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小水滴哪儿去了》科探活动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小水滴哪儿去了》科探活动反思
1. 引言
在幼儿园大班科学课堂中,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是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精神和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本文旨在针对《小水滴哪儿去了》这一科探活动进行反思,分析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情况,并提出改进建议。
2. 活动设计
2.1 活动目标
本次科探活动的目标是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探究和实践的方式,培养他们对水滴消失的现象产生好奇心,并了解水蒸气转化为水滴的过程。
2.2 活动内容
活动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引入:通过教师与幼儿互动,提问幼儿关于水滴消失的问题,激发幼
儿的思考和好奇心。
2.实践探究:将一盛满水的盆子放在室外阳光充足的地方,观察水滴逐
渐消失的过程。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和思考。
3.回顾总结: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观察的过程和结果,并引导幼儿总结
出水滴消失的原因。
4.小结:通过将观察结果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教师向幼儿介绍水蒸气
转化为水滴的过程,并向幼儿提供更多相关的实例,加深他们的理解。
2.3 教学资源
•盆子
•水
•笔和纸
3. 活动实施
3.1 实施步骤
1.引入:教师与幼儿互动,提问幼儿关于水滴消失的问题,激发幼儿的
思考和好奇心。
2.实践探究:将一盛满水的盆子放在室外阳光充足的地方,观察水滴逐
渐消失的过程。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和思考。
3.回顾总结: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观察的过程和结果,并引导幼儿总结
出水滴消失的原因。
4.小结:通过将观察结果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教师向幼儿介绍水蒸气
转化为水滴的过程,并向幼儿提供更多相关的实例,加深他们的理解。
3.2 教学反思
在实施过程中,我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1.引入环节设计不够吸引人:由于没有设计足够吸引人的引入环节,部
分幼儿在开始时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
2.学习资源不足:活动中没有使用辅助教具或游戏性材料,导致幼儿在
观察和记录时的积极性较低。
3.观察过程缺少引导:在观察过程中,我没有充分引导幼儿观察、记录
和思考,导致部分幼儿的观察结果过于模糊。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设计一个生动有趣的引入环节,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例如通过故事、图片或实物引入。
•准备更多的辅助教具,增加活动的趣味性,提高幼儿的积极性。
•在观察过程中,更加耐心地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和思考,并及时给予肯定和启发,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
4. 总结
通过《小水滴哪儿去了》这一科探活动,我发现了设计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加以改进,并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科学学习环境。
同时,我也会继续学习和探索,提高自己的科学教育水平,给幼儿带来更多的科学乐趣和知识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