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赣州市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2016年6月
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卷上
第I 卷(选择题)
1.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下列的农业生产工具出现时间最早的是( )
A.耧车 B .翻车 C. 曲辕犁 D.筒车 2.某地发现一座古墓,随葬品有青铜器、金银器、玉器、漆木器、竹简、木牍、五铢钱和最早的孔子画像等各类珍贵文物,木牍包含了大量儒家经典著作,并根据文物专家推断该墓的主人是中国历史上历经王、帝、侯变迁的人。
据此可以作为史料研究哪一时期高超的手工业水平( ) A .战国 B .秦朝 C .西汉 D .明朝
3.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的经济因素。
下列现象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A .临清“绅士商民近百万”
B .吴郡“游手之徒,十室九空”
C .苏州机户“设机督造,雇匠织造”
D .汉口“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4.“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列理解错误
的是
(
)
A.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增强了战国时期秦国国力
D.在晚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5. 以下是上海海关进出口货物统计,这表格数据反映的实质是(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B.农副产品日益商品化 C.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自然经济迅速解体
6. 国内“工商业经济困难,每苦于周转不灵,有待夫金融界之放款。
但金融界以本身资力不厚,虽原放款而效果不宏。
财政部有鉴于此,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作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一种”。
由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处于 ( )
A.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B.北洋军阀政府时期
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D.内战时期
7.阅读下面工农业总产值指数表(1952年指数为100)。
对此解读错误的是,当时中国( )
A .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B .出现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C .经济建设合理增长
D .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 8. 右图是民丰造纸厂某一时期的股票,持有人是沙泳源,董事长是张华墀。
根据该图判断,该股票出现的年代应该是( )
A.清末“新政”时期
B.中华民国初年
C.三大改造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9. 1961年3月,中央正式向全国下发《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第40条规定:“要保障社员个人所有的一切生活资料,包括房屋、家具、衣被、自行车、缝纫机等,和在银行、信用社的存款,永远归社员所有,任何人不得侵犯。
”此项规定( )
A.承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
B.实现了经济体制的重大转变
C.从根本上纠正了左倾错误
D.有助于克服平均主义分配 10.改革开放后中国企业经历了三次创业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第二个创业高潮点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建立了4个经济特区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11.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之际改良旗袍迅速流行
B.1909年《申报》报道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C.新文化运动后,婚姻自主成为社会时尚
D.1992年10月国人通过互联网观看中共十四大的开幕式
12. 在16世纪到19世纪欧洲殖民者进行的罪恶的三角贸易,其影响()A.导致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但客观促进了非洲的文明进步
B.不利于美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C.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13.1400—1800年世界不同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单位:百万),下表不同地人口数量的变化都受.到哪方面的影响?()
A.工业革命 B.黑奴贸易 C.殖民扩张 D.新航路开辟
14.“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
天才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1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的力量的结合。
”这里的“种种有利的力量”中应该包括()
①资产阶级统治的建立②圈地运动的扩大③大量生产技术的积累
④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⑤机器工厂的出现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④⑤
15.美国联邦商务委员会在1926年作的关于国家财富及收入的报告表明,国内占人口总数1%的最大资本家占有的社会财富达59%,占人口总数12%的小资本家占有的社会财富达33%,而占人口总数87%的广大人口(包括产业工人、小农)只占有8%的财富。
这造成了( )
①社会公平问题没有受到足够重视②贫富差距过大,国内市场狭小
③社会潜伏着经济危机的巨大风险④经济危机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恶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罗斯福新政时期,反对者一直存在。
有人称他的方案“本质上就是共产主义”,可以叫做“斯大林·迪兰诺·罗斯福”这个“合成人物”构思出来的“杂种”。
还有人称他为“法西斯主义者”。
这些反对的声音反映出当时( )
A.美国放弃了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 B.一些美国人对新政的本质认识不清
C.新政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人的处境 D.新政的实施缓解了美国的阶级矛盾
17.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福利国家”,其目的是( )
A.解决社会矛盾
B.刺激社会消费
C.改善劳资关系
D.维护社会稳定
18. 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面临了一系列困境,如经济停滞化、通货膨胀化,
为此西方国家采取的重要举措不包括 ( ) A.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 B.加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出售国有企业给私人
D.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19.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
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
”这一措施实行于( )
A.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时期
B.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20..据《苏联真相》记载,1928年7月,斯大林指出:“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
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
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国家)要少付一些钱,这是第二。
这是一种类似“贡
税”的东西,是一种类似超额税的东西。
”苏联的这一做法( )
A.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B.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C.维护了计划经济体制
D.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21. 关于苏联改革的评述,有观点认为:“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
把苏联改残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的主要
原因是()
A.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
B.改革缺乏实事求是精神
C. 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D.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
22.20世纪40年代某国际会议通过的决议写道: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
币和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取消经常账户交易的外汇管制
等”。
这次会议()
A.确立了美国经济优势地位
B.推动了战后欧洲的—体化进程
C.缓和了美苏争霸造成的紧张局势
D.促进了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23.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空前突出,北美、亚太、
西欧经济区域化的发展,形成三大区域组织。
以下阐述错误的是()
A.欧盟是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是目前最有成效、程度最高的区域性集团
B.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最早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
C.亚太经合组织是亚太地区政府间最有影响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
2 / 5
D.三大区域组织之间相互依赖、斗争,各成员国仅限于经济合作
24.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方面应着力于()
A.推动公正合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B.加快经济体制的改革
C.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
D.加快开拓国际市场
25.中国是苹果系列产品重要的装配基地,但是中国只能分享3.6%的价值,按零售价计算还不足2%,在苹果产业链中处于最低端的位置。
这种现象()A.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B.亚太经合组织发挥了作用
C.世贸组织受到美国控制
D.严重制约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四小题,其中第26题11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0分、第29题17分,共50分)
26.(11分))自古以来,城市就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地区,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自西周直到春秋战国,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上经历了两次城市建设高潮。
第一次,在西周300余年间,中央统治者竭力推行分封制,其分封的诸侯国由最初的71个发展到1200个之多。
第二次,下及春秋战国,随着周王朝统治的衰落,各诸侯国也不断增建新城,这就形成了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
据资料表明,到西周末年,尽管经过诸侯间的互相兼并,仍存有140多个诸侯首邑城市。
……到战国末期,城市分布范围更广,除主要集中于陕西关中的泾渭谷地到潼关以东的黄河中、下游地带,以及淮河流域外,长江流域巴(重庆)、蜀(成都)、吴(苏州)、越(绍兴)等地也有零星分布。
(1)根据材料一,分析先秦时期城市的特点。
(2)
材料二《郡国志》称唐幽州城开十门。
根据历史资料,可知幽州城的十门中有八座为外城的城门,即每面城垣各开两座城门,另二座城门为唐幽州的商业活动集中在"市"上进行。
城北有幽州市,是唐代北方的重要物资集散地。
《新唐书·五行志》:"大顺二年(891)六月乙酉,幽州市楼灾,延及数百步。
"见于云居寺唐代石经题记中的有30多种行业。
各类行业繁多,行业分工很细,有米行、屠行、肉行、油行……等,经营的丝织品除幽州自产外,还有来自外地的产品。
……幽州不产茶叶,市场上出售的茶叶都由商人从南方贩运而来。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幽州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
(2分)
材料三……南门大街以东,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大相国寺,……自大内(注:皇宫)西廊南去,即景灵西宫,南曲对即报慈寺街、都进奏院、百钟圆药铺,至浚仪桥大街。
……街南桑家瓦子(注:娱乐场所),近北则中瓦,次里瓦。
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
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
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
……夜市直到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如要闹
去处,通晓不绝……。
——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3)据材料三,概括宋都东京商业发展的新变化。
(4分)
材料四明中叶以后,在经济作物和水陆交通发达的地区。
先后出现了一批著名
的工商业巨镇,如苏州的盛泽,嘉定的南翔,以及嘉兴的王江泾等地。
这些市
镇人烟稠密,街道繁盛,市场繁荣,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而且为各地商贾
所集,进行大宗文易。
……自明季以后至清道光年间,“人烟稠密,比屋万家”。
是一个手工业发达的工商业巨镇。
有纺织、织布、染作等手工业。
镇上每天有
许多等待雇佣的工匠。
由于棉布业发达,有许多商人到这里来“坐床收布”。
一一《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 (4)根据材料四,指出明清时期新兴城市的有利条件。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
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3)
27.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1866 年铁匠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虹口创办了发昌机器厂,专为美
国商人经营的船坞加工、打制船舶零件。
三年以后,它开始用车床生产,转化
为近代企业。
——摘自人民版必修第二册教材(1)材料一反映当时中国出现了哪一种经济现象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4分)
材料二: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
通(通州)产之
棉,力精丝长,冠绝亚洲,为日厂之所必需,花往纱来,日盛一日,捐我之产
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我,无异于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
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下走(我)寸心不死,……今厂工已毕,纱机已开,凡我共事之人,既各任一事以专责成。
——张謇《大生纱厂厂约》(2)依据材料二,根据大生纱厂所代表的企业在该时段的发展特征,并结合材
料和所学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4分)
3 / 5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江苏南通人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
但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就每况愈下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张謇的企业在一战期间发展特征并分析其原因?4分)
(4)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张謇企业的命运给我们哪些启示?(2分)
28.(10分))1500年后,人类社会逐渐形成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世界联系不断加强,大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和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39年1月到1740年6月,北欧瑞典的货船“哥德堡号”开始首次广州之行。
“哥德堡号”复原图18世纪中期“哥德堡号”来华航线(1)材料一中“哥德堡号”到东方的航路早在15世纪初是哪些航海家开通的(1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在世界方面的积极影响。
(2分)
材料二有人在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运到自家门口;同时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
--《当代全球化研究》(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这一现象所反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特点。
(2分)(3)根据以上材料,综合分析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有哪些?(5分)
29. (17分))中外近现代史,各国政府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模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列宁说:“在战争(指1919—1920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俄国能够得以“能够拄着拐杖走动”的措施。
(4分),并分析这一政策的特点。
(1分)
材料二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国民经济陷入绝境。
(1933)
罗斯福上台开始,美国出台了《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等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全国工业复兴署、联邦紧急救济署等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使经济在1933年夏和1934年春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年和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1939年国民经济形势得到完全扭转。
——据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整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的措施(4分),并概括这一政策的特点(1分)
材料三中国改革是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中国的原有不完美模式指什么。
(1分)简要指出中国在城市领域改革是如何体现“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的。
(4分)
(4)从上述三个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分)
4 / 5
赣州市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5:ACCAC 6-10:CBCDC 11-15:BDDCA 16-20:BDBBD 21-25:ADDAA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1分)
(1)特点:城市主要分布于大河流域;以区域性的政治、军事中心为主。
(2分)
(2)状况:市坊分开;商业繁荣;南北经济交流。
(答出2点即可2分)
(3)变化:市坊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城市“晓市”
“昼市”相接;饮食服务娱乐设施比较完备(答出3点即可4分)(4)条件:地处交通要道;当地手工业、商业发达;(2分)
新特点:市镇的规模较大.经济功能加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分)
27.(12分)
⑴现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出现。
(1分)
原因:列强经济侵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3分)
(2)特征:初步发展(1分)
原因:纱厂创办有利于国计民生;“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甲午战争后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
厂的限制。
(3分)
(3)特征:进一步发展(短暂春天)(1分)
原因:①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②实业救国思潮的发展。
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④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3分)( 4 )启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步履艰难;
要实现中国的近代化必须首先取得民族独立。
(答出1点即可2分)
28.(10分)
(1)航海家:迪亚士、达·伽马、麦哲伦。
(1分)
影响:打破了世界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整个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答出1点即可2分)
(2) 特点:19世纪末期,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美绝大多数国
家和地区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2分)
(3) 因素: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列强的殖民扩与
掠夺张;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国际贸易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
特别是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
(5分)
29. (17分)
(1)措施:新经济政策:①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允许私人办小企业,资
本家经营中小企业③允许自由贸易④实行按劳分配(4点4分)
特点:利用上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1分)
(2)措施:罗斯福新政:①整顿银行,恢复信誉②调整工业,加强计划③调整农
业,补贴农民④以工代赈。
(4点4分)
特点:政府全面干预经济(1分)
(3)原有不完美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分)
措施:80年代,国有企业管理以政府间接管理、宏观调控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上以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目标。
(4分)
(4)启示:调整经济体制要从具体国情出发并适时调整;制定经济政策必须遵循
经济规律;“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而不是区别
不同社会制度本质的依据;经济体制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
要;调整经济体制要勇于创新。
(答出任意1点即2分)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