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江西省上高二中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密★启用前
江西省上高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
试题
一、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之后,痴迷于田园耕读的中国知识分子________。

其中尤以王维、孟浩然、柳宗元等人为代表。

隐士陶弘景有一首诗《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中国知识分子对于田园耕读成为早已挥之不去的一种理想情结。

如今,随着历史的疾速发展,我们早已告别那个炊烟袅袅、鸡犬相闻、充满着诗情和画意的传统的“乡土中国”,取而代之的是一个__________、精神焦虑的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以及信息时代。

如今我们行走于钢筋、水泥构成的“都市丛林”,却愈加__________那个云淡风轻式的田园牧歌生活。

田园耕读是对“乡土中国”的一种历史追忆,是对农耕时代田园牧歌生活的一种精神向往,是对抱朴守真心灵生活的一种自然回归:()。

寄至味于淡泊,发隐忧于日常,如今,我们谈论田园耕读生活,并不是要大家回归到“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社会,而是让大家能在喧嚣、浮躁的日常生活之外,有所淡然,有所超越,能够亲近我们之前__________的风景,沐浴阳光雨露,赏味山水林泉,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进而达到身心两安。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比比皆是行色匆匆念念不忘熟视无睹
B.俯拾皆是栉风沐雨耿耿于怀充耳不闻
C.比比皆是栉风沐雨念念不忘充耳不闻
D.俯拾皆是行色匆匆耿耿于怀熟视无睹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田园耕读早已成为挥之不去的一种中国知识分子理想情结。

B.田园耕读早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一种挥之不去的理想情结。

C.中国知识分子对于田园耕读早已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理想情结。

D.田园耕读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成为早已挥之不去的一种理想情结。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华传统文化孕育出一种古典、智慧、闲适的田园耕读生活方式。

B.这种古典、智慧,闲适的田园耕读生活方式是中华传统文化孕育出的。

C.田园耕读是中华传统文化孕育出的一种古典、智慧、闲适的生活方式。

D.由中华传统文化孕育出的田园耕读的生活方式是古典、智慧,闲适的。

【答案】
1. A
2. B
3. C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是“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这是考查成语的运用。

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

比比皆是:到处都是。

俯拾即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

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

语境说的是中国知识分子数量多,应选用“比比皆是”。

行色匆匆:行走或出发前后的神态举止急急忙忙的样子。

栉风沐雨:风梳头,雨洗头,形容奔波劳碌,不避风雨。

前者强调神色匆忙,后者偏重奔波的辛苦。

语境说的是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以及信息时代来得很快,应选用“行色匆匆”。

念念不忘:牢记在心,时刻不忘。

耿耿于怀:事情在心理,难以排解。

根据语境,应选用“念念不忘”。

熟视无睹:虽然经常看见,还跟没看见一样。

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

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前者偏重不看,后者偏重不听。

语境说的是对“风景”不看,所以选用“熟视无睹”。

故本题选A项。

2.试题分析:题干是“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

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主客体颠倒。

应为“田园耕读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情绪”;二是语序不当。

表所属的定语“中国知识分子”应放在数量词“一种”之前。

故本题选B项。

3.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

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

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此题考核选填衔接句,此题注意语意的衔接。

C项,括号前的内容主要表述的是田园耕读对人们精神的影响,从前文内容和标点符号冒号分析,括号的内容应该是诠释总结“田园耕读”的,表述顺序应该是“田园耕读是……”,由此判断,四个选项A项最恰当。

故本题选A项。

【点睛】
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

切忌望文生义。

第二,辨析感情。

第三,辨析用法。

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

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

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

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

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

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

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

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

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

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

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

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

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

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

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

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
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永恒主题之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

B.文中引用《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句,意在表达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C.朱熹认为“君子”就是“品格高尚”的人,尽管他们遭遇各不相同,但其“磊磊落落”中必然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D.文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的家国荣誉。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引用张载名言,对其解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文章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

C.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贤们的“忧国”体现在为国奉献的义勇和担当上,而身处和平盛世的我们,更应该做好“爱国”的本分,这就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传承。

B.家国情怀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

C.唐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启了中国诗歌的巅峰之门,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

D.文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

【答案】
4. D
5. B
6. C
【解析】
4.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家国情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表述错误,因果倒置;B项,“文中引用《出塞》”的目的是证明边塞况味中体现出的家国情怀;C项,“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只是杜甫突出特征,不是“他们”的共同特征,偷换概念。

故本题选D项。

5.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B项,二、三段不是层层深入的论述结构,是并列,由第一段最后一句话看出。

故本题选B项。

6.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C项,“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于文无据,说法绝对。

故本题选C项。

【点睛】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白鸦
邢庆杰
那对白色的乌鸦从空中扑向他的一瞬间,朱老三从梦中惊醒了,直挺挺地坐了起来,脸上、身上全是汗珠子。

窗外,电闪雷鸣,雨声如瀑。

奇怪,好多年前的事了,咋又梦见它了呢?
朱老三翻身下了床,右腿画着半圆,一瘸一拐地走到饭桌前,给自己倒了一杯水。

再躺到床上时,却怎么也睡不着了。

他的脑子里,全是那对白色的乌鸦……
朱老三是个老护林员。

护林员的主要职责就是防火防盗伐。

但真正敢来伐树的人并不多,
最让他头痛的,是那些来砍树枝的人。

那年月,老百姓买不起煤,冬天取暖做饭,全靠晒干的树枝子这种“硬柴火”,就打起了集体林场的主意。

朱老三原则性很强,他自己决不砍树枝子,但他有一个办法:拆鸟窝。

一个硕大的鸟窝,足够一家人烧半个月的。

那年初春,儿子刚刚出生,家里那三间四面透风的房子还需要取暖。

他就把留了多年的一个最大的鸟窝拆了。

那个鸟窝很大,他从中午一直拆到太阳西斜。

拆到最里层时,竞有了意外的收获,里面有四只鸟蛋。

朱老三用地排车把拆下来的柴火运到家里时,太阳已经落山了,整个天空红彤彤的,让寒冷的天气有了一丝暖意。

他正从地排车上往下卸柴火,忽然面前掠过一阵冷风,下意识地缩了缩头,一只鸟儿贴着他的头皮飞了过去,火辣辣地疼,用手一摸,满手掌的鲜血。

他惊恐地抬起头,恰好看见两只白色的影子朝他俯冲下来!从地上抄起一根木棍,他迎面抡了出去!由于用力过猛,朱老三带倒了旁边的地排车,压住了右腿……鸟儿惊叫着,留下几片白色的羽毛,落在了对面房顶上。

是乌鸦,两只罕见的纯白色乌鸦,冲他愤怒地鸣叫!忽然明白了,他拆的鸟窝,应该是这两只白鸦的,它们来寻仇了。

那天晚上,他把鸟蛋煮了,给妻儿补充了营养。

两只白鸦在他的屋顶叫了一夜,吵得孩子不停地哭叫。

第二天,孩子发了高烧,请来村里的赤脚医生,折腾好久才退下烧来,但孩子从此落下了惊厥的毛病。

而朱老三被压过的右腿从那时起就不听使唤了。

朱老三把鸟枪装满弹药,开始找那两只白鸦寻仇,但那两只白鸦再也没有出现过……
天快亮的时候,朱老三打了个盹儿,醒来时太阳已经一竿子高了。

推开屋门,朱老三吃了一惊,门前的水洼里,躺着两只白色的乌鸦。

望着曾经的仇家,朱老三竞没有丝毫复仇的快感,而是从心底升起一阵兔死狐悲的伤感:它们也老了,经不起大的风雨了。

他踩着一地泥泞,走出院子,吃惊地发现,院外的小路上竟躺着十多只死鸟,有斑鸠、麻雀、啄木鸟……昨晚的风雨太大了,无家可归的鸟儿都被风雨打了下来。

把所有鸟儿都埋葬之后,朱老三的心情变得异常沉重,脑海里不断闪现二十几年来拆除的一个个鸟窝,他第一次感觉到,那简直就是作孽。

朱老三开始行动,是三天以后的事情了。

他找出了祖传的木匠家什,伐倒了两棵枯死的榆树,用大锯把它们拆成板子,开始在护林屋里制造鸟窝。

他有祖传的手艺,整个鸟窝,所有的木板都是用卯榫扣起来的,板子之间的缝隙全部用蜂蜡封得密不透风。

鸟窝的出口处,上下各安上五个巴掌大的平板,上面的遮雨,下面的供鸟儿站立。

他对自己设计的鸟窝非常满意,就按这个样品,日夜不停地做,困了就睡一会儿,饿了就啃个馒头,喝点开水。

一个多月后,他把所有的木板都用完了。

他数了数,共做了四十八个鸟窝。

朱老三用了十几天工夫,把四十八个鸟窝均匀地安在了林场的各个部位。

在来来回回的
路上,他欣喜地发现,最早安装的几个鸟窝,已经有鸟出入了。

在安装完最后一个鸟窝回来的路上,他忽然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太对劲,停下来想了想,却想不出,就继续走了几步,才发现,自己的右腿不知什么时候不画圈了,恢复正常了。

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枯死的槐树上,在心里估算着还能做多少个鸟窝。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第7期,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插叙朱老三早年护林时候的经历,交代了时代背景,表现了那个年代的艰难,同时也引出下文拆鸟窝的情节。

B.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朱老三护林时跟村民们行为的对比,朱老三拆鸟窝与建鸟窝行为的对比,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

C.文中划线的景物描写,烘托了朱老三得到柴草的喜悦心情,并推动情节发展,暗示了下文朱老三被白鸦抓伤。

D.文章结尾写朱老三目光停留在一棵枯死的槐树上,“心里估算还能做多少鸟窝”,意蕴丰富,余味悠长。

8.小说中的朱老三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9.结尾写朱老三搭建鸟窝后右腿恢复正常,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答案】
7. C
8.①忠于职守,作护林员时有原则有底线。

②富有同情心和爱心,看到白鸦及其它鸟儿死去,心中难过,最终做起了护鸟人。

③勇于改过,起先拆鸟窝,后来建鸟窝。

④手艺精湛,搭建鸟窝时展现出了精湛的手艺。

9.①与前文拆鸟窝后瘸右腿相照应,使小说结构完整。

②使小说的情节平中见奇,引人深思。

③凸显主旨: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解析】
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和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

首先通读全篇,把握小说的主题,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

C项,文中划线的景物描写无推动情节发展、暗示下文内容的作用。

故选C项。

8.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解答此题,阅读全文,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

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结合“朱老三是个老护林员”“朱老三原则性很强,他自己决不砍树枝子”分析。

忠于职守,做护林员
时有原则有底线;结合“但他有一个办法:拆鸟窝。

一个硕大的鸟窝,足够一家人烧半个月的”“他找出了祖的木匠家什,伐倒了两棵枯死的榆树,用大锯把它们拆成板子开始在护林屋里制造鸟窝”分析,勇于改过,起先拆鸟窝,后来建鸟窝;结合“把所有鸟儿都埋葬之后,朱老三的心情变得异常沉重,脑海里不断闪现二十几年来拆除的一个个鸟窝,他第一次感觉到,那简直就是作孽”分析,富有同情心和爱心;结合“他有祖传的手艺,整个鸟窝,所有的木板都是卯榫扣起来的,板子之间的缝隙全部用蜂蜡封得密不透风。

鸟窝的出口处,上下各安上五个巴掌大的平板,上面的遮雨,下面的供鸟儿站立”分析,手艺精湛。

9.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小说结尾常见的作用:突生波澜,震撼人心;照应前文,不突兀。

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令人回味。

耐人寻味;给人以喜悦欣慰之感;反应美好愿望。

结尾写朱老三搭建鸟窝后右腿恢复正常的作用,结合文本内容“而朱老三被压过的右腿从那时起就不听使唤了”分析,与前文拆鸟窝后瘸右腿相照应。

结合文本内容“在安装完最后一个鸟窝回来的路上,他忽然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太对劲,停下来想了想,却想不出,就继续走了几步,才发现自己的右腿不知什么时候不回圈了”分析,凸显主旨,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使小说的情节平中见奇,引人深思。

【点睛】
小说的构思或材料的组织主要从叙事方式的选用、叙事的人称的选用,文章的线索,结尾的方式,伏笔、照应的运用,情节设置的波澜,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等角度进行性分析,答题时注意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至于文章结尾情节的作用,考生可以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刻画、主题表现等角度考虑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技术正迎来新的发展高潮,人工智能将被嵌入广泛的生活场景中,我们或将成为与其真正共同生活的第一代人。

按照能力等级,人工智能可以分为狭义人工智能(AN)、通用人工智能(AG1)、超人工智能(AS1)三个阶段。

此前战胜顶级围棋高手的“阿尔法狗”尚处于狭义人工智能阶段,未来,人工智能会从狭义阶段走向通用阶段,即能够理解更复杂的理念,思考不同层面的事务。

且不说较为遥远的超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前两个阶段间的过渡,就会让人类生活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期间,神经网络、大脑研究以及量子技术等会极大促进人工智能发展催生更聪明的机器人大批量替代人类工作,而万物互联后,更智能的生活解决方案将让
人类过得更好。

以“阿尔法狗”为开端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之所以能取得突破,主要得益于三方面要素: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技术的发展。

下一步,人工智能的重要突破口是“迁移学习”,就是机器把在一个领域学习掌握的技巧、经验,迁移到一个新的相关领域里再运用。

当机器具备这种能力,人工智能将迈入全新层次。

(摘编自杨俊《第四次科技革命来临》)
材料二:
量子计算机最令人惊叹之处,在于其颠覆式的计算能力突破。

量子计算机利用量子特有的“叠加状态”,实现并行计算,让速度指数级提升。

一旦量子计算机达到50个量子比特水平,一步就能进行2的50次方运算,达到目前超级计算机的计算能力。

而随着量子比特数量继续上升,量子计算机将把现有的超级计算机远远甩在后面。

对此,科学家们乐观地认为,“量子霸权”时代正在到来。

2017年底,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宣布成功研制一款50量子位处理器原型,并与三星、摩根大通等公司合作,有望在2021年前推出首个在金融领域的量子计算应用;英特尔则于2018年初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宣布,已成功设计、制造和交付49量子位的超导测试芯片;量子计算的另一领先者谷歌也有望推出类似性能的产品。

量子计算轻松实现计算能力突破,把量子计算用到人工智能上,人类可能比大自然更聪明。

“建造量子计算机现在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竞赛。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量子信息中心主任斯科特·阿伦森告诉记者。

他同时提醒,量子计算进入实用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摘编自林小春《2018:这些科学突破将颠覆你的生活》)
材料三:
量子计算能够在许多领域起到重要作用不仅有助于应对最棘手的全球粮食短缺和气候变化等挑战,更有望催生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重大进步。

微软量子计算研究员内森·维贝说:“如果有一个足够大、足够快的量子计算机,我们可以彻底改变机器学习的各个领域。

”事实上,微软的拓扑量子计算机最早的用途之一就是帮助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利用机器学习,加快训练算法。

比如,把人工智能助理小娜的算法训练时间从一个月缩短到一天。

量子计算就像人工智能的协助处理器,非常适合机器的深度学习。

不仅如此,通常人工智能中的代码是静态的,即使结果错误,普通算法也不会自行修改。

但是,量子计算系统能够自动设定程序,自行修改代码。

并通过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