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北京化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北京化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参考答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微塑料入侵
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这一概念是2004年由英国的科研人员首次提出来的。

微塑料有片状、线状或块状等很多形态,由于体积小,肉眼常难以辨别。

微塑料多见于各种海洋生物,主要存在于鱼类的组织器官中。

2015年,联合国海洋环境保护科学问题联合专家组认为,海洋中微塑料与大型塑料垃圾对海洋生物的危害程度相同。

2018年1月,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的科考队员在南极鲍威尔海盆中,发现小于0.3毫米的微塑料,说明微塑料的污染已遍布全球各个角落。

依据微塑料来源,可分为原生和次生微塑料。

原生微塑料是指在制造出来时体积就很小的塑料片或者粒,如牙膏、磨砂洗面奶等日用品中的柔珠,这些微小的塑胶颗粒,被众多洗护产品用来增加液体密度、去除角质,同时也让产品变得新鲜好看。

而次生的微塑料是指那些暴露在外界的塑料垃圾,在光照、风力和洋流的共同作用下分解而成的塑料碎片。

塑料耐用、成本低、可塑性高,已经广泛使用在工业及日常用品中,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但同时,普通的塑料无法生物降解,只会碎裂成更小的塑料碎片,这些都是微塑料的来源。

有关资料显示,海洋中大约有80%的塑料碎片来自陆地的污染,还有20%来自船舶的活动。

据估计,目前全球有超过5亿件,至少25万吨的塑料浮在海洋中。

微塑料是如何进入人体内的,目前还不十分清楚。

按照常理,应该是经口进入人体的,我们食用的海产品、饮用的瓶装水等,可能是人体内微塑料颗粒的主要来源。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在牡蛎、贻贝和鱼类等食物中,甚至饮用水、海盐、蜂蜜中都发现了微塑料。

如此严重的微塑料污染,引起了人们的担忧。

大量微塑料会对健康产生什么影响?应该说,这是一个全世界都关心的问题,许多机构和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2017年的调查认为,人体摄入的微塑料90%以上不会被人体吸收,微塑料可能不会对人类造成危害。

但也有研究认为,人类摄入的微塑料,【A】大部分随粪便排出,【B】仍会有少量存留在体内,长期蓄积下来,【C】可能造成危害。

这是因为塑料本身和塑料吸附的成分,都可能影响人们的健康,如微塑料表面可以吸附许多细菌和真菌,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微塑料这个载体,将病原微生物带入人体。

有研究表明,直径小于20微米的塑料颗粒可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这些细小的颗粒,对人类可能是有
害的。

目前,每个成人每年通过呼吸、饮水、食用海产品所摄取的微塑料可高达32000个。

尽管微塑料对于人类的影响还没有定论,但潜在的危险是存在的,从源头减少微塑料势在必行。

(取材于纪光伟的同名文章)
1. 在文中三处,依次填写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 因为但是就
B. 因为所以还
C. 尽管所以还
D. 尽管但就
2. 下列有关“微塑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微塑料体积微小,肉眼难辨,且发现较晚,因此并没有引起人们关注。

B. 2018年南极地区发现微塑料,说明微塑料的污染已遍布全球各个角落。

C. 微塑料广泛地存在于工业及日常用品中,对人的生活产生了不利影响。

D. 微塑料经口进入人体,因此防止“病从口入”,即可避免微塑料的危害。

3. 下列对文章行文思路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微塑料的形态——微塑料来源——如何进入人体——对人的危害
B. 整体介绍微塑料——来自何方——如何进入人体——对人是否有害
C. 微塑料的形态——来自何方——微塑料的特点——对人是否有害
D. 整体介绍微塑料——微塑料来源——微塑料的特点——对人的危害
4. 学校将开展“阻止微塑料入侵”主题宣传活动。

作为本活动的宣传员,请你依据本文内容,说明以此为主题开展活动的理由。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孟子提出了“以意逆志”。

但语焉不详,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疑问。

最突出的问题是怎样“以意逆志”?谁的“意”?谁的“志”?
是以作者之意去“逆”(追溯、寻求、揭示)作品之志(思想内容)吗?作者之意很难索解,我们虽然希望“文如其人”,但“文”作为一门“艺”,是一种技艺,“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也并非全无道理。

谁人可知作者之意?还是要靠读者去揣摩。

作者写出了作品,而作者未必对作品中的内容及其意义有全面、深入的认识,这也正是“形象大于观念,生活大于构想”的道理。

是以文本之意去“逆”作者之志(写作的动机、目的及内容和意义)吗?通常,我们把客观而独立存在的“作品世界”称为“文本”。

如果说“作品”突出的是“作者写出来的成品”,那么“文本”则突出它脱离作者的“作品中的生活世界”。

它是自足完满的,如同母亲生了儿子,儿子有自己独立的面貌、性格、生活道路,不是母亲可以掌控的。

以文本去“逆”作者之志,多劳而少功,即使准确把握了作者想要达到的目的和想要表述的意义,
但毕竟不等于对文本意义的揭示。

更何况对作者的追溯也完全凭借读者的认知,不一定就是作者的初衷,也未必会得到作者的首肯。

是以文本文字或故事之意(辞意、内容)去“逆”文本之志(客观意义)吗?以“文本”追溯“文本之志”(重点在文本的意义),是文学批评的首要价值,而这虽然和作者有联系,但意义并不大。

诚如钱钟书所言:“假使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如果我们研究的重点是作家,我们当然要“知人论世”;如果我们研究的重点是文本,文本里的生活世界与读者的生活世界的联系,就是我们研究视野的边界,可以用新时代的“以意逆志”的方法来解决疑问。

我们研究的是文学作品,是文本,“文本所呈现的生活世界和它所蕴含的意义世界”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我们如果把孟子的“以意逆志”作“以文本追溯文本之志”来理解,即以文本所呈现的生活世界来揭示文本的意义世界,可能会更好、更有意义,这也是“以意逆志”的现代意义和价值之所在。

这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以古典文本(作品中的生活世界)“逆”当时社会的文本意义,二是以不同时代的读者的生活经验去“逆”文本在读者所在时代的意义。

第一种要靠考古、考据的资料。

第二种要靠读者对现实世界与文本世界的回环往复的理解、叩问和感悟,来读出我们的理解。

这样,读者或批评家所获得的“文本之志”,既是对原“文本世界”的新发现,也是对我们生活的这个“现实世界”的新认识和新发现,更是对读者或批评家自己的精神世界的开掘和发现。

如果说“文学是人学”,那么,人有多复杂,文学就有多复杂。

而我们要理解孟子的“以意逆志”,不仅要想到它的古典意义,更应读出其现代价值。

(有删改)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形象大于观念,生活大于构想”,作者即使写了作品,也未必能全面深入地认识作品。

B.文本是脱离作者而自足完满的,把握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不等于揭示了文本的意义。

C.若研究的重点是作家,就要“知人论世”,若研究的重点是文本,就没必要了解作者了。

D.文学和人一样复杂,理解“以意逆志”,不但要理解其古典意义,也应理解其现代价值。

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对“以意逆志”提出疑问,然后分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予以分析,最后简要总结。

B.对于“以意逆志”,作者给出了三种理解,对第三种理解论述最为深入,同时也认为其意义最大。

C.文中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以母亲生儿子为喻,论证文本一旦生成就自成自足完满的世界的观点。

D.文中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以钱钟书的话论证以“文本”追溯“文本之志”和作者联系并不大的观点。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以作者之意去“逆”作品之志是难以实现的,因为在古人看来,立身和作文没有联系。

B.从某种意义上说,“文本”是自足完满的,“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有一定道理。

C.以文本追溯文本之志,我们只需要关注文本所呈现的生活世界和它所蕴含的意义世界。

D.以作品中的生活世界寻求当时社会的文本意义,要靠读者对现实世界和文本世界回环往复的理解。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生态文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仍是一个新兴的文学形态。

生态文学作家们努力探索和尝试,让生态文学理念和实践在中国大地扎下根来。

总结当代生态文学创作面貌,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质。

报告文学表现突出,多种文学体裁并进。

早期生态文学多采取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文学形式以报告文学和散文居多。

报告文学如徐刚写沙漠化防治的《穿越风沙线》,岳非丘写长江污染防治的《只有一条长江》等,可谓第一人称表达范例。

散文如苇岸写华北大平原上动物、植物及农事活动的《大地上的事情》等,影响深远。

近年来,小说和儿童文学领域也不乏生态文学佳作,带给我们惊喜。

长篇小说周建新写人与海的《老滩》,儿童文学如黑鹤写动物的《银狐》等,都可圈可点。

全面观照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进展。

近年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成效明显,生态文学作家以自觉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关注和思考生态环境问题,热情讴歌和礼赞生态环境保护者。

陈启文《穿越共和盆地》真实记录与反映新中国治沙成就,李云峰《汾河行思录》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等。

这些作品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多个领域,呼吁人们提高生态环保意识,以更大力度、更多措施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以与时俱进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

生态文学特征是什么?通过研究作家创作活动和作品,不难发现,生态文学一个重要特征是突出作家置身自然的体验和感受,或者说,作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及其体验和感受,这是生态文学的独特之处。

生态文学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无论记人、叙事、状物、抒情,或是回溯历史、描摹心灵,都能从关注自然生态到走入人类内心,关注人类普遍精神生态。

作家们以人文主义情怀,对人类社会生态问题进行理性深刻的剖析与反省,努力探寻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

(选自李青松《生态文学绿意盎然》,2020年4月3日《人民日报》)材料二:
新冠肺炎病毒正在全球肆虐的时候,生态文学的话题似乎有了更多的关注度。

传统的文学,长时间来被人们理解为是人的文学,是以个性的语言故事、人物探析表达人的社会环境存在感受和命运的文学,是围绕着人的价值利害情景展开的语言叙述。

生态文学则是对包含着人类在内的所有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其包含对象和目标显然是远远广泛于传统的文学界地的。

生态文学有新的展开领域与活动
舞台。

因此,生态文学的开启,是一次深刻的文学变革与革命。

自古老的诗歌开始,文学就在以各种方式努力表达着人的社会感受和理想追求。

经过几千年的时间和文学表达过程之后,如今人们渐渐地发现,仅仅依赖传统的文学观念和视野,着眼人类自己感受追求范围内的内容,已经很难解释和说明身边的人与环境、与他物的矛盾困窘关系与迷茫了。

在人类痴迷地实现着自己的文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价值目标,甚至以近似疯狂的力量和速度呈现影响结果的时候,却对自身赖以生存生长的摇篮地球的破坏严重地忽略了,对于与人类一起生长于地球上的各种具有生命的动植物的被毁坏严重忽略了,以至发生了地球生态家园的严重危机。

这个现实而严重的危机,正是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和生态文学现象新生的时代背景,正是生态文学对传统文学以革命与变革的表现提出挑战的根源。

在茫然的地方寻觅,在盘桓的地方发现,在新的方向目标下出发,这就是生态文学勃发生长的机会与能动进取的意义价值。

因此,当我们在这里谈论生态文学的时候,最先要清楚地意识和理解,生态文学同传统的文学有很大区别,更是与传统文学中那种几乎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历史、政治、文化、民族等局限性特点的文学表达有着质地的不同。

生态文学,应当是出于人类的认识感受、在全球视野仔细认真地探求地球生命如何相互依存、共生并长的途径,实现共同长远和谐发展目标的新的未来的文学。

这种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的文学。

只有在这样的视野下,方能够感受到她的魅力和瑰丽的身姿。

(选自李炳银《生态文学:文学的变革与革命》2020年4月2日《文学报》)材料三: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

生态文学可以深入反映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承担起文学反映现实、抚慰人心、启发思考的社会责任。

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首要是中国主题、中国题材、中国成就、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的表现,它可以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

生态属于全人类,生态文学更易具有世界普遍性,是可以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文学样式。

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和中国样本,可以丰富和充实世界生态文学宝库。

同时,生态文学对中国独特的生态保护解决方案、经验、模式的描绘和书写,也能为世界生态文学包括自然文学、动植物文学、环境文学等带去许多有益的启示。

今后,中国生态文学应继续沿袭参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创作出更多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反映绿色中国、美丽中国建设成就,赞美绿水青山,讴歌美好生活的作品。

同时,生态文学也应继续致力于鞭挞那些肆意滥杀野生动物、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选自李朝全《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2020年3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在中国发展时间虽不长,但已经蔚为大观。

B. 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明显不同,它不是关于人的文学,而是对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

C. 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的文学,而不关乎历史、政治等因素。

D. 生态文学作品既要赞美绿水青山,呈现人与自然新的关系,也要鞭挞那些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行。

9.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成效明显,这引发了生态文学作家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B. 生态文学能从关注自然生态到关注人类精神生态,是因为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

C. 中国生态文学只有立足于中国化的表达,才能反应中国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承担起相应责任。

D. 与传统文学相比,生态文学更具有世界普遍性是更容易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文学样式。

10. 材料二是如何逐步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内容具体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仆非敢如此也。

请略陈固陋。

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

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

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

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

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审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已稍陵迟,至于鞭
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节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B. 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C. 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D. 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剖符,朝廷发给功臣及其子孙享受特权、免除罪责的符契,剖为两块,君臣各一。

B. 倡优,多指古代以音乐歌舞或杂技戏谑等娱乐方式,给人带来快乐享受的艺人。

C. 传,本文指“自传”,内容以记述详实史事为主,或以史实基础上加入想象性描述。

D. 五刑是中国古代五种刑罚的统称。

本文中的“五刑”是指墨、劓、刖、宫、大辟。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任安曾经写信给司马迁,情真意切地让他利用中书令职位向皇帝“推贤进士”。

B. 司马迁认为,他的祖先掌管文献历史、天文历法、占卜祭祀,是被人看不起的。

C. 司马迁用猛虎落进笼子或陷阱前后情形的差异,指出威势能够逼迫人做出改变。

D. 司马迁强调,士人要磨砺自己的气节,要敢于抗争,这样刑罚才能不施加于他。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2)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15. 从节选的内容看,司马迁选择苟活下来的原因有哪些?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苏轼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

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

蹋散芳英落酒卮。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

花尽酒阑春到也,离离。

一点微酸已著枝。

16.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词的标题看,这是一首奉和词,奉和的对象是杨元素,内容是写梅花
B.上片末句,芳英散落,不偏不倚,掉在客人的酒杯之中,可爱又可恼。

C.上片由寒雀争看梅花,逗引客来花下,梅花惹人喜爱的美姿不言而喻。

D.末句“一点微酸”是写梅子,诉之味觉,新颖形象,读来意味无穷。

17.词的首二句写景极为高妙,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蜩与学鸠描述自己在林中奋起而飞,遇树而止的样子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行人在蜀道中仰头屏息、抚胸长叹的惊恐情状。

(3)荀子在《劝学》中,用借助舆马而致千里、借助舟楫渡江河的例子,引出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9.下面是某书信草稿片段,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指出并作修改。

××学校的全体老师,你们好:
来信我收到了,了解到你们学校建设发展取得的巨大成绩后,感到大快人心。

数十年来,你们学校在华校长带领下,始终坚持有教无类,致力于教育扶贫,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在华老校长您身上所体现的教书育人的坚定志向、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扶贫济困的责任担当,让人竖大拇指。

希望你们学校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引导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新的征程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值此教师节到来的时候,向大家致以崇高的敬意。

借此机会,也祝全省广大教育工作者、离退休教职工节日快乐!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0.仔细观察下图,用一句话概括该图反映的现象,然后针对此现象拟写一则能够挂在学校走廊里的宣传标语。

现象:____________
宣传标语: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