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6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6篇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记得曾看过张艺谋导演的一部电影《一个都不能少》。
在电影中,高教师嘱咐代课教师魏敏芝说“教育对每一个孩子都十分重要,要想办法让来上课的孩子一个都不能少。
”可在那个经济落后的地方,还是有的孩子因家境困难,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
年仅13岁的魏教师恪守着自我的承诺,想方设法最终让所有的孩子一个也没有少……看完了电影,我虽为魏教师的敬业精神所感动,但也有些不以为然,当人们还在受着衣食住行的困扰之中,是否理解教育并不是最重要的。
之后,在课本上学习了“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其善也”。
才真正领悟到教育的含义。
感受到教育是一种力量,更是改变人的命运和开启未来大门的钥匙。
在理解教育中,让人们获得知识,增长本事。
否则就如同无人过问的植物,难以适应发展变化的社会。
教育对一个国家也同样到关重要,没有了教育,科技就不能发展,经济就不能繁荣,社会也无法提高。
虽然,此刻我们国家的教育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并且就我们国家自身来说,教育的发展也相当不平衡,经济落后的地区,很多孩子都无缘于学校,无缘于教育。
“一个也不能少”这个职责是多么的重大,任务是多么的艰巨啊!
为此,我们这些生活在幸福家庭的孩子们都应当珍惜自我的学习机会,不断地充实自我,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自觉理解教育,长大后真正为国家、为社会贡献出自我的力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让我们在教育中感受幸福的生活,憧憬完美的未来。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一部影片,一个故事,一份职责,一种感动。
今日,我有幸观看了张艺谋导演的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它主要讲述的是关于一个代课教师魏敏芝的故事,她只是个小学毕业的人,今年才十三岁。
因为高教师请假回家探病才来到了水泉村小学,这个学校就有一个班,班里的学生一到四年级的都有,共二十八个学生……
在班里有一位名叫张慧科的男同学,由于母亲生病,他家人带着他辍学到城里去打工。
魏教师从学校一向到(明白以后,只身一人到)城里去找张慧科,历尽千辛万苦,最终
找到了他,把他带回了家。
其实她完全能够不用去找张慧科,因为她的任务就是代好这一个月的课,而她或许是为了高教师临走之前的一句话“这个班已经流失了十几个学生,再也不能少。
!”我想这就是职责所带来的动力吧!
在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动的是魏教师为了找张慧科在街头上四处寻找,广播找人,贴寻人启事的一幕幕……可惜都没有找到张慧科。
她渴了,就喝街边的自来水;饿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的食物。
她偶然遇到一个好心人,告诉她应当去电视台……可门口的登计人员处处叼难她,不准她进去。
她没有就此放弃,在大门外等了三天三夜(一天一夜),并且她见到每个从里面走出来的人就问“你是不是台长?你是不是台长?”最终,她最终见到了台长,并上了电视,在圆圆的镜头面前,她流下了眼泪,说了一席让人感动不已的话“张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里?”
最终,魏教师找到了张慧科,一齐回到了那个熟悉而陌生的地方——水泉村期望小学。
是啊,付出了或许才会有回报,可不付出注定一无所获。
而这个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像魏教师一样,为了一句话,为了一个孩子,付出那么多艰辛和劳累呢?
所以,我期望所有的贫困学子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也期望那些已经辍学的孩子能够早日重返学校。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一个都不能少》在近十年前就看过,这次在学校里算是复习了。
一个真实得令人心碎的故事。
其实魏敏芝踏上讲台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她有多么热爱教育,一个刚小学毕业的学生,稚嫩的面孔,应当来说,还谈不上什么远大梦想、高尚情操。
一向以来,水泉小学仅有一位教师,那就是高教师,但高教师山外家中出了一些事,必须得离开学校一个多月,这一个多月的课必须得有人站岗,于是,村长找到了魏敏芝,五十元的工资承诺,就成了魏敏芝走进教室的“动力”。
教室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危房,墙壁千疮百孔。
那也是一所没有一点现代气息的学校,旗杆用一根弯曲的木杆代替,讲桌仅有三条腿,粉笔的使用精确到每一天一根,没有铃,只能根据太阳光在灯绳上留下的影子来确定上课和放学。
魏敏芝的工作也很简单,就是每一天千篇一律的在黑板上抄课文,当然还有负责几个住读生的生活。
五十元的工资承诺始终没看到兑现,村长说找高教师要去,高教师说找村长要去。
但高教师离开前在拖拉机上说了一句“如果村长不要,我给”,前提条件是学生一个都不能
少。
当然在之后魏敏芝的表现中,她的所作所为,已经超越了这五十块钱。
对张会科的不断寻找过程,其中所受的艰辛、白眼和好心人的帮忙,仅有她自我才能够体会。
把张会科带回了水泉小学,算是她完成了高教师的嘱托,学生一个都不能少——虽然还是少了一个被体校带走的特长学生。
从这部影片中看到,其实很多人从事某一件事情,当初可能根本不是自我的本意,一个阴差阳错的开头,就将自我带入某个领域。
在这个非自我本意的领域里,有的人想方设法地挣脱,结果有两种,一是最终在另一个领域里成了某一番成就,二是挣脱后仍然碌碌无为;另外那些既然暂时不能挣脱的人,也会有两种结果,一是终其所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二是从此扎根于这个非自我本意的领域,后也成了一番成就。
于是想到,开头其实并不重要,起点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开始后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应对生活。
你若安好,便是晴空万里。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由张艺谋导演,真人演自我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在未公映之前,已被新闻媒体炒作得沸沸扬扬,这是张导电影历来注重的操作手段广告效应。
全部采用非职业演员拍摄电影的人也仅有张艺谋才敢这样做,张在追求电影的真实自然方面,可说是独秀一枝,开创影视文化的历史先河。
追求人性的真善美,是张导演一贯的艺术风格,也能够说,这正是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魅力所在。
《一个都不能少》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故事讲述的是一个贫困乡村的村办小学教师高教师因老家母亲生病而要请一个月的假,只得将日愈学生失学的班级交给一位小学刚毕业的代课教师魏敏芝看管。
为了50元这在贫困山区的人看来是一笔不少的数目的代课金,魏教师接管了这批二十余人的小学教师之职,高教师临行之前,反复叮嘱她,不能让学生失学,回来时一个都不能少。
魏教师刚开始采取不闻不问,只把学生关在教室里的办法对待学生。
当学生在教室里不好好学习,吵闹时推翻了讲台,踩碎了珍贵的粉笔学生质问她“你是教师,为什么不管”时,魏教师最终意识到应当履行一位教师的职责。
于是在学生念完记述踩碎粉笔的日记中受到触动,开始真正管起学生的纪律来。
那名班上最调皮捣蛋的学生张慧科被魏教师纠出来,并让他当面向同学认错的片段,表现了一位教师的公正何职责。
接下去发生的故事是省里来校选拔体育苗子,为了完成高教师交代的任务,魏教师始终阻止他们要将班上跑得最快的学生带走。
然后围绕为了追回辍学出外打工的那名叫张慧
科的学生的故事,展开了一系列寻找活动为筹集路费让学生在黑板上进行演算并发动学生们到砖厂搬砖头挣钱;在火车站寻人,书写“寻人启事”,广播找人,甚至到电视台找台长等了一整天,露宿街头的场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贫困山村的小女孩身上那种执著、机敏和毅力,一名普普通通的乡村教师尽心尽职的形象让观众肃然起敬。
导演经过这个故事引导大家思考一个社会问题让社会都来关心失学儿童。
导演在这一幕毫无矫揉造作的自然朴实的画面中渗透了一种强烈的社会职责感,让大家看到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让我们从一个导演身上看到了一种社会职责心,同时也让广大喜爱张导风格的观众再次看到这位被誉为第5代导演的代表与众不一样的创造想象力。
能够说,这是部宣扬拯救失学儿童的最具影响的公益广告片,导演的本意是为为社会留下一些有意义的东西,让观众能在欣赏之余产生一种社会职责感的共鸣。
不管此片在公映之后能否产生较大的影响力,我私下觉得中国有这么一位具社会洞察力和良知的好导演,在当今人们都忙着追逐名利的社会是相当不容易的。
中国的电影事业,发展不是没有前途,其实潜力还是很广阔的,关键就看一个从事文艺的人能否用自我的眼睛去看、去思考、去深入发掘社会的各种方面,这样拍出的电影才会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到底是什么东西也不能少呢?怀着这样的疑惑,我去观看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随着情节的展开,我被这部电影深深吸引住了。
电影叙述了一个相当动人的故事,一个13岁的女娃娃,为了信守“一个都不能少”的诺言,演绎了一个让我欢笑,让我动容的故事。
最初,女教师的目的似乎很简单,只是为了0元的代课费,然而随着情节的展开,女教师更多的是为了那句诺言。
而在她外出寻找打工的学生的过程中,得到社会上方方面面的支持帮忙,电视台为她免费播放寻人启事,还募集了一卡车的学习用品,资助贫困地区的教育。
看到那里,我思绪万千。
确实,我们国家此刻的发展还不均衡,有些地区还处在贫困线以下,但即使是这些穷乡僻壤,也还十分重视教育,尽最大的力量来普及教育。
乡村的教育如此,在大城市,当和政府同样也重视教育问题。
前几天,我从电视上
看到一则新闻,说上海特殊教育学校喜迁新址,新校舍窗明几净,设施完善,充分体现了当和政府对智障残疾儿童的关心。
不仅仅如此,学校得知部分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提出退学时,学校领导果断地做出了补贴交通费的决定,让这些孩子能够上学。
那位校长说我们这么做,是为了让孩子不失学,更是为了让孩子在明天有立身之本,为建设祖国作贡献。
又是“一个都不能少”,当电影屏幕上出现那些智障残疾儿童在教师指导下学礼仪、学技能的镜头,当看到孩子们在欢快地歌舞时,我不禁深深体会到当和政府的关怀,师爱的温暖。
回想自我,在如此优越的条件下,实在没有理由不努力学习,实在没有理由辜负教师、家长的期望,我必须珍惜学习,努力学习,为灿烂的明天而努力。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听影片名感觉挺趣味的。
可是,在学校只放了一点,因为还要上语文课的缘故,就停止了。
回家,对这部影片念念不完。
最让我忘不掉的就是魏教师找张慧科的那一段。
魏教师看起来还是一个六年级的小学生,却担任了水泉小学的代课教师,并且做好“一个都不能少”的职责。
魏教师千方百计的凑钱到城里去找张慧科,坐上车了,可是中途被人发现,被别人赶了下来,其实我想明明就能够往回走,挣好钱在买票坐车去城里的。
可是她没有,而是走路到了城里。
到城里他找到了带张慧科去打工的人,得知张慧科走丢了,我想这时她心里肯定很难过吧!他没有放弃,而是抱着我偏要找到张慧科的心态。
魏教师,他为了张慧科想出了很多办法去火车站播广播,看到大街上张贴寻人启事她也去买笔和墨写寻人启事,最终得到一个人的指点来到了电台。
因为他没有证件,没有推荐信,没有保障,也找不到台长,所以活生生的被赶了出来。
可是,魏教师不仅仅没有放弃,在电台门口等了一天半,他的心里仅有一个念头一个都不能少。
从电台里走出一个戴眼镜的,魏教师问道“你是台长吗?”这个台长心地很好,不仅仅让他上电视,还使富有的人捐了许多粉笔,钱,学习用品等。
他和张慧科一齐开开心心的回到了水泉小学。
最终一幕,在讲台上摆了好多粉笔,还是水彩的,张慧科问“我能多写几个字吗?”魏教师说“当然能够”于是,张慧科在黑板上写了三个大字---魏教师。
此刻的我们,与他们完全不一样,我们条件比他们的好多了,我们应当好好珍惜学
习机会。
魏教师对学生的关心远远超乎了我的想象,我们应当多尊重教师。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星期日,爸爸给我看了一部异常感人的电影,这部电影的名字叫《一个都不能少》,其中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是那位仅仅仅有13岁的魏教师。
在一个贫穷的山区,有一位高教师因家里有事需要请6天假期,在这段时间里的,他把自我的教学任务托付给一位年龄仅有13岁的小姑娘魏敏之,让她来教这些学生。
电影里关于魏教师对学生们的关怀数不胜数,十分感人,比如有一位叫张卫科的学生,因为家里贫困,心里想着到城里去打工赚钱,在没有经过教师同意的情景下,就私自离开村庄到城里去,当魏教师得知消息后,心里万分焦急,她最终决定自我借钱到城里去寻找张卫科。
到了陌生的城市,她呆呆地站在街道上,无助地看着繁华的街道,奔驰的车辆,拥挤的人群,她也不明白如何去寻找张卫科,她绞尽脑汁地想了许多办法,可仍无济于事,最终在好心人的指点下,经过电视台最终找到失踪的张卫科同学。
看了这部电影,我内心很震撼,魏教师仅有13岁,她的年龄比我还要小,她不但承担起一个教师的职责,还能做到了一个优秀教师所做的许多感人事迹。
我想对魏教师说“虽然您是一个代课教师,但您是一个很负责的优秀教师,学生少了一个,本来您并没有义务必须要去寻找,您能够不管他的,可您并没有这么做,而是自我借钱,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地想尽一切办法把他给找回来了,这份爱心和勇气很值得我学习,如果是我,我不必须做得到,我也许没有这份勇气,因为在那人生地不熟的大城市里,我会感到恐惧,寸步难行,不要说去找人了,平时我连自我也照顾不好,缺乏独立生活的本事。
作为13岁的女孩来说,我想您也一样会有平常女孩子们通常的缺点,但您就是凭借着灼热的爱心,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克服了这些困难,取得胜利。
经过这部电影,我内心感触很大,我也默默地下定决心,我要向魏教师学习,学习她那份强烈的爱心,那份坚定的信念,那份神圣的职责感,不断锻炼自我,增强信心,让自我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