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中道《楮亭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袁中道《楮亭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袁中道《楮亭记》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袁中道《楮亭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袁中道《楮亭记》原文及翻译袁中道
原文:
①金粟园后,有莲池二十余亩,临水有园,楮树①丛生焉。

予欲置一亭纳凉,或劝予:“此不材木也,宜伐之,而种松柏。

”予曰:“松柏成阴最迟,予安能待。

”或曰:“种桃李。

”予曰:“桃李成荫,亦须四五年,道人之迹如游云。

安可枳之一处?予期目前可作庇阴者耳。

楮虽不材,不同商丘之木,嗅之狂醒三日不已者,盖亦界于材与不材之间者也。

以为材,则不中梁栋枅栌②之用;以为不材,则皮可为纸,子可为药,可以染绘,可以颒③面,其用亦甚夥。

昔子瞻作《宥老楮诗》,盖亦有取于此。


②今年夏,酷暑,前堂如炙,至此地则水风泠泠袭人,而楮叶皆如掌大,其阴甚浓,遮樾一台。

植竹为亭,盖以箬,即曦色不至,并可避雨。

日西,骄阳隐蔽层林,啼鸟沸叶中,沉沉有若深山。

数日以来,此树遂如饮食衣服,不可暂废,深有当于予心。

自念设有他树,犹当改植此,而况已森森如是,岂惟宥之哉?且将九锡④之矣,遂取之以名吾亭。

【注】①楮(chǔ)树:落叶乔木。

叶似桑,皮可制纸。

②枅:柱上的方木。

栌:大柱柱头承托栋梁的方木。

③颒(huì):洗脸。

④九锡:传说古代帝王尊礼大臣所给的九种器物。

译文:
金栗园后面,有一个二十多亩的莲池,水边有一个园子,楮树生长的茂盛。

我想要在那建一个小亭子以乘凉,有的人劝我说:楮树不是一种可做木材的树,最好把它砍伐了,种上松柏。

我回答说:松柏长的很慢,很久才有阴凉,我怎能等得了。

有的人又建议:种桃树李树。

我回答:桃树李树成阴,也需要等四五年,道人云游四海,像云
一样游走,怎能滞留于一处呢。

我需要的是现在可以用来乘凉的。

楮树虽然不能作为木材,也不像商丘的树木,闻了之后让人狂醉三天而不能自己。

也介于可作为木材和不可作为木材之间。

用它做木材,那么不能用来作为顶梁柱。

不把它作为木材,那么它的皮可以做纸,结的子可以用药,也可绘染,洗脸,用处还是很多的。

以前苏轼作《宥老楮》诗,大概也是来源于此种说法。

今年夏天,非常热,呆在前面的堂屋像火烧的一样,到了这个地方却清风送爽,凉快无比。

而且楮树叶都有手掌那样大小,荫凉的地方很大,整个亭台都在树荫之下。

种植了竹子作为亭子,亭子上盖着箬叶,那么阳光就遮住了,还可以避雨。

太阳西下,茂密的树林隐藏着酷烈的阳光,树叶中的小鸟因为热在鸣叫着,低沉的气氛就像是深山老林一样。

这几天以来,在楮树下纳凉就像穿衣吃饭一样,不能有一天停息,非常合乎我的心意。

自己思量种植别的树木,还是应当种植楮树,而且到了现在,楮树已经长得繁盛茂密,难道不只能感谢它的吗?那么就用最高的殊荣对待它,所以把它取名叫做“吾亭”(我的小亭子)。

袁中道《楮亭记》
2、苏舜钦《沧浪亭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舜钦《沧浪亭记》原文及翻译苏舜钦
原文:
予以罪废,无所归。

扁舟吴中[1],始僦[2]舍以处。

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3]郡学[4],东顾草树郁然,崇阜[5]广水,不类乎城中。

并[6]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

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

杠[7]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

访诸旧老,云钱氏[8]有国,近戚孙承右[9]之池馆也。

坳隆胜势,遗意尚存。

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10],号“沧浪”焉。

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

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

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
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耳。

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

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

惟仕宦溺人为至深。

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

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11],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12]万古。

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注释
沧浪亭,在今江苏苏州城南三元坊附近,原为五代时吴越广陵王元璙的花园,在园内建沧浪亭,后以亭名为园名。

五代末此处为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别墅。

北宋庆历年间为人苏舜钦购得。

后代人在它的遗址上修建了大云庵。

本文作者用朴素简洁的语言,自然流畅的笔调,记述了沧浪亭演变的始末。

[1]吴中:今江苏省,大致相当于春秋时吴国地方
[2]租赁
[3]过:拜访
[4]郡学:苏州府学宫,旧址在今苏州市南,沧浪亭就在其东面
[5]崇阜:高山
[6]并(bàng):通“傍”
[7]杠:独木桥
[8]钱氏:指吴越王钱镠
[9]孙承祐:吴越王钱俶的小舅子,任节度使,镇守苏州,在苏州大建园亭
[10]北碕:北边曲岸上
[11]冲旷:冲淡旷远,这里既指沧浪亭的空旷辽阔的环境,也兼指淡泊旷适的心境
[12]闵:同“悯”,悲悯。

译文
我因获罪而被贬为庶人,没有可以去的地方,乘船在吴地旅行。

起初租房子住。

时值盛夏非常炎热,土房子都很狭小,不能呼气,想
到高爽空旷僻静的地方,来舒展心胸,没有能找到。

一天拜访学宫,向东看到草树郁郁葱葱,高高的码头宽阔的水面,不像在城里。

循着水边杂花修竹掩映的小径,向东走数百步,有一块荒地,方圆约六十寻,三面临水。

小桥的南面更加开阔,旁边没有民房,四周林木环绕遮蔽,询问年老的人,说:“是吴越国王的贵戚孙承佑的废园。

”从高高低低的地势上还约略可以看出当年的遗迹。

我喜爱这地方,来回地走,最后用钱四万购得,在北面构筑亭子,叫“沧浪”。

南面是竹北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没有穷尽,澄澈的小河翠绿的竹子,阳光、阴影在门窗之间交错相接,尤其是在有风有月的时候更宜人美丽。

我常常乘着小船,穿着轻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率性玩乐忘记回去,或把酒赋诗,或仰天长啸,即使是隐士也不来这里,只与鱼、鸟同乐。

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恼;所听所闻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

回过头来反思以前的名利场,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计较,同这样的情趣相比较,不是太庸俗了吗!
唉!人本来会受外物影响而感动。

情感充塞在内心而性情压抑,一定要借外物来排遣,停留时间久了就沉溺,认为当然;不超越这而换一种心境,那么悲愁就化解不开。

只有仕宦之途、名利之场最容易使人陷入其中,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有才有德之士因政治上的失意忧闷致死,都是因为没有悟出主宰自己、超越自我的方法。

我虽已经被贬却获得这样的胜境,安于冲淡旷远,不与众人一道钻营,因此又能够使我的内心和形体找到根本,心有所得,笑悯万古。

尚且没有忘记内心的主宰,自认为已经超脱了。

归有光《沧浪亭记》
3、袁中道《一瓢道人》原文及翻译译文
袁中道《一瓢道人》原文及翻译袁中道
原文:
一瓢道人,不知其名姓,尝持一瓢浪游鄂岳间,人遂呼为一瓢道人。

道人少读书不得志,弃去,走海上从军。

时倭寇方盛,道人拳勇非常,从小校得功,至裨将。

后失律畏诛,匿于群盗,出没吴楚间,
久乃厌之,以资市歌舞妓十余人,卖酒淮扬间,所得市门资,悉以自奉,诸妓更代侍之。

无日不拥艳冶,食酒肉,听丝竹,饮食供侍,拟于王者。

又十余年,心复厌之,亡去,乞食湖湘间。

后至澧,澧人初不识,既久,出语颠狂,多奇中,发药有效。

信口作诗,有异语,人渐敬之。

馈好衣服饮食,皆受而弃之,人以此多延款道人。

道人栖古庙中。

一日于炉灰里取金一挺,付祝云:“为我召僧来礼忏。

”忏毕,买一棺自坐其中,不覆,令十余人移至城市上,手作拱揖状,大呼曰:“年来甚扰诸公,贫道别矣。

”虽小巷间,无丕周遍!一市大惊!复还至庙中,乃仰卧命众人日:“可覆我。

”众人不敢覆,视之,已去矣。

遂覆而埋之。

举之甚轻,不类有人者。

余闻而大异焉。

人又问日:“审有道者,不宜淫且盗;淫且盗者,又不宜脱然生死。

余大有疑,以问子。

”余曰:“余与汝皆人也,乌能知之?夫济颠①之酒也,三车②之肉也,寒山、拾得③之垢也,皆非天眼莫能知也。

古之诸佛,固有隐于猪狗中者,况人类乎?予与余何足以知之哉!”
[注]①济颠:济公和尚。

②三车:唐玄奘弟子,因出行总是一车装满美酒,一车装美女,一车装佛经,所以当时的人都称他为“三车和尚”。

③寒山、拾得:唐朝两个著名的和尚,相传是文殊和普贤菩萨的化身。

译文:
一瓢道人,不知道他的名姓,曾经手持一个瓢在湖北湖南一带浪迹游荡.于是人们就称呼池为一瓢道人。

道人少年读书不得志,弃学出走,跑到海上参军。

当时倭寇正猖獗,道人拳脚勇气非同一般,从一个小校立大功,慢慢升至裨将。

后来违犯法律害怕被杀。

隐匿在群盗中。

出没吴楚之间,很久之后厌倦了这种生活,用钱买了十多个歌舞妓,在淮扬卖酒,所获得的钱财,全部用采侍候自己,那些歌舞妓轮流伺候他。

没有一天不是左拥右抱,喝酒吃肉,听丝竹音乐,饮食供奉,可比王者。

又过了十多年,心里又厌弃了。

偷偷离去.在湖湘间乞讨。

后来又到了澧州。

澧州百姓开始不认识他,一段时间之后,一瓢道人说话癫狂,但多说中,所赐医药也有效果。

随口作诗,却有奇语,人们慢慢敬重他。

赠送他好的衣服好的饮食.他都接受又丢弃.别人因为
这样更加款待道人。

道人睡古庙中。

一天从炉灰里掏取一锭金子,交给庙祝说:“替我招来僧人来做忏悔。

”忏悔完毕,买了一具棺木,自己坐进去,不盖,命令十多人抬到集市,双手打拱作揖,大叫说:“这一年来特别打扰诸位,贫道告别了。

”即使小巷间,没有不走遍的,一市百姓非常吃惊。

他再次回到届中,于是仰卧在棺材里命令众人说:“可以盖上我。

”众人不敢盖,再看他,已经死了。

于是盖上棺木并且埋葬了他。

抬起棺木时特别轻,不像里面躺了人。

我听说后对此感到很奇怪。

有一个人叉问我说:“那些确实有道之人,不应该放纵并且偷盗;放纵并且偷盗之人,又不该超脱生死。

我大有疑问,用这个问题问您。

”我说:“我和你都是一样的人,怎么能够知道呢?济颠喜欢喝酒,三车道人喜欢吃肉,寒山、拾得身体污垢,如果不是天眼不能知晓。

古代的这些佛。

本来就有隐藏在猪狗之中的,何况是人?你和我怎么能够知道这些!”
袁中道《一瓢道人》
4、袁中道《游岳阳楼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袁中道《游岳阳楼记》原文及翻译袁中道
原文:
洞庭为沅湘等九水之委,当其涸时,如匹练耳;及春夏间,九水发而后有湖。

然九水发,巴江之水亦发,九水方奔腾皓淼,以趋浔阳;而巴江之水,卷雪轰雷,自天上来。

竭此水方张之势,不足以当巴江旁溢之波。

九水始若屏息敛衽,而不敢与之争。

九水愈退,巴江愈进,向来之坎窦,隘不能受,始漫衍为青草,为赤沙,为云梦,澄鲜宇宙,摇荡乾坤者八九百里。

而岳阳楼峙于江湖交会之间,朝朝暮暮,以穷其吞吐之变态,此其所以奇也。

楼之前,为君山,如一雀尾垆,排当水面,林木可数。

盖从君山酒香、朗吟亭上望,洞庭得水最多,故直以千里一壑,粘天沃日为奇。

此楼得水稍诎,前见北岸,政须君山妖蒨,以文其陋。

况江湖于此会,而无一山以屯蓄之,莽莽洪流,亦复何致。

故楼之观,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
鹅溪练上。

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

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

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

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昔滕子京以庆帅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

既成,宾僚请大合乐落之,子京曰:“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范公“先忧后乐”之语,盖亦有为而发。

夫定州之役,子京增堞籍兵,慰死犒生,边垂以安,而文法吏以耗国议其后。

朝廷用人如此,诚不能无慨于心。

第以束发登朝,入为名谏议,出为名将帅,已稍稍展布其才;而又有范公为知已,不久报政最矣,有何可哭?至若予者,为毛锥子所窘,一往四十余年,不得备国家一亭一障之用。

玄鬓已皤,壮心日灰。

近来又遭知己骨肉之变,寒雁一影,飘零天末,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
翻译:
游岳阳楼记(袁中道原著江苏彭兴年翻译)
洞庭湖是沅江、湘江等九条河流汇集而成。

(秋冬时节)湖面因为寒冷凝结,如同一匹白绢一般。

等到春夏季节,九条河流发水以后才有(眼前)的湖面。

但是,这九条河流发水的时候,长江也正发大水。

九条河流之水奔腾浩荡,直奔浔阳;而长江的波浪如同卷起的白雪,声音如同雷声轰鸣,仿佛从九天上飞流直下。

竭尽那九条河流的正涨潮的势头,不足以抵挡长江旁溢的波浪。

这九条河流只得像人屏住呼吸裹紧衣服一样不敢和长江争雄。

九条河流越退却,长江越进逼,原来的那些坑洞、狭窄的地方根本不能承受长江的冲击,开始涨满潮水成为青草湖、赤沙湖、云梦湖。

清丽世界,摇撼天地八九百里。

而岳阳楼耸立于江湖交汇的地方,早早晚晚,看尽它变幻无穷的吞吐之态,这是岳阳楼奇特的地方。

楼前面是君山,像一尊雀尾炉,劈开水面,正对着这座楼,山上的树木清晰可数。

从君山上的酒香亭、朗吟亭上远望洞庭湖,见到的水面最大,所以只因千里茫茫的一个大山谷里水面远接天边,日光沐浴其中为奇妙。

岳阳楼见到的水面稍窄,前面能看到长江北岸,正好必须以君山的妖媚来文饰它的不足(丑陋),何况江湖在此交汇的气势,如果没有一座山来包容,只是莽莽洪流,又有什么意
趣呢?所以楼的气势,有了水才雄壮,有了山才美丽。

我们出游的这一天,风和日丽,湖面像被熨烫过一样平坦。

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像蝇头小字,附着在白练似的溪流上。

举酒同饮,意趣闲淡。

中午时分,风渐渐大起来,湖水有汩汩的声音。

很多船只排阵而来,景色雄壮让人愉快。

傍晚时分,状如炮车般的云升腾起来,狂风大作,湖面波浪奔腾,白色的波浪如雪山汹涌起伏,震撼城郭。

我这时环顾四周一片惨淡,放下筷子站立起来,忧惧悲伤,伤心流泪而且不能自制了。

从前滕子京因在庆州统领军队抗敌的事情被贬官到这里,因不得志而心情忧郁,扩大原有城楼的规模而有了现在的岳阳楼。

等到完工,宾客同僚请典礼大乐庆祝落成。

滕子京说:“简直要扶着栏杆大哭一场才觉得痛快”。

范仲淹“先忧后乐”的话,是因为滕子京有作为而发的感慨。

定州一役,滕子京增高城墙招摹士卒,告慰死者犒劳生者,边疆得以安宁。

但后来执掌法律的官员却以耗费国家资财的罪名上书弹劾,以后朝廷如此用人,(把滕子京贬官到岳州),怎么能不心生感慨呢。

但是,他年纪轻轻就入朝做官,在朝廷是有名的文臣,出朝廷外出统领军队是知名的武将,年轻时就稍稍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又有范仲淹这样的名士做知心好友,(贬官)不久政绩卓著至极,有什么值得哭的呢?而我,被诗文写作束缚,一下子就是四十多年,没有得到国家任何任用,黑色的鬓发已经白了,往日的壮志已经心灰意冷,近来又遭遇兄弟病故,我像冬日的大雁孤身一人,飘零天涯,这才真的值得哭啊,值得大哭一场啊!
5、《尚节亭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尚节亭记》原文及翻译刘基
原文: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

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

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

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至于涉寒署,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

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①备矣;无庸外而求也。

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

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为液②,为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

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

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

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

必有义焉,不可胶也。

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曰:“行前定则不困。

”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

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注】①大易:指《易经》;②瞒液:竹身上溢出的汗液;下文中的“瘿肿”,指竹身上生出的赘瘤;“樛屈”(樛:音“jiū”)指枝干弯曲的坏草木。

译文:
古人栽种花草树木是有所取义的,并非只为好玩罢了。

所以(栽)兰花,是取它的芬芳;(种)谖草,是取它的名字含有忘忧的意思;(爱)莲花,是取它生长在污泥里,却不染上污秽。

不只是花草树木,(其它如)用玉石做佩饰,用象牙做环圈,用倾斜的器具放在座位右边作摆设(也是这个意思);有的人拿它来比拟美好的德行而藉以自勉,有的人拿它来惩戒不良的想法而藉以自警;(这样)在提高道德修养方面是有好处的。

会稽人黄中立,喜欢种竹子,是取竹有节的意思,因此他在竹林间建了一所亭子,起名叫“尚节亭”,作为读书游艺的地方,淡泊而无向外营谋的念头。

我见了,很喜欢。

竹子这种植物,体质柔弱,当中还是空的,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
残折断,原因是它有节。

至于经历了冬天的严寒、夏天的酷热,遭受了霜雪的侵袭,仍然枝干不改,叶子不变,颜色依旧青青的,像是守住大节而不可以使他屈服的君子一般。

的确,内里有什么也会表现在外面,因为(天赋的真性)常常表现在形体上。

这样,那么拿节来说明竹子,还有比节更值得崇尚的吗?
世风衰败了,道德沦丧了,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也少了。

中立有才能还没有开始施展,却早早地的因崇尚节操而立下志向,这真是具有大过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兴呢?
关于“节”字的含义,在《易经》里已解释得十分充分了,用不着另外再寻求解释。

花草树木的节,确实是枝叶所生的地方,生气聚集在那里,筋脉也汇合在那里。

所以得到这个节的中和之道,就可以畅旺茂盛,枝条通达,而长成美好的植物;得不到这个中和之道,就变成流出汗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坏草木,因而戕害了它的生命。

因此一年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就是节气;所谓节,就是阴阳寒暑转移的契机。

在人生旅途中遭到变故,人的节操就会显露出来;所谓节,是人很难表现到恰到好处的,于是才有合乎中庸的(一个标准)。

所以:辞让继任国王之位,这件事是大节,在泰伯就做对了,在季子就没有做对;坚持自始不变,也是大节,子思这样做就适宜了,但曾子这样做就太过了。

必定要看看怎样才能合乎义,不可固执。

分辨得不精细,处理得不适当,就不能畅达通顺,而变成流出汁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了。

这不就差太远了吗?
《礼记·中庸》的注书上说:“在做事前预先计划好,就不致发生困惑。

”平日有所研究,一旦遇到事,处理起来就应对自如了。

那么,黄中立取竹的含义来为他的亭子命名,且又和我们这些人交游,又岂是无意义呢?
《尚节亭记》
6、苏轼《喜雨亭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喜雨亭记》原文及翻译苏轼
原文
亭以雨名,志①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
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

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⑥,始治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既而弥月⑧不雨⑧,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⑨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⑩于野,忧者以⑾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⑿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⒀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⒁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

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⒃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

太守不有,归之天子。

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

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

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

吾以名吾亭。


(选自《苏东坡集》)
译文
[1]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

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

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敌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

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

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

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

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

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