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动态更新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nderground Pipeline 地下管线
/ 2016.10
42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动态更新探讨
■ 尹德梅 山东省日照市城市建设档案馆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传统动态更新模式的弊端,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优化传统更新手段,创新定期补测、补绘新的动态更新模式,为管线信息动态更新提供新思路作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动态更新;传统模式;补测补绘
根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27号)、住房城乡建设部等6部门《关于开展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工作的通知》(建城〔2014〕179号)等文件要求,各城市及管线行业主管部门和权属单位已基本按要求在2015年底前完成了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建立了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
之后,地下管线信息管理进入了动态更新阶段,而由于我国的国情及管线工程的特殊性,传统的动态更新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动态更新需求,创新动态更新方式已成为地下管线动态更新的迫切要求。
一、传统的管线信息动态更新方式
传统的管线信息动态更新方式主要是将管线工程纳入工程建设程序,实行工程覆土前竣工测量制度,及时报送更新管线信息,但由于各地实际情况不同,管线工程涉及产权单位多、工期紧、工程规模大小不一,且多为政府投资,存在管线工程不按程序报送、不验收、不备案等实际困难等多种原因,管线工程覆土前竣工测量制度难以落实,导致地下管线普查后很多新增管
线难以及时报送更新到管线系统中去,再加上综合管线信息管理系统与各专业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存在数据标准格式不统一,互相之间数据各自为政、互不兼容,
也影响了数据的共建共享、即时交换、动态更新。
因此,管线信息动态更新难一直以来成为各地普查后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的最大难题。
二、新形势下对传统动态更新的几点思考(一)建立完备的管线管理法规体系。
从国家到地方制定一系列包括管线信息管理在内的相关管线管理条例、规定、制度、技术标准和要求,明确主管部门、相关单位和各管线专业单位职责和义务,严格管线建设管理程序,严格管线工程覆土前测量和竣工测量、管线信息报送程序和要求,为实现管线信息动态更新提供政策保障。
(二)实行问责制度。
严格落实管线建设管理各方责任主体职责和义务,对不按程序规划建设,不做竣工测量,不报送管线信息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实行项目问责,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追究相关单位、部门的法律责任并进行问责。
(三)建立管线工程诚信管理体系。
明确管线信息不良信用行为,严格执法,将监管不严、执行不力、不报送的行为列入不良信用,提高管线工程建设管理门槛。
三、创新更新模式,开展地下管线定期补测、补绘传统的更新模式有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对于由政府投资的管线工程和私埋、私设、不报送的管线工程,
2016.10 /
43
Underground Pipeline
地下管线如果每年由政府投资进行补测、补绘,既可避免因管线信息不报送而引发的安全隐患,又可有效集中资金使用,避免因工期,天气、规模等因素为借口不进行竣工测量、不报送管线信息。
每年形成制度,定期集中开展补测、补绘,建立地下管线补测、补绘长效机制,成为管线信息动态更新的重要创新。
(一)地下管线补测、补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全国各地城市建设进程的快速推进,新增、改建、迁移、废弃地下管线每年多达数百公里。
但由于缺乏集中统一管理,管线产权单位多,管线信息报送意识不强,部分单位重建设、轻管理,导致新增管线信息不测量、不报送等,致使管线信息与管线现状不一致,施工中损害地下管线的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和不良影响,甚至威胁到城市安全。
同时,由于城市综合管线系统和各专业管线系统建设标准不统一,且涉及部门广、单位多,导致系统之间兼容性不足,影响了信息的共享和交换。
因此,搭建地下管线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地下管线修、补、测长效机制,实现城市综合管线信息与各专业管线信息的兼容与共享,更好地为政府决策、专业管线管理和社会公众提供数据共享和交换服务,对于维护城市“生命线”,保障城市安全,保证居民正常生产、生活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二)开展地下管线修、补、测要做好的工作:1.要做好摸底调查统计工作。
一是要结合管线规划审批及工程建设报批情况,了解统计新增管线情况;二是要充分发挥管线产权管理单位作用,每年及时统计上报当年新增管线情况,统计新增管线里程;三是每年要对改建、迁移、废弃管线进行统计汇总。
2.制定修、补、测技术标准。
要结合地下管线普查技术标准,保持数据格式的连续性和统一性,结合实际制定地下管线修、补、测技术标准,实现普查数据与修、补、测的兼容和共享。
3.认真开展修、补、测前的管线调绘工作。
明确各管线产权单位调绘任务,详细制订调绘任务分工,
最大限度保障管线修、补、测基础资料的全面系统和可信度。
4.选择专业队伍。
专业探测队伍和有经验的探测技术人员是修、补、测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
地下管线修、补、测的难度要比地下管线普查难度大得多,修、补、测需要甄别哪些是新增、改建管线,哪些是迁移、废弃管线,然后再对新增、改建、迁移管线修、补、测,工作量是很大的,因此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来完成。
5.形成制度。
制度是关键,要争取政府资金支持,每年或每两年定期开展集中补测、补绘,及时更新当年度新增管线信息,既可保障管线信息与管线现状相一致,又可解决因管线工程大小不一、工期紧张等因素和私埋、私设等原因导致的管线工程不测量、不报送难题,集中资金进行修、补、测效率更高,也更符合现有管线工程建设审批管理现状。
同时,在管线普查的基础上进行修、补、测,能够节约大量资金,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做好成果验收审核。
明确各管线产权单位职责,做好各专业探测成果的审核验收是数据质量提高的另一保障。
在修、补、测伊始就要明确规定各专业管线单位专业审核职责,确保数据高质量,提高管线修、补、测效率和质量。
7.建立地下管线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与各专业管线信息的兼容和共享。
总之,管线信息动态更新关系到地下管线普查后管线数据能否长久持续利用的问题,只有及时更新新增管线信息,实现与管线现状相一致,才能“还清旧账,不欠新账”,为城市建设管理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服务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