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石厦学校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市石厦学校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图是早期人类制造工具的方法,采用这些方法制造的工具是
A.打制石器B.磨制石器C.青铜工具D.铁制工具
2.下列哪一文物不应该出现在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中()
A.B.
C.D.
3.“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等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A.神话传说B.游牧文明C.海洋文明D.农耕文明
4.西周灭商后,因其国都远在西北,不利于控制幅员辽阔的疆土和统治商代后裔,便大规模地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
西周采取的这种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中央集权制
5.下图中文物的出土
A.表明青铜器的数量众多B.说明周王室的地位下降
C.体现了诸侯间的激烈争斗D.展示了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6.“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一方诸侯之
长)。
”上述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
A.周朝被诸侯国所灭B.分封制得到巩固
C.周王室统治力大减D.周朝的政局稳定
7.“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政权被大夫田氏取代。
”这说明战国时期()
A.诸侯国数量增加了B.出现了卿大夫篡权立国的情况
C.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更加激烈 D.统一的趋势更加明显
8.学习历史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
与下图目录相关的标题应该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D.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9.“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这描述的是秦朝()
A.中央政权机构的设置B.幅员辽阔的疆域
C.施行暴政D.巩固统一的举措
10.秦朝全国人口约2000万人,而服役的人数总数不下300万,占当时总人口的15%.这一组数据说明秦朝
A.赋税沉重
B.思想禁锢
C.刑法严酷
D.徭役繁重
11.“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这是黄巾大起义的口号。
“甲子”指的是公元184年(甲子年),“苍天”指代的是
A.秦朝B.东汉王朝C.周朝D.西汉王朝
12.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
汉武帝为了巩固大一统,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是A.重农抑商,重本抑末B.颁布推恩令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焚书坑儒
13.为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
A.以德化民B.横征暴敛C.休养生息D.“兼爱、尚贤”
14.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草船借箭、火烧连营等。
这些成语实际上和古代一次战役有关系。
请问这场战役是()
A.涿鹿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
15.《简明中国历史读本》介绍说:它原名《太史公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卷。
这部书是
A.《史记》 B.《兰亭序》 C.《资治通鉴》 D.《红楼梦》
16.2020年1月6日,国家主席在人民大会堂同基里巴斯总统马茂会谈后共同见证两国共
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的签署。
这标志着中国同所有10个建交太平洋岛国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的经济带,丝绸之路从东向西的走向是A.长安——河西走廊——今地区——葱岭——安息——大秦
B.长安—今地区——河西走廊——葱岭——乌孙——大秦
C.长安——葱岭——河西走廊——今地区——安息——大秦
D.长安—玉门关、阳关——河西走廊——葱岭——乌孙——欧洲
17.某同学在学习某单元的过程摘录了“南北朝”、“三国鼎立”、“汉人胡服”等关键词,由此推断该单元的时代特征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8.“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
正是古代工匠的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下图两件精品。
它们分别制造于
A.夏朝和秦朝 B.商朝和汉朝 C.周朝和两晋 D.商朝和南朝
19.西晋末年,我国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这主要是因为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B.南方政治经济繁荣
C.北方人民渴望南迁D.八王之乱相互混战
20.《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强调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的是()
A.主父偃B.贾思勰C.顾恺之D.祖冲之
二、解答题
21.材料一观察下列春秋时期的两幅图,回答问题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
材料二如图
(2)材料二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实行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二中居于金字塔顶端的是谁?
22.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
阅读材料
材料一: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材料二:下图是周初形势图
材料三: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四:汉初……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国。
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
……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
-----百度百科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何种政治制度的出现?
(2)材料二表明西周实行的是什么制度?实行该制度的作用有哪些?
(3)材料三中的“寡人”在地方上推广了什么政治制度?该制度体现了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
(4)材料四中“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是因为汉武帝采纳了谁的什么建议?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认识。
23.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文字记历史)
材料一:今年是农历“狗”年,下表是“狗”字的前世今生
甲骨文狗篆书狗行书狗
(1)材料一中的甲骨文“狗”应刻写在哪些材料上?篆书“狗”成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是在哪个朝代?假如行书“狗”是王羲之的真迹,请根据所学知识和此行书“狗”字归纳出王羲之书法的笔势特点。
(思想映历史)
材料二: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
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360百科(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空前的学术局面”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史学叙历史)
材料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360百科(3)材料三中的“它”指的是哪部史学巨著?它记述了何时的史事?
(画窟现历史)
材料四:
(4)材料四中《洛神赋图》是谁的作品?石窟的开凿与统治阶级宣传的哪一宗教有关?【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详解】
锤击、碰砧和砸击都是对石头进行打击制作,所以制造出来的是打制石器,故选A;综上所述可知BCD都与题意不符,排除。
2.D
解析:D
【详解】
根据所学,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
D项是半坡人的住房,D项错误,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左右,生活地点在今浙江余姚,位于长江流域;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河姆
渡遗址还发现了木结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河姆渡人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河姆渡人还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
会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
AB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D项。
3.D
解析:D
【详解】
相传炎帝教人农耕,是中华原始农业的创始人,因此号称“神农氏”。
黄帝教民养蚕缫丝,所以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农耕文明,D符合题意;神话传说和游牧文明不是中华文明的核心,AB排除;中华文明属于大河文明,C排除。
故选择D。
4.C
解析: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分封制下,诸侯对周王具有定期朝贡、述职、提供军赋和力役、随从征伐等义务,故C项符合题意;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A排除;夏朝开始实行世袭制,B排除;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D排除。
故选择C。
5.D
解析: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文物是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的造型十分精美,体现了商朝青铜器制造的高超工艺。
D正确;图中只有一件青铜器,不能反映出青铜器的数量众多。
A错误;四羊方尊是商朝青铜器,不能反映西周的历史和诸侯斗争。
BC错误。
综上故选D。
6.C
解析:C
【详解】
根据“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可得出东周时周天子权威削弱,诸侯争霸,故C 项正确;A项从材料中不能得出,也不符合史实,排除A;分封制逐步瓦解,排除B;当时诸侯争霸,政局动荡,排除D。
7.B
解析:B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初年,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取得齐国的政权,这是卿大夫篡夺诸侯国的最高权力的行为,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战国的诸侯数少于春秋,排除;CD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故选B。
8.D
解析: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夏商周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变革时
期,故D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是秦汉时期的特征,故A错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故B错误;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是指夏朝之前,故C 错误。
综上故选D。
9.D
解析:D
【详解】
据“一法度衡石文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描述的是秦朝固统一的举措。
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在经济上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同时,统一度量衡,对尺寸升、斤两,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
秦始皇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目的是巩固统一。
“车同轨”指的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统一车辆形制,规定所有车辆两个轮子的距离律改为六尺,使车辆在全国通行无阻。
“书同文”指的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
选项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
10.D
解析: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由材料“秦朝全国人口约2000万人,而服役的人数总数不下300万,占当时总人口的15%”可知,这反映了秦朝徭役繁重,秦的暴政导致了秦的灭亡,故D符合题意。
赋税沉重、思想禁锢、刑法严酷都和徭役无关,故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1.B
解析:B
【详解】
据材料“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可知,这是东汉末年的黄巾军大起义,起义的目标是推翻东汉王朝,故“苍天”指代的是东汉王朝,B项正确;秦在汉朝之前,A不符题意,排除A项;周是秦统一之前的奴隶王朝,排除C项;西汉王朝在公元8年被外戚王莽篡位,建立了新朝,排除D项。
故选B项。
12.C
解析: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为加强思想控制,采用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C符合题意;重农抑商,重本抑末是经济措施,不是思想上的措施,故A 不符合题意;颁布“推恩令”属于政治方面的措施,故B不符合题意;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的措施,与汉武帝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3.C
解析:C
【详解】
根据所学,为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其采取了与民休养生息的策略,促进了生产的恢复,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主旨,排除。
14.D
解析:D
【详解】
由材料信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草船借箭、火烧连营”可知,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都和赤壁之战有关。
208年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
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故D符合题意;涿鹿之战,距今大约4600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所进行的一场大战,与题干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与题干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与题干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5.A
解析:A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太史公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可知,这是纪传体通史《史记》,A项符合题意;《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红楼梦》是清代小说。
由此分析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16.A
解析:A
【详解】
丝绸之路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到敦煌,从敦煌起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经楼兰、于阗、莎车,穿越葱岭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达条支、大秦;北路从敦煌到交河、龟兹、疏勒,穿越葱岭到大宛,往西经安息到达大秦,丝绸之路从东向西的走向是长安——河西走廊——今地区——葱岭——安息——大秦,A正确,BCD排除。
故选A。
17.C
解析:C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出现了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割据分裂政权,这期间还出现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政权分立、民族融合是当时的突出特点。
某同学在学习某一单元的过程中摘录了“南北朝”、“三国鼎立”、“汉人胡服”等关键词,由此推断该单元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故C符合题意;中华文明的起源应该涉及早期人类的遗址发掘或神话传说,故A不符合题意;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应该涉及夏商周,而非三国时期,故B不符合题意;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应该涉及唐宋时期,而非三国时期,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8.D
解析:D
【详解】
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商朝的青铜器制造规模大,技艺精湛,品种多,图中的司母戊鼎是商朝时期铸造的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南朝时期,南方的手工业也有了快速的进步,在缫丝、织布、制瓷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其中青瓷莲花尊就是南朝时期生产的,因此它们分别制造于商朝和南朝,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19.D
解析:D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
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
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D正确;ABC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排除;故选D。
20.B
解析:B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
他注意向有经验的农民学习,并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实践,写成《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要顺应天时地利。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B正确;汉武帝采纳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A排除;顾恺之是东晋著名画家,他笔下的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
C排除;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D排除;故选B。
二、解答题
21.(1)春秋时期开始使用的铁农具;战国时期,牛耕逐渐推广,开始用两牛牵引进行耕作。
(2)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即周天子。
【详解】
(1)依据材料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开始
解析:(1)春秋时期开始使用的铁农具;战国时期,牛耕逐渐推广,开始用两牛牵引进行耕作。
(2)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即周天子。
【详解】
(1)依据材料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开始使用的铁农具在战国时期得到推广,我国进入铁器时代。
我国在春秋时已经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逐渐推广,开始用两牛牵引进行耕作。
(2)第一问依据材料图片信息可知,材料二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西周社会以血缘亲疏关系区分尊卑等级。
西周时期,周王以下的诸侯、卿大夫、士是享有各种特权的贵族。
大小贵族往往兼任各级官员,构成统治阶级。
王、诸侯、卿大夫、士属于西周的统治阶层;居于金字塔顶端的是周王即周天子。
【点睛】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及西周实行的分封制,考查学生读图和识记能力。
22.(1)世袭制。
(2)分封制;巩固统治;扩大统治范围。
(“扩大疆域”“传播文化”)
(3)郡县制;法家。
(4)主父偃;推恩令;不断改革和创新。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解析:(1)世袭制。
(2)分封制;巩固统治;扩大统治范围。
(“扩大疆域”“传播文化”)
(3)郡县制;法家。
(4)主父偃;推恩令;不断改革和创新。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意思是,如今大道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
……这种社会就叫做小康。
结合课本所学,禹死后,启继承复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代国王。
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从此,世袭制出现。
(2)依据材料二“周初形势图”有齐、鲁、宋等诸侯国,可知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
结合可课本所学,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西周通过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3)依据材料三“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史记·秦始皇本纪》”可知反映的秦朝的历史。
结合课本所学,秦朝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国家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秦王自称“始皇帝”,后代称为二世、三世皇帝,以至千世万世;皇帝之下设丞相、御史大夫。
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的分封制,建立了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法家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故秦朝的体制体现了法家的思想。
(4)依据材料四“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可知反映的西汉的推恩令。
结合课本所学,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
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依据前面的材料,夏朝时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西周实行分
封制;秦朝推行郡县制代替分封制;西汉时期颁布推恩令。
由此得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不断改革和创新。
23.(1)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秦朝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2)百家争鸣
(3)《史记》;从黄帝至汉武帝时期
(4)顾恺之;佛教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第一种是甲骨文“狗”,结合课本所学,结
解析:(1)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秦朝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2)百家争鸣
(3)《史记》;从黄帝至汉武帝时期
(4)顾恺之;佛教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第一种是甲骨文“狗”,结合课本所学,结合所学知识,商朝刻写在龟甲或牛、羊兽骨上的文字,称作甲骨文。
故甲骨文“狗”字大多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秦朝统一全国后,消除文字上的差异,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规范文字通行全国。
故第二种是篆书“狗”字成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是在秦朝;行书“狗”字若出现在王羲之的作品中,结合课本所学,王羲之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作品《兰亭集序》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王羲之的行书摆脱了以往带有隶、篆的痕迹,当时的人们就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2)依据材料二中“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结合所学可知,“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历史上被称为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3)依据材料三中“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它”指《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该书记事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约3000年的历史。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4)依据课本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有较大的发展著名画家很多,以东晋的顾恺之最为出色。
顾恺之的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塑佛像。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点睛】
(1)第1小问“甲骨文”是提示信息,据所学可确定甲骨文“狗”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第2小问“篆书”是提示信息,据所学篆书在秦朝成为通用文字在全国颁行;第3小问“王羲之书法的笔势特点”是解题的关键,据所学王羲之的行书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2)问依据材料二“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是解题的关键,由此可确定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3)问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是解题的关键,据所学可确定是《史记》,记载从黄帝至汉武帝时期的史事;(4)问《洛神赋图》石窟的开凿是解题的关键,由所学,《洛神赋图》是顾恺之的代表作;南北朝统治阶级为宣传佛教广泛开凿了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