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六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检测(六)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


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

材料反映出( )
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
B.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
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
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
解析:选D 根据材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并结合所学,魏晋
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使南方政权得以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D项正确;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A项错误;B项
表述绝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C项错误。

2.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在许下招揽民众屯田,当年“得谷百万斛”;随后向北方各地推广,“数年中所
在积粟,仓廪皆满”。

曹操组织屯田( )
A.解决了北方的饥荒问题
B.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
D.推进了北方的统一进程
C.推动了农业技术的革新
解析:选D 据题干可知,曹操组织屯田使“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力增强,从而推进了北
方的统一,故选D项;A、B、C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3.(2019·宜昌调研)下图为甘肃出土的犁地画像砖,此图可以用来说明( )
B.西汉中原农耕经济的繁荣
A.春秋北方农业的进步
C.东汉江南地区的开发
D.魏晋河西走廊农耕的发展
解析:选D 根据题干图为甘肃出土犁地画像砖,且图中信息为一人一牛耕作技术,魏晋的河西走廊可能性
最大,故选D项;这种技术在汉代以后才大规模使用,故A项错误;因为材料所提供的出土文物来自甘肃,故B、
C两项错误。

4.(2019·湖南师大附中月考)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百工伎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
不听私立学校。

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

”这主要反映出( )
A.政府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
B.世袭制有利于手工业技术传承
C.北魏政府严格限制私立学校发展
D.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
解析:选D 材料“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

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主要反映了政府注重对工匠的管控,手工业技艺不得外传,只能传之于男性家族成员,说明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故选D项。

5.与前朝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政府均强化了对民间手工业者的控制:另立户籍,不许改业,另外
还制定了子孙世袭相承等专门制度。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 B .官营手工业的畸形发展 C .手工业品社会需求扩大
D .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解析:选A 根据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历代政府加强对民间手工业的管理,主要是为了恢复与发展经济的需要,故A 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民间手工业,故B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
手工业品的社会需求,排除C 项;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是材料的影响,而不是原因,故D 项错误。

6.下表为隋唐时期粮仓设置情况的部分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 .运河的开凿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 .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 .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逐渐割离
D .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政治中心南移
解析:选C A 项材料无从体现;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故B 项错误;据材料“将关东粮食分储在官仓中……一段段将粮食运到京都”“官雇船驶至洛阳,置于集津仓”可知政治军事重心并未南移,故D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而军事政治重心仍在北方,故C 项正确。

7.下图为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的曲辕犁。

曲辕犁是对以前直辕犁的改进,安装了犁评,省力、简便、轻巧,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一直为后世沿用。

曲辕犁的出现( )
A .促进土地制度发生根本变革
B .体现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发展
C .表明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D .利于播种和土壤肥力的保持
解析:选B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发展,故选B 项;曲辕犁的出现没有改变中国古代封建土地制度,排除A 项;封建社会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时期,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但没有完成,排除C 项;曲辕犁的出现,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
田块的耕作要求,与保持土壤肥力无关,排除D项。

8.《旧唐书·食货上》载:“武德七年,始定律令……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

世业之田,
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

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

”材料表明唐代均田制( )
A.承认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B.实质上是地主土地所有制
C.有利于土地与劳动者的结合
D.有利于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解析:选C 据材料可知口分田在农民死后由政府收回,再分给其他农民使用,可见均田制有利于土地和劳
动者结合,C项正确;均田制属于土地国有制,故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有利于北方各族的
封建化属于北魏均田制的作用,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排除。

9.中唐后,汴州(开封)、宋州(商丘)、楚州(淮安)、广陵(扬州)、苏州和杭州等城市逐渐繁荣起来,其主
要原因是( )
B.长江航运的发达
A.运河航运的兴盛
D.对外贸易的兴盛
C.江南经济的发展
解析:选A 材料中呈现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京杭大运河的附近,故A项正确;长江航运发达与材料中强调的
汴州(开封)、宋州(商丘)的发展无关,故B项错误;江南经济的发展与材料中北方城市的发展关系不大,故C项
错误;对外贸易上,唐朝主要是海上丝绸之路,带动的是沿海地区,故D项错误。

10.唐代官员经商现象非常严重,甚至已经影响到了政府的有效统治。

因而,唐朝采取了诸多措施来解决官
员经商问题。

其具体举措有:禁止官员与市场、商人接触,禁止官吏兼营商业,禁止官吏家属或其部人经商。


列对此认识符合史实的是( )
B.唐代商品经济发达
A.唐代官员地位低下
D.唐代吏治渐趋腐败
C.唐代缺乏经商意识
解析:选B 官员经商并不代表其地位的低下,因为其目的是主动获取高额利润而非被迫的生活窘迫,故A
项错误;正是由于唐代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商业的高额利润才会促使官员纷纷从商,故B项正确;如果唐代缺乏经商意识,就不会有大批的官员经商,更不会有唐朝政府有关禁止官员经商政策的出台,故C项错误;官员经
商与吏治腐败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故D项错误。

11.城隍产生于古代祭祀,经道教演变成了地方守护神。

南北朝时期,城隍是为城市居民守护城池、保障治安的守护神。

隋唐时期,城隍又被赋予执掌雨阜丰歉、功名利禄、吉凶祸福等职能。

这说明了( )
A.城隍崇拜影响城市的管理
B.儒学正统地位受城隍崇拜冲击
C.政府借城隍崇拜加强统治
D.城隍崇拜适应了城市发展需要
解析:选D 根据题意可知,城隍承担的职能不断扩大,其职能的扩大反映了城隍崇拜适应了城市发展需要,
故D项正确;城隍崇拜是有宗教色彩的“守护神”职能,与城市管理无关,排除A项;城隍崇拜是古代民间的崇拜,与儒家的正统地位并不构成冲突,排除B项;材料反映城隍承担的职能不断扩大,没有涉及政府借城隍崇拜
加强统治,排除C项。

12.唐朝政府曾专门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很多地方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又设互市监、市
舶使来掌管对外贸易。

据此可知( )
B.中外文明交流日益频繁
A.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废弃
D.文化开放心态开始形成
C.中枢权力体系高度完善
解析:选B 唐朝政府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设互市监、市舶使来掌管对外贸易,这说明当时
中外文明交流日益频繁,故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均无从体现,排除。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安古称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央。

汉初,娄敬劝刘邦建都长安时说:“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
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

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

”汉唐盛时,气候温暖,降水充沛,秦岭森林茂密,关中平原沃野千里。

昆明池、曲江池等湖泊星罗棋布,灞、泾、渭等“八水绕长安”,“驰骛往
来”,沟通黄河,“漕挽天下”。

——据史念海《汉唐长安城与生态环境》等整理材料二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

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

”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

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

——摘编自《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材料三丝绸之路在隋唐时期得到更大的发展。

中亚九姓大量入居中原,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和精通汉文化的中亚人。

在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敦煌,大批的行商坐贾从事着中原的丝绸和瓷器、西域的珍宝等各种交易,使长安和当时的中转贸易城市繁华一时。

当时全国共有驿站一千四百六十三所。

隋唐统一局面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丝绸之路沿途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融,塑造了有唐一代兼容并包的思想文化特征。

(1)据材料一,概括汉唐时期长安作为都城的有利条件。

(10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

(8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隋唐丝绸之路发展的条件。

(7分)
解析:第(1)问,根据“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气候温暖,降水充沛,秦岭森林茂密”“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关中平原沃野千里”“灞、泾、渭等‘八水绕长安’,‘驰骛往来’,沟通黄河,‘漕挽天下’”及示意图概括。

第(2)问,依据材料“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的信息概括。

第(3)问,根据材料“中亚九姓大量入居中原”可知一个重要原因是民族交
融,“当时全国共有驿站一千四百六十三所”可知当时交通进步,“隋唐统一局面的形成与发展”可知当时政治统一,“塑造了有唐一代兼容并包的思想文化特征”可知当时开放包容的文化,加之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等。

答案:(1)条件:战略地位重要;生态环境良好;土壤肥沃、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水利工程发达。

(2)特点:坊市分离;市的交易时间受到限制;国际大都会(或“中外、民族交流频繁”);文化多元。

(3)条件:民族的交融,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交通的进步,政治统一带来安定的局面,开放包容的文化。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前后关联,史论结合。

)(12分)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隋代唐初与中晚唐时期南北方水利工程的对比,水利工程数量、规模反映的是农业发展的状况,从材料中南北方水利工程可以反映农业发展状况,可拟定论题为隋唐时期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结合两个时期南北方水利工程变化和农业发展状况等史实,进行阐述。

答案:示例
论题:隋唐时期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阐述:隋代和唐代前期,北方的黄河流域和西北地区恢复了前代的水利工程,并且加以改进,有利于增加农业产量,更多地提高北方农业生产力,这一时期,南方的水利工程则处于逐渐发展时期,农业工具的推广使用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创新。

中唐及晚唐时期,北方社会动荡造成水利工程受到严重的破坏,农业生产能力下降。

而南方先进的水利工具被进一步推广,较多的水利工程确保了很多地区的农业生产,这使南方的农业生产在全国举足轻重。

由此可见,隋唐时期农业经济的重心逐渐南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