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市一中兴趣班语文测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夏市一中兴趣班语文测试题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一、积累与运用(14分)
1、根据提示和要求填空(4分)
(1)成语“辗转反侧”出自《关雎》“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一句。
(2)曹刿认为“取信于民”的具体事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字形与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1分)
A.狼藉.(jí)畸.形(qí)提.防(dī)悄.无声息(qiǎo)
B.参差.(cī)挑剔.(tī)诸.位(zhū)拈.轻怕重(zhān)
C.洗涤.(dí)校.正(jiào)创.伤(chuāng)潜.移默化(qián)
D.污秽.(huì)粗糙.(zào)模.样(mú)弄巧成拙.(zhuō)
3.请选出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1分)
①博士除授予学官,还授予一些有专门技艺、专门学问的职官,如魏晋以后的太医博士、天文博士、历博士、卜博士等。
②秦始皇时,博士只作政府顾问。
③唐宋以后,社会上对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也俗称博士,如“茶博士”“酒博士”等。
④汉代以后,博士开始任学官,担任教学工作。
⑤博士在我国古代是个官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
A.⑤②④①③B.①⑤②④③C.⑤④③①②D.①④②③⑤
4、语文综合实践活动(8分)
“岁月如歌”,三年的初中时光匆匆而过。
相聚犹在昨天,分别即在眼前。
回首逝去的日子,数不清校园里留下多少欢乐与惆怅,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毕业在即的你,请参与以下活动,并按要求完成相应的活动任务。
①、【成长的日记】请你列举自己在三年学习生活中的一次典型的成功事例,并
对取得成功的原因作简要的自我点评。
(2分)
②、【挥不去的记忆】在三年的时光里,你不仅见证了自己的成长足迹,更见证
了整个中华民族在自然灾害面前所展现的勇敢、坚强、自强不息的精神。
在纪念四川“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某校九(1)班同学自发组织了一次“支援灾区重建家园,”的捐赠活动,假如你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认真完成以下两项任务:
(1)在本次捐赠活动开始前,请你在班级黑板上写一句有鼓动性的宣传标语。
(2分)
你写的是:
(2)作为活动的主持人,请你把全班的2198元捐款以大写方式填入汇款单的
汇款栏内,汇往灾区。
人民币(大写):整(2分)
③、【临别赠言】即将告别三年来一如父母的老师,某同学眼含热泪地在给老师
的留言中深情写道:“分别在即,老师,我们如何才能报答你呢?我们原想收获一缕春风,您却给了我们整个春天;我们原
想,。
”请你仿照原句的格式将语段补充完整。
(2分);
二、古诗文阅读(11分)
(一)泛吴淞江
[宋] 王禹偁
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惟有鹭鸶①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注】①鹭鸶:白鹭,羽毛白色,腿很长,能涉水捕食鱼、虾等。
5.诗中________一词写出了天色已晚,________一词则强调了诗人泛江已久。
(2分)
6.“惟有鹭鸶知我意”中的“我意”指的是什么?(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强项令
范晔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
…………后特征为洛阳令。
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
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
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
”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
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
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
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
”因勅强项令出。
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
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桴鼓不鸣董少平。
”
在县五年。
年七十四,卒于官。
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
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知之。
”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7、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1分)
宣于夏门亭候之
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3分)
(1)因匿.主家(2)流血被.面(3)使宣叩头谢.主
9.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2分)
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10.“天子不与白衣同”的言外之意是什么?(1分)
11.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董宣怎样的性格特点?(1分)
三、现代文阅读(15分)
(一)母亲的三句话
周华诚
母亲没什么文化,也没出过远门,几十年只在小山村里跟着日升日落忙活。
然而,母亲常常能说出一些很有道理的话来。
在心中,我牢记着母亲的三句话。
小时候,每年冬天都要下好大的雪,漫山遍野白雪皑皑。
为了让家里养的两头猪能在年前卖个好价钱,母亲每天都要把它们喂得饱饱的。
尽管下了雪,母亲也每天都要到白雪覆盖的地里去砍一担白菜回来。
有一次我跟母亲到地里去,空旷的田地北风呼啸,刮得皮肤生疼。
我们从雪层下扒出白菜,只一下两下,我的手就冷得刺骨,似万箭穿心。
偷偷看母亲,却见她一点也没有冷的意思,“哗啦哗啦”地扒开结冰的雪层,拔出已被冻结的白菜,扔到雪地上去。
我又扒了几下,实在忍受不了,便袖手站在一旁,问母亲不冷么。
母亲答道,不冷。
见我很惊讶的样子,母亲继续说,对自己说不冷不冷,也就不冷了。
我一下怔在那里,忽然觉得懂得了母亲。
我学母亲的样子弯身下去,扒开厚厚的雪,一下,两下,三下,每一下,我都咬着牙对自己说,不冷,不冷。
从此每当我遇到困难时,都会记起雪地里母亲的话,它伴我走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冬季。
读小学时的一个黄昏,我把牛从5里外的邻村牵回家。
那时,我只会在前面远远地拉着牛绳走。
然而这牛却跟我作对——我牵得紧,牛却偏要走得慢。
我用力拉,它使上性子就是不肯迈步。
这牛脾气!我只好一边骂牛一边心急。
眼看着天越来越黑,沿路村庄里昏暗的灯一盏盏都亮了起来。
我心一急,就从路旁折了一根荆条,绕到牛屁股后面狠狠地抽了它一下。
这下可好,牛一惊,挣脱了牵在我手中的缰绳就向前狂奔起来。
当我没命地跑了半个多小时赶上牛的时候,牛正悠闲地在村口的路边吃草。
母亲也站在那里等我。
当我把牵牛的事一说,母亲反倒笑开了,母亲说,你把绳子牵得太紧,牛鼻子疼了,它当然不会跟你走了。
我恍然大悟。
18岁那年的高考,由于我思想压力太重,平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我竟失利了。
后来母亲跟我说,别把考大学看得跟命一样重。
想起你小时候牵牛的事了么?绳子牵得太紧,牛反倒不跟你走了。
第二年的夏天,我终于以优异成绩被江南一所著名大学的中文系录取。
离家上学那天,母亲送我到村口,眼睛红红地对我说,你现在长大了,我不能把你永远拴在身边……
毕业后到一企业里工作,因对工作不很满意,心里觉得很委屈。
两个月后的一天,老板批评我整天板着脸孔并要扣我奖金时,我一时火起,跟老板吵了几句,气得他拂袖而去。
正好那几天母亲到城里来看我,知道这件事后说,孩子,一头牛不可能永远拴在一个桩上,你也不会永远待在一个地方,但是干什么都要尽量干好。
你不顺
心我知道,我可以告诉你一个办法,有事儿没事儿时,你就小声唱歌。
小时候和母亲一起下地,母亲总一边干活一边在嘴里小声地唱歌。
在母亲的歌声里,那些繁重而枯燥的农活儿不知不觉被我们一样一样地干完了。
后来我养成一个习惯,不管是骑车上班,还是工间休息,我都轻轻地哼着歌。
尽管我从小缺乏音乐细胞,但我相信,母亲从小教我的那些旋律,定然是世界上最美的音乐。
这,就是母亲给我的财富。
(有删改)
12.阅读文题,联系全文,想想看,你从文题中得到了什么?(回答两点即可,2分)
13.通观全文,正文部分主要写了三件事,由三件事分别引出三句话,每句话蕴含一个生活道理。
(3分)
第一件事写的是拔白菜,引出的话蕴含的道理是
;
第二件事写的是,引出的话蕴含的道理是
;
第三件事写的是,引出的话蕴含的道理是遇到不顺要乐观。
14.语言品味
(1)“它伴我走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冬季”中“冬季”一词该如何理解?(2分)(2)开头交代“母亲没什么文化,也没出过远门”,其用意何在?(2分)
(二)小议传统读书教育
①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
童年之时饱学于身者,数不胜数。
从近、现代之交的学者身上,就能看到这一点。
②陈寅恪先生,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童年饱学者。
陈家一直重视对子孙的教育,不但开设家塾,而且还办学堂。
倡导新文化运动的鲁迅和胡适,亦受惠与传统的读书教育,孩童之年在学识上就已有了很好的积累。
鲁迅七岁入私塾读书,《百家姓》、《神童诗》等书即此时期读的。
胡适四岁入私塾,期间读完了四书五经、《孝经》、《资治通鉴》等。
③一个人读书怎么样,关键在读书习惯、读书能力和读书情趣的培养。
孩童时期是一个人开发心智、引导情趣、培养学习和技能的最佳年龄段,若能在这一年龄段培养出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嗜好,锻炼出一定的读书技能,这.将会影响其终生。
传统教育的成功,就在于此。
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先生,一生“暇则读书,虽寝食不辍”。
钱基博先生读书之勤奋,与其孩童之时所受的传统读书教育有直接关系。
④古代读书,重记诵。
孩童时期读书,以记诵为主,待成人后,读书也特别强调记诵。
只有记诵精熟,才能融会贯通,章学诚先生深知记诵之重要,把寄送比作“学问之舟车”。
⑤古代读书,还重朗读。
朱光潜先生曾说“朗读是学文言文的长久传统,过去是行之有效的”。
“五四”后,朗读渐不为读书者所重,
⑥古代读书,更重学养。
读书以养心缮性,为古代读书人之共识。
钱基博先生继承古代的读书精神。
陈寅恪先生也特别重视学养,曾言:“学得不如人,此实吾之大耻。
”
⑦记诵乃积累之功,朗读乃反复之功,学养乃学识修为之功。
取传统阅读之长,我们的读书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选自《作家报》,有删改)
15、阅读全文,将表明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写在下面。
(1分)
16、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
(2分)
17、第③段中,加点的“这”字指代什么内容?(1分)
18、请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就文章内容的某一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2分)
四、写作
19、红色是一种颜色,带给我们无尽的联想。
它既是一种理想、志趣的显现,又是昂扬向上心态的象征;它既代表喜庆,又代表胜利。
当下,红色已成为经典——红色圣地、红色革命……请你以“红色”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4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