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明白得凝视自己的行为,珍爱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正确方式。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2、引导学生深入的品味生活,珍爱生活中的真善美,使学生珍爱现在,珍爱以后。

教学难点
1、对文中某些句子所包含的深厚感情的明白得。

2、明白得全文的线索及文章的主题,了解本文在结构安排上的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质疑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
录音机、录音带、小黑板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学往常学过哪些与母亲有关的文章?〔提咨询后师生齐背孟郊的«游子吟»〕
母亲是天底下最伟大的,可能我们有不明白得的时候,但最后我们都有会明白的。

因此,从古到今,不管是谁,都对母亲永生难忘,因为我们的生命是她给,我们的以后是他们撑起,我们有理由来歌颂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季羡林老先生,在90高龄写的一篇文章«永久的悔»〔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提咨询学生回答,检查预习情形。


〔附:季羡林:学术大师,自谦〝杂家〞,但杂而不失精,杂中有重点。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生于1911年,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

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三、初读课文,正字音,理清结构。

〔一〕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l、2自然段。

2.师: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 提咨询学生回答。

板书: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3.师:什么缘故讲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 提咨询学生回答。

板书: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4.师:作者在第1段用了两个成语〝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抽学生回答,总结。

5.让学生用上面两个成语造句,并加以点评。

〔二〕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明了文章线索
1.请学生默读课文。

2.师:刚才大伙儿都阅读了课文,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

请大伙儿摸索一下,作者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3.师:具体有哪些吃的呢? 提咨询学生回答。

板书:白的黄的红的。

4.师:不错,〝白的、黄的、红的〞确实是本文的线索,它贯穿文章始终。

作者什么缘故要以吃的为线索呢?这一点作者在文中作了讲明,请大伙儿找出来。

5.提咨询学生朗读相关语句。

6.师:因为小孩最容易关怀吃的东西,因此作者对小时候的经历总与吃的联系在一起,这一点能够明白得。

但什么缘故母亲吃不到好东西这件事也会让他想起母亲呢?组织学生讨论。

7.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加以总结。

四、布置作业
1、整理笔记。

2、讲明以下词语:迎养盈眶简单俯拾皆是唾手可得懵懵明白明白寄人篱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咨询
讲明以下词语:
迎养盈眶简单俯拾皆是唾手可得懵懵明白明白寄人篱下
二、分析课文
〔一〕阅读明白得3、4自然段
1、让学生阅读第3、4段,摸索这两段要紧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提咨询多名学生回答,并总结。

3、师: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

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伙儿找出来。

4、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明白得。

5、师:母亲的差不多情形是如何样的? 提咨询学生回答。

6、师:如何明白得〝那个五里路,确实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组织学生讨论。

〔二〕分析阅读5-8自然段
1、让学生细读5~8段,把握其内容。

2、师: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提咨询学生回答。

3、师:但〝我〞却偶然能够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能够得到呢? 提咨询学生回答,
4、让学生齐读第7段,注意读出感情。

5、组织学生讨论: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独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淳朴,却让人感触甚深,什么缘故会有这种成效呢?
〔三〕重点研读9一ll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1、饱含深情地朗读〝我在她周围呆到六岁……一直到母亲离开那个世界〞。

2、提咨询一个学生朗读第10自然段。

3、师:这两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明白得得并不深刻,等到明白报答时却已不能,那个地点面包含了作者多少无奈啊! 指导学生领会这两段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包蕴的深情。

4.谈谈你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看法。

〔学生畅所欲言〕三、归纳文章的中心
〔依照学生的回答归纳〕
1、主线:永久的悔〔心中永久解不开的心结〕
2、内容:母亲的一生。

〔差不多情形:娘家姓赵,家境十分贫穷,大字不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只是五里,娘家—婆家,终其一生与红高粱为伍,一辈子几乎没笑过,日日夜夜都在希望外出的亲小孩早日归来,直到去世也未能见亲小孩一面。


3、中心:子欲养而亲不待——«孝经»
①百善孝为先,行孝当及早。

②后悔、无奈之情。

③对已逝去母亲深切的想念。

四、随堂练习〔小黑板出示〕
文中有如此一段话,〝母亲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眼望远方,希望自己的亲小孩回来啊!然而那个亲小孩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那个世界。

〞请随意想像一个片断(如村边眺望、临终想念等)对母亲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五、布置作业〔小黑板出示〕
学过这篇课文,听过如此感人的故事,假设你是作者,现在回到母亲的坟前,你最想讲的是什么呢?〔提示:能够讲讲心中的内疚,或者是告诉后人如何珍爱现在的机会与长辈相处等等。


附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感情线索: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最深切、最难忘、最真实〕
叙事线索:白的、黄的、红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