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情窦初开的少女对爱情的渴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情窦初开的少女对爱情的渴
望
在《诗经》里,情窦初开的少女对爱情的渴望更显得深挚而急切,表现出周代的青年女子向往自由,不拘纲常,大胆地冲破奴隶社会的礼制藩篱,义无反顾地追求爱情婚姻的自主与幸福,从而体现了她们坚强而独立的个性和
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择偶观。
在《子衿(郑风)》一诗中,一位焦急等待、心烦意乱、反复徘徊于城楼
上的青年女子,不仅流露出自己心中积存的怨恨,而且诉说了久不见情人的难
耐情绪。
她把自己的情郎比作“青青子衿(古代士子的衣领)”和“青青子佩(古代士子身上饰有玉石的绶带)”,责怪他久违音讯、有约不来,独留自己
在城楼上茕茕孑立、翘首以待、无绪踟蹰(“挑兮达兮”)。
诗曰: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yí)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这首诗歌的第一、二两章,通过女子的内心独白,把自己对情郎的爱恋和
抱怨结合起来,运用心理描写,成功地刻画了她既矜持又渴盼的复杂心理。
末
章连用三个“兮”字,很好地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时序更迭,物换星移,秋来夏往,朔风渐至。
面对着“秋风起兮白云飞,
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的萧瑟季节,青年女子联想到自己的孤独身世,深感韶华
易逝,红颜已老;空闺寂寞,无人相伴。
独立寒秋之时,望着风中飘零的黄叶,她发出了真诚的情感呼唤。
在《萚兮(郑风)》一诗里,她以落叶(“萚”)
起兴,邀请青年男子(“叔兮伯兮”)一起唱歌(“倡”),以表达自己深藏
已久的爱恋情结。
她直言相告:“哥哥呀,我的情哥哥,你唱吧,小妹妹我和
着你(“予和女”,“予要女”)!”诗曰:
萚兮萚兮,风其吹女(rǔ)。
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萚兮萚兮,风其漂女。
叔兮伯兮,倡,予要女!
这种因相思而促发的忧思和苦闷,一直困扰着少女的心怀,以至于日不能
餐,夜不成寐,幽思难遣,身心憔悴。
由此可见,为情所困,为爱所累,由来
已久矣,也不知道世间到底还有多少人正日夜经受着爱情的困扰和煎熬。
在
《狡童(郑风)》一诗里,她不断地埋怨那个调皮的小伙子(“狡童”)不与
自己说话,不和自己一起吃饭,正是因为他的缘故(“维子之故”),使得姑
娘茶饭不思(“不能餐兮”),竟夕难眠(“不能息兮”)。
可以想见,这种
抑郁和折磨该是何其痛苦啊。
诗曰: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对于一些爱在心头却羞于启齿的女子来说,思春之苦别是一番滋味。
“似
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相思难耐,消磨难忍,衷情难诉,怨恨难消。
自己以身相许的男子不置可否、游移不定、畏首畏脚、束手无策,恍若不
解风情一般。
她的内心爱恨交织,无可名状。
去留无凭之际,望着碧波荡漾、
缓缓东流的溱水和洧水,默默地抒发了自己的心声,其中含有几分亲昵,几分
怨忿,几分责怪,还有几分讥诮。
这就是《褰裳(郑风)》给我们所描绘的情景。
她说:“倘若真心爱我,你就手提裙裳,毫无畏惧地涉过溱水与我相会,
让我依在你胸前诉说衷肠。
假如你不喜欢我,难道就没有别人思恋我吗?你呀,你真是个榆木脑袋傻家伙!”诗曰: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
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西周时期,由于不少青年男子被王室或各地官府征调,充作劳役和兵役,
加之连年征战,御敌戍边,大兴土木,故而伤残病死者颇多,导致贫民阶层男
女比例一度失调,出现了贫家女子不易嫁人的社会状况。
按照西周奴隶社会的
婚姻制度,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是达到这个年龄限度而未能嫁娶者,
可以草草完婚,不加禁止。
因而,不少已到婚龄的青年女子对自己的终身大事
更是急不可待,忧心如焚。
在《摽有梅(召南)》一诗里,这位姑娘看到枝头
上的黄梅不断落下(“摽”),牵惹出自己的满腹心事,再三悲叹凄惨无奈的
命运之余,也表达出嫁人的迫切愿望。
她在心中急切地祈盼:有心的男子啊,
你大胆地追求我吧,现在就是良辰吉日(“迨其吉兮”),最好今天你就把我
娶走(“迨其今兮”)。
我不要任何聘礼和婚礼,只要你愿意,我这就跟你走(“迨其谓之”)!
少女的望梅兴叹是有缘由的,因为古时候梅子乃媒合之果,暗喻着男婚女嫁。
诗曰:
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墍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huì)之!
尤其是最后一章,用梅子纷纷落地,可以捡到筐里即刻背走(“顷筐墍之”),表达出了岁月无情,红颜不再;情无可寄,身无可托的悲凉心境,同
时也表达出了对这个不合理社会的极度愤慨与失望。
在古代,男女婚姻都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全然不能自主选择、自由婚配,“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理想化结局一般只是停留在美好的愿望上或主观色
彩很浓的戏剧性大团圆上,因此,“男女授受不亲”就是一条社会道德的红线,“发乎情,止乎礼”便被奉为伦理纲常,“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也就成为不可逾越的、泯灭人性的爱情屏障。
因此,男女之间不合
乎礼教的密约幽会和私定终身就会招致父母、兄弟以及周围邻里的非议与责难,造成沉重的精神压抑和思想负担。
在《将仲子(郑风)》一诗中,一位善良多
情而又胆小怕事的少女对眷恋自己的男子(“仲子”)反复央求:希望(“将”)他不要随意攀墙越户、跳入庭院,也不要折断她家的树木。
尽管自
己很怀念他(“仲可怀也”),但又十分畏惧流言的中伤,她一直在极为矛盾
的心理状态中饱受折磨。
诗曰:
将(qiāng)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
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
岂敢爱之,畏我诸兄。
仲可怀也,诸
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
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
仲可怀也,
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姬周时代,男女在政令许可的范围内有一定的性爱自由,这或许是对原始
婚俗的传承,但另一方面,更为普遍的是两性婚配必须征得父母同意,并且需
要提亲说媒,明媒正娶。
然而,古代的女子也不乏具有反叛精神的,她们蔑视
礼制,不惧权威,敢违父母之命,敢于向情非所愿的婚姻制度挑战,敢说敢为,敢爱敢恨,宁死不移其志。
在《柏舟(鄘风)》一诗里,一位忠于爱情的姑娘
在河中泛舟(“泛彼柏舟”),向她心有所仪的那位发髻分垂的少年郎(“髧
彼两髦”)倾诉衷肠:你就是我属意的心上人(“实维我仪”,“实维我特”),我别无他求,非你不嫁,至死不变(“之死矢靡它”,“之死矢靡慝”)!随即,她激情涌动而酣畅淋漓地宣泄了自己的忧愤与抗争:母亲啊,
苍天啊,你们怎么不体谅人啊!诗曰: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é)。
之死矢靡它。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
髧彼两髦,实维我特。
之死矢靡慝(tè)。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诗经》中也有不少类似于“闺怨”的诗歌,主要是向从戎远征、终年漂
泊的夫君诉说心中的思念和牵挂。
夫妻聚少离多,天各一方,不能相互关心照顾,生活与情感的需要难以满足,给留守的妻子带来生活的重荷与精神的抑郁。
她们独处家舍,无依无靠,缺少温暖的慰藉,常常自感孤寂,心生哀怨,甚而
每天都是痛心疾首,无心梳妆。
《伯兮(卫风)》就是这种百无聊赖、身心俱
疲的闺阁生活的很好写照。
诗曰:
伯兮朅(qiè)兮,邦之桀兮。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愿言思伯,使我心痗(mèi)!
把这首诗歌翻译过来就是:
我的夫君何其英武,他是邦国杰出的英雄。
他手执铮亮而锋利的兵器,在
君王驾前担任先锋。
自从夫君提旅东征,我就懒于梳妆发如乱蓬。
不是缺少膏
沐的润泽,谁不晓得女为悦己者容?盼望老天下场雨吧,偏偏是阳光灿烂、云
淡风轻。
他的恩爱实难忘却,我甘心为他思念得敛眉心痛。
到哪里能找到忘忧
的萱草啊?我想在房舍的后面将它栽种。
柔肠百结的我啊,为他染上了无药可
医的心病。
而《君子于役(王风)》则描写了思妇对身在他乡的丈夫的牵念。
诗中的“君子”被征发徭役,长期在外辛苦劳作、风餐露宿、夜以继日、疲于奔命。
“问君归期未有期”,谁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到家乡呢?(“不知何期”)这
种无休无止的沉重劳役,实在无法用日月计算啊!(“不日不月”)夕阳西下,暝色渐阖,她依着柴扉四下观望:远处,牧归的牛羊已经欢叫
着下山了(“牛羊下来”,“牛羊下括”);近处,四处觅食的鸡鸭已经进入
了墙洞做的鸡窝和小木桩钉制的木笼(“鸡栖于埘”,“鸡栖于桀”)。
正是
炊烟升起、飞鸟投林的时候,他什么时间能到家呢?(“曷至哉”,“曷其有佸”)此时此刻,也不知道他是否还在身背肩扛、苦撑苦熬、忍饥挨饿(“苟
无饥渴”)。
这一切,又怎能让人释怀啊!(“如之何勿思”)这首诗歌用平
白如话的语言和朴素真切的情感抒发了对丈夫的相思和惦念,同时也从另一个
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连年的徭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极大痛苦。
诗曰: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
曷其有佸(huó)?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这首思人之诗,尽管充溢着悲伤的情绪,但意境尤为优美,利用对比和烘
托的手法,营造出落日黄昏的典型环境,并把思妇的孤寂难忍和焦灼不安的情
感与之相融,显得形象鲜明而情致动人。
而在《有狐(卫风)》一诗中,居留家乡的妻子因看到淇水之畔独行求偶
的狐狸而引发了盘结于心的浓浓情思。
正是春光明媚的大好时节,艳阳融融,
雨润风柔;草木萌发,生机盎然;飞禽呼伴,走兽求偶。
常言道: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思春若渴的她,更加思念远行未归的丈夫。
看到在石桥上、沙滩上、浅岸上来来回回游动的狐狸,她登时感到十分寂寞与忧伤,更为夫君的衣食住
行而牵肠挂肚,细致地考虑到他的衣裳和衣带,为“无裳”,“无带”,“无服”而忧心忡忡。
诗曰:
有狐绥绥,在彼淇梁。
心之忧矣,之子无裳。
有狐绥绥,在彼淇厉。
心之忧矣,之子无带。
有狐绥绥,在彼淇侧。
心之忧矣,之子无服。
在《诗经》中,有一首悼亡诗——《葛生(唐风)》写得悲戚至绝、哀感
顽艳,表现出夫妻之间终身相伴、相依为命的深厚情感。
这首诗以原野上蔓生
的植物起兴,抒发了新寡之人的悲愁、恋旧、绝望和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凄
惨命运以及死后还要与夫君(“予美”)同穴而葬,以求夫妻长聚不离、恩爱
永远。
诗曰: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把这首诗歌翻译过来就是:
茂盛的葛藤覆盖着荆楚,蔓延的白蔹草茫茫无际。
我的夫君就在这里安息,无人相伴、独处孤寂。
长长的葛藤爬上了荆棘,白蔹草遮盖住他的墓地。
我的夫君就埋葬在这里,举目无亲、黄土覆体。
我让他枕着漂亮的角枕,又给他盖上鲜艳的锦被。
我的夫君魂归九泉之地,撒手人寰、驾鹤西去。
夏日的白昼何其漫长,冬天的寒夜阴冷潮湿。
只能等到百年之后,我才能
与亲人同寝而居。
冰冷的冬夜寒意刺骨,暑天的热浪炙烤我心。
只有熬到永别人世,我才能
与亲人同处一室。
如此切肤的哀恸,如此绝伦的钟情,如此罕有的毅然决然,如此摧肝裂肺
的誓愿,的确令人心酸,令人痛惜,令人钦佩,更令人叹为观止!古之烈女节妇,堪为万世楷模矣!
这首诗歌,可与《上邪》双璧同辉:“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只不过,
《上邪》是花前月下的誓约,情深意浓、如漆似胶之时,这样的誓言人皆可为之,其忠诚与笃守的效果尚需进一步检验。
这首诗歌,可与《菩萨蛮》秋色平分:“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
水面上秤砣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
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只不过,《菩萨蛮》是相拥而卧、两情缠绵之时的盟誓,
或许不等时过境迁、人去楼空,就会有杂质浮到“秤砣”上面,而花落人亡、
斯人已逝之时尚能有这番的赤诚与坚贞,先秦以降,惟《葛生》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