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4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ch (r ) (shu ) (qi ng) (t b i)
2017 4
11
14 5 6
1038
1 2
3
1 2 3
1
1
2 3
1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要”通“徼”,求取。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然”通“燃”,燃烧。

2、古今异义词: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古义:萌芽,发端;今义:(东西的)头。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古义:残害;今义:偷东西的人。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古义:丢弃;今义:至I」、往。


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古义:做,推行;今义:走,可以,能干。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古义:反省;今义:跟“正”相对。


3、词类活用: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成熟)
4、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2)倒装句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5、名句集锦
万物皆备于我矣。

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四)作业:
熟读选文,完成《导学案》中“基础知识”部分习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选文,学习孟子运用层进、对比和比喻说理的方法,体会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历史价值及现实意义。

一、检测学习,巩固基础
1. 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比喻从外部给予)
B.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一般人)
C.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反过来)
D.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残害)
【答案】C(反:反省)
2. 下列对文中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人与禽兽不同的地方只有一点点,除去一般人,只有君子
B. 万物皆备于我矣。

人世间一切道理,我的本性中都具备了。

4
1201110 2
18
2201412 31 23 35
3201210 8 -
8384
1|
2
1 2 3 4 5 6
境界?
明确:‘仁义礼智’四种发端”并不等于“仁义礼智”,只是说我们具备了达到“仁义
礼智”境界的潜能。

――在孟子看来,我们要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至少要做到六个方面:①要“扩而充之”,②要“存之”,③要“求”之,④要“反身而诚”、“强恕而行”,⑤要“熟之”,⑥要不“自暴自弃”。

四、【合作学习】三读课文诵其情
1、孟子为人浩然正气,嫉恶如仇,但又有着菩萨心肠,试着用自己方式朗读课文,感受文中孟子的为人,并和同桌交流看法;孟子的这种为人又是运用什么方式(论证)表达出
来的?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一章,从开头到“非恶其声而然也”,是慈母口吻;接下来从“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到“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则是严父口吻;“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则又是严父,又是慈母。

体会到这一层,才能更好地体会孟子的热心肠。

2、从课文所选的6段选文来看,课题就是全篇所阐发的中心,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本来就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而且它就好像每个人都有四肢一样。

那么,孟子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或者说是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引出这个中心的?
学生讨论,老师总结:
――首先是运用了层进式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

首先提出一个观点:“人皆有不
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就是“恻隐之心”,既然人皆有“恻隐之心”,那么,就会
有“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的“羞惡之心”;因而也就会有“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因而也就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了。

这里用的都是直接推理的逻辑手法,层层推进,一步步逼近论说中心,这种运用层进式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手法是理性极强的一种手法,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 第二是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

从大的方面来讲,先从正面立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接着从反面推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接着再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归为“仁义礼智”四端,最后引出所要论说的中心一一正反对比,辩证有力!
3、通过以上分析,第1段引出论说中心的手法极富理性,辩证有力,但是,运用层进
式也好,运用正反对比也好,而从逻辑上来说,用的都是直接推理的方式,而唯独对并非是
全文论说中心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一观点不惜调动了“例证法”和“正反对比法”展
开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证,这是为什么?你从孟子所运用的“例证法”的论证中能得到一个怎
样的启示?
学生讨论,老师总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个观点是直接推理出论说中心的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它就像为了求证一个几何命题而精心设定的一个坐标点,这个坐标点如果不存在,那么
有待求证的命题就不存在,同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个直接推理出论说中心的重要理
论基础如果站不住脚,本文的论说中心也就站不住脚。

――从孟子所运用的“例证法”的论证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运用“例证法” 论证观点时,举例要全面,绝不能使用“孤证”。

而“孤证”现象在我们同学的作文中却是
屡见不鲜的。

五、【拓展延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