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七十一章至第八十一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七十一章至第八十一章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七十一章
第一段:
知不知,尚矣;【再用双诠句法。

不知乃无分别智,知(第二个知)乃分别智。

知无分别智,至高无上,能够度达彼岸。

】不知知,病矣。

【即不知“知不知”,不知无分别智,则病入膏肓,不可救药。


第二段: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如何对治不知无分别智者?唯有视不知无分别智为病症,向大宗师学无分别智。

如此者不知“知不知”之病有望痊愈。


第三段: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圣人无“知病”,因其视不知“知不知”为病症。


是以不病。

【故具有“知病”免疫力。


【宣说吾道甚易知易行,世人不知不行之缘由。

世人以分别知为知,大宗师以无分别知为知。

世人为学,圣人为道。

为学日益,为道日远。

世人不知自己身患知病,以分别知为道,故难知难行,道不可为。

老子认识论也。

培根《新工具》同理,曰知识就是力量。

分别知是力量,无分别知乃更伟大之力量。

老子宣说为道与为学二条道路不同,一条是日损,一条是日益,所解决问题不同故也。

以为学日益为道,以为道日损为学,二者皆失;以为学日益为学,为道日损为道,二者皆得。


第七十二章
第一段: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申命篇之一。

下十章宣说天大。

天大分天威(天网、天诛)与天之道二面,分别展示忿怒相和慈悲相。

天威、天网、天诛乃天罚之大,天之道利而不害乃天奖之大。

奖罚二大合为天大。

大威,天威也。

老子不违古老信仰。


第二段:
无狎(xiá)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切勿狎侮下民所寄生之所,切勿厌恶下民托生之资。

狎、厌可互换,修辞之美。

狎,狎侮,轻慢。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厌,厌恶,轻慢之极。

狎、厌均有因
轻慢而侵犯意。

又,厌有使动用法,使下民厌恶生命,与后文意一致(无以生为者),为生即想活下去之意。

无,帛书作毋,禁绝之词。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唯有不厌恶下民,才能使下民不厌恶君上。

孟子言:君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厌有厌己和厌民二意,厌己即自暴自弃,厌人即侵犯他人。

厌人即厌己,弃人即弃己。

经文惯用双关语。


第三段: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xiàn),【道隐,无名。

圣人体道,隐而无名,无名而不自见。

二十二章、二十三章圣人修心四德:不自见、不自知、不自伐、不自矜。

又自知者明,不自知乃愚痴也。

不自见故明,圣人体道得明,入于无境。

举圣人以比世人。

白天弟子问禅师:道何不见?禅师问:天空有星星否?弟子答:有。

问:现汝见星星否?弟子答:不见。

问:为何不见?答:有大日在。

禅师曰:汝有我见,大超此日。


自爱不自贵。

【圣人自爱与世人异。

世人自爱即自贵,圣人自爱不自贵,圣人以无身、无我为自爱。

世人爱此肉身为自爱。

】故去彼取此。

【决择语。


注:钱钟书曰,二厌是双关语。

老子惯用双关语,如禅家机锋。

第七十三章
第一段: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申命篇之二。

勇有二,邪勇和正勇。

邪勇乃敢于冒犯天威者,正勇是敬畏天威者。

敢冒犯天威者必遭击杀,不敢冒犯天威者必活。

不敢冒犯天威者即是敬畏天威者。

】第二段:
此两者,或利或害。

【正勇和邪勇,敬畏天威和敢于冒犯天威,此二者,前者受到上天眷顾,后者受到上天惩罚,命运一利一害,想利得害,想害得利,正好相反。


第三段: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此句强调天罚出人意料,突然降临,世
人不可因一时未降下惩罚而心怀侥幸,作恶不已。

上天何时发怒降下惩罚,世人谁能知道?强横者暂时身安,以为自己受到上天眷顾,肆意妄为而不止息。

岂知上天忍耐到何时?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而已。

王弼注:言谁能知天意耶?天道惩恶扬善,此理甚明,世人故作糊涂而已。

故老子反问:上天降罚于谁,岂有人不知原因?孰,作“怎么”解义更胜,与孰敢同。


是以圣人犹难之。

【圣人亦敬畏上天,不敢丝毫轻忽。

反问世人
岂如此轻忽?王弼注:夫圣人之明,犹难于勇敢,况无圣人之明而欲行之也。

犹难,畏难也,敬畏也。

十五章:犹兮若畏四邻。

内心犹豫,有所畏惧也。

此句经文首见于六十三章,注释家多谓此处重出,陈鼓应、傅佩荣删去此句,不确。


第四段:
天之道,【重宣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天不与世人争,但必定有妙法胜人。


不言而善应,【天不用愤怒言语,但必用妙法回应一切作恶者。

】不召而自来,【不用着急,天罚不招自来。

作恶者因暂时未受
惩罚,高喊:上天怎么不降罚于我?我敢于作恶,上天拿我没有办法!】
繟(chǎn)然而善谋。

【上天用一根松松绳子牵引每个世人,如同
卫星定位,如亚当斯密看不见之手。

《说文》:繟,带缓也。

此字用法极妙,老子真乃语言大师。

后人不解,出现多种版本。

帛书甲本作弹,乙本作单,严遵本作坦。

故引出极多训诂公案,均不确。

繟乃本字,牵引恶人之无形绳子。


第五段: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人类走向文明,天罚不可缺位。

哲人云:人或可逃脱地上惩罚,但不能逃脱天上惩罚。

天罚形式时间不可预知,故曰: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道一曰:或利或害,子曰“或欲以利之,适足以害之;或欲以害之,乃反以利之。

”《淮南子·人间训》。

老子“或...或...”结构,意为想(这样)...反而(那样)...,注释家常误解。

第七十四章
第一段: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申命篇之三。

人间无道之君逼迫下民已到极点,下民已失去求生本能,对死亡麻木不仁,故不畏死。

既不畏死,无道之君为何要用死亡相威胁?国之利器不可示人,即不可持利器以死亡威胁万民。

君民对立,无以复加。

强势者为持利器者,弱势者即被利器以死亡威胁者。

以天道观之,万物之和尽失,互相摧毁之日已到,可不哀哉!】
第二段: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同畸者,【若使万民热爱生命(对死亡怀有畏惧),此时仍有个别乱群者。

畏死,即热爱生命。

为畸者,乱群者。

无道之君亦为乱群者。


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倒装句。

正装句为:吾孰敢得执而杀之?吾岂敢随意抓起来行私刑?孰,此处乃广义疑问词,罕见用法。

孰敢即岂敢,不敢之意。

得,随意。

执而杀之,行私刑。

圣人慈悲,岂敢杀人?岂敢行私刑?历代注释被句型、孰字骗过,解读为老子欲杀乱群者,大误。

执而杀之并非简单处死,乃行私刑,与下行公刑对比。


第三段:
常有司杀者杀。

【有司杀者主管行刑,没有例外。

常,强调没有例外。

司杀者,即司命,上天之代名词。

司杀者杀,行公刑。

道生之,上天代道杀之。

古代父生之,父可杀之。

此处回答乱群者如何处置。

乱群者并非逍遥法外,时时刻刻都有司命在。

司杀乃上天之责,世人岂能越权?】
第四段:
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zhuó)。

【世人代上天行司杀,乃越权大忌。

如同世人代替大匠斫,庄师有大匠斫垩土于郢人鼻端公案,此为大匠。


夫代大匠斫者,稀有不伤其手矣。

【大匠一手持木,一手斫之,差在毫厘之间,世人旁观,心惊肉跳,而大匠游刃有余,听而斫之。

若世人代大匠斫,则必伤己手,郢人之鼻亦不复全矣。


【宗旨:若人间和顺,世人必热爱生命。

此时若有乱群者,亦有上天司杀,行公刑。

世人岂可随意代上天司杀,岂可行私刑?若行私刑,如同代大匠斫,斫垩则伤人鼻,斫木则伤己手。


道一曰:孰敢,意为“我怎么敢?”,老子反问,为倒装句。

孰通“岂”,孰敢即岂敢,罕见用法,广义疑问词。

《淮南子·道应训》:“精神通于死生,则物孰能惑之?”。

注释家常注解为“老子要杀坏人”,大误,且与后文明显抵触。

第七十五章
第一段: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申命篇之四。

此章面对现实地,直白告知人间苦难。

老子心中所忧,坦言告知,谴责苛税猛于虎,陷民于饥寒之中。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刁民之说不攻自破,难治根源在上,一针见血。

对比六十五章“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智多即上之有为,文意甚明。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残酷现实,无法粉饰。

众生皆爱生,今日轻死。

王弼注:言民之所以僻,治之所以乱,皆由上,不由其下也。

民从上也。

王弼本:以其求生之厚,缺“上”字,此据傅奕本、弼注文。

缺一“上”字,引发注释纷纭,元吴澄注为民养生过厚,大误。


第二段: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不愿活下去,比活下去还好,悲惨之极。

注释家多解读为“厚生、养生、生活要能恬淡”(如陈鼓应等),大误。

无以生为,失去求生意愿;贵生,热爱生命。

傅佩荣译文:只有不刻意求生的人,要比重视生命的人更高明。

均错会经义。


【宗旨:此章描述人间悲惨,极为生动,皆因上求生之厚。

《道德经》因人间苦难而作,追其根源,欲望之罪。

君王乃欲望之代表。

此章第一段即宣说上之无道,导致下民轻死。

七十二章至此章主题一致,皆为下民申命。

如第二段释为养生太厚,则与第一章主题不协,亦与申命四篇主题不协。


第七十六章
第一段: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人之生时,身体柔软;死去则僵硬。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gǎo)。

【万物草木亦如斯,生时柔脆,死时枯槁。

严遵、傅奕等多种古本无“万物”二字,今人多删去。

脆,读为翠。

帛书、河上公本同王弼本,按:有万物义胜。


第二段: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坚强与僵硬同,乃死相,柔弱才是生相。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用兵逞强会灭亡,大风刮过,硬木已折,柔枝乃存。


第三段: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天理安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各得其所,万物乃生。

世人焉可逞强,自寻折灭?老子观树说法,强大不可处上,此乃天道,不可违也。

一申天道】
【宗旨:天大十篇,前四篇显天威天网天罚之忿怒相,此章以下显天道之慈悲相。

此章承申命四篇,并转折,赞柔弱,斥强梁。

申命四篇均斥君王之强梁,天大显忿怒相,张开天网,降下天罚,恶人无处可逃。


第七十七章
第一段: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老子观射说法。

后羿善射,老子孔子列子庄子均善射。

天道如射,必有准的,不可离也。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高者,强梁也;下者,柔弱也。

天之道必贬抑强梁者,佑助柔弱者。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道如看不见之手,必然恢复人间公平正义。

故人主应畏天道。


第二段: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射术已暗示天道法则。

损有余以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人之道乃不公平之道,世人应知天道存在,公平正义必然实现。

人道难违天道,强梁者不可希冀侥幸。


第三段: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谁来实现公平正义?唯有道者。

呼唤圣人临世。


第四段: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圣人代行天道,创造宇宙万物,恢复人间公平正义,成就大业而不占有。

呵斥打天下之谬论。


功成而不处,【有大功而不居。


其不欲见(xiàn)贤。

【甚至不愿显示人形,不愿被人称赞,此乃玄德。

二申天道。


第七十八章
第一段:
天下莫柔弱于水,【再申水德,显至柔之性,呼应四十三章、七十六章。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滴水穿石,水刀割物。

攻坚强者,切割玉器之金刚石粉,乃强中之强。

强中之强莫之能胜,至柔之强乃至于斯。

甚赞水德至柔,乃有至强之性。

修心若此,可谓大成。

】以其无以易之。

【入地升天,水性不变。

易,坏也、毁也,水性不可摧毁也。

刚强可摧毁,柔弱不可易也。

易,大都注释为“代替”,不确。

易有破坏义。


第一段:
弱之胜强,【石可碎,水不可碎。

此弱之胜强也。


柔之胜刚,【柔不可折,刚可折也。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此理易知,然世人无明习性难改,故莫能行。


第三段:
是以圣人云:【宣说远古圣人最密教法。


受邦之垢,是谓社稷主;【甘愿承受邦国一切委屈、责骂,可为社稷主。


受邦不祥,是为天下王。

【甘愿承受邦国灾难,牺牲自己在所不惜,可为天下王。

与西方圣人何其相似。


第四段:
正言若反。

【天眼之正言,与肉眼反;天心与人心反。

反乃道学奥义,四十章“道者反之动”,六十五章“与物反矣”。

三申天道。


第七十九章
第一段:
和大怨,必有余怨;【无始以来,世人一直在结怨。

小怨可和解,大怨不可和解。

和,民间调解邻里纠纷,以德和之,致令怨不复存。

大怨,即血债,断人命根,如前文“民之轻死”、“无以生为”,断百姓生命之怨。

君王与民结下大怨,则不可解。

劝诫君王不应结怨与民。

余怨,世代结怨,永不可解。

注释家注为剩余之怨,误。

秦桧枉杀岳飞,断送民族,并与岳家结下世仇,几百年不通婚。

君王杀人无数,结怨大矣,老子慈悲,固有此言。

余庆,留给子孙之福。

余怨,遗留子孙之祸。


第二段:
安可以为善?【先结后解,非为善法。

不结冤仇,才是善法。

世人轻率结怨,希冀和解。

血债则不可和解矣。

故不应结大怨为上,和解为下。

善法,彻底消除怨恨之法,世人并无。

今人把六十三章“报怨以德”移至此句经文前,无版本学依据,文意亦不协。

】第三段: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圣人施恩不求回报,三轮体空。

契可收债于人,不行使债权人权力,唯有圣人!佛法六度,布施第一。

此即布施,与上德不德同】
第四段: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有上德者如持契不责者,无德者以强行索取为务,彻税即强行索取,此结大怨矣。

七十六章即结大怨之例证。


第五段: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道惩恶扬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四申天道。

老子贬斥苛税之严厉。


【帛书以此章为道德经大结局,误。


第八十章
第一段:
小邦寡民:【在无何有之乡,有一教化区,亦曰天道示范区。

邦小,民寡。

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寡,修道者寡,证道者希,法脉存焉,然可以弘道于广大邻邦。


使有什(shí)伯(bǎi)之器而不用,【先进发明应有尽有。

什百之器,最先进发明,十倍百倍,千倍万倍于人。

帛书:什百人之器,意同。

不用,有而不用,不为世人功利用,示现而已。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慎终追远,民德淳厚;重视祭祀,心系先
祖;常不远游,游必速归。

明清华人漂洋过海,心系故乡,叶落归根。

今日过年,全球华人回家团聚,心不远徙。

死,死者,祖先。

重死,心怀祖先,不敢忘也,有灵之故。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民用则举舟车为例证,大数据、互联网、基因编辑、人工智能应有尽有,不为功利用,如黑客能力超越,能攻破一切防火墙,然不为谋利,仅为娱乐练脑而已。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防御则举甲兵,最先进装备,核武器、激光武器应有尽有,然不用为杀敌,威胁邻邦魔众而已。

甲兵,即佳兵,先进装备。

陈之,陈列作战。

无所陈之,有而不用,但邻邦魔众已胆颤心惊,不敢觊觎。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管理极简,结绳而已;无有私欲,谦下不争,焉有诉讼?道智(道思维)不可思议。


第二段:
甘其食,【味无味之味,任何劣等食物皆甘冽可口,如饮甘露。

】美其服,【芰荷为衣,芙蓉为裳,一片树叶,皆是美不胜收。

世间百工衣、千工床皆弃之如粪土。


安其居,【岩洞,树巢,茅屋,皆可安身。

明月为灯,石板为床;清风吹拂,鹤鸣九皋;野鹿为友,飞禽为伴。


乐其俗。

【阿妹歌声嘹亮,阿郎闻而起舞,悦祖神,敬天地,木铎为号,梆子为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与天地并生,与万物齐一,不知老之将至。


第三段:
邻邦相望,【小邦寡民为清净世界,虽在遥远无何有之乡之究竟地,然与浊世之现实地比邻,可望而不可及。

清静世界与浊世二而不二,不二而二。

遥远而邻,邻而遥远;若隐若现,不可曰有,不可曰无;不可曰远,不可曰近。


鸡犬之声相闻,【更有鸡声犬吠传来,可证邻邦去此不远。

不化则远,化则就在眼前。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教化区居民正在修行,尚未证悟究竟地,入浊世则染;现实地居民贪求五欲,以究竟地味无味为极苦,亦不远前往。

心贪不生不灭之寂灭妙乐,然不忍修行之苦,宁住方生方死之生灭境;故二民不相往来。

然证悟天道之大宗师甘愿入浊世,不在此列。

五申天道。


第八十一章
第一段: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天道真言并不华美,华美之言并非天道真言】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善言,转恶为善,转凡成圣之妙法。

此亦一无穷,彼亦一无穷,能穷无穷之辩,然不能转恶为善,更不能转凡成圣,亦是虚言,并非妙法】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致知格物,穷理尽性,非能令人顿悟迷情,皆为不知之言,虚妄之词,非真知也】
第二段:
圣人不积,【圣人无贪无求,故不积,不积身不积财不积名,尽布施与世人。

众人皆有余,我独顽且鄙。


既以为(wèi)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道真言,简而言之:为人不为己,与人不与己。

如此,己在其中。

己融入虚空法界,则成就超越有形之己。


第三段:
天之道,利而不害;【天道乃利益众生之道,绝不危害众生。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圣人之道就是天道,为无为而不争。

为,即为无为之省。

有误为“人之道”,不知“为”之省。

六申天道。

此乃道德经大结局。

道德经又曰天道经。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