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公司生产能力核定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核定工作的简要过程
根据安徽省经济委员会皖经煤炭函[2006]374号文《关于开展全省各类生产矿井生产能力核定工作的通知》,按照国投新集公司对各矿生产能力核定工作布署,国投新集二矿高度重视2006年生产能力核定工作,召开专门会议对生产能力核定工作进行安排,成立了以总工程师为组长、采矿、通风、机电、运输、地质、选煤、防突、经营、设计等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煤矿生产能力核定工作小组。

对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安全监管总局、煤矿安监局印发的《煤矿生产能力管理办法》、《煤矿生产能力核定资质管理办法》和《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标准》,本着科学,实事求是,严格标准核定各系统生产能力。

并编制了生产能力核定初核报告书。

受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新集二矿的委托,在安徽省经贸委的统一安排下,煤矿生产能力核定资质单位淮南矿业集团组织具有生产能力核定资质的技术人员对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新集二矿生产能力核定工作进行了复核,参加复核工作的人员对照有关技术规范,在严格技术标准的前提下,通过实地测定,统计分析,科学计算,实事求是地对矿井各主要生产系统能力进行认真核定。

核定人员于06年9月13日到达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新集二矿,现场调查,收集资料,分组分专业对矿井主要的提升,通风设备,供电系统及其他的生产系统进行了现场勘察,对生产能力核定需查验的图纸和资料进行了核对。

并对照《煤矿生产能力核定与管理指南》及有关文件的要求,对需核定的生产系统的必备条件和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要求,需提供的图纸和资料及需注意的事项进行了解释。

并要求对所提供的所有的
图纸和资料进行总体承诺和单项承诺。

9月20日所有的图纸及资料全部到齐后,开始编写各生产系统的核定报告,然后根据《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报告书》编写大纲的要求进行汇总。

第二节核定依据的主要法律、法规、规范和技术标准
一、《煤炭法》
二、《矿产资源法》
三、《安全生产法》
四、《矿山安全法》
五、《煤矿安全规程》
六、《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
七、《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八、《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0215-2005)
九、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煤矿生产能力核定的若干规定的通知(发改运行(2004)2544号文)
十、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煤矿安监局、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煤矿通风能力核定办法(试行)的通知》(安监总煤矿字(2005)42号文)十一、国家发展改革委、安全监管总局、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生产能力管理办法》、《煤矿生产能力核定资质管理办法》和《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标准》的通知(发改运行(2006)819号文)
十二、原煤炭工业部制定的《煤炭工业技术政策》、《煤炭工业计划和
统计常用指标计算办法》;
十三、安徽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皖经煤炭函(2006)年374号《关于开展
全省各类生产矿井生产能力核定工作的通知》
十四、其他的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
十五、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电(2006)287号《关于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全面完成全国煤矿生产能力复核工作的紧急通知》
第三节核定主要系统环节及结果
此次矿井生产能力核定主要从矿井资源储量、提升系统、井下排水系统、供电系统、井下运输系统、采掘工作面能力、通风系统、地面生产系统、压风、防尘、安全监控系统、选煤厂等方面进行了核查,各系统核定结果如下:
一、资源储量核查
截止2005年底,全矿井-1000m水平以上剩余可采储量15673.2万吨。

矿井拟调整的核定生产能力为310万吨,煤矿剩余服务年限36.11年。

二、提升系统能力核定
1、主井提升系统
主井采用立井箕斗提升,钢丝绳罐道,提升容器装备一套17.5t双箕斗,提升设备选用一台JKMD-4×4(Ⅲ)型多绳摩擦轮提升机,配备一台ZKTD285/67-P型直流直联电机,电动机功率2250kW,提升机最大提升速度10.5m/s。

核定结果:主井提升系统核定生产能力为315.2万吨/年。

2、副井提升系统
副井采用立井罐笼提升,槽钢组合罐道,提升容器装备装备一套1.1m3矿车双层四车双罐笼,提升设备选用一台JKMD-3.5×4(Ⅲ)型多绳摩擦轮提升机,配备一台ZKTD215/45-P型直流直联电机,转速52.4r/min,电动机功率
1000kW。

最大提升速度9.6m/s。

核定结果:副井提升系统核定生产能力为549万吨/年。

三、井下排水系统能力核定
矿井采用两级排水,在-550m水平及-650m辅助水平分别设置排水泵房,-550m水平泵房安装5台水泵,型号为PJ200(B)×7,在副井中设排水管路三趟(两用一备),管径为DN250,每趟长650m;-650m辅助水平泵房安装3台D500-57×3排水泵,排水管路两趟,管径为DN300,每趟长450m。

核定结果:排水系统核定生产能力为374.01吨/年。

四、供电系统能力核定
矿井采用两回路35kV专用电源供电,地面35kV主变电所安装2台主变压器,型号为SF9-16000/35 16000kVA 35/6.3kV,一台工作,一台备用。

沿副井井筒敷设下井电缆4路,型号均为MYJV42-6/6kV 3×185mm2煤矿用交联粗钢丝铠装电缆。

核定结果:供电系统核定生产能力为317.96万吨/年。

五、井下运输系统能力核定
井下主运输系统均采用胶带机运输,辅助运输系统采用轨道运输。

核定结果:井下运输系统核定生产能力为559.68万吨/年。

六、采掘工作面能力核定
矿井主要采煤方法采用综采一次采全高和π型钢放顶煤炮采,工作面个数为“两综两炮”。

核定结果:采掘工作面核定生产能力为310.01万吨/年
七、通风系统能力核定
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通风,,副井、主井进风,中央风井回风。

中央
风井装有2台GAF-28-14-1型轴流式风机,一台使用一台备,配套电机型号为TD2500-6/1430,功率为2500kW。

矿井总进风量为18822m3/min,矿井总排风量达20123m3/min,等积孔为6.54m2,负压3720Pa。

核定结果:核定通风系统能力为392万吨/年。

八、地面生产系统能力核定
箕斗卸煤进入受煤仓后,经原煤胶带机送至筛分楼进行分级与排矸,然后根据煤质情况进入选煤厂分级洗选或进仓(储煤场)装车外运。

核定结果:地面生产系统生产能力核定结果为374万吨/年。

九、选煤厂生产能力核定
选煤厂加工方式为分级入洗,洗选工艺为块煤重介,末煤跳汰,跳汰机溢流直接进入煤泥回收系统,不设浮选系统。

重介系统选用一台TESKA斜轮分选机,跳汰系统选用两台BATAC跳汰机,动筛排矸系统选用一台ROMJIG动筛跳汰机,煤泥回收采用旋流器-耙式浓缩机-板式压滤机工艺,实现煤泥充分回收和煤泥水闭路循环。

核定结果:选煤厂生产能力核定结果为391.86万吨/年。

第三节最终确定的煤矿核定生产能力
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新集二矿各主要生产系统的核定生产能力结果见下表:
矿井主要系统生产能力核定表
由上表可知,矿井采掘工作面核定生产能力最小,为310.01万吨/年,按照就近下靠原则,矿井最终确定的核定生产能力为310万吨/年。

矿井服务年限为36.11年。

第二章矿井基本概况
第一节自然属性
一、地理位置、企业性质、隶属关系、地形地貌及交通
矿井位于淮南市凤台县城西12km处,矿井主、副、风三个井筒位于井田中央,矿井地理坐标为:东经116°33′52",北纬32°43′52"。

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为大型国有股份制企业,新集二矿隶属于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井田地处淮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地面标高一般都在+18~+23m,西部和南部略高,东部和北部略低,沿西淝河两岸地面标高多在+19m以下。

矿区铁路专用线与阜淮线相接,向东南到蚌埠141km,向西69km经阜阳至京九线相连,公路有凤毛公路与阜淮公路相接。

矿井濒临西淝河,水运由淮河进入长江。

二、井田位置,边界范围,拐点坐标,井田面积,相邻矿井边界关系
矿井位于淮南市毛集试验区苏板村,西起1勘探线(与新集一矿矿井接壤),东至013勘探线(与八里塘井田毗邻);南自1#煤层与阜凤逆冲断层交面线,北到13-1煤底板-1000m高程的垂直投影线;井田东西走向长6.0km,南北倾向宽 5.0km,井田面积约30km2。

与新集一矿井田属同一构造单元,均位于推覆构造下伏的原地煤系地层。

安徽省国土资源厅以皖国土资矿便函〔2005〕24文将100000012003号采矿许可证边界恢复原皖采证煤字〔1993〕第025号采矿许可证边界,国土资源部以国土资矿划字〔2006〕030号文批准,
新采矿许可证正在办理中。

矿井开采煤层煤层为13-1~1煤层,开采深度由-230m至-1000m。

井田范围拐点坐标见下表。

井田范围拐点坐标:
三、井田地质情况,地层,含煤地层,构造
井田属于淮南煤田,位于淮南复向斜谢桥向斜南翼,颍凤区阜凤推覆构造中段,构造线方向近东西,受自南向北应力作用,形成了以阜凤逆冲断层为主体的上迭式推覆构造。

将外来系的寒武系地层、下元古界片麻岩地层、奥陶及石炭二迭系地层组成的夹片地层覆盖于原地煤系地层之上。

煤田内地层除缺失上奥陶统、中、下石炭统及中、上三叠统和中、下侏罗统外,下元古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基岩均被新生界所覆盖,外来系统推覆体主要由下元古界片麻岩、寒武系灰岩、奥陶及部分石炭二迭系地层组成。

井田内二叠系山西组和上、下石盒子组为主要含煤地层,共分7个含煤段,主要含煤地层是第1~4含煤段,含煤25层,矿井大部及局部可采煤层14层,从上至下分别为:13-1、11-2、11-1、9上、9、8、7-2、7-1、6-1上、6-1、5-2、4-2、1上、1煤层,其中全区可采5层,大部可采3层,局部可采
6层,总厚度35.37m,含煤段含煤系数8.42%。

原地系统由石炭、二叠系及其下伏地层组成,构造线方向与外来系统基本一致,走向近东西,向东部折转为南50°东,倾向北,局部向南倾(如03勘探线南部),中、深部发育有一定数量的断层及宽缓褶曲,总体为一单斜构造。

浅部(南部)地层产状平缓,一般为5~10°,中部10~20°,往深部倾角逐渐增大,一般为25~30°,西北部局部地段达60°。

根据钻探和三维地震补充勘探所获资料,经综合分析研究。

目前共发现落差大于20m的断层9条。

其中正断层7条,逆断层2条,区域性大断层阜凤逆冲断层对全井田的构造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矿井地质构造类型中等。

四、主要可采煤层情况,煤层赋存条件,煤层层数,厚度,资源储量,
煤质,煤种
矿井主要可采煤层共5层,从上往下依次为:13-1煤,平均厚5.35m,全区可采,煤层结构简单,较赋存稳定;11-2煤,平均厚 3.52m,全区可采,煤层结构复杂,赋存稳定;8煤,平均厚3.37m,全区可采,煤层结构简单,赋存稳定; 6-1煤,平均厚 3.17m,全区可采,煤层结构复杂,赋存较稳定,6-1上与6-1煤层的间距为0.70~3.35m,当间距小于0.70m时,合并为6-1煤层,其分叉、合并界线西至02~03勘探线之间,东至09勘探线,南为-500m左右; 1煤,平均厚3.31m,全区可采,煤层结构简单,赋存稳定。

截止2005年底,全矿井-1000m水平以上地质储量48486.6万吨、工业储量25658.7万吨、高级储量10555.7万吨,可采储量15673.2万吨。

其中13-1煤层地质储量8630.3万吨、工业储量3709万吨、高级储量686万吨,可采储量1760.2万吨;11-2煤层地质储量5294.2万吨、工业储量2639万吨、高级储量1655万吨,可采储量2033.6万吨;8煤层地质储量5252.1万吨、工业储量2277.3万吨、高级储量1311.2万吨,可采储量1451.1万吨;6-1
煤层地质储量4819.1万吨、工业储量2665.1万吨、高级储量1890.2万吨,可采储量1662.4万吨;1煤层地质储量7000.2万吨、工业储量5953.2万吨、高级储量2421万吨,可采储量3987.6万吨。

依法认定的地质勘探报告为中国煤田地质总局147勘探队提交的并经省储委以皖储决字(1992)087号文批准的《花家湖井田(一期工程) 精查地质报告》及评审意见书。

(见附件)
于2004~2005年外委资质单位进行矿井地质报告修编和资源储量核实检测,资源储量核实检测时间截止于2005年末,该报告于2006年8月26日在国土资源部储量评审中心通过评审,正等待批文。

上一年度矿井资源储量报表:是经国土资源部门核实备案的《2005年度生产矿井储量动态平衡表》。

(见附件)
煤层煤种属优质1/3焦煤、气煤;低磷、低硫,高发热量、高挥发份,适用于动力用煤,工业上可作良好的配焦和动力用煤。

由于焦油产率高,而更适合于炼焦和气化的综合利用。

五、水文地质条件,开采技术条件
(一)水文地质
本井田煤系地层下伏为太原组,含灰岩12~13层,基底为奥陶系石灰岩。

外来系推覆体寒武系、下元古界以及奥陶系和部分石炭、二叠系夹片地层覆盖于煤系地层之上。

推覆体近东西向展布,其掩盖区域为井田南部和中部。

其上部为第三系和第四系松散层。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为中等偏复杂。

1、地表水体
井田内地表水系发育,西淝河由西往东穿过井田中部排入淮河。

西淝河两侧有大面积积水洼地,位于井田内的花家湖常年积水,丰水季节同西淝河连成一体。

2、含(隔)水层组水文地质条件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1)新生界松散层孔隙潜水~承压水含(隔)水组
厚48.10~203.2m,平均112.38m,由砂层、砂质粘土及粘土层等组成,分为一、二、三含水层组,其中以第二含水层为主,富水性中等~较强。

新生界含水层与煤系地层之间多为外来系统的老地层所隔,一般情况下,对煤层开采无影响。

第一含水组(简称一含)
属第四系全新统,本组厚10.60~26.59m,平均厚20.06m。

近地表处约10m大多为粘性土,往下为粉砂或粘土质砂与粘性土互层,组成复合含水层,属潜水型。

局部具承压性。

其中砂层多不稳定,局部尖灭而均由粘性土组成,与第一隔水层形成一体。

第一隔水层(简称一隔)
属第四系上更新统上部,厚0~22.55m,平均厚 6.81m,底界埋深14.20~33.90m。

岩性为浅黄色致密、细腻、强塑性粘土类土,个别孔夹一薄层不稳定砂层。

由于受古河流冲刷影响,厚度变化较大,局部变薄或尖灭。

第二含水组(简称二含)
属第四系上更新统下部~下更新统上部,为孔隙承压水含水组,底界埋深95.20~123.95m,平均厚72.18m。

岩性主要由河流相沉积的浅黄~灰黄色中、细砂组成,含少量粗砂,夹数层薄层粘性土。

其中砂层占总厚44%~96%,中上部砂层结构松散,下部多含较多风化长石致使砂层含、透水性变弱,04勘探线以西位于本组中部偏下发育一层厚层状粘性土,将二含分成上下二部分。

二含水位标高为15.335~18.149m,单位涌水量1.81-5.79 l/s.m,渗透系数2.87~10.78m/d,导水系数253.18~490.80m2/d,PH值7.5~7.7,水温18~21.5℃,矿化度0.32~0.43g/l,全硬度11.26~13.40德国度,有害
元素微量到无迹,类型为重碳酸盐型,适于饮用。

第二隔水层(简称二隔)
第四系下更新统或第三系上新统,底界埋深96.0~136.40m,厚0~28.90m,平均厚7.97m。

岩性变化大,主要为黄、灰绿、棕红等杂色粘性土,局部含钙质,结构致密,是良好的隔水层段,但受古地形控制以及古河流冲刷影响,厚度变化很大,局部沉积缺失而成“天窗”,使二含砂层直接覆盖于基岩之上。

第三含水组(简称三含)
属第三系上新统中部和中新统,直接覆盖于基岩之上,明显受古地形控制,井田内发育不全。

厚度变化很大,0~60m不等。

因井田中部基底隆起,造成三含呈东西向带状缺失。

岩性变化较大,多为灰绿、棕红、灰白色中厚层状含砾粘土或钙质粘土,夹数层不稳定的中细砂,局部含钙较高,可见1~2层泥灰岩。

岩性多呈半固结状,砂层多分布在三含上部,且砂层中长石多已风化成粘土矿物。

全层富水性差异较大。

(2)下元古界片麻岩裂隙承压含水组
本含水层为外来推覆岩体,位于F02断层以南,寿县老人仓断层以北沿走向覆盖于主要可采煤层之上,平均宽度 2.16km,钻孔揭露最大厚度475.52m,平均垂厚161.36m,倾向上呈南厚北薄的特征,岩性由灰绿色角闪片麻岩、肉红色花岗片麻岩以及杂色混合片麻岩组成,岩性致密,坚硬。

据风检孔抽水资料,含水层水位标高为18.63m,单位涌水量q=0.007~0.1041 l/s.m,水质为Cl-Na型。

片麻岩裂隙发育不均,井田内有6个孔漏水,漏水孔率18%、漏水孔均分布在04线、07线以及02线,漏水点均分布在片麻岩的中下部,浅部的岩层风化程度高,岩层大都风化成为泥状,富水性较弱;中下部岩层裂隙比较发
育,富水性较上部要强一些。

整体富水性弱且不均,以静储量为主。

风井、副井揭露时,最大涌水量为24.05m3/h和26.5m3/h,而主井揭露时出水仅为2.5m3/h。

(3)寒武系灰岩岩溶裂隙承压含水层
本含水层亦为外来推覆岩体,位于F02断层以北的井田北半部,沿走向覆盖于13-1煤层之上。

厚8.0~853.00m,平均311.69m。

寒武系地层在F10断层以南为富水性较弱的馒头组和猴家山组,在F10断层以北为富水性相对较强的张夏组。

灰岩富水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其顶部受风化作用影响,岩溶裂隙较发育,水蚀现象明显,富水性较强;中部裂隙相对较少、富水性弱;底部由于受阜凤逆冲断层影响,岩溶裂隙发育,水蚀现象亦较明显,富水性较上部稍强。

-450m皮带石门探放孔揭露寒武系底部灰岩时,单孔出水量0.9-1.3m3/h,13-1煤西翼探巷探放寒武系1#、2#孔揭露寒武系底部灰岩时,单孔出水量0.02~0.96m3/h,且水量衰减很快。

但其下部富水性评价尚需做进一步工作。

(4)夹片裂隙岩溶含水带
本含水层亦为外来推覆岩体,平面上呈不规则长带状分布于寿县老人仓断层与下夹片断层之间,顺走向直接覆盖于11煤及其下各煤层隐伏露头之上,平均宽度845m;剖面上呈“楔形”或“口形”分布在片麻岩及阜凤逆冲断层之下,垂厚 6.00~331.70m,最大揭露厚度183m。

岩性由砂岩、泥岩、砂质泥岩、灰岩和煤组成,上、下断面附近较破碎,其中灰岩约占20%,位于夹片地层顶部。

夹片地层倒转,岩性和厚度变化大,对比困难。

仅0103孔发现其上部严重漏水,其它未见漏水点。

据313孔抽水资料,水位标高19.35m,单位涌水量0.005931 l/s·m,
渗透系数0.00334m∕d,水质Cl-Na型。

富水性较弱但不均一,夹片顶部奥灰富水性强。

主井探水注浆孔揭露时单孔最大涌水量20.6m3/h,副井揭露时最大涌水量为8.5m3/h。

(5)断层带含水组
井田内断层较发育,主要断层11条,其中逆断层4条,正断层7条,均近东西走向。

钻孔穿过断点101个,断层带厚度一般0~15m,断层带多为砂岩、泥岩、煤屑等受挤压破碎,并由泥质胶结而成。

除阜凤逆冲断层有两个孔不同程度漏水外,其余各断点泥浆消耗量一般在0.2m3∕h以下。

钻孔穿过阜凤逆冲断层的有55个,断层带最大厚度约15m,其岩性一般由破碎角砾状灰岩、泥岩、炭质泥岩等混合而成,局部形成胶结较好的构造岩。

两个漏水孔其上盘岩性均为片麻岩,其余所有钻孔泥浆消耗量均较小或不消耗。

阜凤逆冲断层带漏孔率为4.8%,富水性不均,差异明显。

0108孔抽水试验结果表明:涌水量呈较明显衰减型,恢复水位较慢。

水位标高17.34m,单位涌水量为0.407 l∕s·m,渗透系数1.74m∕d,水质为Cl-Na型水,矿化度2.444g∕l。

断层带在自然状态下富水性微弱,且导水性差。

(6)岩(原地系统)含水层(组)
二叠系砂岩裂隙承压含水组:
本组岩性、厚度变化大,岩性以中、细粒砂岩为主,夹泥质岩类和粉砂岩,分布于各煤层之间。

砂岩裂隙不发育或发育不均,一般浅部较深部稍发育。

区域资料和井田抽水资料均显示:涌水量曲线多呈衰减型,且恢复水位极其缓慢,单位涌水量均小于0.1 l∕s·m,富水性弱,且以静储量为主。

13-1煤顶板砂岩受推覆体影响,厚度不均,一般砂岩厚度约为28m,以中、细粒砂岩为主,单位涌水量0.00143~0.00202 l/s.m,渗透系数0.00584~
0.00637m/d,水质为Cl-Na型水,矿化度1.8g/l。

11煤顶板砂岩厚12~53m,平均厚40m,以中粒砂岩为主,裂隙发育不均一。

井下巷道揭露多见有淋、滴水现象,含水较丰富,富水性中等--较强,水质为Cl-Na型水。

8煤顶板砂岩以中~细粒为主,厚5-43m,平均20m,06线以东厚度大,裂隙不发育或发育不均一,富水性微弱。

6煤顶板砂岩,以细粒为主,厚0~21.5m,平均厚度12m,裂隙相对不发育,富水性弱。

1煤顶板砂岩,以中粒为主,平均厚度大于40m,裂隙发育,现不具备对
1煤开采的条件,其顶板砂岩富水性有待揭露评价。

太原组石灰岩岩溶裂隙承压含水组:
组厚约140m,由10~13层石灰岩与泥岩、砂岩和薄煤相间组成。

灰岩约占组厚50%,其中4、12号灰岩层位稳定且厚度较大,分别为10和15m左右。

全井田见该组灰岩孔37个,其中有14个孔至4灰以下,漏水孔2个,均为4灰漏水,漏孔率占13%,漏水点标高在-570m以下。

井田施工0401抽水孔1个简易抽水孔,地处岩溶裂隙不发育地段,钻孔单位涌水量最大值仅为0.000464 l∕s·m,渗透系数0.0027m∕d,不能反映太原组上段1~4号灰岩的富水程度,但反映了富水性不均的特点。

2001年0504孔水位标高+3.877m,自1993年观测以来,水位降低17.68m。

矿区目前对此含水层开展水文地质工作较少。

区域资料表明,水质类型为Cl-Na型,矿化度1.858g∕l,每层灰岩皆含水,底部12灰富水性大于上部3、4灰,总体富水性中等—较强,属区域强含水层。

奥陶系石灰岩岩溶裂隙承压含水组:
井田内仅两孔揭露,其中0303孔仅揭露9.07m即发现严重漏水。

矿区目
前还未对此含水层开展水文地质工作,据区域资料,钻孔单位涌水量0.013~1.394 l/s.m,富水性中等~强,属区域强含水组,为太原组灰岩的直接补给水源。

3、地下水动态变化和补、迳、排条件及各含水层间水力联系
(1)新生界浅层潜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垂直下渗补给,交替条件良好,动态变化大。

其主要排泄途径为蒸发和人工开采,在旱季补给地表水。

深层承压水由于受上部隔水层阻挡,其动态变化受大气降水影响程度相应降低,补、迳、排条件也次之。

一、二、三含和基岩风化带间虽有隔水层存在,但由于一、二隔的局部变薄或沉积缺失。

使它们之间存在一定水力联系,且程度不同地受大气降水影响。

据长观资料,二含水位高峰值一般较雨季滞后20左右,寒武系灰岩含水组水位高峰值较雨季滞后时间略长些,随埋深增加地下水动态变幅渐小。

(2)由于推覆体的存在,特别是中下部裂隙和岩溶裂隙不发育,起了一定的隔水作用,使其上下含水层间正常情况下不存在直接水力联系。

推覆体下部及其下伏地层水的交替循环缓慢,自然状态地下水多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微弱。

(3)“夹片”含水层直接覆盖在11-2煤及其下各煤层隐伏露头之上,与煤系风化带砂岩水有密切的水力联系,是煤系浅部砂岩含水层直接补给水源。

其上部受断层挤压影响,与阜凤断层带水有一定水力联系,“夹片”南侧局部与太原组接触,可能接受灰岩水的补给。

(4)各煤层顶板砂岩含水层间有泥岩,粉砂岩相隔,相互间一般情况下无直接水力联系。

北部位于寒武系灰岩含水组覆盖下的13-1煤顶板砂岩含水层,与阜凤断层带及寒武系下部灰岩可能有一定水力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