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锡山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锡山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5题;共11分)
1.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

B . 一名惯偷在车站行窃后正要逃跑,两位守候多时的反扒队员突然拦住他的去路,二人上下其手地将他摁倒,结果人赃俱获。

C . 我们在欣赏前赤壁赋的华美言辞时,如果不能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哲理,从而进一步领略苏东坡自由的精神境界,则恐怕有买椟还珠之憾。

D . 旧的梦想总是被新的梦想代替,很少有人能从一而终地记住自己做过的华丽缥缈的梦,因为现实需要人们不断调整梦想。

2. (3分)(2017·南通模拟)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红楼梦》中,紫鹃原名鹦哥,是贾母房里的丫头,后被贾母派去服侍黛玉,改名紫鹃,她一心一意为黛玉着想,敢于直接指出黛玉的过错。

B . 《边城》中,沈从文重在“显美”,展现了山民的自然人性和传统美德,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寄托了作者重塑民族精神的理想。

C . 《茶馆》中,面对专横的宋恩子,常四爷愤言道:“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真可谓无惧恶人,仗义执言。

D .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曾经与大块头黑人扳手腕比手劲,取得胜利后被众人称为“冠军”。

他坚信,只要自己一心想去做,就能打败任何人。

E . 《欧也妮·葛朗台》中,欧也妮初次见到堂兄弟查理,认为他是从天上而降的神人,这使她第一次梦见绫罗绸缎,第一次希望自己显得漂亮。

3. (2分)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 在信中,我这样叙述道:“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B .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C .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D . 青青的草色,一直绵延到春天的足迹所能达到的辽远的天涯……
4. (2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 中国古代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现存最早的国别体史书是《国语》,《史记》则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通史,开我国古代历史传记文学的先河,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 鲁迅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阿Q、祥林嫂、孔乙己、《故乡》中的闰土,这些他小说中的艺术形象一直深深的影响着国人的生活、思想。

C . 夏衍,原名沈端先,著名剧作家,创作和改编的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林家铺子》、《祝福》,《包身工》被誉为报告文学的“里程碑”,鲜明的体现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与文学性。

D . 新闻具有及时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它以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向我们提供各方面的新的资讯。

5. (2分)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礼、义、仁、智、信”,其本质核心是“仁”。

,。

,。

,,形成了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①使中国封建社会得以维系、变革和发展
②以“仁”来塑造社会、教化人生
③正是这样一种核心价值观及其所形成的种种具体价值范畴
④在中国封建文化中,“仁”是一种道德规范
⑤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
⑥更是一种社会理想,同时还是一种政治纲领
A . ④⑥⑤②①③
B . ②④⑥③①⑤
C . ②⑤④⑥③①
D . ④⑤②①⑥③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6. (11分) (2018高一下·新津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

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

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

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居下邳,为任侠。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

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

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

”故遂从之。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

群臣争功,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

”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

吕后恐,不知所为。

人或谓吕后日:“留侯善画计策,上信用之。

”吕后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曰:“君尝为上谋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乎?”留侯曰:“始上数在国急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等百余人何益?”吕泽强要曰:“为我画计。

”留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

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敌遮匿山中,义不为汉臣。

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以入朝,令上见之,则必异而问之,问之,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劝也。

”于是吕后令吕泽使人奉太子书,卑辞厚礼,迎此四人。

四人至,客建成侯所。

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齿,衣冠甚伟。

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选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

”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

”四人为寿已毕,趋去。

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

吕后真而主矣。

”戚夫人嘘唏流涕,上起去,罢酒。

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子不疑代侯。

留侯不疑,孝文帝五年坐不敬,国除。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略地下邳西略:攻占
B . 吕后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劫:威逼、胁迫
C . 顾上有不能致者致:到达
D . 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爱:吝惜
(2)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是()
A . 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
B . 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
C . 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
D . 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人,张良曾与门客一起刺杀秦始皇,却失误打中副车,于是逃到下邳,结交游侠之士。

B . 汉六年正月,汉高祖刘邦封功臣,张良虽未有战斗功,但因“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高帝让他选择留地的三万户,封张良为留侯。

C . 张良深知“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在群臣争功的情况下,他自为“不敢当三万户”,对刘邦的封赏,他极为知足。

D . 本文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张良作为刘邦的智囊之一,在刘邦称帝后,帮助吕后出谋划策,保住了太子名位的故事。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始上数在国急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等百余人何益?
②吾求公数岁,公辟选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
③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④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7. (10分) (2016高一上·哈密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幽居初夏①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②已过头番笋,木笔③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居住山阴时所作。

②箨龙:就是笋。

③木笔:又名辛夷花。

(1)
诗人写景是如何从内容和技巧上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请简要分析。

(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四、默写 (共1题;共5分)
8. (5分) (2019高三上·建平期中) 按要求填空。

(1)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

(张养浩《中吕·________·潼关怀古》)
(2) ________,任重而道远。

(《<论语>七则》)
(3)姜夔《扬州慢》上阕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实写扬州凄凉现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0分)
9. (12分) (2017高三下·闽侯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缝山针
非鱼
年又春是市文化局的助理调研员,也是个业余画家,他的写意山水在省里小有名气。

局里开党委会研究驻村扶贫工作,说市里要求必须有一名副县级干部带队,在扶贫村帮扶一年,尽快帮村民走上致富路。

年又春一听说是高阳村,他忙说,我去。

高阳村年又春去过。

几年前他出去写生,骑一辆自行车三转两不转到了一个小山村,①当时正是槐花飘香的时候,漫山遍野雪白的云朵起伏着,甜腻腻的香味让年又春陶醉了。

他躺在树下睡了一觉,然后支起画架,画了两幅《听槐》。

临走的时候,年又春问一个放羊孩子,那孩子吸溜着鼻涕告诉他:这是高阳村。

正月十五没过,年又春就带着被褥、军大衣、煤气灶、米面油盐,和两名驻村队员来到高阳村。

村民们敲锣打鼓欢迎他们的到来,年又春看到寒风里热气腾腾的欢迎队伍,他的心一颤: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帮百姓致富。

年又春从局里要来一部分挟贫资金,又借助各种关系拉来十来万赞助,修公路、架电话线、建蓄水池,一项项实实在在的帮扶工程建成了,村民脸上的笑容多了,村委开会也开他们宿舍去了,大事小事都要跟他们商量。

②秋天到来时,山上的柿子树上挂起了火红的小灯笼,年又春站在山顶上,深深呼吸着山风带来的果实成熟的香味,他又一次醉了,久违的情绪在胸膛里鼓胀。

下山的时候,年又春看见瘦瘦的高小根背了一大筐煤。

他早听说高阳山上有煤,可一直没顾上详细问。

他叫住高小根,要看看他筐里的煤。

高小根说这煤是无烟煤,好烧。

山上不少,也不深,有时候找准了几镢头下去就能看到黑煤。

年又春一听立即兴奋了。

这么好的资源怎么村里早就不知道开发呢,要开发出来,村民不早富了,还用他们来扶贫?年又春一回村就把村委会主任叫来,问他煤的事。

主任说早也想开发,村里没钱,投资不起。

找市煤炭局的一个技术员来看过,他说都是“鸡窝矿”。

年又春问他啥叫“鸡窝矿”。

主任说就是矿床太小,一小片一小片,跟鸡窝一样。

年又春一听沉下脸,“鸡窝矿”也是矿啊,怎么着也能给老百姓带来财富不是?村主任一听忙点头说,是,是,是。

于是,高阳村的煤矿开挖了。

没钱,招外地的人来开发,村委会账上的钱慢慢多了,村民下窑挖矿,每天也可以挣八十块钱。

高阳村热闹起来了,轰隆隆的汽车、拖拉机从年又春帮忙铺设的公路上开进来,又开出去,一车车煤挖出来,足拉走,换成了钱。

第二年春天到来时,一些村民家里开始准备盖新房,谁见了年又春都双手拉着化说感谢啊,感谢党。

年又春是喝完高小根的喜酒才离开高阳村的。

高小根在矿上挣了钱,买了辆三轮摩托,还从山外娶回一个漂亮媳妇。

年又春借着酒劲说:新娘子长得好看,回头给我当模特。

高小根乐得直握手,不停说:喝酒,喝酒。

年又春的挟贫工作结束了,在全市召开的表彰会上,年又春做典型发言,他声情并茂,会场上好多人都在悄悄擦眼泪。

没多久,年又春的先进事迹报到了省里,省里对市里的驻村帮扶工作进行了嘉奖,年又春不但晋升一级工资,还被调到市科协做了主席。

年又春一年多后翻看他的获奖作品《听槐》时想起了高阳村,他对高阳村的深厚情感被一下勾了起来。

到高阳村去!年又春立即带上司机出发。

③暮秋时节,高阳村的风很劲,枯黄的叶子在车前翻卷飞舞,车轮带起的小石子儿敲打着车窗车门,发出清脆的响声。

停,快停下。

年又春看见高小根了。

司机停下车,年又春下车叫高小根,高小根迟疑了一下才认出是他,忙过来拉着年又春的手说:年局长来了,大家都一直念叨你呢。

年又春叫高小根一起坐上车回村,高小根说不了,他得上坟去。

年又春忙问:谁不在了?高小根苦笑一下:媳妇。

八月份下大雨,她从山上下来,一个挖过的废煤矿突然塌了,媳妇一下陷了进去,肚子里还有五个月大的孩子。

年又春惊呆了,怎么会这样?他沉默了一会说,我们一起去。

年又眷和高小根一起慢慢朝山上走,年又春越走越心惊。

满目疮痍!他只能用这个词来形容他所看到的。

到处是挖过的和正在挖的小煤窑洞,废弃的煤矸石。

曾经茂密的树林,现在几乎不剩几棵树,孤单地守着快速苍老的高阳山。

年又春在离小根媳妇的坟前跪了下去:都是我的错。

高小根忙拉起年又春,年局长,你是我们的致富大救星,是她命不好,赶上了,怎么能赖你呢?
年又春没有勇气走进高阳村里,他匆忙赶了回去。

三个月后,市里禁止小煤窑开采的通知下来了,一件由年又春设计的巨型雕塑也从省城运到了市里,又被运到高阳村,是年又春自己掏钱制作的。

那是一根细细的弯弯的金属大针,足有十来米高,斜依在一个底座上,在太阳下发出耀眼的光芒。

年又春给这个雕塑取名字叫:缝山针。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第三段叙述年又春和高阳村的渊源,交待了他特别想去高阳村驻村扶贫的原因,也为下文他积极热情地开展扶贫工作作了铺垫。

B . 年又春各处拉赞助,修公路、架电话线、建蓄水池,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又设法开发煤矿,表现了饱不
辞辛劳、真诚助民的品格。

C . 《听槐》画作在文章中多次出现,既表现了年又春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又推动情节发展,让他再次来到高阳村,目睹高阳山的现状。

D . 小说以年又春驻村扶贫为主要内容,以小见大,充分展现了中国新时期农村生活的广阔画卷,暴露的问题也给扶贫工作敲响了警钟。

(2)
画线句子是三次对高阳村环境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
小说为什么以“缝山针”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谈淡你的看法。

10. (18分)(2017·永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白发
王东
虽然已经立了春,但是张诚感觉冬天的冷依然弥散在空气里,十根手指和脚趾冻得隐隐发痛。

一股北风挤进虚掩的门,从衣领处钻入身体,张诚不禁打了个寒战。

去村里串串门,走动走动也许会暖和点,张诚心想。

可是去谁家呢?赵刚、刘晓燕他们几个前天就踏上了去上海的火车,他们说初八就得上班呢。

二娃和磊子他们几个昨天也去了深圳。

今天一大早,又有好几拨人陆陆续续从家门前走过,或者去广州,或者去北京,或者去成都。

这些年轻人一走,好像把年也带走了,家家户户都很冷清。

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蚕。

按照以前的风俗,最起码也要过了初八,这年才算完啊。

可是今天才是初六呢,咋就感觉年就过完了呢?张诚心里一边这样想着,一边无意识地朝门外望了望。

这时,张诚看到了父亲,看到父亲头上的白发。

乍一看,像一层白茫茫的霜。

“我去挖会儿地。

”父亲从猪圈里扛了把锄头出门,对抱着一捆柴火准备进厨房的母亲说。

张诚走了出来,说:“爸,这大过年的,挖啥地啊?”父亲说:“唉,现在过不过年和平时有啥两样呢?再说,闲在家里冷呢,干活还热乎些。

”张诚心想,是啊,现在过年和平时真没啥两样,于是也找了把锄头,说:“我也去挖会儿地。


父亲看了张诚一眼,说:“你在家歇着吧。

”张诚说:“闲在家里冷呢。

”父亲不再说话,张诚便跟着父亲出了门。

父亲走得很慢,张诚也走得很慢。

这次,张诚将父亲头上的白发看得清清楚楚。

近看,白发就是白发,其实并不像霜,也不像人们所说的银丝,父亲头上的白发灰白灰白的,远一点看,倒有点像白茫茫的雾。

张诚又想起年前,自己和梅芳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到家门口时,老远就看到正弓着身子颤巍巍地往家里挑水的父亲那灰白的头。

那白头,随着水桶和枯瘦身体的摇晃而跟着一摇一晃的。

父亲挖了一会儿地,也许是累了,也许是腰腿又痛了,便将锄头杵在地埂上,掏出烟来,递给张诚一支,自己点了一支。

张诚接过烟,也将锄头杵在地埂上,点上烟。

父亲说:“张华他们今天也出门了。


张诚说:“我看到了。


父亲问:“你们什么时候走?”
张诚迟疑了一下,说:“还没有决定呢。


父亲说:“梅芳不是说你们车票已经买好了么?”
张诚顿了顿,说:“我想让梅芳一个人出去,我留在家里。


父亲深深吸了两口烟,说:“梅芳一个人出去,天高地远,你能放心呀?再说,两个人出去,总能多挣一点。


张诚不说话,也深深吸了两口烟,烟雾在风里飘散。

父亲说:“你留在家里又能做啥呢?种庄稼?这点庄稼也种不出啥来。


张诚说:“可以做点小生意啥的。


父亲说:“那你准备做啥生意呢?”
张诚说:“还没想好。


砰!远处传来一起鞭炮响,然后又恢复了寂静。

好一阵,父亲说:“家里人都没有几个,生意也不好做呢,我看还不如出去打工。


张诚说:“可是家里……你和妈怎么办?都这么大岁数了。


父亲沉默了很久,说:“我和你妈还能行,我们总比张华爹妈强些吧?你不用为我们担心。


张诚不说话,又一口一口狠狠地吸着烟。

父亲又说:“毛娃后年就要上高中了,燕子明年也要上初中,以后用钱的地方还多呢。

俩孩子都争气,听老师说,毛娃和燕子的成绩在班里数一数二。

唉,我不想看俩孩子以后又走你的老路啊。

我到现在都后悔,要是当初憋一口气,砸锅卖铁都让你读书,你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了。


父亲的话戳中了张诚的痛处,这也是张诚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一阵山风吹来,张诚不禁又打了个寒战。

张诚说:“一停下来就冷得很,都立春了,这天怎么这么冷呢?”说完,张诚又拿起锄头挖起地来。

父亲说:“是啊,一停下来就冷。


张诚和父亲一连挖了两天地,便将家里的地挖完了。

初八的早上,天刚蒙蒙亮,张诚和梅芳便又背起包,踏上了门前那条通向远方的小路。

走了好远,张诚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山里的雾很大,只看到白茫茫一片。

张诚心想,那会不会是父亲头上的白发呢?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小说开头细腻地描写张诚对立春后寒冷的感觉,多次提到陆陆续续离家的年轻人,意在渲染乡村春节后的冷清与荒凉,表现人物因即将离家无法言说的内心凄凉,为小说情节的展开张本。

B . 小说所写的乡村,作者没有点出村名,也没有点明其地理位置,但从父子的对话,我们可以想见它的偏僻、贫穷、落后、封闭,它是中国当代农村的一个缩影。

C . 张诚明明买好了车票,却跟父亲说想让自己留在家里,这正是他矛盾心理的表现:他一方面为了孩子的学业只能常年外出打工,另一方面又不忍心撇下年老的双亲。

D . 小说中的父亲勤劳、善良、隐忍,是老一代农民的缩影,他们固守土地,辛勤耕种,却始终摆脱不了贫穷,所以,他们抗拒寒冷的唯一方式只能是劳动。

E . 小说主要通过对话描写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对话辅以肖像、动作、心理与环境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语言简练而富有意蕴。

(2)
小说以“白发”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
“立春了,这天怎么还这么冷”,“一停下来就冷”,小说反复写立春后天气的寒冷,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
对于是留还是走,张诚心有纠结。

小说最后写张诚在父亲的劝慰下,选择和妻子继续外出打工,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小说结局的理解。

六、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1. (5分) (2019高二上·黑龙江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曾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十月文学奖等国内外数十种文学奖项的著名诗人陈先发在儿子16岁要去美国读书时,曾写过一段告诫之语,劝儿子在生活中要积蓄起人生“四力”。

一,眼力:世界无限而你唯一,你须积累起一种强悍的辨别能力,剔除芜杂而后知道什么是你所应坚持的。

二,思力:习得一种方法,形成一种眼光,而后才有你自己的世界。

三,定力:不为他人的判断与观点所摆布,不为世界的复杂而乱了方寸之心。

四,抗压之力:不因挫败而弃,不因重负而失去对生命的激情。

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感悟,从以上“四力”中任选两种,谈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5题;共11分)
1-1、
2-1、
3-1、
4-1、
5-1、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6-1、
6-2、
6-3、
6-4、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7-1、
7-2、
四、默写 (共1题;共5分)
8-1、
8-2、
8-3、
五、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0分)
9-1、
9-2、
9-3、
10-1、
10-2、
10-3、
10-4、
六、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