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说课稿(杨万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职南通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项目一)
参
赛
说
课
稿
课程名称语文
课题名称虞美人
授课学时 1 课时
片言谁解诉愁情
—-《虞美人》信息化教学设计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下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片言谁解诉愁情——《虞美人》信息化教学设计”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四个方面来向评委老师汇报。
一、教材分析
《虞美人》选自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心灵的歌吟”,本单元与第一册“千古流芳一诗心”和第四册“大珠小珠落玉盘”两个单元在诗的源流和体例的发展上密不可分, 在培养学生古诗词欣赏能力方面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单元的六首选词虽主题各异,但它们都具有一个相似的情感内核——“愁”。
所以我把单元的教学主题定为“拈珠赏玉,细品愁情"。
本课的学习主角是中职财会一年级学生,诗词知识积累情况调查结果表明:他们喜欢不同风格的诗人,在各种文体中比较喜欢诗歌的学习,并会在日常生活中偶尔引用诗句,但是因为时空之隔,如何透过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去体味诗人的情感是他们对古诗词望而却步的主要原因。
计算机老师提供的本班“信息素养"情况表明,他们都擅长使用手机查找和共享各种网络信息,并乐于在手机上运用教学平台进行课外学习;
根据以上的教材与学情分析,结合培养中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关要求,我从语言的运用与构建和审美的鉴赏与创造两方面制定以下学习目标。
重点为:体悟本词意象内蕴的丰富性;
难点为:感受本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教学策略
根据以上的目标与重难点,我采用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分成“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通过这三个时段的学习,完成“获取知识-—内化知识——运用知识"的学习意义建构。
归结起来,就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实现翻转课堂的主要技术依托是蓝墨云班课平台和校本资源库,通过平台即时发布任务和监控学习过程。
教学方案设计如下:
课前:学生独立探究,教师任务驱动。
课中:学生合作探究,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展开教学环节。
课后:学生根据自主研究方向完成继续学习。
教师团队重在总结学情与得失,共研促共进。
三、教学过程
下面向大家介绍本课的学习之旅。
课前各小组搜集与课题相关的网络资源,经组长二级筛选,将资源提供给教师团队,教师团队对学生搜集的资源进行集体研讨,合理分类,制作微课视频、助学课件等上传平台,快速完成资源的共建共
享,保证学生的前置学习如期有序进行.
学生登录平台,完成课前学习任务,根据经验值了解自己的前期学习情况。
将自己学习中提出的质疑发送到通讯群中,寻求同伴或老师的解答。
将课前改写作业在测文网评测的分数上传平台。
教师通过后台管理查看全班学生的学习进度并对学习进展缓慢的学生进行鼓励与引导。
课中安排了五个环节
首先,诵读.学生在课前通过揣摩名家诵读和老师在全民K诗APP中的诵读,体悟词中情感在诵读中的处理,并将自己的录音上传平台,由其他同学评价打分。
得分最高的两位同学在班上进行诵读示范,教师提示平长仄短等诵读技巧。
讨论的环节安排了以下三个活动:
活动1 我以我眼看李煜——知人论世。
课前学习微视频、微课、李煜年谱等资料,课堂上展开我眼中的李煜讨论,热议词人李煜、帝王李煜、囚徒李煜的不同遭际……拉开了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活动2 咬文嚼字见功夫——品读意象.
课前借助《虞美人》助学课件,观看诗词意象知识微课来帮助学生理解意象、挖掘意象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课上重点对“水"和“月”等意象进行探讨,理解其中独特的中华文化内涵,在讨论中解决学习的重点。
活动3 八仙过海指迷津——解疑答惑。
教师团队将同学在课前提出的探究问题进行归类,精选,选出的问题在课上
进行集中研讨辩论,生问生答生补充,各人所悟所感一时之间见仁见智,难决伯仲,而轮不到发言的同学干脆拿起手机,直接在平台参与讨论.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快速抓住本词的词眼“改”,从问天、问人、问己三个角度来层层分析词人之“愁”:既有亡国之恨,破家之仇,又有为囚之辱,无奈之泪。
这样设计:抓住诗眼,体悟愁情,突破了难点
拓展环节中根据在课前学生对《相见欢》《乌夜啼》两首词的了解,进行在
线投票来决定选择其中哪首词进行课堂分析.用己掌握的知人论世方法对该词作进行拓展欣赏,从横向比较的角度来归纳作者后期词风,丰厚学生对词人“一江春水之愁"理解,开掘难点的广度与深度。
在测验环节,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里完成平台中的课堂检测并及时反馈成绩分布。
课后:学生根据课堂感悟对课前改写进行修改,再次上传测文网进行评分,将前后两次得分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深化了对本词的理解,也丰富了学生对意象的演绎.得分高的作品经推荐在地方报纸和校刊上发表.教师团队汇总学情动向,认真反思总结;将所得所失发布到同轨教师群,并就下一步教学的方向及课题选择达成一致,课文学习虽然结束,但通过古诗词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学习之旅将一直延续下去。
四、教学效果
回顾这节课,我们以调查问卷来诊断学情,做到了教学的针对性;以自主学习获取知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以投票方式决定学习方向,凸现了学习的自主性,以平台数据检验教学效果,注重了评价的过程性.
纵观这节课,我们在教学上借助数字化资源,智能化工具,紧紧围绕听说读写语文双基训练进行自主化学习,通过网评,生评,师评等多种评价立体反馈学情。
在一翻一转之间确立了师生既是主导又是主体的双重地位.
通过这节个性化课堂的尝试,我们团队将沿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的这条探索之路前行,终将构建起一个教学相长的美丽新世界。
谢谢各位专家,恳盼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