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双流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下册3月月考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双流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3月月考
语文
【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或填涂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
2.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部分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主观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宋以来,接地气的词、小说、戏曲的兴盛,促成了中国文化的下移,由此导致官方意识形态传播的因时而变。
在承袭固有的诗文传播之外,如何使词、小说、戏曲担负起像诗文一样宣传正能量的职责,不仅要突破“诗文为贵,词曲为卑”的陈旧文体观念,更要面对的是文化下移带来的意识形态有效传播途径的探索。
戏曲与意识形态的传播,虽有深刻的关联,但官府因其“不登大稚之堂”而疏于管理。
随着戏曲从业人员的壮大,题材内容思想的拓边扩界,“优孟衣冠”式的宫廷娱乐逐渐转为勾栏瓦肆的演出,这导致“违规越礼”之事时时有之。
如《墙头马上》,剧中李千金与裴少俊在后花园违规越礼,颇为大胆。
此类传播有违儒家教化,这一现象逐渐引起官府的警觉,于是针对戏曲的法律条文也多了起来。
“诸妄撰词曲,诬人以犯上恶言者处死”等条文在《元史·刑法志》中有明确的记载。
明承元风,逐渐强化。
《御制大明律》云:“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妆扮者与之同罪。
其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
”
明初,朱元璋盛推《琵琶记》。
《琵琶记》出现之前,蔡伯谐、赵五娘的故事已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但内容多为蔡伯谐应试及第,抛亲弃妻,被暴雷轰死。
高明感于蔡伯谐行为有违教化,故在“休论插科打诨,
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与妻贤”创作动机的驱使下,把原本负心题材的故事,演绎成“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谐”的教化剧。
朱元璋之子朱权,潜心戏曲,援引“治世之音安以乐”,为《太和正音谱》的戏曲文献整理鸣锣开道,并云“杂剧者,太平之胜事,非太平则无以出”。
理学家丘岑继承高明戏曲遗风,言“借他时世曲,寓我圣贤言”。
清初流传甚广的《桃花扇》与《长生殿》,更是接续“资治通鉴”之史家意识,使情摆脱了晚明一己自由之立场,而放到一己之情与国运相关的宏大叙事之中。
戏曲传播的一个重要特性是易知易晓。
丘溶直言,经书所载三纲五常,不如诗歌吟咏性情,容易感动人心。
“近世以来做成南北戏文,人人观看,皆能通晓,尤易感动人心”,使人“手舞足蹈不自觉”。
在感发人心这点上,丘溶不但看到了卑体戏曲与尊体诗歌的一致性,而且体悟到“性情”传播的个体差异性。
戏曲传播的另一个特性是剧场的群体接受。
戏曲批评界崇尚场上之曲,鄙弃案头之书,这种批评旨趣反映了舞台性之于戏曲的重要,而对舞台性的衡量离不开台下受众的接受。
丘溶著作中曾记录群体受众的面部表情:“座中观者不下数百人,往往有感动者,有奋发者,有追悔者,有恻然叹息者,有法然流涕者。
”相较于诗文的个体阅读接受,戏曲之剧场的群体接受,更显示出戏曲传播的宽度及其演员、观众互动的特殊性。
(选自《有宋以来戏曲传播的有效利用》,有删改)
1.下列对官方重视戏曲传播原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戏曲虽然地位不如诗文尊贵,但与意识形态的传播有着深刻的关联,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途径之一。
B.戏曲不登大雅之堂,且妄撰词曲,在演出中常有违规越礼之事,未能充分发挥意识形态传播的功效。
C.戏曲从宫廷娱乐逐渐转为勾栏瓦肆的平民演出,文化下移也迫使官方重视意识形态传播途径的改变。
D.戏曲传播易知易晓,且受众广泛,传播面大,可以成为有效而广泛地传播官方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
2.下列表述,不属于官方重视戏曲传播举措的一项是
A.元明时期拟定了针对戏曲的法律条文,以法律形式对戏曲进行禁限和倡导。
B.明朝统治者盛推能宣扬儒家伦常、实现传播教化的经典戏曲,如《琵琶记》。
C.明朝朱权认为杂剧是“太平之胜事”,支持《太和正音谱》的戏曲文献整理。
D.创作者怀着“只看子孝与妻贤”的创作动机,改编戏曲内容以宣扬教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折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文是个体的阅读接受,戏曲是剧场的群体接受,因此戏曲比诗文更能打动受众,更具有传播的广泛性。
B.《御制大明律》中的“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体现了官府借戏曲传播意识形态的意愿。
C.清初流传的《桃花扇》与《长生殿》,将一己之情与国运相融合,不但具有教化功能,而且接续了史家意识。
D.虽然有“诗文为贵,词曲为卑”的陈旧文体观念,但在感发人心上,卑体戏曲与尊体诗歌具有一致性。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翟銮,字仲鸣,举弘治十八年进士。
嘉靖中,累迁礼部右侍郎。
六年春,廷推阁臣。
帝意在张孚敬,弗与.。
命再推,乃及銮。
中贵人多誉銮者,帝遂逾.次用之。
杨一清以銮望轻,请用吴一鹏、罗钦顺。
帝不许,命銮入直文渊阁。
銮初入阁,一清辅政,既而孚敬与桂萼入,銮皆谨事之。
孚敬、萼皆以所赐银章密封言事,銮独无所言。
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①之有。
”帝心爱之。
一清、萼、孚敬先后罢,銮留独秉.政者两月。
其后李时入,位居銮上,銮亦无所怫。
帝数召时、銮入见,尝问:“都察院拟籍谷大
銮曰:“陛下,即天也。
春生秋杀,何所不可。
”帝卒从重拟。
丁生母忧归。
因荐銮充行边使。
二十一年,言罢,銮为首辅,进少傅、谨身殿。
严嵩初入,
銮以资地居其上,权远出嵩下,而嵩终恶銮,不能容。
会銮子汝俭、汝孝同举二十三年进士,嵩遂属给事中劾其有弊。
帝怒,下吏部、都察院。
銮疏辨,引西苑入直自解。
帝益怒,勒銮父子为民,而下主考及乡试主考诏狱,并杖六十,
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
又为其子所累,讫不复振。
逾三年卒,年七十。
(节选自《明史·翟銮传》)【注】①献替,即献可替否,给君主提出建议。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一清以銮望.轻望:声望
B.诘之,则顿首谢.曰谢:感谢
C.言等因荐銮充.行边使充:担任
D.帝怒,下.吏部、都察院下:交给……审查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服阕/久不召夏言/居政府/銮与谋召己会/帝将南巡/虑塞上有警议/遣重臣巡视/
B.服阕久/不召夏言居/政府銮与谋/召己会帝将/南巡虑塞上有警/议遣重臣巡视/
C.服阕/久不召/夏言居政府/銮与谋召己/会帝将南巡/虑塞上有警/议遣重臣巡视/
D.服阕久/不召夏言居政府/銮与谋/召己会帝/将南巡/虑塞上有警议/遣重臣巡视/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翟銮受人赞誉,得到皇帝的重用。
廷推阁臣时,皇帝意在张孚敬,最后皇帝要求再次推荐,翟銮得以被任用,后入直文渊阁。
侍从官大多也称赞他。
B.翟銮为人谦抑,对皇帝多有顺从。
李时后入阁,地位却高过他,他没有不满;查抄谷大用资产一事,他始终赞同皇帝看法,认为可以重惩。
C.翟銮地位虽高,仍遭到严嵩打击。
他作首辅大臣时,两个儿子一同考中进士,严嵩指使别人借此弹劾他营私舞弊,以致他们父子被勒为民。
D.翟銮有修洁声,但未能始终如一。
他在居家守丧时,贫困到了不能自给的地步;被起用为行边使后,接受文武官员的馈赠多得无法计数。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时曰:“所拟不中律。
”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
耳。
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5分)
(2)其用行边起也,诸边文武大吏俱櫜鞬郊迎,恒恐不得当銮意,馈遗不赀。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8、9题(11分)
卜算子张元幹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
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1)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2)明河:即银河;(3)斗:指北斗星。
8.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在表情达意上准确生动,试作简要赏析。
(5分)
9.词的最后两句备受后世人的推崇,这两句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作简要分
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0.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8分。
(1)《雨霖铃》中通过描写动作、神态来表现离别时的依依不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柳永《雨霖铃》)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周瑜风流儒雅,指挥若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3)_____________________,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4)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想到孙权当年虽然叱咤风云,但是他还会随时间流逝而湮没,找寻无处,于是感叹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永遇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
11.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第(1)~(4)题。
汽车等着的时候
欧•亨利
夜幕初降,这位身穿灰色衣服的女子又来到那宁静的小公园里的那个宁静的
角落,坐在长椅上看书。
她的衣服灰色朴素,她的脸蛋非常漂亮。
前一天和再前一天,她都在同一时间来到这里。
有一个年轻人知道这件事。
这个年轻人走近前来。
就在这一刹那间,她的书滑出了她的手指,落在地上。
那年轻人捡起来,有礼貌地将书还给那女孩子,说了几句关于天气的话,然后就站在那里等着。
那女孩子看看他朴素的衣服和平凡的脸。
“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坐下,”她用女低音说,“光线太差了,不宜看书。
我倒愿意谈谈。
”
“你知不知道,”他说,“你是我见到过的最漂亮的女孩子。
我昨天就看见你了。
”
“不管你是谁,”那女孩子用一种冷冰冰的语气说,“你必须记住我是一个有身份的女人。
”
“请原谅,”这个年轻人说,“这是我的不是,你知道——我的意思是说在公园里有些女孩子,你知道——当然你不会知道,但是……”
“好啦,别说啦,我当然明白。
现在来谈谈这条路上的人吧。
他们都去向何方?他们为什么如此匆忙?他们快活吗?”年轻人没有回答,那年轻人不明白他应该扮演个什么样的角色。
“我跑来坐在这儿,是因为只有在这里我才可以接近普通群众。
我跟人说话是因为我要跟一个未受金钱玷污的人说话。
哦,你不知道我多么讨厌它——钱,钱,钱!还有那些包围我的男人。
我讨厌享受,讨厌珠宝,讨厌旅行。
”
“我一直认为,”年轻人说,“金钱一定是一样很好的东西。
”
“当你拥有几百万几千万的时候,只会兜风、宴会、戏院、舞会、晚餐!我讨厌这一切。
”这位年轻姑娘说。
小伙子颇有兴趣地看着她。
“我一直喜欢,”他说,“读到或是听到有关富人生活的情况。
而且我一向认为香槟酒是连瓶冰镇,而不是把冰搁杯里的。
”
“哦……是的,我们闲着无聊有时就靠标新立异来找消遣。
目前流行的花样是把冰块搁在香槟酒里。
”女孩子岔开话题,“有时候,我想,如果我有朝一日爱上一个人,我要爱一个普通的人。
——你的职业是什么?”
“很低微,但是我希望出人头地。
但你说你能够爱一个普通人,是真的吗?”
“当然。
”她说。
“我在一家餐厅工作。
”他说。
女孩子缩了回来。
“不是当跑堂吧?”女子略微带着央求的口气说。
“我在那家餐厅里当出纳员,也就是那家你现在看得到的有着耀眼的电灯招牌的餐厅。
”
女子看看表,站了起来,“你怎么不上班呢?”她问。
“我上夜班,”小伙子说,“我得一个钟头之后才开始工作,我还有希望再见到你吗?”
“我不知道,也许。
我必须快走。
哦,今晚还有一个宴会和一个音乐会呢。
也许你来的时候注意到一辆停在公园拐角上的白色汽车吧?”
“红色轮子的那辆吗?”年轻人说。
“哦?……对,我总是坐那辆车来。
司机在那里等我,晚安。
”
“现在天色挺暗了,”年轻人说,“公园里人杂。
我能陪你走到汽车那边吗?”
“假如你尊重我的愿望,你得在我起身后再在这条凳子上坐10分钟。
”她去了。
年轻人看着她那优雅的身姿,然后站起来,悄悄跟着她。
当她走到公园门口时,她转过头来看看那辆汽车,在它边上走过,穿过喧闹的大街,走进那有着耀眼的电灯招牌的餐厅。
一位红发女郎离开出纳员的桌子,这位穿灰色衣服的女子接替了她。
年轻人把手插进口袋里,慢慢地沿大街走去。
迟疑地逗留了片刻,然后他跨进那辆等着的汽车,舒舒服服地往座垫上一靠,吩咐司机说:“亨利,俱乐部。
”
(选自欧•亨利《汽车等着的时候》) (1)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作者将故事安排在夜幕初降的小公园里一个宁静的角落,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创设了特定的背景。
B.男青年乐于助人,关心女子的处境和安全,不揭露女子的谎言,显得彬彬有礼,并且善解人意。
C.小说对处于下层社会女子的描写,表达了对弱势群体生活贫困的关切,表现了作家的社会责任感。
D.小说主要通过对话、动作及细节描写塑造两个青年的形象,借此揭露、批评了当时社会的不良风尚。
E.小说结尾出人意料,既让人忍俊不禁,又令人回味无穷,凸显了欧•亨利式小说结尾的艺术魅力。
(2)小说行文时安排了多处伏笔,请找出其中三处并分析其作用。
(6分) (3)依据文章内容,分析女子形象的主要特点。
(6分)
(4)许多优秀的小说常借物象来传递旨趣,本文中“汽车”就有这样的作用,
试结合具体内容探究汽车在文中的作用。
(6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3分)
陈逸松,不该被遗忘的台湾先贤
孙立极
1907年生于台湾宜兰的陈逸松,日据时期当选过台北市议员;台湾光复后,曾任考试院委员、中央银行常务理事;1973年,毅然跨越海峡,到大陆担任全国人大常委……看似不可思议的经历,记录了台湾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陈逸松13岁留学日本,1931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部。
一方面,陈逸松从饮食习惯到思想文化都受日本影响;另一方面,他处处受到差别歧视,从小就觉悟到自己是殖民统治下的汉民族。
在东京大学时,他拒绝参加台湾留学生团体“台湾新民会”,认为“新民”等同依附殖民者,“我们是中国人,不能沦为日本新国民啊!”回到台湾,正值日本推动皇民化运动,他坚持不改日本名,“一天到晚都有人来动员我父亲,他躲来躲去不愿改。
”陈逸松的女儿陈雪梨介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投降。
听到消息时,陈逸松正与好友古井闲聊,“古井泡了一盅好茶,两人对视,感慨万千。
”陈逸松说,“仿佛从黑夜到了天亮。
今后终于可以平等做人了!”
那段时间,陈逸松兴奋而繁忙。
他受命组建“三民主义青年团台湾区团部”,协助维护日本撤退、国民政府接收之间70多天过渡期的社会秩序。
1946年,他和苏新等好友成立了台湾政治经济研究会,创办了台湾光复后第一份白话文杂志《政经报》。
当年9月,他还参加了“台湾光复致敬团”到南京,并前往陕西祭拜黄陵。
陈逸松晚年自述:“民族感情和国族认同,像我一生的航海图,在政治的波涛中指引前进。
”
1947年,台湾发生“二二八事件”,陈逸松因担任“事件处理委员会”主席,遭当局通缉,经同乡帮助而幸免于难。
此后,陈逸松虽担任考试院委员、中央银行常务理事,但因经常直言批评,均只担任一届。
1971年,陈逸松遭保密局逮捕,指其涉嫌一桩爆炸案。
后查无证据,保密局在舆论压力下释放了他。
陈逸松灰心失望,决定离台赴美。
途经日本时,一位侨领告诉他,中国大陆不了解台湾实际情况,邀他写份建议书。
这封信转交到周恩来总理手中。
周总理请人带话,邀他访问大陆。
陈逸松很动心,但那是台湾白色恐怖的年代,“我深知这个决定将面临极大的风险,首先在台湾方面,我可能永远无法回去了,而且将丧失一生的财产和地位,还有可能引起朋友的误解。
”
1973年4月,陈逸松还是毅然回到北京。
“他说话很‘白目(傻)’。
”陈雪梨笑说。
见到周总理,陈逸松直率地问:“你说的解放台湾是什么意思?”周总理回答:“就是让台湾人自己当家作主。
”
原本计划访问6个月,但与周总理长谈,又在大陆各地走访后,他决定留下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此后10年,他参与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修订。
1983年,76岁高龄的他移居美国,仍担任了两届政协常委,继续向大陆提出关于修法及对台政策的建议。
因“叛逃”大陆,陈逸松被台湾当局列入黑名单,人们纷纷猜测他的动机,“有说我爱做官,有说我思想左倾”。
陈逸松说,其实想法很简单,留在北京,“可以贡献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建设,造福十多亿中国人民,进而可以为台湾人民的和平幸福和解放尽一点力量。
”
“大家都喊‘台湾人出头天’,我同意,但要出头天不是喊喊就有的。
”“昧于国际现实自我催眠,对台湾人的幸福并没有什么好处”……陈逸松关于台湾前途的诤言,如今听来仍然不过时。
可惜,在今日台湾,“一生大部分时间奔走于政治,为台湾人的尊严和幸福着想”的陈逸松,被选择性遗忘了。
陈雪梨说,“不要让台湾的记忆从蒋渭水一步跳到李登辉。
父亲那一代的努力不能泯灭。
现在是时候把历史补白,让我们年轻人有一个完整的记忆。
台湾要往前走,一定要知道之前发生了什么。
”(摘自《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0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陈逸松是日本殖民时期的第二代台湾人,这一代台湾知识分子恰好遇上全球性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以及左翼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潮期,受其影响,一方面痛恨殖民地歧视统治,一方面怀抱左翼理想,而且在他们的青年时期迎来了日本殖民终结、台湾光复、中华民国政府迁台的时代巨变。
(摘自曾健民《陈逸松回忆录》)
②陈老着重谈到他几次见到周总理,向周总理详述台湾人民的处境、心结。
当时周总理虽然日理万机,又重病在身,但他对来自台湾的人们总是热情洋溢,有时甚至彻夜长谈。
陈老谈起他之前返乡所见一些令人忧心的事情,主要指台湾一些人在篡改台湾历史。
他同时也给了我一本他回忆录的上集。
至于下集,陈老说他向来主张台湾出路在于统一,这是他人生经历的总结,此点必须反映在他的回忆录下集中,下集的材料收集包括录音已完成。
(摘自吴国祯《怀念陈逸松先生》)(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留学日本期间,陈逸松虽然各方面都受到日本影响,但因为处处受到差别歧视,所以拒绝参加台湾留学生团体“台湾新民会”。
B.在白色恐怖年代,即使面临极大风险,陈逸松依然不顾自身荣辱访问大陆,他与周总理的直率会话体现他为台湾谋和平幸福心切。
C.台湾光复后,陈逸松担任了一系列政府职务,但由于经常直言批评政事,得罪了当局,致使其遭当局逮捕,他最终决定离台赴美。
D.关于台湾的前途,陈逸松认为台湾的出路在于统一,每个台湾人都应该要发出“台湾人出头天”的呼声,这体现了他的政治远见。
E.陈逸松一生起起伏伏,但他都站在台湾人民立场,倾毕生之力,为台湾的解放和幸福无私奉献,体现了一代知识分子的高风亮节。
(2)作为台湾政界的重要人物,陈逸松还是冒着巨大的风险,留在了大陆,其中必有其原因。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3)陈逸松“为台湾人的尊严和幸福”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4)陈逸松是“不该被遗忘的台湾先贤”,他为后人铭记的高尚品格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6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填在划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即使没有___________的优越自然条件,崖边人民也不怨天、不尤人,广袤而整齐的黄土地就是他们勤劳、朴实的见证。
(2)北宋都城——汴京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国际大都市,来自五湖四海的商人、书生、旅行家___________。
(3)1127年,金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大举南下,___________的并非身居宫闱内苑的王公贵族,而是成千上万的普通百姓。
遗憾的是,古代的文学作品很少记录他们的苦难。
A.春风化雨络绎不绝一马当先
B.春风化雨不绝如缕一马当先
C.五风十雨络绎不绝首当其冲
D.五风十雨不绝如缕首当其冲
14.下面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别人只满足于将莎士比亚、易卜生的戏剧直接搬到中国的舞台上时,年仅
22岁的曹禺就凭借深邃的洞察力、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下了《雷雨》这部旷世之作。
B.词原本只是歌儿舞女在酒筵离席上演唱的歌曲,因此常常受到正统的士大夫
们的诟病,所以带有香艳妩媚的色彩。
C.关汉卿、白朴、王实甫等剧作家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如泼辣大胆的宋引章、善良孝顺的窦娥、多情懦弱的裴少俊、聪明伶俐的红娘,还有缠绵悱恻的《梧桐雨》。
D.苏轼不仅在生前名扬四海,而且在死后数百年依然广为流传,《题西林壁》《念奴娇·赤壁怀古》《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等作品至今也熠熠生辉。
15.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扬州古称广陵,人们又叫它维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写扬州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便绝不是凛冽的北地所能产生的情境了。
①但古人自北方舟船而来,一入扬州,心理上便感觉到了江南
②以今天的地理概念,扬州在苏北,不属江南
③但它处在淮河以南,属不南不北之地
④清代之前,扬州靠着大运河,被誉为南北枢纽,淮左名都
⑤江南是以长江为界的,从这层意义上,扬州不算江南
⑥而且扬州的人文风气,山水风光,都是近南而远北
A. ②①⑤④⑥③
B. ②⑥④⑤③①
C. ④③①②⑤⑥
D. ④②①⑤③⑥16.根据下面文段的内容,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
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6分,不超过18字)
如今,手机已进入日用品的行列,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
手机里常有通讯录、通话记录、短信、照片等个人隐私,①。
另外,由于回收途径混乱,多数用户会将淘汰的手机闲置,而这也带来了许多麻烦。
由此,比较正规的手机回收的网络平台也就应运而生了。
②:第一,交由环保部门拆解,做无害化处理;第二,可以继续使用的部分新款手机则交由回收商做相应处理后销售。
③,某销售回购手机的网站就明确表示,他们会对产品做严格、彻底的数据清洗,以确保顾客的权益。
17.解读下面的漫画《玩大了》(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