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研究方法之因素分析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第 1
期
因素分析法不仅是一种研究方法 , 更重要的是一种学科的理论分析框架。
它体现了建构比较教育学理论体系的主要观点 , 反映了如何对教育中各种因素的数量、质量关系进行整合的动力特征 , 提供了一种分析教育的特定认知参照系、认识角度 , 决定着研究方向、设计及对结果的阐释。
一般来说 , 有什么样的理论分析框架 , 就会进行什么样的理论分析观察。
所以 , 因素分析法作为一种研究框架建构并维系着比较教育学科的运转、发展 , 解决现代教育中的各种问题 , 阐释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机制 , 以特有的表现形式反映比较教育发展对现代教育运动的作用 , 是比较教育学科用以表现其价值、功能的根本特征。
一、因素分析法的产生与发展 (一
萨德勒提出因素分析法
萨德勒是比较教育发展“ 因素分析时代” 的先驱 , 也是一位跨“ 全盘借鉴” 和“ 因素分析” 阶段的中介性学者 , 对学科的转型、升级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可以说他是发现单纯移植中的问题而积极倡导因素分析的一位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
他认为 :对比较教育来说 , 重要的是花大力气来考察影响这个国家教育制度发展的诸因素或动力 , 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教育改革的基本动因 , 才能对教育改革做出最有力的反映 , 真正认识教育并推动其发展 ; 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不应当是直接地借用国外教育制度和教育经验 , 而是在研究别国教育的基础上 , 以改善本国教育为目的。
基于以上观点 , 萨德勒提出了他的比较教育方法论 , 为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二
康德尔大力发展因素分析法
康德尔继承和发展了萨德勒提出的因素分析法 , 他认为 :在进行比较教育研究时特别要对影响教育的各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 , 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作用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在其著作《比较教育》中 , 康德尔提出:“ 探究一国民族特性与教育的关系 , 是了解本国教育制度意义的唯一法门。
” 他认为比较教育研究的最根本目的应是“ 发现教育问题 , 探讨问题产生的
原因及其在特定背景中的解决方法 , 以及发展教育的原理或原则” 。
康德尔的方法论受三种目的论支配 :一是报道———描述的目的 , 主要是收集资料 , 分类整理并提供关于各国教育制度的信息 , 是研究的开端 ; 二是历史———功能的目的 , 主要是深入探究产生问题的原因 , 注重找到构成一种教育制度基础的精神和文化的巨大动力 , 从中看到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紧密联系的纽带 , 是比较教育的重要特征 ; 三是借鉴———改善的目的 , 主要是强调通过比较研究 , 借鉴经验 , 改进本国教育制度 , 并培养国际主义精神。
他坚信对各国教育制度间差异的比较和因素分析 , 可以找到一种决定教育发展的内在力量 , 并认为这种力量就是民族性。
所以他主张比较教育要努力去找到“ 民族特性的内涵 , 因为这是教育制度的基础 , 否则比较教育便是无意义的。
”
(三
施奈德、汉斯进一步发展因素分析法
施奈德也提倡因素分析法。
他的特点是提出了教育自身内在的发展规律这一因素 , 这与强调外部影响的英美比较教育学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日本的学者吉田正晴称他的方法为“ 辨证法的因素分
析法” 。
施奈德在 1947年出版的《各国国民教育的动力》中就提出 :教育制度是社会各种因素复合作用的产物 , 比较教育的研究目的就是要阐明各种教育制度之异同 , 剖析决定并影响教育的现实因素 , 尤其是内在因素 , 强调教育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的相互作用 , 注重从统一性与多样性、个人与集体、必然性与自由性以及教育因素与社会实践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等来探讨教育发展的动力。
通过这种内发因素与外发因素的接触和相互作用 , 教育制度就像生物体一样 , 经历着成长、飞跃发展、开花、停滞的过程。
汉斯是继承康德尔的历史比较观与现实比较观的集大成者 , 受萨德勒的影响较深 , 他认为 :比较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找出形成各国教育制度的各种力量和差别的原因 , 即找出支配教育制度发展的基础原理。
他强调对事实的无价值判断 , 要通过因素分析来掌握教
李金潮
韦
娜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比较教育研究方法之因素分析法
[摘要 ]因素分析法的产生 , 使得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由全盘借鉴的阶段转向了分析影响教育各
个因素的阶段 , 由解释“ 是什么” 发展到分析“ 为什么” 的研究。
[关键词 ]因素分析法比较教育发展历史
118
育发展的一般法则 , 在说明各国教育制度时 , 必须对历史的诸因素进行积极的分析。
二、因素分析法的特征及其局限性
(一因素分析法的特征
1. 探究作用教育发展的决定因素。
因素分析法的最大研究特征就是探究作用教育发展的决定因素 , 同时也是衡量有关研究是否可归为该分析法的重要标志。
因素分析法认为 , 比较教育不是简单地罗列某些教育数据和现象 , 而是要对影响教育的各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 , 特别是要找到作用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 注重历史分析和解释而不是具体方法。
因素分析法非常注重对特定主义的历史分析和解释。
康德尔不满足于对现象的描述 , 而非常注重解释 , 努力寻找某一教育事件产生的原因。
汉斯不仅注重解释 , 还注重找到原因和基本因素 , 他不强调统计学 , 而十分注重思想的力量 , 因为“ 因素无法测量而却可以用来解释一切” 。
同时 , 因素分析法强调历史分析的解释作用 , 其目的是要说明以某种决定因素为主构成的多种因素是如何以独特的方式组合起该社会特有的教育制度和产生的教育结
果 , 并把对各国教育体系分析中获得的一般原理的假设进行比较 , 相互检验其适应性 , 推知更有意义的结论。
3. 注重分析传统对教育的作用。
因素分析法非常注重传统对教育的作用问题 , 把民族性作为教育发展的决定因素。
汉斯继承了康德尔的民族特性的观点 , 又从施奈德研究中得到启发 , 把比较教育的基本步骤阐述为:“ 从历史背景、民族性和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制度的密切联系的角度来分析研究每个国家的教育制度 , 收集不同国家现有教育制度的资料。
” 民族性的核心就是民族传统的力量 , 即“ 某一民族所独具的、普遍的、在几代人的继承中或多或少持续地表现出来 , 在思想、情感和行为方面倾向的总和” 。
因此 , 只有从哲学传统
上分析 , 才能找到教育制度形成的根源。
4. 注重分析文化区域的作用。
所有持因素分析法的比较教育学家都非常注重文化对教育发展的作用 , 强调文化与教育的互动性 , 其中最突出的是莫尔曼在《比较教育制度》 (1963年中对文化区域的研究。
他指出 , 教育根植于文化之中 :每一种教育制度是在其固有的文化区域中以一种很复杂的方式构造成的 , 必须同时使用文化和主题调查这两种方法才能进行研究。
(二因素分析法的局限性
因素分析法 20世纪 60年代前在比较教育学界中占主要地位 , 是比较教育学的主要分析框架 , 但到 70年代后逐渐显露出它的局限性。
第一 , 运用因素分析研究教育仅仅属于知性认识水平 , 缺乏辨证的理性认识 , 不能概括出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 ; 从整体上把握教育 , 更不能对将来的教育发展做出科学的决定并提出富有预见性的见解。
第二 , 因素分析的研究是极其宏观的研究。
因素分析法通过对形成各国教育制度性质的各种因素进行
分析 , 从而说明“ 为什么是那样” 的理由 , 但因素本
身是及其复杂而庞大的问题 , 即使想说明这些因素是
如何影响各国教育 , 也只宏观性质的研究。
同时要把
各种因素和教育的关系密切地结合起来并作实际证明 ,
也是很困难的。
三、因素分析法对比较教育学发展的意义
1. 在比较教育研究中 , 因素分析法提出并形成了
以因素分析法为特征的学科理论分析框架 , 使得比较教育研究从第一阶段的朦胧的整体把握教育现象转变到了对部分教育现象进行深刻的研究 , 具体分析、研究教育整体的各个作用因素 , 使之更准确地了解各国教育的异同 , 以便能借鉴某些符合本国需要的东西。
2. 运用因素分析法进行比较教育研究 , 使得比较
教育学科在学科认识上有新的发展。
因素分析法的形成 , 使得比较教育研究从感性直观的整体把握教育现象进入到对教育现象进行部分的深刻的分析 , 把全盘借鉴阶段作为目的的观察描述转变为研究的基础 , 成为因素分析法研究的第一层次 , 开始深入教育的内部来探究国家教育发展的动因。
在了解教育“ 是什么”的同时 , 又探究其“ 为什么” , 分析决定教育的因素。
在了解各国教育的发展动力及民族特性的基础上 , 进行比较研究 , 吸收其他国家教育发展经验中对本国有用的经验。
3. 因素分析法的运用推进了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的
科学化进程。
因素分析使比较教育研究开始深入各国教育的内部 , 力图对各种作用于教育的因素进行详尽
地研究、比较 , 对各种教育行为进行定性分析、归纳 , 论证教育发展 , 抽象概括教育特征。
所以 , 这个时期
比较教育研究出现了三个趋向 :一是力图建立规范化的比较研究方法 , 使之形成从收集资料到探究作用因素再到分析动因、做出评价 , 进而与本国教育比较并抽取经验的过程 ; 二是形成不同的分析范型 , 呈现多
种方法论相互作用并存的发展趋向 ; 三是随着教育发展 , 比较教育研究的因素分析法再发展 , 从萨德勒到
康德尔 , 到施奈德以及汉斯等理论 , 呈现出一个比一
个更复杂严密、更加重视文化因素、更强调因素的多样性的趋向。
参考文献 :
[1]王承绪 . 比较教育学史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
[2]顾明远 , 薛理银 . 比较教育导论——
—教育与国家发展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
[3][日 ]冲原丰 . 比较教育学 [M]. 吉林 :吉林出版社 .
[4]冯增俊 . 比较教育学 [M]. 江苏 :江苏出版社 .
(责任编辑 :蒋玉梅
比较教育研究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