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古诗词诵读》ppt精品课件3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台诗案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苏轼政治上长期失意,
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 下片: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在遥远的边疆,萧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 超然物外泰然自若潇洒安闲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回头望望方才风吹雨落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没有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新课导入
贬到杭州,他说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 日啖(d)州,他说 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虽然是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 因为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所不曾有过的。)
下片:回到现实(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痛 苦生活)
主题
这首词以对比的手法,明快的笔 调,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 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 的寂寞。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宋 )辛弃疾
写作背景
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 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 安抚司参议官,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 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 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慷慨激昂,反复陈 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 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 抒发自己的心愿。
定 风 波
一、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 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1、词的小序写了什么内容?
★时间:三月七日
★地点:沙湖道中。
★环境:先雨后晴。 ★事件:遇雨。
★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
★感觉:狼狈 不觉 ★故:交代写作缘由。
小序交待了写作时间、地点、环境、人 物、事件。
二、诵读感知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整体感知
上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 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译文:不要去听那穿林打叶的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作品有《东坡乐府》《东坡七集》,著名散文有 《赤壁赋》《石钟山记》等。 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 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
滥调,一扫晚唐五代 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 细的气息,创造出高 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 奔放的风格。
作者简介
苏轼政治上长期失意, 一生历经坎坷,但仍能保持 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 健旺爽朗的笑声;在达观潇 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 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 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雨声,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 边缓步而行。竹杖和芒鞋轻捷 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只 要披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 我也不在意。
二、整体感知
下片: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
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
醒,我感到微微的寒冷。抬头看 时,山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 头望望方才风吹雨落的地方,我 信步归去,既没有风雨,也无所 谓天晴。
全篇除结句外皆出之以景语,而景中又无处不含悠悠苍凉的今昔之感,可谓景情交练。 南宋初年杰出词人,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上舍甲科。 ④戍垒:边防驻军的营垒。
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 ②吕叔潜:作者的朋友。
那时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天下还承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 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他死的那天正好也是5月30日,卢氏的忌日。
太常引①·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②赋(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③。飞镜④又重磨。把酒问 姮娥⑤。被白发,欺人奈何。
注释: ①太常引:词牌名。 ②吕叔潜:作者的朋友。 ③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④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⑤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淮南子·览冥训》: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后来“得仙,奔 入月中为月精”。
注释: ①临江仙:词牌名。 ②午桥:在洛阳南面。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③豪英:出色的人物。
回想当年在午桥饮宴,在一起喝酒的都是英雄豪杰。 ④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去无声:表示月亮西 沉,夜深了。 ⑤疏影:稀疏的影子。
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稀疏的影子里吹起 短笛,一直欢乐到天明。
二、整体感知
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 内容?
上片:写风雨中的情景和心境 (雨中事)。
下片:写风雨后的情景和心境 (雨后感)。
三、探究
1.途中遇雨,“同行皆狼狈”,而作者的反应怎样?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态?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从 这一心中事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3.作者虽然不在意风雨,但雨过天晴后,本应欣喜, 但作者反应如何?由此可以看出他怎样的人生态度?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 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 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 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 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 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 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 并泯灭……
乌鸦,故称乌台)。 在遥远的边疆,萧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⑦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 上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忆旧) 他和卢氏虽不能同生,但却能同死。 词中塑造了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词人形象。 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 ⑥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三、探究
2、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 词中塑造了一个吟啸徐行、
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 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 达乐观的词人形象。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雨后东坡—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与杜甫相比,苏轼少了几分沉郁愁苦, 多了几分超然达观;
与李白相比,苏轼少了几分 桀骜不逊,多 了几分 隐忍平;和
二十余年⑥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⑦。闲 登小阁看新晴⑧。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⑨。
注释: ⑥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⑦堪惊:总是心战胆跳。
二十多年好像一场春梦,我亲身经历了亡国的变乱, 自己虽然还活着,回想起来总是胆战心惊。 ⑧新晴:新雨初晴。晴,这里指晴夜。 ⑨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指 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案 ” 被 贬 黄 州 ( 湖 北 省 黄 冈 县 ) , 偏 居 荒 野 , 相思相望,却不能相亲相爱相守,这春天又是为谁而来的呢?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下片:写风雨后的情景和心境(雨后感)。 南渡后,召为兵部员外郎、翰林学士、知制诰,官至参知政事。
躬 耕 自 乐 。 是 年 春 , 诗 人 至 黄 冈 东 南 三 十 里 相思相望,却不能相亲相爱相守,这春天又是为谁而来的呢?
2、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 他和卢氏虽不能同生,但却能同死。
“午桥”是唐代白居易、刘禹锡吟诗唱和、举杯相欢的地方。 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元 丰 五 年 ( 1 0 8 2 年 ) , 苏 轼 因 “ 乌 台 诗 在遥远的边疆,萧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④戍垒:边防驻军的营垒。 二十多年好像一场春梦,我亲身经历了亡国的变乱,自己虽然还活着,回想起来总是胆战心惊。 吴刚的妻子心存愧疚,命她的三个儿子分别变成蟾蜍、兔和蛇飞上月亮陪伴吴刚。
百无聊赖地登上小楼,看看雨后初晴的月夜景色。古往 今来多少大事,也不过让打鱼的人编作歌儿在三更半夜里唱 唱罢了。
赏析上片: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午桥”是唐代白居易、刘禹锡吟诗 唱和、举杯相欢的地方。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点明时间:春天的晚上
以静衬动,写景叙事
上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忆旧)
那时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天下还承平无事,可 以有游赏之乐。其后金兵南下,靖康之难后,宋氏 南渡,词人也因此也开始了流亡生涯,饱受国破家 亡的痛苦,历经颠沛流离。她在南宋都成临安回想 起青壮年时在洛阳与友人诗酒郊游的情景,不禁感 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临江仙①·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②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③。长沟④流 月去无声。杏花疏影⑤里,吹笛到天明。
词 。 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就是对吴刚的惩罚。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上 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 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 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 就被新党利用,说 他“愚弄朝,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 舆”、“包藏祸心”,又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 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他们从苏轼的大量 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 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宋室南渡后,诗风有了明显转变,由描写 个人生活情趣转而抒发爱国思想,由清新明净 趋向沉郁悲壮。亦工于填词,其词意境与诗相 近,有清婉奇丽的特点,而豪放处又接近苏轼。 有《简斋集》、《无住词》。
背景介绍
这首词大概是在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或六 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时年四十六或四 十七岁。陈与义是洛阳人,他追忆二十多年前的洛 中旧游。
* 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 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 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 了,成功还会远吗。
* 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 观和希望。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 字去非,号简斋, 洛阳(今属河南)人。南宋初年杰出词人,徽 宗政和三年(1113)登上舍甲科。授开德府教 授,累迁太学博士。南渡后,召为兵部员外郎、 翰林学士、知制诰,官至参知政事。以诗著名, 原属江西诗派。
三、拓展
探讨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1、 以小见大(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 人生态度,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2、一语双关(自然风雨/人生风雨。“风雨” 和“晴”既是指自然现象,也是指人生中的风 雨和晴天,即:人生中艰难苦难的逆境和人生 中春风得意的顺境。)
人生启示:
* 阳光总在风雨后。
赏析下片: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二十多年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化, (国家和个人的激烈变化的情况)
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点题,点出时间、 地点和心境
“新晴”与“长沟流月” 照应,巧妙地将忆中之事 与目前的处境联系起来
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 情,从侧面显示诗人对 现实的极度不满。
与稼轩相比,苏轼少了几分 慷慨激昂,多 了几分 淡定从。容
课 堂
小 结
心有东坡词,
人生无难题。人生 再多的风雨,经过 东坡的过滤,都变 成一片晴空了。苏 轼为我们撑起了一 把伞,撑出了一片 晴朗的天空,愿我 们活得像他一样明 亮,一样豁达。
课 堂
小 结
人生有顺逆, 有成败,有荣辱,有 福祸。但无论处于何 种境地,我们都要以 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 对待,胜不骄,败不 馁,福不喜,祸不悲, 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 人格修养。
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上片: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 探讨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 “新晴”与“长沟流月”照应,巧妙地将忆中之事与目前的处境联系起来
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
三、探究
人生
自然风雨 (穿林打叶)
“莫听”“ 吟啸” “何妨” “徐行”
态度
超然物外 泰然自若 潇洒安闲
人生风雨
旷达
“谁怕” “任平生”
搏击风雨、笑傲人 生、泰然处之、无 所畏惧、潇洒从容
洒脱 乐观
晴
“回首”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心中 无晴雨
宠辱偕忘 超然物外
三、探究
2、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