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医学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3
依据抗原结构不同,分为A、B、C、D四群,即痢疾、福氏、鲍氏及宋内志痢疾杆菌,以及43个血清型。
02
【病原学 】
痢疾杆菌对外界环境有一定抵抗力,D群>B群>A群。
日光照射30’ 、加热至60℃10’或100℃1分钟杀灭。对酸及一般消毒剂均很敏感。在蔬菜、瓜果及被污染物品上可存活1~2周,但在阴暗、潮湿、冰冻条件下能生长数周,在粪便中存活时间的长短同气温、粪便中杂菌等有关。
3
常规检测:
实验室检查
病原学检查
培养:检出痢疾杆菌即可确疹。应取早期、新鲜、勿与尿液混合、含粘脓血的粪便或肠试,多次送检,可提高检出阳性率。
快速病原学检查:采用免疫的方法检测细菌或抗原具有早期、快速的优点,对菌痢的早期诊断有一定帮助,但由于粪便中抗原成分复杂,易出现假阳性。
实验室检查
STEP3
STEP2
急性中毒型 混合型
混合型:此型最凶险,病死率极高。以上两型同时或先后存在,是最为严重的一种临床类型,病死率极高(90%以上)。该型实质上包括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多脏器功能损害与衰竭(MOF)。
01
04
02
03
病情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超过2个月以上者称作慢性菌痢。 原因:1.人体因素:营养不良、胃肠道慢性疾病、肠道分泌IgA减少导致的机体抵抗力下降
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较常见,以感染性休克为主要表现:①面色苍白,皮肤发花,口唇或甲紫绀;四肢湿冷,②血压下降,脉压差变小<20mmHg。③脉搏细数,心率快心音弱。④尿少或无尿。⑤出现意识障碍。
急性中毒型 脑型
脑型(呼吸衰竭型):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要临床表现,由于脑血管痉挛导致脑缺氧、脑水肿甚至脑疝。
细菌性痢疾 ( bacillary dysentery) 潘延凤
单击添加副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痢) 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 临床上以畏寒高热、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为特征。 肠道的病变部位结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最为显著。以炎症和溃疡为主要病理变化。 乙类传染病
痢疾杆菌为肠杆菌科志贺菌属(shigella),革兰阴性杆菌,无鞭毛及荚膜,不形成芽胞,有菌毛。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即可生长。
01
志贺菌的流行类型随地区差异及时间推移有较大变化。国外自六十年代后期逐渐以D群占优势,我国目前仍以B群为主(占62.8~77.3%),D群次之,近年局部地区A群有增多趋势。
发病机制 Pathogenesis 具有介导细菌吸附的光滑型脂多糖O抗原 具有侵袭上皮细胞并在其中繁殖的能力 侵袭、繁殖后可产生毒素 志贺菌致病必须具备3个条件:
发病机理
大部分胃酸杀死 痢疾杆菌 胃 少部分入肠→正常菌群拮抗作 用、分泌型IgA阻止不发病 人体免疫力 细菌侵入后在肠粘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中繁殖,释放内毒素,引起肠粘膜炎症反应和固有层小血管循环障碍,粘膜出现坏死和溃疡。 少数情况下入血 入血 腹痛、腹泻、脓血。
【鉴别诊断 】
副溶血性弧菌肠炎:此种肠炎由副溶血性弧菌(嗜盐杆菌)引起。为细菌性食物中毒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其临床特征:有进食海产品或腌渍食品史;同餐者同时或先后迅速发病;主要症状为阵发性腹部绞痛、恶心、呕吐,多无里急后重;粪便呈粘液血性、血水或洗肉水样,有特殊臭味;取患者吐泻物或可疑食物进行细菌培养有确诊价值。
【鉴别诊断 】
阿米巴痢疾与细菌性痢疾鉴别
阿米巴痢疾 细菌性痢疾 全身症状 轻微,低热,毒血症少见 较重,多有发热,且较高,毒血症明显 腹痛腹泻 轻,每天腹泻数次或十数次 较重,每天腹泻十余次或数十次 里急后重 轻或无(继发细菌感染时较明显) 显 著 压痛部位 右下腹为主 左下腹为主 大便眼观 有粪质,伴有粘液、血,呈暗红 粪质少或无,脓、粘液与鲜血混合,呈 色或果酱样,有腐腥臭 鲜红或红色胶冻状,无粪臭 大便镜检 少数破碎的白细胞,成串的陈旧 大量成堆脓细胞,多数新鲜分散的红细胞, 的红细胞,可有滋养体、夏科-莱 常见巨噬细胞 结晶 大便培养 无志贺菌生长 可有志贺菌生长 肠镜检查 溃疡散在,边缘充血隆起,中央 粘膜弥漫性充血水肿,肠壁增厚,溃疡 下陷。溃疡间粘膜正常。 表浅 并发症 肝脓肿等 关节炎,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等
急性期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
细菌因素:福氏菌、耐药菌感染
也常因饮食不当、受凉、过劳或精神因素等诱发。 依据临床表现分为以下三型:
慢性痢疾
慢性痢疾
急性发作型: 其主要临床表现 同急性典型菌痢,但程度轻,恢复不完全, 一般是慢性痢疾病史, 而除外同群痢菌再感染,或异群痢菌或其它致腹泻细菌的感染。
急性菌痢后迁延不愈。 常有腹部不适或隐痛,腹胀、腹泻、粘脓血便等消化道症状时轻时重,迁延不愈, 亦可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部分左下腹压痛,可扪及乙状结肠,呈条索状
传播途径:消化道(粪-口途径)
02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短,不同菌群间以及不同血清型痢疾杆菌之间无交叉免疫 , 易于反复感染。
【流行病学 】
【流行病学 】
流行病学特征:全年散发,夏秋多见, 气温条件适合痢菌生长繁殖。 苍蝇多,传播媒介多。 天热易感者喜冷饮及生食瓜果蔬菜等食品。 胃肠道防御功能降低(如大量饮水后胃酸等消化液被稀释,抵御痢菌能力下降)。 卫生条件及设施差时易致流行。 年龄分布两个高峰,一为学龄前儿童,二为青壮年
02
神经系统后遗症 :耳聋,失语,瘫痪(中毒性脑型)
【并发症 】
外周血象:急性菌痢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多增加,多在10~20×109/L以上,有时可见核左移。慢性菌痢常有轻度贫血象 。
1
粪便 :粪便量少,外观为粘液脓血便,常无粪质。
2
镜检:可见成堆的白细胞,散在的红细胞和少量巨噬细胞。血水便者红细胞可满视野。
01
主要见于营养不良儿童或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早期,
02
临床症状重,病死率高(可达46%),及时应用有效抗生素可降低病死率。
03
志贺菌血行感染
【并发症 】
01
溶血尿毒综合征(HUS)
02
此为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原因不明,可能与内毒血症、细胞毒素、免疫复合物沉积等因素有关。
03
常因突然出现血红蛋白尿(尿呈酱油色)而被发现,表现为进行性溶血性贫血;
【鉴别诊断 】
霍乱与副霍乱:病前一周来自疫区,或者与本病患者及其污染物有接触史。突然起病,先泻后吐,常无恶心腹痛等症状,粪呈米泔样或黄水样。重症病例可致外周循环衰竭。粪便或呕吐物中检出霍乱弧菌。
【鉴别诊断 】
空肠弯曲菌肠炎:该病于发达国家发病率高,甚至超过菌痢,主要临床表现与菌痢类似,尚伴咽痛、肌痛、关节痛、背痛等症状。粪便在微需氧或厌氧环境中培养可检出该菌,或者双份血清特异性抗体效价增长4倍以上,有诊断价值。
急性中毒型 脑型
早期可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典型呈喷射状呕吐;面色苍白、口唇发灰;血压可略升高,呼吸与脉搏可略减慢;伴嗜睡或烦躁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为颅内压增高、脑水肿早期临床表现。晚期表现为反复惊厥、血压下降、脉细速、呼吸节律不齐、深浅不匀等中枢性呼吸衰竭;瞳孔不等大可不等圆,或忽大忽小,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可出现病理反射;意识障碍明显加深,直至昏迷。进入昏迷后一切反射消失。
病程久之可有失眠、多梦、健忘等神经衰弱症状,以及乏力、消瘦、食欲下降、贫血等表现。
慢性迁延型:
慢性痢疾
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肠粘膜病变。此型在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3
1
2
4
一年内有菌痢史,
2个月以上无明显的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
但粪培养可检出痢菌,
慢性隐匿型
慢性痢疾
多见于发病后1-2d,血培养检出志贺菌可确诊
内毒素
发热和毒血症
网状内皮系统 释放各种血管活性物质, 引起急性微循环障碍
畏寒、发热 感染性休克、中毒性脑病
肾上腺髓质、 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和
1
2
3
4
5
发病机理
01
02nical feature 潜伏期数小时至7天,多数为1-3天。 痢疾志贺氏菌感染的表现一般较重;宋内菌引起者较轻,非典型病例多;福氏菌感染排菌时间长,易转变为慢性。 急性菌痢病前多有不洁饮食史。
急性菌痢分为:普通型 、轻型和中毒型(休克型 、脑型 及混合型)。
01
慢性菌痢分为:慢性迁延型 、急性发作型及慢性隐匿型 。
02
临床分型
全身中毒症状:头昏、头痛、恶心等
急性典型菌痢
全身毒血症症状轻微,可无发热或仅有低热 肠道症状均较轻,腹痛不显著,腹泻次数每日不超过10次,大便呈糊状或水样,含少量粘液,一般无肉眼脓血便,里急后重感也不明显。 大便培养可确诊。
【病原学 】
2
1
各型志贺菌死亡裂解后释放内毒素(脂多糖)。
痢疾杆菌对抗药物是产生耐药性 ,耐药性产生是与染色体基因突变和R质粒(亦称R因子)在同属种间、异属种间不断相互传递有关。
A群可产生外毒素(志贺毒素,shiga toxin,ST),该外毒素具有神经毒素、细胞毒素与肠毒素作用,导致相应的临床表现。
04
高氮质血症或急性肾功能衰竭;
05
出血倾向及血小板减少等。
06
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并发症 】
【并发症 】
关节炎:菌痢并发关节炎较少见。主要在病后2周左右,累及大关节引起红肿和渗出。关节液培养无菌生长,而志贺菌凝集抗体可为阳性,血清抗“O”值正常,可视为一种变态反应 所致,激素治疗可缓解。
01
瑞特综合征:青年男性多见。眼炎,尿道炎,关节炎
STEP1
乙状结肠镜检查:
急性期可见肠粘膜明显充血、高度水肿、点片状出血、糜烂、溃疡,大量粘液脓性分泌物附着以及肠管痉挛等改变。
慢性期的肠粘膜多呈颗粒状,血管纹理不清,呈苍白肥厚状,有时可见息肉或瘢痕等改变。
实验室检查
流行病学资料:菌痢多发生于夏秋季节。多见于学龄前儿童,病前一周内有不洁饮食或与患者接触史。
3
【病原学 】
R质粒使细菌产生特异酶 抗菌药物失效 。
当微量诱导物(少量抗菌药物)存在时即可产生大量特异酶,增加细菌耐药性,为此,临床应用抗生素必须足量,切忌少量或局部使用抗菌药物,以防耐药菌株产生。
【病原学 】
传染源:传染源包括急性、慢性菌痢病人和带菌者。非典型病人、慢性病人及带菌者在流行病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3-6天后可自愈,少数可转为慢性。
01
02
急性非典型菌痢(轻型)
急性中毒型
此型多见于2~7岁、体质较好的儿童,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病情危重,病死率高。突然高热起病,以严重全身毒血症、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为主要表现,肠道症状不明显依其临床表现分为三种临床类型。
急性中毒型 休克型
主要临床表现:1.急性菌痢的表现, 2.慢性菌痢有急性菌痢史,病程超过2月;3. 中毒型以儿童多见,高热、惊厥,意识障碍,循环、呼吸衰竭。
实验室检查确诊粪便痢疾杆菌培养(+)。
【诊断 】
急性细菌性痢疾:应同其它病因所致的急性腹泻相鉴别。
阿米巴痢疾
02
沙门菌肠炎:鼠伤寒杆菌、肠炎杆菌等常为其病原,其胃肠型主要临床症状同急性非典型型菌痢相似,但粪便多样化,一般抗菌药物疗效差,粪便培养可分离出沙门菌,或从该病的败血症型患者血中培养出致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