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圈子到底能混出什么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艺32
为蔡元培效力。

鲁迅为蔡元培出的最大一份力,是受托设计了北京大学的校徽。

北京大学是国内最早设计校徽的大学,这与其悠久的历史和掌舵者的文化抱负不无关系。

创立于1898年的北京大学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大学。

1916年12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第二年,即出面请鲁迅设计北大校徽。

1917年的鲁迅和陈独秀、胡适等人相比完全是两种状态,他每天到教育部上班,下班后便躲在绍兴会馆的补树书屋抄写古碑。

接受蔡元培委托后,鲁迅便着手设计北大校徽,并于8月7日“寄蔡先生信并所拟大学徽章”。

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造型是中国传统的瓦当形象,简洁的轮廓给人现代的感觉。

“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上部的“北”字是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像,下部的“大”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有如一人背负二人,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给人以“北大人肩负着开启民智的重任”的想象。

徽章用中国印章的格式构图,笔锋圆润,笔画安排均匀合理,排列整齐统一,线条流畅规整,整个造型结构紧凑、明快有力、蕴涵丰富、简洁大气,透出浓厚的书卷气和文人风格。

同时,“北大”二字还有“脊梁”的象征意义。

鲁迅用“北大”两个字做成了一具形象的脊梁骨,借此希望北京大学毕业生
成为国家民主与进步的脊梁。

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被刘半农
戏称作“哭脸校徽”,但鲁迅
将校徽图样寄交蔡元培后即被
北大采用,一直延续到1949
年,后因历史原因长期弃用,
20世纪80年代又重新使用。

2007年6月,北京大学发
布《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管理手
册》,正式推出修改后的北大
校徽标识,这一标识正是在鲁
迅设计的校徽图案基础上丰富
和发展而来。

蔡元培托鲁迅设计校徽,
是对其美术功底与美学主张的
信任与首肯。

鲁迅设计的北大
校徽,突出了“以人为本”的
理念,这正是“五四”前夜先
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大
旗,对人的价值、尊严、个性
与创造精神进行肯定与张扬的
表现。

蔡元培是鲁迅的命中贵
人,他无论是在教育部当教育
总长,还是在北大当校长,都
对浙系人才大力扶持和倚重,
先是邀请鲁迅到教育部任职,
后来又聘鲁迅在北京大学讲
课。

老二周作人在北大当文科
教授,以及老三周建人在商务
印书馆工作,也是蔡元培一手
安排的。

后来鲁迅离开厦门大
学和广州中山大学,带着许广
平到上海后,生计都成了问题,
也是蔡元培向他伸出了救援之
手。

但鲁迅与蔡元培思想上还
是存在明显分歧。

1926年,
蔡元培当了国民党中央监察委
员后,倡导“潜心研究与冷眼
观察”,与胡适主张趋同,鲁
迅在《无花的蔷薇》中点名批
评这位“孑公”,并在给江绍
原的信中说:“其实,我和此
公,气味不相投者也。

民元之
后,他所赏识者,袁希涛、蒋
维乔辈,则十六年之顷,其所
赏识者,也就可以类推了。


这样的微词和怨言,很快
就被事实击得粉碎。

1927年
12月,担任国民政府大学院
院长的蔡元培主动给鲁迅送来
一个大饭碗——中华民国大学
院特约著述员,不用上班就可
以拿到300元干薪,通过这
种形式照顾鲁迅的生活。

蔡元
培曾在他的《我在教育界的经
验》中说过:“大学院时代,
设特约著述员,聘国内在学术
上有贡献而不兼有给职者,听
其自由著作,每月酌送补助费。

吴稚晖、李石曾、周豫才诸君
皆受聘。

”一年之后,蒋梦麟
任教育部部长时,这一饭碗改
名为“教育部编辑费”。

蔡元培主持大学院支付给
鲁迅的这笔补助费长达四年又
一个月,共计14700银圆,
可谓一笔巨款。

鲁迅正是靠这
份补助费大量购书,并有余力
资助革命互济会和左联等进步
团体。

可能是出于对蔡元培关照
的感激与追随,1933年1月
6日,鲁迅和周建人兄弟双双
加入由蔡元培、宋庆龄发起组
织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韩玉娟摘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鲁迅的饭局》)
活法
33混圈子到底能混出什么鬼
/张晓晗
上海电影节那几天,各路牛鬼蛇神聚集上海。

我也有特别多同窗、朋友轰轰隆隆从北京过来。

估计这是一年中我接到约会电话最频繁的一个月吧。

一到天快黑不黑的时候,手机就会响起,说:“大宝贝啊,我们来了,今晚有个谁谁谁的局,你来不来?”我说:“不去。

”电话那头就会问:“啊,你不想我吗?那个谁谁谁你不是也认识吗?大家一起来认识一点新朋友啊。

”我说:“想你啊,等你忙完我们约好啦。


我也不知道从几岁开始,觉得不需要再认识新的朋友了。

我并没有受到任何刺激,也不算是清高孤僻的性格,心理尚属健康,在人群
中也能保持长时间的欢声笑语,绝对不让任何人扫兴。

可就是觉得,交朋友这件事,不必刻意而为之了。

刚毕业的时候,我大多数同学都选择了北上。

因为我从事的行业,全中国数北京的资源最好,毋庸置疑,否则也不会有漫咖啡“四大神兽”和几十亿的项目这种广为流传的段子了。

当初也有很多人说,来北京吧,你在上海怎么能做这行,只有北京才有遍地的金主、制片人和导演。

我说我不去。

他们接着说,你怎么那么没野心,年轻人就该闯一闯。

我说年轻人也各有各的安排,你就当我是喜欢当混吃等死的废物吧。

我一向很为自己说过的话买单,从毕业到
活法34
现在,我没有一刻想过去北京发展。

大多数同学就算生活在上海,也保持着每月至少飞一次北京的频率,我也能坚持不懈地尽量不去北京出差,如果出差,我几乎都会在开完会的当晚回来,不多做停留。

我没有不喜欢北京,小时候我最爱的就是《我爱我家》里的梁天,梦想着以后找个北京小爷耍贫嘴。

我也巨喜欢那些街头巷尾的烟火气,高中去考试,天气特别好,我光抬头看四环外的风筝就能看一个钟头。

但我真的没办法接受北京的生活方式,我没办法应付那么多的饭局和聚会。

就算大家什么都不做也要硬凑在一起聊人生聊感情聊理想,举着酒杯大喊一声敬未来敬青春,第二天又来聊一次。

未来和青春都快被我们这群世俗的人烦死了。

在这座城市,就是得接受,只有梦想,没有生活。

本来活得好好的人,到了北京就跟得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一样,蹲在地下室里聚众吃火锅。

过了一年他还在地下室聚众吃火锅,高呼着都是为了理想。

我心想,你就是懒,懒得努力,用理想来逃避。

有个朋友也很真诚地跟我讲,每天这样是很累,但是不混圈子怎么生存?我们这行,拼才华吗?拼天赋吗?都不是,就是拼情商,拼谁不怕辛苦,拼谁豁得出去。

她这句话我也赞同,她也是我特别好的朋友,很多事我非常服她。

人家问句,这边哪个大佬弄了个影视公司,想聊聊项目,一起吃个晚饭吧。

她说“没问题”。

我们一群人吃着中饭,她就能一摔筷子,立刻跑去机场买张票跑过去,还云淡风轻说句:“正好最近我在北京出差,下午在这附近逛街呢,你说巧不巧。


所以她得到的一切,都是应得的。

但是呢,我也有权利选择,不这么做。

其实每个城市每个行业,都有圈子。

刚刚开始写书、写剧本的时候,我也曾经怀着那种“啊,我就是一个小透明,要是能融入他们是件很荣耀的事吧”的心态。

我二十岁的时候,也曾经去公司开会也贴上下睫毛,就怕晚上谁约个饭,就怕被潜的是别人不是我。

心里也设想过无数次,到底怎样,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二十岁初入这个充满奇迹故事的行业,每天心里都是一场盛大的玛丽苏。

事实上,“奇迹”两个字,就已经证明了,这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大多数人的路,都得一步步走,摔倒了爬起来,擦干眼泪继续走。

采访时我说过一句话,我说情商是给那些智商不够的人准备的。

现在想想能说出这句话就证明了,我情商真低。

可能因为我情商太低了,也不愿意改善,这么多年,没混入任何一个圈子里。

有时候,很感谢我的职业,给我带来一些好到出差能睡我家沙发的朋友。

同时,很多人肯定都不会相信,我是一个参加工作和活动,结束后立马收拾东西回家的人。

我有好多合作很久的公司和伙伴,无论是人事变动还是最后公司被卖了,我总是最后一个知道,很多人说,“张晓晗,你心真大”,可是我想,我出来是工作的,不是交朋友也不是搞斗争的,做好分内事就行,公司卖不卖人走不走关我什么事咯。

那些饭局上,酒后的胡言乱语和期许,我二十岁的时候听过一次,就够了,每一次都是同一套台词。

那些八卦,翻来覆去一次也就够了,知道了又能怎么样,我也不是娱记,不能因此发财。

还有那些复杂的人情世故,我最多觉得好妙,记在记事本里当写小说的素材。

所以当你混遍圈子,剩下的是什么呢?是一次次早上醒来,手机里多了几个可以跟朋友炫耀的名字?是今晚再约饭局说昨天听到的八卦?是朋友圈能点赞的优越感?还是一种我昨天到底在干吗的懵懂感?
特别喜欢的一部美剧《明星伙伴》,讲四个皇后区小伙如何混好莱坞的故事,一副纸醉金迷的颓废,内核有真情也有成长。

里面有一集V i n c e(很像好莱坞黄晓明)想证明自己,拼了老命要搞一部电影出来,当然很困难。

一个老制片给他打了一通电话:“你听好了,这只是一部电影而已。

”之后挂断了电话。

可以说我挺幼稚的吧,用电视剧里的话,
活法
35作为职业生涯中支撑我的最重要的信条。

只有人生是自己的,没有哪一个机会特别重要,干成了我功成名就,干砸了我切腹自杀。

我写过不少电视剧了,总有这样那样的不尽如人意,很多人都会安慰我,这些问题不怪你。

但是每次看的时候心里都在想,哪些地方这次我只做到了五十分,下一次就要做六十分,再下一次八十分。

我从来没想过躺在一部作品上睡到老死,如果要走,这条路我要走很长,只要一点点完善就好了。

我既不会被骂声打趴下,也不会为任何值得骄傲的事高兴超过三分钟。

很多时候我说,这只不过是我工作的一部分,一切都很平常。

大家都觉得我冷血,又不爱自己的工作。

其实我想说,只有我爱的工作,才配得上我用专业精神去对待,不是过分注入不切实际的情感和期待。

也绝对不是在那些喝醉的时候,在那些高档酒店的床上,红着眼眶说,我很爱这个行业,我愿意付出一切,给我一个机会。

不知道别人怎么想,我只是觉得,当我这么做了,我的付出反而显得廉价了。

你到底多看轻你的职业,想用置换来一劳永逸。

为什么大家那么沉迷混圈子?因为每个行业里总有几段大混子成为精英的神话,平凡人也需要存在感,并相信自己会成为一个神话。

可是呢,这种错觉只是因为我们偷懒,我们骗自己,他们成为业内精英是因为会混,其实每一个出类拔萃的人,都有你看不见的原因。

大家只愿意相信,哦,那些人不过是会上床,会巴结人,没错过重要的饭局,不愿意相信他们在其他方面的努力。

有阳光灿烂,就得接受硕大的阴影,在阴影里住着太多混圈子混了十几年,消磨了才华,也没有了斗志,最后被一脚踢开的人。

金主能成为金主,就说明脑子没秀逗,在任何时候都不会使用一个没有价值的人。

混圈子还有一个很可怕的地方,有时候躲在人群中东来西往很安全,但是你会松懈,想着就这样混下去也没什么不好,周遭反正都是如此。

渐渐你被同化,被别人的观念左右,你会对自己的判断产生怀疑。

而我的观念里,成
为大人最重要的一课就是,自己做决定。

我真的没什么忠告给女孩儿们,年轻就是要尝试各种营生方式,找一种最适合自己的,如果硬说一条,我想说的是多关注自己,不要在年纪最好的时候用所有的精力和心情去委曲求全地置换,消磨在无用的觥筹交错和酒肉穿肠中。

随着我渐渐长大,不再是工作中的小女孩,就会有新的小女孩问我:“那个,我要不要和谁谁上床?”我说:“当然可以上,你开心的话。

床笫之间,换来的不是愉悦,都是不值得的。

” 保持你的独特和自身价值,才是你在职业路上立足的根本。

当大家知道,你是一个既没有被酒肉情感诱惑,也不是一个随时可以放弃原则的人,才会在那些翻脸无情后准备开始工作的时候想到你,他们相信你的能力和冷静的判断力。

这种方法,可能没混圈子得到利益的速度快,但是你相信我,这绝对是一条长久之计。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优势就是情商高,那我也告诉你,我见识到真正的高情商,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如果你坦白承认了自己的野心,很想找一个能立足的方法,我的建议也是多学点东西,因为你学到的就是得到了,远超过那些“喜欢哪只包我买给你”“下次我和你一起出去旅行吧”“嗯,找到合适的机会我会推荐你”的承诺。

我从未怀疑人世间的所有人情世故和城府,我也相信它们带来的便利和捷径。

但是我太自私太爱自己,没有一种理想,值得让我放弃生活,也没有任何一种置换,值得让我放弃真心。

没有任何一个圈子,让我愿意放弃单打独斗的刺激感,放弃在家什么都不干,喝着酒看电影的时光,放弃和好朋友聚会玩乐的开心,放弃我原生家庭塑造的独立判断的能力。

所以,亲爱的,作为一个没有混过圈子、一直被视为冷漠的人,我也顺顺当当长到这么大了。

独自旋转没有什么可怕,任何一个圈子,都不值得让你孤独面对世界的好时光,也没有任何一种安全感,值得泯灭你这颗特别的、与众不同的、闪耀在宇宙中的小行星。

(枫林晚摘自浙江文艺出版社《少女,请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