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药物治疗3讲课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发展中国家增长的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200%比45%),
21世纪,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将成为糖尿病大 国。 –DM 的主要并发症已经成为病人致残和早亡的主要原 因
– 美国每年用于DM的医疗费用约1000亿美元 – DM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主要卫生保健问题
第六页,共40页。
世界糖尿病流行现状
第七页,共40页。
主要机制: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 磺脲类药物,但作用于胰岛细胞膜上不同受体)
(类似
主要特点:吸收快,起效快(0.5-1.5h),作用时间短(1-1.5h) 餐 前即刻服。
第二十页,共40页。
新型降糖药物的介绍 • DPP-Ⅳ抑制剂
• GLP-1受体激动剂
第二十一页,共40页。
肠促胰岛激素效应
血浆葡萄糖(mmol/l) 血浆葡萄糖(mg/dl) IR-胰岛素(mU/l)
急性代谢紊乱 并发症 胰岛素/C肽
治疗
酮症倾向大,易发生酮症酸中 酮症倾向小,50岁以上易发生

高糖高渗综合征
低下或缺乏
正常或升高,释放峰值延迟
依赖胰岛素治疗
第十三页,共40页。
饮食+运动+OAD
胰岛素
糖尿病的自然病程
环境因素 病毒感染
自身免疫
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
营养卫生 肥胖 体力活动
糖尿病前期
并发症及 相关表现
患病率(占DM%) 约0.5 %(< 10)
2型糖尿病 遗传因素(较1型强) 环境因素 多食、少动、肥胖、增龄 2-10%(>90)
发病年龄 起病体重 起病情况
多<30岁,高峰12-14岁 正常或消瘦 多数起病急,症状典型
多> 40岁,高峰60-65岁 60 %-80 %超重或肥胖 起病缓,可长时间无自觉症状
主要机制、特点及不良反应 主要机制:减少葡萄糖的来源(适用主食为糖类的患者) 主要特点:与胰岛β细胞功能无关
降餐后血糖 ,不增加体重 不吸收,无全身副作用 主要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 主要机制: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主要特点:必须在有胰岛素的情况下使用
主要不良反应:水肿、体重增加,联合胰岛素时更明显,骨 折、心衰风险增加。
末稍血管:足坏疽(截肢) 微血管病变:眼睛(视网膜病变,失明)
肾脏(蛋白尿,肾功能衰竭)
神经病变: 手足麻木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的并发症 控制并发症意义在于减少病死率和致残率
第五页,共40页。
糖尿病的流行现状
世界各国DM的发病率均在上升,其中90%为2型糖尿病
–据国际糖尿病研究所(IDI)2003年报告,全世界现有糖 尿病(已经诊断)约1.94亿,到2025年将突破3.33亿。
致残
死亡
高血糖及相关临 床表现
视网膜病变 失明
肾病变
肾功能衰竭
动脉粥样硬化
心肌梗死
神经病变
卒中
截肢
糖尿病期
糖尿病并发症期
第十四页,共40页。
糖尿病晚期
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 糖尿病前期(IFG或IGT)
血糖升高但尚未达到或超过诊断分割点
一级预防——防止高危人群发病 • 糖尿病,尚无并发症或伴发病(代偿期) 二级预防——防止并发症 • 糖尿病伴并发症或并发病,尚无明显器官功能障碍 三级预防——减少致残、致死率
磺脲类
双胍类 α-糖苷酶抑制剂 胰岛素增敏剂
第1代:甲苯磺丁脲 第2代:格列喹酮(糖适平) 第3代:格列美脲(万苏平)
苯乙双胍、二甲双胍(格华止) 阿卡波糖(拜糖平) 、伏格列波糖(倍欣)
吡格列酮片
餐时血糖调节剂
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 (DPP-Ⅳ抑制剂)
GLP-1受体激动剂
瑞格列奈(诺和龙)、那格列奈
第二十八页,共40页。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胰岛素
胰岛素按作用时间分类 具体药物
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
门冬胰岛素(诺和锐) 赖脯胰岛素(优泌乐)
短效胰岛素 (可 溶性人胰岛素)
诺和灵R 、 优泌林R 、 甘舒霖R、重和林R
中效胰岛素 (低精 蛋白锌胰岛素)
诺和灵NPH、优泌林NPH、 和林NPH
甘舒霖NPH、重
• 抑制胃的排空
• 在动物模型及离体人类胰岛中增强细
胞增殖和存活
•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
(GIP)
• 由近端消化道K细胞分泌(十二指肠
) • 以葡萄糖依赖的模式促进胰岛素释放
• 在胰岛细胞系中增强细胞增殖和存 活
第二十三页,共40页。
GLP-1在人体中作用
当摄取食物时。。。
►刺激胰岛素分泌 ►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 ►减缓胃排空 ►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mmol/L)
6
0
餐后血糖 基础血糖
7 8 9 10 11 12 1 A.M.
2
3
4
5
678 P.M.
9


Ø持续的基础胰岛素分泌,抑制肝糖原的输出,抑制两餐间和夜间血糖的产生;水平几乎保持不变;
全天约占总量的50%
Ø餐时胰岛素分泌,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和储存,并抑制肝糖原输出,控制餐后高血糖;1小
时出现胰岛素尖锐峰值 ;每餐剂量占全天总量的10%~ 20%
第三页,共40页。
糖尿病的临床症状
有时可没有临床症状,故不能做为诊断标准。
第四页,共40页。
• 糖尿病的危害——糖尿病并发症
• 急性并发症:各种急性感染、低血糖症、糖尿病酮症酸中
毒、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性昏迷
• 慢性并发症:
大血管病变:脑血管:脑动脉硬化(中风)
心血管: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
沙格列汀
艾塞那肽注射液
第十七页,共40页。
各类药物降糖疗效
降糖药物
磺脲类药物 双胍类药物 格列酮类药物 α-糖苷酶抑制剂
胰岛素 GLP-1受体激动剂 DPP-Ⅳ抑制剂
HbA1C下降幅度(%)
1.0-2.0 1.0-2.0 0.3-1.5 0.5-0.8
不等 0.5-1.0 0.5-1.0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长期控制血糖最重要的评估指标,也是指导临床治疗方案调整的 重要依据之一。(治疗初期,三个月测一次)
糖代谢分类
正常血糖 (NGR) 空腹血糖受损 (IFG) 糖耐量减低 (IGT) 糖尿病 (DM)
WHO 1999 (mmol/L)
空腹血糖(FBG)
餐后两小时血糖 (2hPBG)
<6.1
<7.8
6.1-<7.0
<7.8
<7.0
≥7.8-<11.1
≥7.0
≥11.1
第九页,共40页。
糖尿病的诊断
空腹血糖 (mmol/L)
中国住院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患病率高
眼病 糖尿病肾病
神经病变
20.5 22.5
35.7 34.7
高血压 脑血管病 心血管病 糖尿病足
9.1 13.2
1.9 17.1
4 5.2
2.6
34.2
患病率(%)
0
10
20
30
40
44.9 50
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
61.8
60
70
第八页,共40页。
糖代谢分类及糖尿病诊断
不增加体重 。
GLP-1受体激动剂
主要机制:通过激动GLP-1受体而发挥降糖的作用。 主要特 点: 葡萄糖浓度依赖方式增加INS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 延缓胃排空,中枢性食欲抑制减少进食;
有显著的减轻体重作用;
无明显的低血糖风险; 可单用也可联用;
第二十七页,共40页。
各类降糖药物作用特点对比表
7.0
空腹血糖受损
IFG
6.1
血糖正常
糖尿病
IGT+IFG
糖耐量低减 IGT
餐后 2小时血糖 (mmol/L) 7.8
11.1
糖调节受损(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
包括IFG与IGT,为糖尿病(DM)的前期状态
第十页,共40页。
糖尿病的控制目标
•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
第二十五页,共40页。
增加GLP-1的方法
• 减少GLP-1的灭活
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 (DPP-4抑制剂) • 激活GLP-1的受体
GLP-1的受体激动剂
• 补充GLP-1的类似物(暂无)
第二十六页,共40页。
药物分类 DPP-Ⅳ抑制剂
降糖药物小结
主要机制、特点及不良反应 主要机制:通过抑制DPP-Ⅳ,减少GLP-1失活,增加GLP-1在体 内的水平。 主要特点: 葡萄糖浓度依赖方式增加INS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 不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 ;
• 胰岛素的正常生理模式
• 胰岛素的给药方案 • 2型糖尿病治疗路径
• 低血糖的危害
第二页,共40页。
糖尿病的基本知识
•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组由遗传 因素、环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而引起的 , 因胰岛 素分泌缺陷和(或)作用缺陷 而 导 致 的 以 血糖升高 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综合性代谢疾病。
单用不导致低血糖,联用INS可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 同时降餐后及空腹血糖;可减少心血管事件和死亡
不增加体重,改善血脂。
主要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二甲双胍20%)。
第十九页,共40页。
药物分类 α-糖苷酶抑制剂
胰岛素增敏剂 安全性尚存争议 ,仅在其它降糖 药无效时,才考 虑使用。 餐时血糖调节剂
各类降糖药物的特点
口服糖负荷(50 g/400 ml)
血浆葡萄糖
15
270
10
180
5
90
0
–10 –5
60 120
时间(分)
0
180
静脉葡萄糖输注
胰岛素效应
80
60
肠促胰岛激素
40
作用
20
* ** ** **
0
–10 –5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60
120 180
时间(分)
• 虽然血浆葡萄糖浓度相同,但口服葡萄糖后的胰岛素分泌大于静脉葡萄糖输注
第三十页,共40页。
符合生理的胰岛素治疗方案
胰岛素的治疗目的在于模拟生理性胰岛素释放 基础加餐时胰岛素
胰岛素水平(mU/L)
餐时
餐时
餐时
50
40 餐时胰岛素需求
30
20
10
基础胰岛素需求
0 024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p ≤ 0.05。8例健康志愿者
第二十二页,共40页。
Nauck et al. Diabetologia 1986;29:46–52,
肠促胰岛激素: GLP-1和GIP
胰高糖素样多肽1
(GLP-1)
• 由远端消化道L细胞分泌 (回肠和结肠)
• 以葡萄糖依赖的模式促进胰岛素释放
• 以葡萄糖依赖的模式抑制胰高糖素 分泌,从而抑制肝糖输出
• 空腹血糖:3.9mmol/L~7.2mmol/L,
• 非空腹血糖:≤10mmol/L。 • 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
• 危重患者血糖控制标准:7.8毫摩尔~10毫摩尔。
第十一页,共40页。
糖尿病的主要类型
第十二页,共40页。
1型与2型糖尿病的区别
特点 病因
1型糖尿病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 、病 毒感染 、自身免疫损伤
长效胰岛素 蛋白锌悬浊液)
预混胰岛素
(鱼精
诺和灵30R、50R 优泌林30R、50R 、50R 重和林30R、50R
甘舒霖30R
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诺和平(地特胰岛素) 来得时 (甘精胰岛素)
第二十九页,共40页。
正常胰岛素分泌模式
75
胰岛素
50
(mu/L) 25
0
餐时胰岛素分泌 基础胰岛素
10
血糖
8
第十八页,共40页。
药物分类
各类降糖药物的特点
主要机制、特点及不良反应
磺脲类(SU) 指南推荐: T2DM主要用药
双胍类 指南推荐: T2DM基础用药
主要机制: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
主要特点:适用于β细胞功能尚存、饮食控制失效的患者。同 时降低餐后及空腹血糖对正常人及高血糖病人均有降糖作用。 主要不良反应:低血糖反应、体重增加、继发性失效(5%- 10% )、胃肠道反应、磺胺过敏禁用。 主要机制:减少G来源,增加G去路。 主要特点:与胰岛β细胞功能无关;
►减少食物摄取
长期影响
动物实验证明: 促进ß细胞增殖和
维持ß细胞功能
第二十四页,共40页。
GLP-1的体内过程
进餐
肠道 GLP-1
GIP
释放
活性
GLP-1
GIP
GLP-1 t1/2=1-2 分钟
GIP t1/2=5-7 分钟
DPP-4 酶
DPP-4酶
抑制剂
无活性 GLP-1 GIP
DPP-IV=dipeptidyl peptidase IV Adapted from Drucker DJ Expert Opin Invest Drugs 2003;12(1):87–100; Ahrén B Curr Diab Rep 2003;3:365–372.
糖尿病药物治疗
第一页,共40页。
主要内容
• 糖尿病的基本知识
• 什么是糖尿病
• 糖尿病的临床症状
• 糖尿病的危害 • 糖尿病的流行现状
• 糖尿病的诊断
• 糖尿病的控制目标 • 糖尿病的自然病程和三级预防
• 糖尿病的病因分型
• 糖尿病的治疗
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 口服降糖药的分类 • 作用特点
胰岛素治疗 • 按作用时间分类
• 糖尿病致残和早亡——终末阶段
如血糖控制良好,病情可在阶段间逆转或停留于某一阶段
第十五页,共40页。
糖尿病的治疗——五驾马车
运动 饮食
教育
监测 药物
驾驭好这五套马车,就能获得良好的糖尿病控制,
避免急性或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 第十六页,共40页。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口服降糖药
口服降糖药按机制分类 具体药物(通用名及商品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