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爱》实用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词多义以以不相爱生因为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用人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连词表并列之是以仁者非之代词它此何难之有焉助词宾语前置标志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助词的恶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厌恶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坏的不好的独今诸侯独知爱其国惟独只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独自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难道战国初楚惠王为重新恢复楚国的霸权准备攻打宋国
兼爱:墨家主张的兼爱是无差别的,而儒家主张的仁爱是有差别的。 例如,墨家认为大家都是地球上的人,应该互相爱护;爱别人 和爱父母应当是同等的。而儒家认为我是中国人,我更爱中国人; 我是雷州人,我更爱中国人中的雷州人。 墨家认为,儒家对“礼”的看法是:陌生人踩了你的脚,陌生 人要道歉;那么最贤能的王公大人们踩了你的脚呢?你父亲踩了你 的脚呢?他们却没有必要道歉——因为王公大人们比你贤能,你父 亲是你的长辈,是你的亲人。(儒家主张礼不下士人)墨家对此予 以了揭露与批驳:王公大人们不是最贤能的人吗?他们凭什么不还 礼呢?不讲礼难道还是贤能的人?那么儒家的“礼”也就是有阶级 的礼,虚伪的礼、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礼了吧!再者,你爹对你来说 不是比陌生人要亲吗?那么他为什么反而可以不还礼了?难道是生 疏的人才有必要讲礼,亲人反而可以不讲礼了?这样的礼不是颠倒 的吗? 非攻: 反对现行战争。(儒家支持贤能君王发动战争,支持“仁 义”的大国兼并小国,主张“贤”人消灭“不肖”之人。)
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爱生邪?子墨子言:“以 不相爱生。”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 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 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 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是故诸侯不相爱, 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 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 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 富必侮贫,贵必敖(傲)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 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 【译】:墨子说道:“天下的士君子们,只是不能辨明 兼爱的益处、辨明兼爱的害处的缘故。从前晋文公喜欢 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着母羊皮缝的 裘,围着牛皮带来挂佩剑,头戴绢做的帽子,(用这身 打扮)进可以参见君主,出可以往来朝廷。这是什么缘 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就这样做。从前楚 灵王喜欢细腰的人,所以灵王的臣下都只吃一顿饭来节 食,收着气然后才系上腰带,扶着墙然后才站得起来。 等到一年,朝廷的臣子饿得面有黑黄色。这是什么缘故 呢?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子能这样做。从前越王勾践 喜爱士兵勇猛,训练他的臣下时,暗地让人放火烧船, 考验他的将士说:‘越国的财宝全在这船里。’越王亲 自擂鼓,让将士前进。将士听到鼓声,聚集在一起的人 分开了,队伍乱了,蹈火而死的达一百多人,越王于是
• 既以(通“已”已经)非(意动,以…为非; 认为…不对)之,何以(宾语前置,以何, 用什么)易(改变)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 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 子墨子言:“视(看待)人之国若(像)视其 (代词,指自己)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 之身若视其身。是故(所以)诸侯相爱则不野战, 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 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 相爱,强不执(控制)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 贵不敖(傲视)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 使毋(不)起者,以(因为)相爱生也,是以仁者 誉(称赞)之。“
【译】:墨子说:“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一定是为天下 兴利除害,以此原则来处理事务。”既然如此,那么天下 的利是什么呢?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墨子说:“现在如 果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相互掠夺,人与 人之间相互残害,君臣之间不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不慈 爱、孝敬,兄弟之间不融洽、协调,这些都是天下之害。”
背景简介 墨子生活在先秦, 那是一个礼制崩坍、王权衰 败、诸侯蜂争的时代,广大 民众饱受战乱之苦,极渴望 安定太平的生活环境。墨子 对现实生活给予了积极关注 与思考,映现出鲜明的忧患 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 坚决无情地揭发当时战争给 人民带来的灾难。他站在平 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 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 爱”、“非攻”等主张。
兼 爱
墨子
一、知识积累
作者简介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鲁 国人,一说宋国人,春秋战国之际著名 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曾任宋国 大夫。初学儒,后自成学派,广收门徒, 游说诸侯,使墨学成为当时的显学。其 学说以“兼爱”、“非攻”、“尚贤”、 “尚同”为核心,对逻辑学、认识论也 有探究。 《墨子》一书是墨子及其后学著述的 结集,据《汉书· 艺文志》所载,原有七 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一般认为其中 《兼爱》、《非攻》、《尚贤》、《尚 同》等篇体现了墨子本人的主要思想。
• 第四段: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
乃若(如果)兼则善(好的)矣。虽 然,天下之难物于(对于…来说)故
(迂腐)也。
• 【译】:然而现在天下的士 君子们说:“对!如果能兼 爱固然是好的。 即使如此, 它也是天下一件难办而迂阔 的事。”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只是)不识其(指兼 爱)利(益处),辩其害故(缘故)也。昔者晋文公好 (喜欢)士之恶(è破旧或粗劣之衣)衣,故文公之臣 皆牂(zāng母羊)羊之裘,韦(熟牛皮,此指围着牛皮 带)以(用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省略“之”, 以:凭借)见于(到)君,出以践(行走)于(在)朝。 是(这)其故何也?君说(同“悦”,喜欢)之,故臣 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把) 一饭为(当作)节,胁息(屏住气息)然后带,扶墙然 后起,比(等到)期年(一年),朝有黧黑(面容焦黑) 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勾践 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暗地里,密密地)令人焚舟 失火,试(考验)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 亲自鼓(击鼓)其士而(表顺承)进(使…进)之。士 闻鼓音,破萃(聚集的人)乱行,蹈火而(表修饰)死 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使…退)之。”
儒和墨两派互相驳辩,在先秦首先揭开了百家争 鸣的序幕。人们常把孔墨、儒墨并提。墨子在战国时代乃 是流誉四方、最具影响力的大思想家之一。墨家以“为万 民兴利除害”为自己使命,并为之孜孜奋斗,游说诸侯, 谋求制止战争,安定社会,安定民生。 墨子“平生足迹所及,则尝北之齐,西使卫,又 屡游楚,前至郢,后客鲁阳,复欲适越而未果。”(孙诒 让《墨子传略》)“席不暖”,“衣不黔”,真有孟子所 说的“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主”的精神。两千多年来一直流 传着他止楚攻宋的传说。正因如此,他的智慧、坚定和见 义勇为博得了历代人民尊敬。 到了汉代,随着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墨家学派渐趋 式微。但体现墨家思想精华的《墨子》一书得以保存下来, 并一直流传至今。
墨子的学说 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 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 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②天志明鬼。宜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一大特 点。 ③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认为, 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他还认 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 尚贤是要求君上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 ④节用。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 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 欲。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 朴的生活。
• 既然如此,那么考察这些公害又是因何产生的呢? 是因不相爱产生的吗?墨子说:“是因不相爱产 生的。”现在的诸侯只知道爱自己的国家,不爱 别人的国家,所以毫无忌惮地发动他自己国家的 力量,去攻伐别人的国家。现在的家族宗主只知 道爱自己的家族,而不爱别人的家族,因而毫无 忌惮地发动他自己家族的力量,去掠夺别人的家 族。现在的人只知道爱自己,而不爱别人,因而 毫无忌惮地运用全身的力量去残害别人。下祸患、 掠夺、埋怨、愤恨产生的原因,都是因不相爱而 产生的。所以仁者认为它不对。
墨子是一位哲学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和集大成者。墨家学 派不仅是一个思想文化团体,而且还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有纲 领的社会团体,兴盛时人数多达数百人。他们不仅是墨子的忠实信 徒和墨家学说的传播者和执行者,而且还直接参与社会活动。如楚 国欲攻打宋国时,墨子就派学生禽滑厘带领300多人保卫宋国。墨 家集团成员皆可“赴火蹈刃,死不还踵”,是一支非常能战斗的队 伍。 墨子又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上与孔、孟、老、庄齐名的一位 伟大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一生没有脱离生产劳动。和弟子们 始终过着勤劳俭朴的生活,立足现实,崇尚和平,以自苦利他为己 任。墨子又是一位伟大的社会实践家,曾周游列国,广收门徒,施 教四方,为了天下劳苦大众的利益呕心沥血。 墨子与鲁班还是两位同时代的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出身 低微,“上无君子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接近手工业劳动 者的读书人。因而养成了注重节俭、劳身苦志的作风,“量腹而食, 度身而衣”,吃的是“藜藿之羹”,穿的是“短褐之衣”,足登 “跋跷”。他注重实践,善于制作。相传他的木工技术,与鲁班齐 名。在学术上,初受孔子影响,“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
节葬: 反对厚葬,活着的人还有不温饱的,那么为什么还要在 死人身上花费那么多呢?反对为了死人而折磨活人。(儒家特 别鄙视这个主张,认为墨家鄙视祖先,是野蛮人) 节用: 反对铺张浪费劳民伤财、繁文缛节,反对增加百姓不必 要的负担。认例的。) 非命: 认为没有什么天命,命运是由我们自己掌握的。宿命论 是剥削阶级的遮羞布,是他们为了他们贪婪残暴的勾当而编织 出来的——我富有,为什么呢?我有天命。你穷,为什么呢? 因为你命当如此。(儒家不管你怎么做都不会改变的,你只能 等待被命改变) 非儒:反对儒家的亲疏尊卑之别,儒家根据死者与当事者的亲 近程度划分了服丧守孝的期限。兄弟死了,要求你服丧一年; 你兄弟的妻子死了,你可以根本不用理她。 墨家与儒家还有许多方面不同,大家可以去查找这方面的 资料。
导入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时期。这时周 天子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 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 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迅速的变更中。到 处充满着大国攻小国、大家篡小家、强凌弱、众暴寡、 诈谋愚、贵傲贱的不合理现象。甚至出现下层人民被迫 “易子而食”的惨状。就是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 里,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 活动家、教育家和“国际”和平主义的倡导者诞生了 — —他就是墨子。墨子亲眼目睹了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象, 提出了一系列为广大平民利益而着想的解决社会危机的 方针和措施,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绵延不绝的源头、激励 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着真理和理想而不懈地奋斗和 努力。
二、文题解读
看问题,什么叫做“兼相爱,交相利”?
即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互相使对方得利。
子(第二人称的尊称)墨子言曰:“仁人之(取独)所以 (用来)为事者,必(一定)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 以(用)此为事者也。”然则(既然如此,那么)天下之 利何(什么)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 之(补充音节,无义)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劫 夺),人之与人之相贼(杀害),君臣不惠(名作动,施 惠)忠(名作动,效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 由天下之害也。“
• 【译】: 既然已经认为这些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 呢?墨子说道:“用人们彼此相爱、交互得利的方法 去改变它。”既然这样,那么人们彼此相爱、交互得 利的方法应该怎么做呢?墨子说道:“看待别人的国 家就像看待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看待自 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像看待自己之身。所以诸 侯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战争;家族宗主之间相爱, 就不会相互掠夺;人与人之间相爱就不会相互残害; 君臣之间相爱,就会施惠、效忠;父子之间相爱,就 会慈爱、孝敬;兄弟之间相爱,就会融洽、协调。天 下的人都相爱,强大者就不会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 不会强迫人少者,富足者就不会欺侮贫困者,尊贵者 就不会傲视卑贱者,狡诈者就不会欺骗愚笨者。举凡 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可以不使它产生的原 因,是因为相爱而产生的,所以仁者称赞它。”
兼爱:墨家主张的兼爱是无差别的,而儒家主张的仁爱是有差别的。 例如,墨家认为大家都是地球上的人,应该互相爱护;爱别人 和爱父母应当是同等的。而儒家认为我是中国人,我更爱中国人; 我是雷州人,我更爱中国人中的雷州人。 墨家认为,儒家对“礼”的看法是:陌生人踩了你的脚,陌生 人要道歉;那么最贤能的王公大人们踩了你的脚呢?你父亲踩了你 的脚呢?他们却没有必要道歉——因为王公大人们比你贤能,你父 亲是你的长辈,是你的亲人。(儒家主张礼不下士人)墨家对此予 以了揭露与批驳:王公大人们不是最贤能的人吗?他们凭什么不还 礼呢?不讲礼难道还是贤能的人?那么儒家的“礼”也就是有阶级 的礼,虚伪的礼、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礼了吧!再者,你爹对你来说 不是比陌生人要亲吗?那么他为什么反而可以不还礼了?难道是生 疏的人才有必要讲礼,亲人反而可以不讲礼了?这样的礼不是颠倒 的吗? 非攻: 反对现行战争。(儒家支持贤能君王发动战争,支持“仁 义”的大国兼并小国,主张“贤”人消灭“不肖”之人。)
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爱生邪?子墨子言:“以 不相爱生。”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 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 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 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是故诸侯不相爱, 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 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 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 富必侮贫,贵必敖(傲)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 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 【译】:墨子说道:“天下的士君子们,只是不能辨明 兼爱的益处、辨明兼爱的害处的缘故。从前晋文公喜欢 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着母羊皮缝的 裘,围着牛皮带来挂佩剑,头戴绢做的帽子,(用这身 打扮)进可以参见君主,出可以往来朝廷。这是什么缘 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就这样做。从前楚 灵王喜欢细腰的人,所以灵王的臣下都只吃一顿饭来节 食,收着气然后才系上腰带,扶着墙然后才站得起来。 等到一年,朝廷的臣子饿得面有黑黄色。这是什么缘故 呢?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子能这样做。从前越王勾践 喜爱士兵勇猛,训练他的臣下时,暗地让人放火烧船, 考验他的将士说:‘越国的财宝全在这船里。’越王亲 自擂鼓,让将士前进。将士听到鼓声,聚集在一起的人 分开了,队伍乱了,蹈火而死的达一百多人,越王于是
• 既以(通“已”已经)非(意动,以…为非; 认为…不对)之,何以(宾语前置,以何, 用什么)易(改变)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 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 子墨子言:“视(看待)人之国若(像)视其 (代词,指自己)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 之身若视其身。是故(所以)诸侯相爱则不野战, 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 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 相爱,强不执(控制)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 贵不敖(傲视)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 使毋(不)起者,以(因为)相爱生也,是以仁者 誉(称赞)之。“
【译】:墨子说:“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一定是为天下 兴利除害,以此原则来处理事务。”既然如此,那么天下 的利是什么呢?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墨子说:“现在如 果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相互掠夺,人与 人之间相互残害,君臣之间不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不慈 爱、孝敬,兄弟之间不融洽、协调,这些都是天下之害。”
背景简介 墨子生活在先秦, 那是一个礼制崩坍、王权衰 败、诸侯蜂争的时代,广大 民众饱受战乱之苦,极渴望 安定太平的生活环境。墨子 对现实生活给予了积极关注 与思考,映现出鲜明的忧患 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 坚决无情地揭发当时战争给 人民带来的灾难。他站在平 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 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 爱”、“非攻”等主张。
兼 爱
墨子
一、知识积累
作者简介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鲁 国人,一说宋国人,春秋战国之际著名 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曾任宋国 大夫。初学儒,后自成学派,广收门徒, 游说诸侯,使墨学成为当时的显学。其 学说以“兼爱”、“非攻”、“尚贤”、 “尚同”为核心,对逻辑学、认识论也 有探究。 《墨子》一书是墨子及其后学著述的 结集,据《汉书· 艺文志》所载,原有七 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一般认为其中 《兼爱》、《非攻》、《尚贤》、《尚 同》等篇体现了墨子本人的主要思想。
• 第四段: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
乃若(如果)兼则善(好的)矣。虽 然,天下之难物于(对于…来说)故
(迂腐)也。
• 【译】:然而现在天下的士 君子们说:“对!如果能兼 爱固然是好的。 即使如此, 它也是天下一件难办而迂阔 的事。”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只是)不识其(指兼 爱)利(益处),辩其害故(缘故)也。昔者晋文公好 (喜欢)士之恶(è破旧或粗劣之衣)衣,故文公之臣 皆牂(zāng母羊)羊之裘,韦(熟牛皮,此指围着牛皮 带)以(用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省略“之”, 以:凭借)见于(到)君,出以践(行走)于(在)朝。 是(这)其故何也?君说(同“悦”,喜欢)之,故臣 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把) 一饭为(当作)节,胁息(屏住气息)然后带,扶墙然 后起,比(等到)期年(一年),朝有黧黑(面容焦黑) 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勾践 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暗地里,密密地)令人焚舟 失火,试(考验)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 亲自鼓(击鼓)其士而(表顺承)进(使…进)之。士 闻鼓音,破萃(聚集的人)乱行,蹈火而(表修饰)死 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使…退)之。”
儒和墨两派互相驳辩,在先秦首先揭开了百家争 鸣的序幕。人们常把孔墨、儒墨并提。墨子在战国时代乃 是流誉四方、最具影响力的大思想家之一。墨家以“为万 民兴利除害”为自己使命,并为之孜孜奋斗,游说诸侯, 谋求制止战争,安定社会,安定民生。 墨子“平生足迹所及,则尝北之齐,西使卫,又 屡游楚,前至郢,后客鲁阳,复欲适越而未果。”(孙诒 让《墨子传略》)“席不暖”,“衣不黔”,真有孟子所 说的“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主”的精神。两千多年来一直流 传着他止楚攻宋的传说。正因如此,他的智慧、坚定和见 义勇为博得了历代人民尊敬。 到了汉代,随着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墨家学派渐趋 式微。但体现墨家思想精华的《墨子》一书得以保存下来, 并一直流传至今。
墨子的学说 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 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 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②天志明鬼。宜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一大特 点。 ③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认为, 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他还认 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 尚贤是要求君上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 ④节用。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 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 欲。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 朴的生活。
• 既然如此,那么考察这些公害又是因何产生的呢? 是因不相爱产生的吗?墨子说:“是因不相爱产 生的。”现在的诸侯只知道爱自己的国家,不爱 别人的国家,所以毫无忌惮地发动他自己国家的 力量,去攻伐别人的国家。现在的家族宗主只知 道爱自己的家族,而不爱别人的家族,因而毫无 忌惮地发动他自己家族的力量,去掠夺别人的家 族。现在的人只知道爱自己,而不爱别人,因而 毫无忌惮地运用全身的力量去残害别人。下祸患、 掠夺、埋怨、愤恨产生的原因,都是因不相爱而 产生的。所以仁者认为它不对。
墨子是一位哲学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和集大成者。墨家学 派不仅是一个思想文化团体,而且还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有纲 领的社会团体,兴盛时人数多达数百人。他们不仅是墨子的忠实信 徒和墨家学说的传播者和执行者,而且还直接参与社会活动。如楚 国欲攻打宋国时,墨子就派学生禽滑厘带领300多人保卫宋国。墨 家集团成员皆可“赴火蹈刃,死不还踵”,是一支非常能战斗的队 伍。 墨子又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上与孔、孟、老、庄齐名的一位 伟大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一生没有脱离生产劳动。和弟子们 始终过着勤劳俭朴的生活,立足现实,崇尚和平,以自苦利他为己 任。墨子又是一位伟大的社会实践家,曾周游列国,广收门徒,施 教四方,为了天下劳苦大众的利益呕心沥血。 墨子与鲁班还是两位同时代的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出身 低微,“上无君子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接近手工业劳动 者的读书人。因而养成了注重节俭、劳身苦志的作风,“量腹而食, 度身而衣”,吃的是“藜藿之羹”,穿的是“短褐之衣”,足登 “跋跷”。他注重实践,善于制作。相传他的木工技术,与鲁班齐 名。在学术上,初受孔子影响,“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
节葬: 反对厚葬,活着的人还有不温饱的,那么为什么还要在 死人身上花费那么多呢?反对为了死人而折磨活人。(儒家特 别鄙视这个主张,认为墨家鄙视祖先,是野蛮人) 节用: 反对铺张浪费劳民伤财、繁文缛节,反对增加百姓不必 要的负担。认例的。) 非命: 认为没有什么天命,命运是由我们自己掌握的。宿命论 是剥削阶级的遮羞布,是他们为了他们贪婪残暴的勾当而编织 出来的——我富有,为什么呢?我有天命。你穷,为什么呢? 因为你命当如此。(儒家不管你怎么做都不会改变的,你只能 等待被命改变) 非儒:反对儒家的亲疏尊卑之别,儒家根据死者与当事者的亲 近程度划分了服丧守孝的期限。兄弟死了,要求你服丧一年; 你兄弟的妻子死了,你可以根本不用理她。 墨家与儒家还有许多方面不同,大家可以去查找这方面的 资料。
导入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时期。这时周 天子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 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 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迅速的变更中。到 处充满着大国攻小国、大家篡小家、强凌弱、众暴寡、 诈谋愚、贵傲贱的不合理现象。甚至出现下层人民被迫 “易子而食”的惨状。就是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 里,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 活动家、教育家和“国际”和平主义的倡导者诞生了 — —他就是墨子。墨子亲眼目睹了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象, 提出了一系列为广大平民利益而着想的解决社会危机的 方针和措施,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绵延不绝的源头、激励 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着真理和理想而不懈地奋斗和 努力。
二、文题解读
看问题,什么叫做“兼相爱,交相利”?
即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互相使对方得利。
子(第二人称的尊称)墨子言曰:“仁人之(取独)所以 (用来)为事者,必(一定)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 以(用)此为事者也。”然则(既然如此,那么)天下之 利何(什么)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 之(补充音节,无义)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劫 夺),人之与人之相贼(杀害),君臣不惠(名作动,施 惠)忠(名作动,效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 由天下之害也。“
• 【译】: 既然已经认为这些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 呢?墨子说道:“用人们彼此相爱、交互得利的方法 去改变它。”既然这样,那么人们彼此相爱、交互得 利的方法应该怎么做呢?墨子说道:“看待别人的国 家就像看待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看待自 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像看待自己之身。所以诸 侯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战争;家族宗主之间相爱, 就不会相互掠夺;人与人之间相爱就不会相互残害; 君臣之间相爱,就会施惠、效忠;父子之间相爱,就 会慈爱、孝敬;兄弟之间相爱,就会融洽、协调。天 下的人都相爱,强大者就不会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 不会强迫人少者,富足者就不会欺侮贫困者,尊贵者 就不会傲视卑贱者,狡诈者就不会欺骗愚笨者。举凡 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可以不使它产生的原 因,是因为相爱而产生的,所以仁者称赞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