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肖邦叙事曲作品的浅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肖邦叙事曲作品的浅释
作者:周兰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0年第02期
[摘要] 波兰作曲家弗雷德列克·肖邦是典型的浪漫主义音乐语言的创造者之一,在音乐语言上进行独创性构思的同时,能不断地挖掘和发挥钢琴乐器的表现潜能。

他把许多音乐体裁提到了新的创作空间,叙事曲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范例。

肖邦赋予了叙事曲更高的思想性和更高的艺术价值,在扩展其曲式结构的基础上,使这个舞曲风格的体裁具有了强烈的民族精神和刚毅豪放的艺术风格。

本文通过对有关肖邦叙事曲的文献的学习及阅读,了解和掌握了该作品在西方音乐史以及世界音乐史上的地位,以及体裁的渊源和特征。

现综合所阅读的文献,并结合自身在钢琴演奏方面的实践和体会,结合了多位诠释肖邦作品的具有代表性人物的著作,较为系统的学习研究了肖邦的叙事曲。

[关键词] 肖邦叙事曲风格创作特征
第一章肖邦钢琴作品创作特征
肖邦是19世纪波兰最杰出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一百多年来,他的钢琴作品始终响彻音乐舞台,时至今日仍被各国钢琴家盛演不衰,以至成为他们的保留曲目。

肖邦的钢琴音乐在世界人类音乐文化艺术史中占有不朽的地位,其创新的音乐形式和与古典音乐的综合,使他的钢琴叙事曲成为当时和乃至今天在器乐独奏作品中的经典之作,肖邦作品的叙事性特征充分表现出了肖邦对于表现音乐形象的准确把握和对于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完美体现。

从而使得他的音乐在建立在古典主义风格的基础上的同时,成为了浪漫主义音乐进行革新与综合的优秀典范。

叙事曲(ballad)是在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下,作为一种新型的体裁出现在音乐艺术领域的。

最初,叙事曲源于中世纪的定型诗,此后,叙事曲从17世纪慢慢衰落。

19世纪初,声乐叙事曲开始普遍流行(此时的代表作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创作的《魔王》),而肖邦是第一个把叙事曲运用到器乐中来的作曲家,这种器乐性的叙事曲是一种抒情浪漫性格的曲子,从史诗性戏曲性的曲调上来说,肖邦的叙事曲与舒伯特的以及其他声乐叙事曲相近,但肖邦的叙事曲是大型乐曲,其音乐形象具有广阔的交响性发展,结构复杂。

肖邦在创作叙事曲的年代是1837-1842年间,正是肖邦充满活力的青年时代(即21-31岁期间),也正值波兰资产阶级民主运动高潮时期,波兰人民反对奴役、争取自由独立的民族斗争,培育了肖邦深深的民族情感和真挚的爱国热忱,所以在他的几首叙事曲创作当中,祖国和祖国人民成为其创作中的主要主题。

肖邦的叙事曲,据他自己说是根据波兰爱国诗人密茨凯维支的诗而创作的。

这一套叙事曲共四首。

第二章肖邦叙事曲浅释
第一叙事曲
第一叙事曲(g小调,作品23)创作于1831年6月维也纳,1835年献给史托克豪森男爵。

这首叙事曲是根据密茨凯维支的长诗康拉德?瓦连罗德所给的印象写的。

这首曲子写于华沙起义失败之后不久(1834年前)。

这里渗透着肖邦个人对华沙起义失败这一悲壮事件的感情体验,音乐中充满悲愤之情和激烈的悲剧性冲突。

g小调第一叙事曲由3段曲式结构组成,主要采用奏鸣曲的结构。

利用这种结构的主副部的对比,来体现音乐矛盾冲突的戏剧性。

其中有一个很容易分辨出来的中段,这中段从94小节起,具有展开部的特点,根据奏鸣曲快板乐章的原则,包含的两个主要主题,并在叙事曲的各段都有完整的展现,在再现部只是次序颠倒了而已。

中段和再现部主题重复的特点是强化其表现的变奏展开。

叙事曲由极其动人的引子开始,以扩展了的炫技性尾声结束。

在呈示部里表现出两个主要主题的细微冲突是一个诠释问题。

因为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别。

第一主题的速度为(moderato),第二主题是主观的,较前慢些(meno mosso);在调性上,一个是g 小调,一个是降E大调。

除此之外,两个主题的不同主要在织体上。

虽然两者均为主调音乐,但第一主题的弹奏要求是多层结构。

一部分演奏要色彩明亮,另一部分则相反,要有安静一些的伴奏和弦。

这是技术上不同的两个功能造成的效果。

在再现部里,叙事曲的两个基本点主题都在自己原来的调性中出现,但如前面所指出的,次序颠倒了。

力度为很强的第二主题保持着自己的二部结构,其内容在表达上得到了加深。

在再现部演奏这一主题时,要求大大积聚智力(虽然其准备已在连接部充满了很高的感情热度)。

这种谨慎的潜力和特殊的和谐华丽,是通过宽阔的推进、右手的和弦乐句来丰富声音的,并通过充满光彩的、大胆的和很有效的演奏几组五连音得以表现的。

开始类似大提琴庄重的齐奏,第一主题是热情,最高潮处右手成为繁华的琶音。

第二主题是左手广域的分散和弦伴奏,也处理得非常雄大,舒曼与肖邦自己都认为这四首中,这一首是最好的。

第二叙事曲
第二叙事曲 (F大调,38作品)。

这部F大调的叙事曲是肖邦叙事曲当中最短的一首作品。

作于1836年,献给舒曼。

这首曲子得自密茨凯维支的斯维切济湖的姑娘。

它以牧歌风格开始,然后急板如暴风雨,第一主题复活时,明朗已变为忧郁,然后暴风雨又来,在悲伤与寂静的气氛中结束。

其第一主题的草稿在1836年就产生了,最后出版时已是1840年。

这首曲子的第一主题以低音声部伴随高音声部的歌唱性旋律展开,在运动较大的段落更加强调低音声部。

和弦中的内声部在声部力度上从属于主导高音声部,要求把所有运动活跃的哪怕最简短的段落都加以强调,无疑要警惕更静态的次中音声部的进入。

数量不多的力度标记要引起对句法的特别关注,由此对形象和表达清晰程度产生的后果,也应给予特别关注。

音色在这
个主题的阐释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强调上方音或下方音,使和弦增亮或变暗的方法,在这里可以替代细腻的力度差别。

叙事曲的第二主题中,没有任何准备而突然引入完全不同的技术和表现手段,给演奏者构成了基本的困难,既是指法的,又是心理的困难。

如火如荼的急板的出现,对钢琴家的绝对控制能力是一个检验。

在很强的声音雪崩中,可以发现左右手技术功用的不同,左手八分音符的旋律线条的独立性,可以被认作右手的对位。

这样一来,带来的演奏后果就是:出现了比右手更饱满的八分音符的声音质量,甚至有时对右手拥有力度优势,高潮时声音更亮些,但很轻盈。

第三叙事曲
第三叙事曲(降A大调,47作品)。

作于1840-1841年,献给波琳?德诺亚尤小姐。

这首在内容上可能与海涅的《罗列莱》有联系,开始以半音量奏出八小节第一主题发展成华丽跳跃的乐段,第二主题多少有点淘气嬉游的色彩。

此曲比其他三首都轻快、华丽,洋溢着贵族情趣。

肖邦所有叙事曲中最受欢迎的降A大调叙事曲产生于1840—1841年间,出版于1841年。

降A大调叙事曲没有引子。

然而第一主题头8小节听起来就像传统格式中的故事开场白。

这首曲子的第一主题的力度高潮是以在第25小节中重复八度的节奏性动机开始的,它像一个信号,在第27小节更响亮地重复了一次。

整个这一高潮段的走向值得注意:不太响的开头,简短的渐强段,在29小节中已出现的渐弱标记,四小节的力度下降和结尾段,不大的渐强。

我们也应注意这个高潮不参与作品主要高潮的进程。

第一主题的结尾段先引用了叙事曲的头四小节。

产生于一系列低音八度的开场白,应该作为作品的第二次开始来阐释。

只是它的进一步延续才带来织体变化和有趣的展开。

此叙事曲的第二主题,像第一主题一样,音量适中,第一段充满优雅,由于右手的叹息和左手的叹息性连线以及八分音符的休止而构入灵魂,它温和地晃动着,在其下面的进行中受到显著的转化。

第二段,调性上是最稳定的,失去了轻盈的特征,捉摸不定的现实的特征。

它的开头两段如歌的旋律的发音不容置疑,尽管作曲家没有标出。

在很强的高潮段的和弦中也应该避免使用较尖厉的声音。

低音八度的深沉发音以及在和弦同音进行中对左手一视同仁是恰当的,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明显地强调高潮点。

这首肖邦的第三叙事曲是肖邦所有叙事曲中最沙龙气、最上流社会化、最高贵、最被白手套触摸过、最沾满香水味的一首,但这不妨碍它同时还是整个钢琴文献中最光辉的作品之一。

第四叙事曲
第四叙事曲(f小调,52作品)。

关于这首曲子的标题性构思没有任何材料。

开头是悲伤的圆舞曲上下行带来的魅力,第二主题带圣咏歌唱的气氛,是一首很抒情的曲子。

f小调叙事曲创作于1842年,一年以后出版,无疑是所谓后期肖邦的典型作品,并且是肖邦所有叙事曲当中最美、最富诗意、和声最考究的一首。

除了有许多内容上的变化外,这个时期另一个突出特点是织体的复调化。

这个特点是肖邦后期创作的标志性的特点。

f小调叙事曲第一主题是抒情的,充满忧伤的情绪,从第23小节起经过变奏展开,这个主题首先应该从渐弱和增强的力度以及速度上来看待它。

作曲家所作的音量适中的提示以及这迷人的、但神经质地转动着的旋律的特殊气氛,使之面临着单调的威胁,只有巧妙地运用力度手段和自由速度才能避免这种危险。

在第二主题变奏的双层次的织体中,我们在右手和弦里能认出由左手自主的旋律线条伴随着的熟悉的旋律线条,应该在发音上强调一下左手结束第169—171小节和第177—179小节的八分音符,办法就是也给它一个单独的踏板。

变奏的第二段落在力度上发展了,它获得了戏剧性的特征。

在它感情的晃动中,越来越不像原来平静的脉动。

这里更大胆地运用自由速度定能加强虚实的影响力。

尾声的力度也要求认真分析,那尾声依旧波动着,并带有作曲家已经明显标出的高潮点,很高的感情紧张度决定性地影响着整个尾声的演奏。

正因此,这尾声才像序曲一样,能与这一体裁的乐曲的常规成功地呼应、挂钩。

第三章四首叙事曲与众不同的艺术特征
肖邦在创作这四首叙事曲时(除第一首外)是他创作的最旺盛时期,在艺术上他已达到了最后的成熟。

其一,肖邦的叙事曲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利用了古典奏鸣曲的整体结构,只是将这一套曲形式中的各个部分压缩成为一个独立的完整作品。

因此从结构的形态上来看,肖邦钢琴叙事曲中原来传统奏鸣曲的各部分结构布局较为集中,但是从比质上来看又似乎表现为各自具有相对独立性。

例如在《F大调叙事曲》(0p38)中,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的旋律从各方面来看都是独立分开的,同时,又都具有强烈的对比而又展开的音乐性格,这样使人感觉到作品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的音乐形象似乎都是相对独立的。

其二,在一首作品中混合使用多种曲式结构因素,也就是在一首叙事曲当中集中运用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和其它曲式等音乐结构,从而形成丰富多彩、自由复杂的叙事曲风格,其中所不同的是各种曲式结构的运用均相应地根据音乐作品的内容需要而确定。

例如在《g小调叙事曲》(0p23)中,再现部中的再现主题并没有像原来传统曲式中的要求那样来再现呈示部中的主部主题,而是在自身的音乐性格中形成变化再现,使之与呈示部和展开部之间具有一种既变奏又回旋的关系。

同样,在这首作品的多处连接部与尾声当中,作曲家又舍弃了在原来的曲式结构中惯有的将主题因素逐渐引申的做法,而是在这些地方建立起一些全新的音乐材料,并使之具有独立音乐形象的意义和适当的对比性。

可以说,这些作品的结构特征表明肖邦钢琴叙事曲充分结合了各种音乐结构形式并使之与传统奏鸣曲体裁相统一,从而使得他的音乐在建立在古典主义风格的基础上的同时,成为了浪漫主义音乐进行革新与综合的优秀典范。

其三,在肖邦的四首钢琴叙事曲中,《F大调叙事曲》(0P38)是肖邦钢琴叙事曲中最具代表性的标题性作品之一。

在这首作品中,作曲家一开始先刻画了一个牧歌式的音乐段落,和谐的音响似乎在向我们诉说古代立陶宛的悠久民族历史。

但是在随后的音乐中瞬间再现了当时异族的侵略,惊慌不安的急速快板与不协和的音响破坏了先前的音乐情调与气氛,经过殊死的战斗和向上帝的祈祷,城池最终被洪水所淹没变成斯维台茨湖。

而当牧歌式的音乐再次以犹豫不安的情绪出现之后,则表现出在经过许多年代之后,立陶宛民族的后裔们在湖水边寻找着当年传说中的遗迹,而神话中的仙人浮出水面向他们讲述着这个遥远的古代传说,音乐中充满了人们对于死亡的恐俱和对于命运的迷茫。

肖邦的这首作品的叙事性特征充分表现出了肖邦对于表现音乐形象的准确把握和对于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完美体现,这是作曲家在钢琴音乐的创作中对叙事曲这一形式进行运用的一部典型作品。

从而肖邦钢琴叙事曲完整地体现出了他在此类作品的创作中所具有的深刻思想内涵。

因此,在肖邦的叙事曲作品中,他创造性地结合浪漫主义创作原则,发掘出许多具有创新意义的钢琴音乐表现手法。

前面提到的肖邦在同一首叙事曲作品中分别使用众多的音乐结构形式,说明肖邦钢琴叙事曲所具有的复杂技巧性和丰富表现性等特征。

这些特征已完全表明肖邦的叙事曲创作对于当时钢琴艺术在表现力方面所做出的极大贡献。

肖邦的钢琴音乐是今天人类音乐文化艺术史中的不朽瑰宝,其音乐形式上的综合与创新,使他的这四首钢琴叙事曲成为当时和今天在器乐独奏作品中的经典之作,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而肖邦的“钢琴诗人”的皇冠也正是闪现着他在这四首钢琴叙事曲创作成就上的光芒。

是世界少有的将自己的全部才华、情感和思想献给钢琴艺术的音乐家。

他以异乎寻常的个性和创造力,开创了钢琴创作的新风格、新学派,以其卓越的才华为钢琴艺术宝库增添了许多至今仍放射出夺目光彩的珍品。

参考文献
[1] 童道锦孙明珠编选.《外国钢琴作品的分析与演奏》[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6
[2] 张洪岛.欧洲音乐[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3] 索洛甫磋夫.肖邦的创作[M].北京音乐出版社,1960.
[4] 雷吉娜?斯门江卡.如何演奏肖邦[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1
[5] 廖乃雄.肖邦[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