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专题10文言文阅读(过关检测)(原卷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0 文言文阅读
过关检测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第1—4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宫盛则近谀.”鸣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师道
..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从师的风尚
B.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低于
C.则耻师焉,惑.矣惑:迷惑
D.士大夫之族.族:族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择师而教之.彼童子之.师
C.犹且从师而.问焉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D.其皆出于.此乎于.其身也
3.下列加点词在本文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今之众人
..
..而大遗 D.位卑则足羞
.. B.句读
..之不知 C.小学
4.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益圣,愚益愚译文: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译文: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

C.或师焉,或不焉译文:有的当老师,有的不当老师。

D.圣人之所以为圣译文: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7题。

太宗尝谓中书令岑文本①曰:“夫人虽禀性定,必须博学以成其道,(1)亦犹蜃②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

是以苏秦③刺股,董生④甲垂帷。

不勤道艺,则其名不立。

”文本对曰:“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⑤回情,以成其性。

(2)《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⑥德。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岑文本:唐太宗时宰相,文学家。

②蜃:大蛤蜊,古人认为其性含水,月光出现时晶莹剔透。

③苏秦:战国纵横家。

④董生:董仲舒,西汉政治家,讲学时以帷幕遮掩,以求专心。

⑤饬:整理。

⑥懿:美好。

5.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刺股.(大腿)
B.人不学不知道
..(懂得道理)
C.太宗尝.谓中书令岑文本日(曾经)
D.必须博学
..以成其道(学问广博精深)
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夫人虽.禀性定(虽然)
B.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以为)
C.燧动而.焰发(连词,表转折)
D.待学成而为.美(替,给)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惊,随目之。

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

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谓良曰顾;回头看
B.良业为取.履取:拾取
C.笑而去.去:离开
D.与老人期.期:日期
9.文末“常习诵读之”中的“之”在文中指代的是()
A.张良
B.老父
C.鞋子
D.《太公兵法》
10.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个老父亲,穿着褐色衣服,来到张良家里。

B.有一个老年人,穿着褐色衣服,走到张良跟前。

C.有一个老年人,穿着粗布衣服,走到张良跟前。

D.有一个老父亲,穿着粗布衣服,来到张良家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有尊老意识。

B.张良为人圆滑世故。

C.张良能帮助他人。

D.张良能够把握机遇。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人有鱼池,苦群鷧①窃啄食之,乃束草为人,披蓑戴笠持竿,植之池中以慑之。

群鷧初回翔,不敢即下。

已渐审视,下啄。

久之,时飞止笠上,恬不为惊。

人有见者,窃去刍人,自披蓑戴笠而立池中,鷧乃下啄飞止如故。

人随手执其足,鷧不能脱,奋翼声假假,人曰:“先故假,今亦假耶?”
注:①鷧(yì):鸬鹚,俗称水乌鸦。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渐审.视审:察验
B.窃.去刍人窃:偷偷地
C.随手执.其足执:抓住
D.奋.翼声假假奋:振动
13.对下列语句中省略成分的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乃束草为人
B.时飞止(于)笠上
C.(人)恬不为惊
D.自披蓑戴笠而立(于)池中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披蓑戴笠持竿,植之池中以慑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7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
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B.委.而去之(委托)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险阻)
D.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1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旨明确,高度强调“人和”的核心思想。

通过讨论战争来论述推行仁政、贏得民心的重要性。

B.文章层次分明,开篇明确提出论点,然后展开论证,最后得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精辟论断。

C.文章篇幅短小,但内容丰富,使用了对比论证、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等方法,论证严密,逻辑性强。

D.文章语言晓畅明白,精练准确。

论证时擅长蓄势。

使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气势磅礴。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22题。

【甲】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
..,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迫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乙】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

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刘义庆《世说新语》)
18.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有一人欲依附
..依傍服从
B.不忍委.之委托,托付
C.遂携拯
..如初携带救助
D.歆辄难.之以……为难
19.下列各句中选出与“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蟹六跪而.二螯
B.遂班军而.还
C.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D.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20.下列各句中与所给例句的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幸尚宽,何为不可?
A.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D.洎牧以谗诛
2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华歆谨慎对待别人的请托,但一经接受请托,即使遇到危急的情况也不相弃,表明他重信重义,言必行,行必果。

B.【甲】文中王朗乐于做好事,在不危及自身的情况下,能够与人方便时尽量方便别人,但是到了有风险的时候,就出尔反尔,不能共患难。

C.【乙】文中运采用对话描写表现荀巨伯的义举,宁可代朋友死去,也要让自己的朋友在危急时刻离城而去。

文章还使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和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D.【乙】这则故事除了让我们懂得患难真情的可贵之外,还揭示了一个道理:坚守信义、把情谊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人,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22.将上文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
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3—25题。

刘氏善举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疾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

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

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已之衣遗之。

乡里咸称其善。

然儿不解,心有怨言。

母诚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

”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尽①。

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念刘氏之情也。

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注]①殆尽:几乎全部烧光。

2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氏以己之衣遗.之(赠送)
B.乡里咸.称其善(像盐的味道)
C.乡邻给.衣物(给予)
D.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明白,醒悟)
24.选文中“昼则疾耕作于田间”的“于”字的意思为()
A.介词,在
B.在...方面
C.表原因,由于
D.助词,无意义
2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6—28题。

[甲]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节选自《师说》)
[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劝学》
2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中:合乎
B.虽有槁暴.暴:通“曝”,晒
C.古之学者
..必有师学者:学术上有成就的人
D.吾从而师之
..师之:以他为老师
2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8.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学》用了“比喻论证法”,强调思考的重要;《师说》用了“对比论证法”,强调从师的重要。

B.《劝学》提出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实则是荀子借君子一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之口来勉励人们努力学习。

C.荀子认为学习要“善假于物”,韩愈认为要“从师”,其实,“从师”也可说是“善假于物”的表现。

D.《师说》提醒君子要善于向各种人学习,“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9—32题。

[甲]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节选自《愚公移山》)[乙]项籍①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②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
后刘、项相争,刘邦智取,项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节选自司马迁《项羽本纪》,有改动)[注] ①项籍:项羽,名籍,字羽。

②项梁:项羽叔父。

29.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汝之不惠.(通“慧”,聪明)
B.何苦.而不平(愁)
C.惧其不已.也(停止)
D.不足.学(脚)
3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而.山不加增(连词,表承接关系)
B.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到、去)
C.以.残年余力(凭借)
D.其.如土石何(它)
31.下列各句中,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
B.忌不自信。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南冥者,天池也。

3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3—36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乙] 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①”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②也,寡人反取病③焉。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注]①得……耶:难道……吗。

②熙:同“嬉”,开玩笑。

③病:侮辱。

3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弗敢加.也(虚夸,夸大)
B.小信未孚.(使信服)
C.忠之属.也(属于)
D.齐人也,坐盗
..(因盗窃获罪)
3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齐之习辞者也
B.可以一战/吾欲辱之,何以也
C.战于长勺/今民生长于齐不盗
D.登轼而望之/出淤泥而不染
3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紧扣“论战”二字,详写了战前准备和战后论战,略写了战争过程,详略得当,突出了曹刿的军事才能与政治谋略。

B. [乙]文中晏子巧妙运用类比说理,用“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来类比齐人在齐为良民在楚为盗,有力地反击了楚王的侮辱,使说理深人浅出,生动形象。

C.[甲]文中的曹刿在鲁国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用卓越的军事才能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化解了鲁国的危机;[乙]文中晏子在出使楚国时,面对楚王的侮辱,用敏捷的思维和出众的口才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D. [甲][乙]两文都主要采用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充分展现了曹刿和晏子作为国之重臣的精神风貌。

3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专题10 文言文阅读
过关检测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第1—4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宫盛则近谀.”鸣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师道
..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从师的风尚
B.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低于
C.则耻师焉,惑.矣惑:迷惑
D.士大夫之族.族:族类
【答案】C
【解析】意为糊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择师而教之.彼童子之.师
C.犹且从师而.问焉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D.其皆出于.此乎于.其身也
【答案】A
【解析】都是代词用法。

3.下列加点词在本文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今之众人
..
..而大遗 D.位卑则足羞.. B.句读
..之不知 C.小学
【答案】D
【解析】“众人”的古义是一般人,“句读”的古义是断字断句,“小学”的古义在这里指小的方面学到了。

4.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益圣,愚益愚译文: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译文: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

C.或师焉,或不焉译文:有的当老师,有的不当老师。

D.圣人之所以为圣译文: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

【答案】C
【解析】有的人虚心向老师请教,有的人不向老师请教。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7题。

太宗尝谓中书令岑文本①曰:“夫人虽禀性定,必须博学以成其道,(1)亦犹蜃②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

是以苏秦③刺股,董生④甲垂帷。

不勤道艺,则其名不立。

”文本对曰:“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⑤回情,以成其性。

(2)《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⑥德。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岑文本:唐太宗时宰相,文学家。

②蜃:大蛤蜊,古人认为其性含水,月光出现时晶莹剔透。

③苏秦:战国纵横家。

④董生:董仲舒,西汉政治家,讲学时以帷幕遮掩,以求专心。

⑤饬:整理。

⑥懿:美好。

5.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刺股.(大腿)
B.人不学不知道
..(懂得道理)
C.太宗尝.谓中书令岑文本日(曾经)
D.必须博学
..以成其道(学问广博精深)【答案】D
【解析】“博学”,广泛地学习。

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夫人虽.禀性定(虽然)
B.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以为)
C.燧动而.焰发(连词,表转折)
D.待学成而为.美(替,给)
【答案】A
【解析】B项,“以",来。

C项,“而”,表顺承。

D项,“为”,成为。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

【答案】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
长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惊,随目之。

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

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谓良曰顾;回头看
B.良业为取.履取:拾取
C.笑而去.去:离开
D.与老人期.期:日期
【答案】D
【解析】期;约定。

9.文末“常习诵读之”中的“之”在文中指代的是()
A.张良
B.老父
C.鞋子
D.《太公兵法》
【答案】D
【解析】根据“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故选D。

10.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个老父亲,穿着褐色衣服,来到张良家里。

B.有一个老年人,穿着褐色衣服,走到张良跟前。

C.有一个老年人,穿着粗布衣服,走到张良跟前。

D.有一个老父亲,穿着粗布衣服,来到张良家里。

【答案】C
【解析】“衣褐”穿着粗布衣服。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有尊老意识。

B.张良为人圆滑世故。

C.张良能帮助他人。

D.张良能够把握机遇。

【答案】B
【解析】文中并不能表现张良“为人圆滑世故”。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人有鱼池,苦群鷧①窃啄食之,乃束草为人,披蓑戴笠持竿,植之池中以慑之。

群鷧初回翔,不敢即下。

已渐审视,下啄。

久之,时飞止笠上,恬不为惊。

人有见者,窃去刍人,自披蓑戴笠而立池中,鷧乃下啄飞止如故。

人随手执其足,鷧不能脱,奋翼声假假,人曰:“先故假,今亦假耶?”
注:①鷧(yì):鸬鹚,俗称水乌鸦。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渐审.视审:察验
B.窃.去刍人窃:偷偷地
C.随手执.其足执:抓住
D.奋.翼声假假奋:振动
【答案】A
【解析】审:审查。

13.对下列语句中省略成分的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乃束草为人
B.时飞止(于)笠上
C.(人)恬不为惊
D.自披蓑戴笠而立(于)池中
【答案】C
【解析】鹭鸶神情安然一点都不害怕。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披蓑戴笠持竿,植之池中以慑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身上披着蓑衣,头上戴着斗笠,手里拿着竹竿,把它插到鱼塘里,用来惊吓鸬鹚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7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B.委.而去之(委托)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险阻)
D.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答案】B
【解析】A、C、D三项正确,B项有误。

“委”:放弃。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答案】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解析】重点词:“以”:凭借。

“之”:的。

句意: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答案】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

【解析】重点词:“顺”:顺从,归顺。

“亲戚”:兄弟骨肉。

“畔”同“叛”,背叛。

句意: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