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探究
摘要:目的:探究中风后遗症患者运用火针治疗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110
例在2016年1月-2018年1月门诊收治的中风后遗症患者,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分
为观察组(火针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各55人。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83.64%)相比,观察组存在较高的治疗总有效率
(96.36%),(P<0.05)。
结论:中风后遗症患者运用火针治疗后,可以促进治
疗效果显著提高,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应当进行积极普及推广。
关键词:火针;中风后遗症;临床价值
中风主要临床表现为:突然昏扑、四肢麻木、口舌歪斜及半身不遂等,中风病情进展较快,起病急骤,因此存在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加强对患者的积极治疗是一项关键内容[1]。
本文对在2016年1月-2018年1月门诊收治
的11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运用火针治疗的临床价值予以充分探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6年1月-2018年1月门诊收治的11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分为对照组(55人)和观察组(55人),均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划分。
其中,29:26为观察组男女患者比例,年
龄在43至75岁范围内,(59.67±3.21)岁为平均年龄;30:25为对照组男女患者比例,年
龄在46至84岁范围内,(65.28±1.97)岁为平均年龄。
两组不存在影响组间对比的差异,P>0.05,能够实施对比统计。
1.2临床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两组患者均经各项实验室检查及头颅CT检查确诊为中风后遗症;(2)
对于本次研究活动两组患者及家属均自愿加入,并将知情同意书签订。
排除标准:心血管疾
病及肝肾功能不全较为严重者。
1.3方法
1.3.1对照组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包括常规药物治疗和运动疗法等。
1.3.2观察组
除上述常规治疗外,观察组联合火针治疗,主要方法为:(1)对相关穴位合理选择,如
果患者存在关节痉挛收缩症状,或存在较长的病程时间时,运用八风和八邪;若患者言语不利,运用金津和玉液放血治疗;如果患者为闭症,运用水沟、劳宫和十二井放血治疗;如果
患者为脱症,则运用关元及神阙治疗。
每次治疗穴位数量为8至10个,必选穴位为听官和
环跳;(2)常规局部消毒处理选中的穴位,将火针用酒精灯进行烧烤,使其呈现白热化,
中粗长针向穴位立即针刺,对患者实施点刺治疗,不需留针,2至3分左右为针刺深度大小,浅刺八风和风邪,毫针泻法治疗闭症,向上斜刺水沟3至5分,直刺劳宫5分,持续捻转两
个穴位,使患者恢复清醒状态,三棱针点刺十二井进行放血治疗。
两次治疗间隔时间为5天,对患者持续治疗3次。
1.4观察项目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1.5疗效评价标准
其评价标准[2]主要为: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正常状态,体征及临床症状消失时为显效;患
者有轻微的肢体功能障碍,体征及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生活能够自理时为有效;体征及临床
症状未明显变化时为无效。
1.6统计学方法
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两组患者的均数,并用t值检验,用“%”的形式,表示两组
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并用卡方值检验,在用SPSS20.0软件核对后,当两组患者各指标数据
有差别时,用P<0.05表示。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情况对比分析
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3.64%)明显比观察组(96.36%)低
(P<0.05),如下表1。
表1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情况【n(%)】
3.讨论
在临床脑血管疾病中,中风属于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指患者脑部血液出现循环障碍情况,使得患者局部神经发生功能缺失状况。
中风主要包括静脉窦、颅内动静脉及颅外动静脉等相关疾病,其中动脉疾病所占比例较大。
在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作用下,使得患者脑动脉出现破裂、闭塞及狭窄情况,最终引起脑血液循环障碍[3]。
导致中风发生的主要致病因素十分复杂,主要包括血液瘀滞、天气变化、过度疲劳、饮食不佳及情志郁怒等。
临床研究显示,脑中风在我国存在较高的发病率,且多数患者出现生活无法自理和劳动力丧失的情况,同时存在较高的致残率。
中风后遗症存在较长的病程时间,会明显增高患者肌张力,出现关节痉挛萎缩及足腕下垂等临床症状,对患者健康产生极大威胁[4]。
对于中风后遗症患者来说,其阳明经存在多血和多气的情况,所以需要对患者实施有效的火针治疗,促进患者经气激发,祛瘀行气,充分发挥舒经活络的作用。
其次,火针对局部穴位进行点刺可有效降低肌肉张力,改善肌肉痉挛萎缩情况,针刺八风和八邪,促进患者四肢功能有效恢复。
环跳在机体阴阳气血中有效贯穿,足太阳受听官围绕,联合运用上述两个穴位,能够完全贯通机体气血经络,从而使患者疾病得到有效治疗[5]。
本文通过对在2016年1月-2018年1月门诊收治的11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运用火针治疗的临床价值予以充分探究,结果显示,相比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3.64%),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36%)较高(P<0.05)。
综上所述,中风后遗症患者运用火针治疗的临床价值十分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同时使得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情况得到有效恢复,应当积极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黄昌锦,黄应杰,吴艳华等.火针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8):627-629.
[2]吴粮葶,李瑛,任玉兰等.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经穴特点[J].中国针灸,2013,33(2):125-130.
[3]王佩,宋志超,王翠等.益气活血通络方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3,34(2):155-156.
[4]孙之迪,钱小路.火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17,39(8):1267-1272.
[5]班东林.中风后遗症康复治疗研究综述[J].中医药学报,2013,41(2):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