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试题: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试题: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A.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尚未开展B.清政府尤其重视体育事业
C.中国闭关锁围,中外交流困难D.人民对国衰民弱现状的强烈不满
7.发昌机器厂创办于1866年,最早是一个手工锻铁作坊,1869年开始使用车床转变为机器工业,发展迅速。
后因外商企业压迫排挤,1900年被英商吞并。
这反映了()
A.民族资本主义从兴起到衰落的历史B.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迅速结束C.实业救国思潮从理论走向实践D.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历程
8.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之“近代”的含义是()
A.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B.不是工场手工业而是机器生产
C.都由私人投资兴办D.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民用企业的诱导
9.9.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附近各村,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
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
这反映出()
A.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B.福州开放后被卷入世界市场
C.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农村
10.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上谕:“叠据中外臣工务陈时务,详加披览,采择施行,如修铁路、造机器、开矿山”,要“以恤商惠工为本源”。
这反映了清政府()A.限制民间设厂和开矿 B.允许发展工商业
C.突破“中体西用”的界限 D.积极投资和贷款
11.某部电影叙述1856年上海的场景,下列各组镜头描述中,有悖史实的是()A.大街上有英国商人的身影B.悬挂日本国旗的工厂一家接一家
C.一妇人身披洋巾招摇过市D.中国农产品正在装运准备外销
12.近代《青浦县乡土志》载:“自租界北辟,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矣。
”这表明()
A.工业文明冲击传统思想 B.坚船利炮加剧民族危机
C.纲常礼教束缚妇女解放 D.千古变局催生救亡图存
13.19世纪中期以后,洋货——漂洋过海从外国进口的货物,包括洋火(火柴)、洋布(机纺布)、洋油(煤油)等,日益涌向中国市场。
这种情况表明()A.中国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B.中国被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14.18世纪后期,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的根本原因是()
A.英国工业品很难在中国找到市场B.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政策
C.中国手工业品的质量优于英国D.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15.1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
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使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战后开放的商埠均以沿海为主内地为辅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16.上海《川沙县志》记载晚清:“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
幼弱女子,亦无有习之者。
”由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B.上海一带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C.洋货入侵挤压了民族工业发展D.中国人民抵制西方工业文明的传播17.1920年,江苏南通唐闸镇(别名“唐家闸”)人口已接近5万人,通扬运河沿岸工厂林立,商业繁荣。
当年国外发行的世界地图,中国许多大城市都没有标出,却在南通方位赫然印着“唐家闸”三个字。
与这一现象关系最大的历史人物是()
A.陈启源 B.方举赞 C.荣宗敬 D.张謇
18.李鸿章在对《开平煤矿招商章程》所作的批示中指出:“摒除官场习气,悉照买卖常规,最为扼要。
”这反映了洋务派()
A.重视民间资本的引入B.强调以市场规则经营管理企业
C.重视商品生产D.反对官员的贪腐
19.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美国人丁韪良说:“有希望革新这古老的帝国的是新教育,新教育的肇端是同文馆。
”下列各项中最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同文馆()A.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外语学校B.教学目标和内容迥异于传统教育C.基于当时外交和洋务的需要而创办D.引进了一整套西方学校管理方式20.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夏口”。
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
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松太布市,销减大半,丝、茶出口日盛。
”材料直接反映的最主要问题是()
A.中国官场腐败无能 B.外国商品对华输出造成小农破产
C.外国经济入侵严重冲击了中国民营手工业D.外国经济侵略导致中国自然经济瓦解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康熙二十三年到道光二十年(1684~1840年),长达一百五十余年,清朝的对外经济贸易政策日趋保守,一代不如一代。
政府不许商民侨居国外,不许到南洋、吕宋等处贸易,并先后严禁军器、铁器、铁锅、米粮、书籍等的出口,甚至连传统产品一级蚕丝也不准出ロ。
以广州十三行为代表的行商操纵、垄断进出ロ贸易。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颁布《防夷五事》,嘉庆十四年(1809年)又宣布《民夷交易章程》,道光十ー年(1831年)有《防范夷人章程》的修订,道光十五年(1835年)又有《防范夷人章程》的修订,等等。
——摘编自沈光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材料二 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1843年,中英双方协商,确定了新的进出ロ税率,中国被迫将鸦片战争前的税率进行大幅度的削减,使各货税率大体相当于5%。
西方商品进入中国的通商口岸几乎不存在任何关税及非关税壁垒,西方人评论说:“鸦片战争后,没有任何事物防阻一个外国人…在上海卸下一船棉花。
”
——据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史》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前清朝的对外贸易政策及其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鸦片战争后清朝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答案
1.B2.D3.C4.B5.D6.D7.D8.B9.D10.B11.B12.A13.B14.D15.A16.B17.D 18.B19.B20.C
21.(1)政策:团关锁国。
表现:严禁商民私自出海贸易;限制重要商品的出ロ;官方垄断对外交往;严密监视外商在华的活动。
(2)变化:鸦片战争后,清王朝被迫放弃关锁国政策,开放上海等五处通商口岸,允许列强在华自由贸易,并给予其经济特权
影响:便利了英国等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中国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也使中国失去了保护本国市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