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基础夯实练(4)(含解析)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 年高考生物(人教)一轮基础夯实练(4)
李仕才
一、选择题
1、[2018 ·山西孝义模拟] 有一瓶酵母菌和葡萄糖的混淆液,当通入不一样浓度的氧气时,瓶内产生的C2H5OH和 CO2的量如表所示。
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氧气浓度a b c d
产生 CO2的量 (mol)912.52130
产生 C2H5OH的量 (mol)9 6.530
① a 氧气浓度靠近0;d浓度时只进行有氧呼吸
② b 浓度时,经无氧呼吸产生的CO2为 6.5 mol
③ c 浓度时,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丙酮酸分子之比为3∶1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产生等量CO2时的氧气浓度介于 c 和 d 之间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答案: A分析:①由表中信息可知, a 氧气浓度条件下,酵母菌产生的二氧化碳与酒精的
量相等,此时 a 靠近于0,d 氧气浓度条件下无酒精产生,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①正确;
②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与酒精的量相等,b浓度时,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的量是 6.5 mol ,所以无氧呼吸产生的CO2为 6.5 mol,②正确;③ c 浓度时,酵母菌产生的酒精是 3 mol,因此无氧呼吸耗费的葡萄糖是 1.5 mol,则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为18 mol ,有氧呼吸耗费
的葡萄糖为 3 mol ,在呼吸作用第一阶段中, 1 mol 葡萄糖产生 2 mol 丙酮酸,所以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丙酮酸分子之比为 (3 ×2) ∶(1.5 ×2) =2∶1,③错误;④有氧呼
吸与无氧呼吸产生等量 CO2时,产生的 CO2总量与酒精量之比为 2∶1,所以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
产生等量 CO2时,氧气的浓度介于b和c之间,④错误。
2、(2017 ·湖南长郡中学等四校联考) 互花米草是一种沿海滩涂草本盐沼植物,对水淹的生
态环境有很强适应能力。
如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互花米草体内自由水与联合水的比
值、 K+汲取速率与潮汐水淹时间的关系。
以下表达中正确的选项是()
A.在进行水淹办理时实验用水应为自来水
B.互花米草在水淹时间为 3 h/d 的环境下,抗逆性最强
C.水淹时间为24 h/d的互花米草长势最差的主要原由是光照不足
分析为保证实验结果的靠谱性,该实验应采用取自互花米草采样地址的海水, A 错误;在水淹时间为24 h/d时,植物因缺氧而长时间进行无氧呼吸,致使供能不足和酒精迫害, C 错误;随水淹时间延伸, K+汲取速率渐渐降落,主要与植物水淹后无氧呼吸供能不足有关,D
错误。
答案 B
3、以下有关酶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 酶分子是在基因的指导下、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B. 一种酶催化化学反响的种类与其空间构造有关
C.经高温办理的酶,加入双缩脲试剂后不会出现紫色
D.酶与无机催化剂都经过提升化学反响的活化能来起催化作用
分析很少量酶为RNA,其合成场所是细胞核, A 错误;蛋白质经高温办理后,仅是空间结
构遭损坏,并无损坏肽键,遇双缩脲试剂仍呈紫色, C 错误;酶与无机催化剂都经过“降低” ( 而不是“提升”) 反响分子活化能起催化作用, D 错误。
答案 B
4、研究表示β-AP(β 淀粉样蛋白)堆积是Alzheimer型老年痴呆的主要病理特点。
β -AP 是由前体蛋白APP(一种含 695 个氨基酸的跨膜蛋白) 在病理状态下异样加工而成。
APP形成β- AP的过程如下图。
据此剖析不正确的选项是()
A. 经过水解形成的β -AP分子中含有38 个肽键
B. 图中的β -分泌酶可能是突变基因表达的产物
C.β - AP分子的作用成效可能是惹起神经细胞变性死亡
D.促进β-分泌酶基因表达是治疗老年痴呆的有效手段
分析图示信息表示,β -分泌酶可促进β -AP分子的形成,从而产生β-AP寡聚合物,后者堆积会加重老年痴呆,故促进β -分泌酶基因表达不单不可以治疗老年痴呆,反而会加重老年痴呆。
答案 D
5、[2018 ·陕西师大附中二模] 将纯合的野鼠色小鼠与棕色小鼠杂交,F1所有表现为野
鼠色。
F1个体间互相交配,F2表现型及比率为野鼠色∶黄色∶黑色∶棕色=9∶3∶3∶1。
若
M、 N 为控制有关代谢门路的显性基因,据此推断最合理的代谢门路是()
A. B.
C. D.
答案: A分析:纯合的野鼠色小鼠与棕色小鼠杂交,F1所有表现为野鼠色。
F1个体间互相交配, F2表现型及比率为野鼠色∶黄色∶黑色∶棕色= 9∶3∶3∶1,可知野鼠色是双显性基因控
制的,棕色是隐性基因控制的,黄色、黑色分别是由单显基因控制的,所以推断最合理的代谢门
路如 A 所示。
6、如图是二倍体生物体内某细胞图,对于此图的描绘,不正确的选项是()
A.此图可表示次级卵母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
B. 在此细胞形成过程中曾出现过 2 个四分体
C.该细胞中有 4 条染色单体
D.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最多为 4
分析图中细胞含有 2 条染色体,且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的大小不一样,为非同源染色体,所以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能够表示次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
极体, A 正确;该细胞中有 2 条染色体,其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可出现 2 个四分体, B 正确;该细胞中有 2 条染色体, 4 条染色单体, C 正确;该细胞的体细胞含有 4 条染色体,其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最多为8条, D错误。
答案 D
7、经过对某生物体内的核酸成分的化学剖析得悉,该生物体内的核酸中,嘌呤占58%,嘧啶占 42%,由此能够判断()
A. 今生物体内的核酸必定是DNA
B. 该生物必定不含DNA而只含 RNA
C.若今生物只含DNA,则必定是单链的
D.若今生物含DNA,则必定是双链的
分析因该生物核酸中嘌呤数和嘧啶数不等,故可能是只含有RNA,或同时含有DNA和 RNA,或只含单链DNA。
答案 C
8、研究人员将抗虫基因导入棉花细胞培养转基因抗虫棉。
如图表示两个抗虫基因在染色体
上随机整合的三种状况,以下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 不考虑交错交换和突变)()
A.有丝分裂后期含四个抗虫基因的有甲、乙、丙
B.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可能含四个抗虫基因的有甲、丙
C.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四个抗虫基因的有甲、乙、丙
D.配子中可能含两个抗虫基因的有乙、丙
分析DNA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所以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
第一次分裂后期甲、乙和丙都含有四个抗虫基因,A、C 正确;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
源染色体分别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甲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两个抗虫基因,而乙和丙可能含四个抗虫基因, B 错误;甲产生的配子中含一个抗虫基因,而乙和丙的配子中可能
含有两个抗虫基因,D正确。
答案 B
9、以下对于染色体变异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染色体数目变异不属于突变
B.三倍体的植物体不育,只好组织培养获取
C.染色体中缺失一个基因,不属于基因突变
D.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都可用光学显微镜察看
答案: C 分析:突变包含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包含染色体构造变异和染色体
数目变异, A 错误;三倍体植株能够由四倍体植株和二倍体植株杂交获取的受精卵发育而
成, B 错误;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替代、增加和缺失惹起的基因构造的改变,缺失
基因不属于基因突变, C 正确;染色体变异能够用显微镜察看,基因突变则不可以, D 错误。
10、以下对于神经调理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A.神经调理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B.神经纤维能够传导电信号
C.神经递质只好由突触前膜开释
D.保持身体均衡的中枢在脑干
分析神经调理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A 项正确;喜悦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 B 项正确;神经递质只好由突触前膜开释,作用于突触后膜,是单向的,C项正确;保持身体平衡的中枢在小脑,D项错误。
答案 D
11、以下有关群落构造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A.竹林中凤尾竹高低有条有理,表现了群落的垂直构造
B.群落的构成和相貌随时间发生规律性变化的现象称为群落的时间构造
C.淡水鱼养殖的混淆放养主要利用了群落的分层现象,与各样鱼的食性有关
D.群落不一样地段的植被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斑块性和镶嵌性
分析竹林中凤尾竹高低有条有理,但只有一个种群,不可以构成群落, A 错误。
答案 A
12、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达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根源只好是无机环境
B.动物的特别行为对同种或异种生物都能够传达信息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达和能量流动都是单向的
D.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达和物质循环都拥有全世界性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来自生物和无机环境,A错误;动物的特别行为能够对同种或
异种生物传达信息,称为行为信息, B 正确;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达常常是双向的, C 错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拥有全世界性,信息传达无全世界性, D 错误。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2017 ·山东潍坊二模) 近几年跟着生态农业的发展,水稻田中养殖河蟹已成为一种有效的增
产、增收模式。
如图是某稻田中养殖河蟹后食品网的主要部分。
请回答以下问题:
(1) 水稻插秧时,每平方米一般控制在80 株左右,这一举措主假如控制好水稻的________,以利于提升水稻产量。
(2)若养殖河蟹后食品网中其余生物的原捕食关系没有改变,则稻田中新增加食品链
________条;河蟹与稻螟、稻飞虱形成了________关系。
稻螟和稻飞虱的蛾虫被蛛网粘住时
挣扎,蛛网的震动频次属于________信息。
(3) 河蟹在稻田中主要吞食稻田杂草幼嫩茎叶和稻杆基底叶,同时捕食稻螟和稻飞虱的虫蛹。
试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剖析稻田养蟹的意义: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种群密度(2)6捕食、竞争物理
(3) 调整了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利的部分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使能量获取最有效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