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备考之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压轴突破训练∶培优易错试卷篇及答案(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化学备考之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压轴突破训练∶培优易错试卷篇及答案(1)
一、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练习题(含详细答案解析)
1.短周期元素X、Y、Z、W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已知在同周期元素的常见简
单离子中,W的简单离子半径最小,X、Y、Z、W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在日常生活中用途极
其广泛。
(1)X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___。
(2)X、Y、Z元素的简单气态氢化物中,稳定性最差的是________(用分子式表示)。
(3)Y、Z、W三种元素对应的离子中,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____________(用离子符号表示)。
(4)某汽车尾气分析仪以燃料电池为工作原理测定XZ的浓度,其装置如图所示,该电池中
电解质为氧化钇-氧化钠,其中Z2-可以在固体介质NASICON中自由移动。
则负极的反应式_______________。
关于该电池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
A.工作时电极b作正极,Z2- 通过固体介质NASICON由电极b流向电极a
B.工作时电流由电极a通过传感器流向电极b
C.传感器中通过的电流越大,尾气中XZ的含量越高
(5)X2Z42-能被酸性KMnO4氧化,请填写相应的离子,并给予配平:
_____ ______+______MnO4- + ________H+ = ______CO2 + _______Mn2++______H2O
【答案】第二周期第ⅣA 族 CH4 r(N3-)>r(O2-)>r(Al3+) CO+O2--2e-=CO2 AC 5 C2O42- 2 16 10 2 8
【解析】
【分析】
根据短周期元素X、Y、Z、W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则X、Y、Z是第二周期的元素,W
是第三周期的元素;同周期元素的常见简单离子中,W的简单离子半径最小,W是Al元素;根据相对位置,X、Y、Z分别是C、N、O。
【详解】
(1)X是C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二周期第ⅣA 族;
(2)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C、N、O元素
的简单气态氢化物中,稳定性最差的是CH4;
(3)N、O、Al三种元素对应的离子,电子层数相同,质子数越多,半径越小,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r(N3-)>r(O2-)>r(Al3+);
(4)原电池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负极是一氧化碳失电子生成二氧化碳,
负极反应式CO+O2--2e-=CO2;
A.b通入氧气,氧气发生还原反应,工作时电极b作正极,O2- 通过固体介质NASICON由电极b流向电极a,故A正确;
B.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b是正极,工作时电流由电极b通过传感器流向电极a,故B错误;
C.CO的含量越高,失电子越多,传感器中通过的电流越大,故C正确;
(5)C2O42-被酸性KMnO4氧化为CO2,根据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元素守恒,相应的离子方程式是5C2O42-+2MnO4- +16H+ =10CO2 +2Mn2++8H2O。
2.A、B、C 三个烧杯中分别盛有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硫酸。
①B中Sn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Sn极附近溶液的 pH(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__________。
②C中总反应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比较 A、B、C 中铁被腐蚀的速率,由快到慢的顺序是__________。
【答案】2H++2e-=H2↑增大 Zn+2H+=Zn2++H2↑ B>A>C
【解析】
【分析】
①B中形成Sn-Fe原电池,Fe比Sn活泼,则Sn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②C中形成Zn-Fe原电池,总反应为Zn+2H+=Zn2++H2↑,电化学腐蚀的速率大于化学腐蚀的速率,金属作原电池正极时得到保护。
【详解】
①B中形成Sn-Fe原电池,由于Fe比Sn活泼,所以Sn为正极,溶液中的H+在Sn上获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2H++2e-=H2↑;由于氢离子不断消耗,所以Sn附近溶液中c(H+)减小,溶液的pH值增大;
②锌比铁活泼,锌为原电池负极,被腐蚀,负极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正极:2H++2e-=H2↑,总反应方程式为Zn+2H+=Zn2++H2↑。
A发生化学腐蚀,B发生电化学腐蚀,C中发生电化学腐蚀,由于锌比铁活泼,所以铁作原电池的正极而被保护,电化学腐蚀的速率大于化学腐蚀的速率,所以由快到慢的顺序是B>A>C。
【点睛】
本题考查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电极反应式的书写以及金属的活泼性。
一般情况下,在原电池反应中,活动性强的电极在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但也有例外。
如Mg-Al-NaOH溶液构成的原电池中,活动性弱的Al为负极,活动性强的Mg为正极。
知道金属腐蚀快慢的判断规律为:电解池的阳极>原电池的负极>化学腐蚀>原电池的正极>电解池的阴极。
3.W、X、Y、Z是四种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W、X两种元索可组成W2x和W2X2两种常见的无色液体化合物, Y2X2为淡黄色固体化合物,Z的原子序数是X的原子序数的两倍。
请回答下列问题:
(1)Z元素的名称是___________ 。
(2)W、X、Y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
(3)写出Y2X2中所含化学键有:___________。
(4)写出Y2X2和W2X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5)W2和X2是组成某种燃料电池的两种常见物质,如图所示,通人X2的电极是___(填“正极”或“负极”),写出通人W2的电极的电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
【答案】硫离子键和共价键 2Na2O2 + 2H2O=4NaOH + O2↑正
H2-2e-=2H+
【解析】
【分析】
W、X两种元素可组成W2X和W2X2两种常见的无色液体化合物,故W为H元素;X为O 元素;Y2X2为淡黄色固体化合物,故Y为Na元素;Z的原子序数是X的原子序数的两倍,故Z为S元素,据此进行分析。
【详解】
W、X两种元素可组成W2X和W2X2两种常见的无色液体化合物,故W为H元素;X为O 元素;Y2X2为淡黄色固体化合物,故Y为Na元素;Z的原子序数是X的原子序数的两倍,故Z为S元素;
(1) Z元素的名称是S元素;
(2)W、X、Y三种元素分别为H、O、Na,形成的化合物是NaOH,是离子化合物,其电子式为;
(3) Y2X2为Na2O2,是离子化合物,所含化学键有离子键和共价键;
(4) Y2X2为Na2O2,W2X为H2O,两者反应生成NaOH和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 + 2H2O=4NaOH + O2↑;
(5) X2为O2,氢氧燃料电池,负极通氢气,正极通氧气,发生还原反应,故通入O2的电极是正极;W2为H2,通H2的极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故电极反应方程式为H2-2e-
=2H+。
4.有A、B、C、D四种金属片,进行如下实验:①A、B用导线连接后浸入稀H2SO4中,电流由B 导线A;②C、D用导线相连后,同时伸入稀H2SO4 溶液中,C极为负极;③A、C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2SO4 中,C极产生大量气泡;④B、D相连后同时浸入稀
H2SO4 中,D极发生氧化反应;试判断四种金属的活动顺序是( )
A.A>C>D>B B.A>B>C>D C.B>A>C>D D.B>D>C>A
【答案】A
【解析】
【详解】
①A、B用导线连接后浸入稀H2SO4 中,电流由B 导线A,A为负极,B为正极,金属性A>B
②C、D用导线相连后,同时伸入稀H2SO4 溶液中,C极为负极,D极为正极,则金属性
C>D;
③A、C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2SO4 中,C极产生大量气泡,C为正极,A为负极,则金属性
A>C;
④B、D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2SO4 中,D极发生氧化反应,D为负极,B为正极,则金属性
D>B;
综上分析:金属性:A>C>D>B;
答案选A。
【点睛】
原电池中活泼的电极做负极,不活泼的做正极,利用电极的活性来判断电极金属性的强弱,判断原电池正负极的方法:1、根据两极材料判断。
一般活泼金属为负极,活泼性较弱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为正极;2、根据电极现象判断。
一般情况下电极逐渐溶解为负极,电极增重可放出气体的为正极;3、根据电子流动方向来判断。
电子流出的为负极、电子流入的为正极或电流流出的正极、电流流入的负极;4、根据原电池里电解质溶液内离子的定向移动方向判断。
阴离子流向的为负极、阳离子流向的为正极;5、根据原电池两极发生的变化来判断。
失去电子发生氧化的是负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是正极;
5.依据氧化还原反应:2Ag+(aq)+Cu(s)=Cu2+(aq)+2Ag(s)设计的原电池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电极X的材料是_______;电解质溶液Y是________;
(2)银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3)外电路中的电子是从______→______;
(4)当有1.6 g铜溶解时,银棒增重______g 。
【答案】Cu AgNO3 Ag++e- =Ag X(或Cu) Ag 5.4
【解析】
【分析】
(1)根据电池反应式知,Cu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作负极,Ag作正极,电解质溶液为含有银离子的可溶性银盐溶液;
(2)银电极上是溶液中的Ag+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3)外电路中的电子是从负极经导线流向正极;
(4)先计算Cu的物质的量,根据反应方程式计算出正极产生Ag的质量,即正极增加的质量。
【详解】
(1)根据电池反应式知,Cu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Cu作负极,则Ag作正极,所以X为Cu,电解质溶液为AgNO3溶液;
(2)银电极为正极,正极上Ag+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Ag++e-=Ag;
(3)外电路中的电子是从负极Cu经导线流向正极Ag;
(4)反应消耗1.6 g铜的物质的量为n(Cu)=m 1.6g
M64g/mol
=0.025 mol,根据反应方程式
2Ag+(aq)+Cu(s)=Cu2+(aq)+2Ag(s)可知:每反应消耗1 mol Cu,正极上产生2 mol Ag,则0.025 mol Cu反应,在正极上产生0.05 mol Ag,该Ag的质量为m(Ag)=0.05 mol×108 g/mol=5.4 g,即正极银棒增重5.4 g。
【点睛】
本题考查原电池原理,明确元素化合价变化与正负极的关系是解本题关键,计算正极增加的质量时,既可以根据反应方程式计算,也可以根据同一闭合回路中电子转移数目相等计算。
6.有甲、乙两位学生利用原电池反应检测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两人都使用镁片与铝片作电极,但甲同学将电极放入6mol·L-1硫酸溶液中,乙同学将电极放入6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如图所示。
(1)写出甲池中正极的电极反应式__。
(2)写出乙池中负极的电极反应式__。
(3)写出乙池中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
(4)如果甲与乙同学均认为“构成原电池的电极材料如果都是金属,则构成负极材料的金属应比构成正极材料的金属活泼”,则甲会判断出__活动性更强,而乙会判断出__活动性更强(填写元素符号)。
(5)由此实验,可得到如下哪些结论正确(________)
A.利用原电池反应判断金属活动顺序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介质
B.镁的金属性不一定比铝的金属性强
C.该实验说明金属活动顺序已过时,已没有实用价值
D.该实验说明化学研究对象复杂、反应受条件影响较大,因此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上述实验也反过来证明了“直接利用金属活动顺序判断原电池中的正负极”这种做法__(可靠或不可靠)。
如不可靠,请你提出另一个判断原电池正负极的可行实验方案__(如可靠,此空可不填)。
【答案】2H++2e-=H2↑ 2Al+8OH--6e-=2AlO2-+4H2O 2Al+2OH-+2H2O=2AlO2-+3H2↑Mg Al AD 不可靠将两种金属作电极连上电流计后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原电池,利用电流计测定电流的方向,从而判断电子流动方向,再确定原电池正负极
【解析】
【分析】
甲同学依据的化学反应原理是Mg+H2SO4=MgSO4+H2↑,乙同学依据的化学反应原理是
2Al+2NaOH+2H2O=2NaAlO2+3H2↑。
由于铝与碱的反应是一个特例,不可作为判断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判断原电池的正极、负极要依据实验事实。
【详解】
(1)甲中镁与硫酸优先反应,甲池中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产生氢气,电极反应式为:2H++2e-=H2↑;
(2)乙池中负极上铝失电子在碱性条件下生成AlO2-,电极反应式为2Al+8OH--6e-
=2AlO2-+4H2O;
(3)乙池中铝与氢氧化钠反应,镁与氢氧化钠不反应,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l+
2OH-+2H2O=2AlO2-+3H2↑;
(4)甲中镁作负极、乙中铝作负极,根据作负极的金属活泼性强判断,甲中镁活动性强、乙中铝活动性强,故答案为:Mg;Al;
(5)A.根据甲、乙中电极反应式知,原电池正负极与电解质溶液有关,故A正确;B.镁的金属性大于铝,但失电子难易程度与电解质溶液有关,故B错误;、
C.该实验说明电解质溶液性质影响电极的正负极,不能说明金属活动性顺序没有使用价值,故C错误;
D.该实验说明化学研究对象复杂,反应与条件有关,电极材料相同其反应条件不同导致其产物不同,所以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故D正确;
故选AD;
(6)上述实验也反过来证明了“直接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原电池中的正负极”这种做法不可靠。
可行实验方案如:将两种金属作电极连上电流计后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原电池,利用电流计测定电流的方向,从而判断电子流动方向,再确定原电池正负极。
【点睛】
本题考查了探究原电池原理,明确原电池中各个电极上发生的反应是解本题关键,注意不能根据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判断正负极,要根据失电子难易程度确定负极,为易错点。
利用原电池反应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介质;该实验还说明化学研究对象复
杂,反应受条件影响较大,因此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如图所示,A、B、C三个装置中的烧杯分别盛有足量的CuCl2溶液。
(1)A、B、C三个装置中属于原电池的是___(填标号)。
(2)A池中Zn是___极,电极反应式为___;A中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
(3)B池中总反应的方程式为___。
(4)C池中Zn是___极,发生___反应,电极反应式为___;反应过程中,CuCl2溶液浓度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A 负 Zn-2e-=Zn2+ Zn+Cu2+=Zn2++Cu CuCl2Cu+Cl2↑阴还原 Cu2+
+2e-=Cu 不变
【解析】
【分析】
(1)A、B、C三个装置中,没有外接电源的属于原电池。
(2)A池中,相对活泼的金属作负极,电极反应式为金属失电子生成金属离子;A中总反应为负极金属与电解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3)B池中总反应为电解氯化铜。
(4)C池中,与正极相连的电极为阳极,阳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通过分析两电极反应,可确定反应过程中,CuCl2溶液浓度变化情况。
【详解】
(1)A、B、C三个装置中,没有外接电源的属于原电池,则原电池是A。
答案为:A;(2)A池中,相对活泼的金属是Zn,Zn是负极,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A中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Zn+Cu2+=Zn2++Cu。
答案为:负;Zn-2e-=Zn2+;Zn+Cu2+=Zn2++Cu;(3)B池中总反应,就是电解氯化铜的反应,方程式为CuCl2Cu+Cl2↑。
答案为:
CuCl2Cu+Cl2↑;
(4)C池中,与负极相连的电极为阴极,Zn与电源负极相连,是阴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Cu2++2e-=Cu;反应过程中,阳极Cu-2e-=Cu2+,生成的Cu2+与阴极消耗的Cu2+物质的量相等,则CuCl2溶液浓度不变。
答案为:阴;还原;Cu2++2e-=Cu;不变。
【点睛】
不管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解题的切入点都是电极的判断。
通常,原电池的负极金属材料都会失电子生成阳离子;而电解池的阳极材料是否失电子,则要看其是否为活性电极。
若阳极为活性电极,则在电解时阳极材料失电子;若为惰性电极,则阳极发生溶液中阴离子
失电子的反应。
8.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甲烷燃料电池是常见的燃料电池之一,该电池在正极通入氧气,在负极通入甲烷,电解质溶液通常是KOH溶液,请写出该电池的负极反应式___。
(2)常温下,将等浓度的Na2S2O3溶液与硫酸溶液混合,2min后溶液中明显出现浑浊,请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若将此混合溶液置于50℃的水浴中,则出现浑浊的时间将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答案】CH4-8e-+10OH-=CO32-+7H2O Na2S2O3+H2SO4=Na2SO4+S↓+SO2↓+H2O 减少
【解析】
【分析】
(1)甲烷燃料电池正极通入氧气,负极通入甲烷,电解质溶液是KOH溶液,则发生反应为CH4+2O2=CO2+2H2O,CO2+2KOH=K2CO3+H2O,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2O2+2KOH=K2CO3+H2O,该电池的负极反应为:CH4失电子,转化为CO32-和H2O。
(2)将等浓度的Na2S2O3溶液与硫酸溶液混合,相关反应为:
Na2S2O3+H2SO4→Na2SO4+S↓+SO2↑+H2O;若将此混合溶液置于50℃的水浴中,则温度升高,出现浑浊的时间将减少。
【详解】
(1)甲烷燃料电池正极通入氧气,负极通入甲烷,电解质溶液是KOH溶液,则发生反应为CH4+2O2=CO2+2H2O,CO2+2KOH=K2CO3+H2O,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2O2+2KOH=K2CO3+H2O,该电池的负极反应式为CH4-8e-+10OH-=CO32-+7H2O。
答案为:CH4-8e-+10OH-=CO32-+7H2O;
(2)将等浓度的Na2S2O3溶液与硫酸溶液混合,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S2O3+H2SO4=Na2SO4+S↓+SO2↓+H2O;若将此混合溶液置于50℃的水浴中,则温度升高,出现浑浊的时间将减少。
答案为:Na2S2O3+H2SO4=Na2SO4+S↓+SO2↓+H2O;减少。
【点睛】
燃料电池中,两电极通入的物质相同,电解质不同时,电极反应式可能不同。
在书写电极反应式时需注意,在碱性电解质中,负极CH4的反应产物不是CO2和水,而是K2CO3和水,这是我们解题时的易错点。
9.(1)用惰性电极电解下列溶液,写出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以及溶液复原需加入的物质
①NaCl溶液
阴极:_________;阳极:_________;总反应式:_______________;溶液复原需加入的物质____________。
②CuSO4溶液
阴极:_________;阳极:______;总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复原需加入的物质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原电池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
①氢氧燃料电池(电解质是KOH溶液)
负极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极反应:__________________;
总反应:_____________。
②甲烷燃料电池。
碱性介质(如KOH)
负极:____________;
正极:______________;
总反应式:_________。
【答案】2H++2e-=H2↑ 2Cl--2e-=Cl2↑ 2NaCl+2H2O2NaOH+H2↑+Cl2↑通HCl气体 2Cu2++4e-=2Cu 4OH--4e-=2H2O+O2↑ 2CuSO4+2H2O2Cu+2H2SO4+O2↑加CuO或CuCO3固体 2H2-4e-+4OH-=4H2O O2+2H2O+4e-=4OH- 2H2+
O2=2H2O CH4-8e-+10OH-=CO32-+7H2O 2O2+8e-+4H2O=8OH- CH4+2O2+2OH-
=CO32-+3H2O
【解析】
【详解】
(1)①用惰性电极电解NaCl溶液时,阳极上氯离子放电生成氯气,阴极上氢离子放电生成氢气,所以阴极、阳极、电池反应式分别为2H++2e-=H2↑、2Cl--2e-=Cl2↑、2NaCl+2H2O2NaOH+H2↑+Cl2↑,溶液复原需加入的物质是通HCl气体;
②用惰性电极电解CuSO4溶液时,阳极上氢氧根离子放电生成氧气,阴极上铜离子放电生成铜单质,所以阴极、阳极、电池反应式分别为2Cu2++4e-=2Cu、4OH--4e-=2H2O+
O2↑、2CuSO4+2H2O2Cu+2H2SO4+O2↑,溶液复原需加入的物质是加CuO或CuCO3固体;
(2)①氢氧燃料电池(电解质是KOH溶液)工作时,氢气失电子是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氧气得电子是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
负极上氢气失电子在碱性条件下生成水,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2H2-4e-+4OH-=4H2O;正极是O2得到电子生成水,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
电极的总反应式为2H2+O2=2H2O;
②甲烷燃料电池。
碱性介质(如KOH)工作时,负极上甲烷失电子在碱性条件下生成碳酸盐和水,反应的电极方程式为:CH4-8e-+10OH-=CO32-+7H2O;
正极上氧气得电子产生氢氧根离子,反应的电极方程式为:2O2+8e-+4H2O=8OH-;
电极总反应式为:CH4+2O2+2OH-=CO32-+3H2O。
10.依据氧化还原反应:2Ag+(aq)+Cu(s)===Cu2+(aq)+2Ag(s)设计的原电池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电极X的材料是________;电解质溶液Y是________。
(2)银电极为电池的________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________;X 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________(填反应类型)。
(3)外电路中的电子是从________电极流向________电极。
(4)当有1.6 g 铜溶解时,银棒增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Cu AgNO 3 正极 Ag ++e -=Ag 氧化反应 X (或Cu ) Ag 5.4g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在原电池的总反应方程式中,化合价升高的做负极,所以在这个原电池中,铜做负极,而负极的活泼性大于正极,因此,正极我们可以选择银或者碳棒。
总反应式中有银离子参与反应,所以在电解质溶液中会含有银离子。
因此电解质溶液,我们可以选择硝酸银。
正极发生的是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 Ag ++e -=Ag 。
电子的流动方向是负极指向正极,所以应是铜流向银。
1.6克的铜相当于0.025摩尔的铜。
即失去0.025乘以2等于0.05摩尔的电子。
而据得失电子总数相等可知,银离子应得到0.05摩尔的电子由 Ag ++e -=Ag 可知会得到0.05摩尔的银则银的质量为0.05乘以108等于5.4克。
考点:考查原电池的相关知识点
11.某含镍()NiO 废料中有FeO 、23Al O 、MgO 、2SiO 等杂质,用此废料提取4NiSO 的工艺流程如图1:
已知:①有关金属离子生成氢氧化物沉淀所需的pH 如图.
②25℃时,32NH H O ⋅的电离常数5b K 1.810.HF -=⨯的电离常数4a K 7.210-=⨯,
sp K ()112MgF 7.410-=⨯.
(1)加23Na CO 调节溶液的pH 至5,得到废渣2的主要成分是______(填化学式).
(2)Mg 能与饱和4NH Cl 溶液反应产生3NH ,请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用必要的文字和离子方程式回答)______.
(3)25℃时,11mol L -⋅的NaF 溶液中()c OH -=______ 1mol L (-⋅列出计算式即可4).NH F 溶液呈______(填“酸性”、“碱性”或“中性”).
(4)已知沉淀前溶液中()231c Mg 1.8510mol L +--=⨯⋅,当除镁率达到99%时,溶液中()
c F -=______ 1mol L -⋅.
(5)在NaOH 溶液中用NaClO 与4NiSO 反应可得()NiO OH ,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NiO OH 与贮氢的镧镍合金可组成镍氢碱性电池(KOH 溶液),工作原理为:()5652LaNi H 6NiO OH LaNi 6NiO 6H O +++ƒ放电充电,负极的电极反应式:______. 【答案】3Al(OH)、3Fe(OH) 氯化铵水解生成盐酸和一水合氨,
4232NH H O NH H O H +++⋅+ƒ
,镁和氢离子反应生成氢气,氢离子浓度减小,促进平衡正向进行,生成的一水合氨分解生成氨气,2432Mg 2NH Mg 2NH H +++=+↑+↑
酸性 32.010-⨯ ()42422NiSO NaClO 4NaOH 2Na SO NaCl 2NiO OH H O ++=+++
5652LaNi H 6OH 6e LaNi 6H O --+-=+
【解析】
【分析】
某NiO 的废料中有FeO 、23Al O 、MgO 、2SiO 等杂质,加入稀硫酸溶解后过滤得到滤渣1为2SiO ,滤液为4NiSO 、4FeSO 、243Al (SO )、4MgSO ,加入过氧化氢氧化亚铁离子为铁离子,再加入碳酸钠溶液调节溶液pH ,使铁离子,铝离子全部沉淀,过滤得到滤渣2为氢氧化铁和氢氧化铝沉淀,滤液中加入4NH F 沉淀2Mg +,生成沉淀滤渣3为2MgF ,过滤得到的滤液,滤液中获得42NiSO 6H O ⋅晶体的方法是通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得到晶体,失去结晶水得到硫酸镍,据此分析。
【详解】
某NiO 的废料中有FeO 、23Al O 、MgO 、2SiO 等杂质,加入稀硫酸溶解后过滤得到滤渣1为2SiO ,滤液为4NiSO 、4FeSO 、243Al (SO )、4MgSO ,加入过氧化氢氧化亚铁离子为铁离子,再加入碳酸钠溶液调节溶液pH ,使铁离子,铝离子全部沉淀,过滤得到滤渣2为氢氧化铁和氢氧化铝沉淀,滤液中加入4NH F 沉淀2Mg +,生成沉淀滤渣3为2MgF ,过滤得到的滤液,滤液中获得42NiSO 6H O ⋅晶体的方法是通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得到晶体,失去结晶水得到硫酸镍,
()1加入碳酸钠溶液调节溶液pH ,使铁离子,铝离子全部沉淀生成氢氧化铁和氢氧化铝沉淀,得到废渣2的主要成分是3Al(OH)、3Fe(OH),
故答案为:3Al(OH)、3Fe(OH);
()2Mg 能与饱和4NH Cl 溶液反应产生3NH ,氯化铵水解生成盐酸和一水合氨,4232NH H O NH H O H +++⋅+ƒ
,镁和氢离子反应生成氢气,氢离子浓度减小,促进平衡正向进行,生成的一水合氨分解生成氨气,2432Mg 2NH Mg 2NH H +++=+↑+↑,
故答案为:氯化铵水解生成盐酸和一水合氨,4232NH H O NH H O H +++⋅+ƒ,镁和氢
离子反应生成氢气,氢离子浓度减小,促进平衡正向进行,生成的一水合氨分解生成氨
气,2432Mg 2NH Mg 2NH H +++=+↑+↑;
()325℃时,11mol L -⋅的NaF 溶液中()c F 1mol /L -=,结合电离平衡常数
4a K 7.210-=⨯,()()()h w a c HF c OH K K /K c F -
-⨯==,水解平衡时F -近似取1mol /L ,
()()c HF c OH -=,则()14
410c OH mol /L 7.210
---=⨯,一水合氨电离平衡常数5b K 1.810-=⨯。
HF 的电离常数4a K 7.210-=⨯,a b K K >,则4NH F 溶液中铵根离子水解程度大,溶液显酸性,
故答案为:14
4107.210
--⨯;酸性; ()4已知沉淀前溶液中()231c Mg 1.8510mol L +--=⨯⋅,当除镁率达到99%时,()251c Mg 1.8510mol L +--=⨯⋅,()()()
2211sp 2K MgF c Mg c F 7.410+--==⨯,()11257.410c F mol /L 1.8510---⨯=⨯,()
11
357.410c F 2.010mol /L 1.8510----⨯==⨯⨯, 故答案为:32.010-⨯;
()5在NaOH 溶液中用NaClO 与4NiSO 反应可得()NiO OH ,同时生成硫酸钠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2422NiSO NaClO 4NaOH 2Na SO NaCl 2NiO OH H O ++=+++,()NiO OH 与贮氢的镧镍合金可组成镍氢碱性电池(KOH 溶液),工作原理为:
()56LaNi H 6NiO OH +52LaNi 6NiO 6H O ++,负极是56LaNi H 失电子生成5LaNi ,电极反应为:5652LaNi H 6OH 6e LaNi 6H O --+-=+,
故答案为:()42422NiSO NaClO 4NaOH 2Na SO NaCl 2NiO OH H O ++=+++;5652LaNi H 6OH 6e LaNi 6H O --+-=+。
12.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两种同素异形体A 、B 的热化学方程式为:A (s )+O 2(g )═CO 2(g )△H=﹣393.51 kJ·mol -1;B (s )+O 2(g )═CO 2(g )△H=﹣395.41 kJ·mol -1则两种同素异形体中较稳定的是(填“A”或“B”)______。
(2)已知化学反应N 2+3H 2垐垐垎噲垐垐催化剂
高温高压2NH 3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①1 mol N 和3 mol H 生成1 mol NH 3(g)是_______能量的过程(填“吸收”或“释放”)。
由12mol N 2(g)和32
mol H 2(g)生成1 mol NH 3(g)过程________(填“吸收”或“释放”)___________ kJ 能量。
(用图中字母表示,②同) ②12mol N 2(g)和32
mol H 2(g)反应生成1 mol NH 3(l)的△H = _______________。
(3)工业上用H 2和Cl 2反应制HCl ,各键能为:H ﹣H :436 kJ·
mol -1,Cl ﹣Cl :243 kJ·mol -1,H ﹣Cl :431 kJ·
mol -1。
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A 释放 释放 b -a △H = -(b+c-a )kJ ·mol -1 H 2(g )+Cl 2(g )=2HCl (g )
△H=-183 kJ ·mol -1
【解析】
【分析】
(1)由①A(s)+O 2(g)═CO 2(g)△H=-393.51kJ/mol ;②B(s)+O 2(g)═CO 2(g)△H=-395.41kJ/mol ,根据盖斯定律:①-②分析反应的热效应,能量越高越不稳定;
(2)①原子结合为分子过程会放热;由图象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放热;△H=生成物的活化能-反应物的活化能;
②根据反应热等于反应物总能量减去生成物总能量计算反应热并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注意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
(3)反应方程式为:H 2+Cl 2=2HCl ,根据吸收的能量之和与放出的能量之和的相对大小判断反应的吸放热,二者的差值即为焓变的数值。
【详解】
(1)由①A(s)+O 2(g)═CO 2(g)△H=-393.51kJ/mol ;②B(s)+O 2(g)═CO 2(g)△H=-395.41kJ/mol ,根据盖斯定律:①-②得:A(s)=B(s)△H >0,所以B 的能量高,能量越高越不稳定,A 稳定;
(2)①原子结合为分子过程会放热,所以1mol N 和3mol H 生成1mol NH 3(g)是释放能量的过程;由图象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则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则12molN 2(g)和32
molH 2(g)生成1mol NH 3(g)过程时放热过程;△H=生成物的活化能-反应物的
活化能=b-akJ/mol,所以1mol NH3(g)过程时放热b-akJ;
②1
2
mol N2(g)和
3
2
mol H2(g)反应生成1 mol NH3(l)的△H =(akJ•mol-1)-(b kJ•mol-1+c kJ•mol-1)= -
(b+c-a)kJ•mol-1;
(3)反应方程式为:H2+Cl2=2HCl,生成2molHCl,需吸收能量:436kJ+243kJ=679kJ,放出能量:2×431kJ=862kJ,放出的能量大于吸收的能量,则该反应放热,焓变为负号,且放出的热量为:864kJ-679kJ=185kJ,所以△H=-183KJ/mol,所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H2(g)+Cl2(g)=2HCl(g)△H=-183 kJ/mol。
【点睛】
通常应用盖斯定律进行简单计算的基本方法是参照新的热化学方程式(目标热化学方程式),结合原热化学方程式(一般2~3个)进行合理“变形”,如热化学方程式颠倒、乘除以某一个数,然后将它们相加、减,得到目标热化学方程式,求出目标热化学方程式的ΔH与原热化学方程式之间ΔH的换算关系。
13.氢能的优点是燃烧热值高,无污染。
目前工业制氢气的一个重要反应为CO(g)+
H2O(g)===CO2(g)+H2(g)ΔH,反应过程和能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1)CO(g)+H2O(g)===CO2(g)+H2(g)ΔH______(填“>”“<”或“=”)0。
(2)过程Ⅱ是加入催化剂后的反应过程,则过程Ⅰ和Ⅱ的反应热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H2(g)+1
2
O2(g)===H2O(g) ΔH=-242.0 kJ·mol-1
H2O(l)===H2O(g)ΔH=+44.0 kJ·mol-1
则H2(g)燃烧生成H2O(l)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相等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仅与反应物的总能量和生成物的总能量有关,与是
否加入催化剂无关 H2(g)+1
2
O2(g)═H2O(l)△H=-286.0kJ•mol-1
【解析】
【分析】
(1)根据图知,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则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2)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影响平衡移动,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仅与反应物的总能量和生成物的总能量有关;
(3)①H2(g)+1
2
O2(g)═H2O(g)△H=-242.0kJ•mol-1,②H2O(l)═H2O(g)△H=+44.0kJ•mol-1,将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