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惠明寺建筑群勘查简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州惠明寺建筑群勘查简报
作者:石长城
来源:《都市家教·上半月》2017年第11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林州惠明寺古建筑群的勘查和分析,介绍了林州惠明寺古建筑群的历史、布局、及单体建筑的形制、现状、价值。
【关键词】林州惠明寺;古建筑
一、历史变迁
惠明寺,位于林州市区北11公里处的河顺镇申村。
申村是古代的“利城”《重修林县志》载:“利城,在县东北二十里,城址已湮”《林县志》“据碑碣记载,惠明寺始建于宋。
金大定十一年(1171年),因高僧惠明葬于此而改建,称惠明寺。
”惠明是北宋政和年间人。
当时的惠明寺,可谓鼎盛之时,建筑规模已非常宏伟。
明、清两代曾多次修葺。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曾多次对惠明寺加以维修和保护。
1979年10月林县革命委员会公布惠明寺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1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又公布其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至1990年由林州文物管理所负责实施,先后落实了保护小组、保护标志、保护范围以及建立档案的“四有”工作。
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单体建筑介绍
惠明寺呈长方形院落,南北长110米,东西宽52米。
现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大佛殿、水陆殿,天王殿东南有恵明寺石塔。
喇嘛石塔坐北朝南,为石构喇嘛塔,高15.85米,由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
下为六角形叠涩基台,台上建双层六角形须弥座构成的基座。
下层上枋雕缠枝牡丹,下枋雕缠枝花卉和覆莲。
束腰的6个面均雕两条行龙;西北面的两条行龙互相追逐,中有火焰宝珠;西南面为二龙戏珠。
束腰各隅雕盘龙柱,柱下施莲花柱础。
上层须弥座的上枋刻缠枝牡丹花卉,花卉之间刻有8个印度中古时期的悉坛文字母。
上、下枭刻仰覆莲瓣。
束腰六面各雕观音菩萨故事图像两幅,都是宣扬观音拯救遇难众生的。
束腰的各隅都雕力士,做承托用力之姿。
两重六角形须弥座上又有一层雕仰覆莲瓣的须弥座,平面为圆形,上承托覆钵式塔身。
塔身为圆形以青石块垒砌。
南面辟门,门左右各雕一执剑力士。
门额上饰有门簪两枚,其上雕二龙戏珠和龙头。
门内为圆形塔心室,原有白玉佛三尊,现已无存。
塔身北面雕一石室,中央辟尖拱形门,内坐一石雕菩萨。
室内西北壁上嵌一块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修佛像题记。
覆钵式塔身之上两层六角形须弥座构成的塔脖子,下层须弥座的下上枋雕忍冬纹。
束腰各面饰有阴线刻人物故事画(现已不清楚),各角均浮雕一力士,分别执剑、杵等器。
上层须弥座为圆形,雕刻仰
覆莲瓣。
塔脖子上承托六角椎体形的十三天,每层檐角翘起,类似屋顶。
第一层六面雕有佛像,每面多为三尊,保存完好。
二层以上六面均凿有拱形龛。
石塔始建年代不详,又未见文字记载,只有从塔的形制和特征来推断。
塔的雕刻技法和内容,受豫北唐代石塔的影响;塔基座用二层须弥座构成,其座上刻莲瓣一周,且雕刻工艺精湛,浮雕生动,神情雄健;塔身比较肥硕,塔脖子面阔较大;具有明代的特征。
以及塔心室内明弘治十七年修佛像题记石碣。
天王殿位于塔西北,居寺院中轴线上南部。
该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架椽,东西长16.4米,南北宽8.2米。
单檐庑殿顶,殿顶为灰色筒板瓦覆盖。
大吻上部残掉,垂兽、走兽已无。
檐下斗拱为一斗二升交麻叶头。
明间平身科二攒,次间二攒,柱头和稍间均无斗拱。
明间翘头刻为龙头状,次间翘头为麻叶头。
平板枋与大额枋断面呈“丁”字形,出头刻海棠线。
殿正门上槛雕菱形门簪四枚,前檐墙正中砖刻楷书“惠明寺”三字。
殿内梁架为七檩抬梁式,梁上使用瓜柱,檩下用枋子而无垫板,檐柱均砌于墙内,柱顶石与地面平。
明间上金檩垫枋上墨书“大清康熙贰拾贰年岁次癸亥三月二十四日寅时重修”。
各梁枋等露明木构件部分皆有彩绘人物故事、卷云、如意等图案。
大佛殿又名中佛殿,当阳殿,俗称转角殿。
位于天王殿后,居寺院中部,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东西长12.88米,南北宽10.96米,建在1.32米高的台基上。
台基用青石块垒砌,东西长13.9米,南北宽,13.6米。
台基前设垂带踏跺八级,后设六级,该殿为单檐歇山式,殿顶施以绿琉璃瓦覆盖,脊部吻兽齐备。
檐下斗拱为重昂五踩斗拱。
明间平身科二攒,次间一攒,柱头科与平身科斗拱式样相同。
大斗有明显的斗䫜,拱的卷杀平缓有棱角,下面呈内宽外窄的斜面,所有耍头皆用足材刻成麻叶头,昂为琴面昂,三才升呈菱形。
角科为鸳鸯交手拱,各科斗拱后尾均有垂莲柱,承于下金檩之下。
平板枋、大额枋形制同天王殿。
台基周围砌一层高32厘米的条石,其上全砌条砖。
殿正门设六抹头隔扇门六扇,门额上有门簪四枚,形制同天王殿。
后面设板门二扇。
殿内梁架为九檩歇山式。
梁、檩、枋皆制作规正,为彻上明造。
梁上用瓜柱,檩下用垫枋,垫枋下均有雀替。
明间脊檩垫枋墨书:“大清康熙五十四年岁已末三月庚辰初四日庚子吉日建。
”前下金檩的垫枋墨书:“大清宣统二年辛寅积谷备材越二岁。
”
水陆殿位于大佛脚殿北,居寺院后部。
面阔五间,进深七架椽,东西长14.98米,南北宽8.18米。
基台东西长16.98米,南北宽8.52来,高0.98米。
门前设垂带踏跺五级。
单檐硬山造,殿顶为灰板瓦覆盖。
吻兽均已无存。
排山沟滴为勾头坐中,山花砌一砖雕麒麟。
前檐用一斗二升斗拱,后檐省略。
明间、次间、稍间平身科均为二攒,柱头科为桃尖梁出头刻成的麻叶头,殿门原为隔扇门,现换为两扇板门。
三、建筑群的价值
惠明寺系一组明、清建筑群,有少部分宋、元瓦饰和构件,有部分明代木构件,瓦饰、彩绘皆系清代所作。
各段建筑雄伟、庄严,结构严谨、整齐,彩绘色彩鲜艳、明快,构图疏密有致,确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比较完整的古建筑群。
其中石塔为我省现存较大的石构喇嘛塔,经历了600余年的风雨侵蚀,经受了明万历十五年、清道光十年、1966年3月、l967年3月、1967年11月五次地震的严峻考验。
而石塔距震中仅70余公里,却安然无恙,保存完好,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该塔在设计、建造方面,又表现了古代匠师们的高超技艺。
它以青石块砌造,却能完好地保存至今,所以又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特别是采石原料、砌筑方法等,很有研究与借鉴之处。
该塔整体造型优美,比例匀称,雕刻精湛,内容丰富,具有明显的艺术价值。
线雕的观音菩萨故事图像和花卉图案,构图协调,线条流畅,纹理清晰。
浮雕的二龙戏珠、佛像、力士等,形象生动逼真,栩栩如生。
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创造才能。
总之,惠明寺作为一处明代建筑群,在我省已为数不多,具有较重要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价值,理所当然地应当受到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珍惜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