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暑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证候表现
病机分析
轻证
低热不退
余热不清,气阴不足,阴虚生热
心悸烦躁
心肾失济
手足颤动
虚风内动
神呆不语
痰热未净,清窍失灵
重证
痴呆失语、失明、耳聋
痰热迷心窍,灵机失运
手足拘挛、变形、肢体强直或瘫痪
瘀滞经络,筋脉失利,气血失养
舌瘀苔腻脉细弦涩
痰瘀滞络之象
三甲散方可随证活用,余热未清者,加青蒿、地骨皮、白薇清透余邪;痰瘀滞络、肢体不遂,加胆星、白附子、乌梢蛇、红花、赤芍、白芥子等祛风化痰、祛瘀通络。 对于发病半年以上,留下后遗症的患者,除内服药物治疗外,还可配合针灸、按摩、理疗,以及肢体功能锻炼和智力与语言锻炼。
3、病理传变
4、 病机要点
(1)发病特点:发病径见阳明气分里热证。因暑性炎热酷烈,致病暴戾,袭人后多起病急骤,且传变极快 叶天士:“夏暑发自阳明” (2)病理特点:耗气伤津-暑热蒸腾,其性燔灼,内耗外泄 (3)传变特点:急速、多变 邵仙根:“暑之伤人,不拘表里,不以渐次,不论脏腑” (4)后期:后遗症
暑 温
一、概述 1、定义:发于夏季,由暑热病邪引起的,以病初即见阳明气分热盛证候为特征,传变迅速、易伤津耗气,多闭窍动风之变的急性外感热病。
2、类型: 暑温本病 暑温兼湿 暑温兼证 暑湿兼外寒 暑温类证:暑厥、暑风、暑瘵等
三、诊断要点
1.多发于夏至、处暑之间; 2.起病急骤,初起即见壮热、大汗、烦渴、脉洪大等阳明气分热盛证候,少见卫分证; 3.本病传变块,变化多,极易产生津气欲脱,暑热闭窍、动风、动血等危急证候; 4.后期可见正虚邪恋或气津两伤证候,动风、闭窍持续时间较长者,常有后遗症。
鉴别诊断:暑湿;湿温;中暑;疫毒痢等
3、后期证治 (1)暑伤心肾 症状:心热烦躁,消渴不已,麻痹,舌红绛,苔黄燥。 辨证要点:发生于后期,属肾水不济心火。 治法:清心火,滋肾水 方药:连梅汤 黄连——苦寒清心火 乌梅——配合黄连酸苦泄热 配合生地、麦冬酸甘化阴 生地、麦冬、阿胶——甘寒养阴
(2)余邪未净,痰瘀滞络 症状:或有低热,心悸烦躁,手足颤动,神情呆纯,默默不语,甚或痴呆,失语,或手足拘挛,强直,或抽搐、瘫痪。 辨证要点:见于后期,易发生于神昏、痉厥持续较久者。 治法:清解余邪,化痰祛瘀 方药:三甲散加减 地鳖虫、炒鳖甲、炮山甲、僵蚕——通络化痰 柴胡——配合鳖甲入阴以透邪 桃仁——活血破瘀
(5)暑湿弥漫三焦(暑湿病) 症状:身壮热,面赤耳聋,胸闷,咳痰带血,脘痞,不甚渴饮,小便短赤,下利稀水,舌红赤苔黄滑。 辨证要点:见上中下三焦症状。 治法:清热利湿、宣通三焦 方药:三石汤 杏仁——宣开上焦肺气, 石膏、竹茹——清泄中焦邪热, 滑石、寒水石、通草——清利下焦湿热 银花、金汁——涤暑解毒
比较项
暑温
暑湿
季节
酷暑
夏季或夏秋
病邪
暑热病邪
暑湿病邪
证候
初起阳明气分热盛,耗伤津气,可致津气欲脱,暑热邪气可由气分内传营血,出现闭窍、动风、动血、损伤肺络等危重病变,后期可见暑伤心肾及后遗症。
初起以寒热、身痛等邪郁卫表的证候为主要表现,气分病变部位较广泛,可郁在少阳,或困阻中焦,或弥漫三焦,均有不同程度的脘痞、呕恶、苔腻等湿邪内蕴症状,虽有暑伤津气证候,但不及暑温明显。也少见闭窍、动风、动血等危候。
治法
清暑泄热
清暑祛湿
暑湿
暑湿虽多发生在夏季,但其初起以寒热、身痛等邪郁卫表的证候为主要表现,气分病变部位较广泛,可郁在少阳,或困阻中焦,或弥漫三焦,均有不同程度的脘痞、呕恶、苔腻等湿邪内蕴症状,虽有暑伤津气证候,但不及暑温明显。
湿温
湿温多发生于夏秋季节,由感受湿热病邪所致,起病较为缓慢,初起以恶寒、身热不扬、头重痛、身重肢倦、脘痞苔腻等邪遏卫气的湿重热轻证候为主要表现;病变过程有湿热化燥伤阴与湿盛困阻阳气的不同转归;湿温以病势缠绵。以脾胃为病变重心,邪多留恋气分,发热难退,病程较长为特征。
4、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根据暑温的病证特点和临床表现,西医疾病中发生于夏季的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疾病,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等急性传染病,以及夏季的其他发热性疾病,如小儿夏季热、流感、中暑等,均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论治 。
二、病因病机
1、病因:暑热病邪 挟湿 ——暑湿病邪 2、发病条件: 天气炎热 外界条件 天暑下逼,地湿上蒸 贪凉受泠,兼受外寒 体内条件 元气素虚 饮食起居失常,湿邪内生
附:
(一)冒暑 ——热恶寒,头痛无汗,身形拘急,脘痞心烦,舌苔薄腻。 辨证要点:表寒证+暑湿内蕴 治法:疏表散寒,涤暑化湿 方药:新加香薷饮 香薷——辛温散寒,祛暑化湿 厚朴——燥湿和中,理气开痞 银花、连翘——清热涤暑 扁豆花——清暑散邪(吴鞠通:“夏月所生之物多能解暑,惟扁豆花为最。”)
中暑
中暑亦是夏季常见暑病,由卒中暑热或感受暑湿秽浊之气所致,以陡然昏倒,不醒人事或突然烦躁神昏为主要表规。本病和暑温之暑入心营证候颇为相似。两者的区别在于中暑乃突发神昏肢厥,经妥善处理,神志较易苏醒;暑温之暑入心营,多为暑热病邪由气分深入所致,神昏不如中暑陡然,其恢复亦较困难。
疫毒痢
疫毒痢与暑温发病季节相同,其起病突然,热盛动风,内陷心包甚则内闭外脱等,与暑温往往不易鉴别。疫毒痢除厥脱证候出现比暑温更早之外,主要靠实验室检查,如脑脊液检查,盐水灌肠或肛门试取大便检查,方能作出鉴别。
(二)暑秽 症状:突然头痛胀,胸脘痞闷,烦躁呕恶,肤热有汗,甚则神昏耳聋。 病机:暑湿秽浊交阻,气机困遏,蒙蔽清窍 治法:芳香辟秽,化湿涤浊 方药:藿香正气散, 突然神昏可用通关散搐鼻取嚏; 呕恶闷乱者,服用玉枢丹
其他暑病
冒暑:为夏季感冒,以上焦肺卫见证为主。 暑秽:为暑湿秽浊之气交阻中焦脾胃之病。
四、辨证论治 治则:清暑泄热 治疗大法: 初用辛凉——辛寒清气、涤暑泄热 继用甘寒——甘寒清热生津益气 再用酸泄酸敛——甘酸益气敛津、 酸苦泄热 王纶:“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
1、气分证治 (1)暑入阳明 症状:壮热,汗多,心烦,头痛且晕,面赤气粗,口渴,齿燥,或背微恶寒,苔黄燥,脉洪数或洪大而芤。 辨证要点:阳明“四大”症。 治法:清暑泄热,如津气受损兼益气生津 方药: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
(2)暑伤津气 症状:身热息高,心烦溺黄,口渴自汗,肢倦神疲,脉虚无力。 辨证要点:暑热较盛而津气损伤较甚 治法:清热涤暑,益气生津 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 清涤暑热:西瓜翠衣、黄连、知母、竹叶; 益气生津:西洋参、石斛、麦冬、粳米
3、沿革
(1)早在《内经》,把暑病作为冬季感寒,寒邪内伏,至夏而发的伏邪温病。如《素问·热论》云:“…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2)《金匮·痉湿暍病脉证治》说:“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指出了暑邪为病的表现,并谈到了具体治疗。 (3)《丹溪心法·中暑三》指出“夏暑乃夏月炎暑也,盛热之气也,有冒、有伤、有中三者。有轻重之分,有虚实之辨。”
(4)张景岳把暑病分为阴暑和阳暑两类,他说:“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 ;“阳暑者,乃因暑而受热者也。” (5)喻嘉言认为暑病概属新感,并非伏寒化热所致。 (6)吴鞠通在《温病条辨》首立暑温病名,他说:“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为暑温。” (7)明清时期还出现了治暑的专书,如张凤逵的《伤暑全书》、周禹载的《温热暑疫全书》等.
(3)暑热动风(暑风、暑痫) 症状:灼热,四肢抽搐,甚或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神迷不清,或喉有痰壅,脉弦数。 辨证要点:发生于高热之后,如抽搐持续则预后不良,或易留下后遗证。 治法:清泄暑热,息风定痉。 方药:羚角钩藤汤 本证的治疗应注意祛除引起动风的原因;每与清心开窍剂同用;对痰涎壅盛者,加用胆星、天竺黄、竹沥或猴枣散以注意清化痰热,或及时吸痰;可配合虫类息风药。
夹湿感寒 兼祛湿解表 初起 阳明气分热盛 清气泄热(辛凉) 津气两伤 清暑益气生津(甘寒) 津气欲脱 益气敛津,扶正固脱 后遗症 入营 热灼营阴 清营养阴 痰热闭阻心窍 清营养阴,豁痰开窍 活血祛瘀 动血 凉血散血 化痰搜络 入血 动风 凉肝息风 损伤肺络 凉血清络宣肺 后期 正虚邪恋 养阴生津,清心泻火 (酸泄酸敛)
(3)津气欲脱 症状:身热已退,汗出不止,喘喝欲脱,脉散大。 辨证要点:身热骤退,大汗,脉散大(血压下降) 治法:益气敛津,生脉固脱 方药:生脉散 本方用于暑热之邪已退者,徐灵胎:“不可徇俗而视为治暑之剂” 。
(4)暑湿困阻中焦(暑湿病) 症状:壮热烦渴,汗多溺短,脘痞身重,脉洪大。 辨证要点:见于病之初, 治法:清阳明热,化太阴湿 方药:苍术白虎汤加减 湿甚可加藿香、佩兰、滑石、大豆卷、通草等。
(4)暑入血分 症状:灼热躁扰,斑疹密布,色紫黑,神昏谵语,吐血、衄血、便血,或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喉中乌黑声漉漉,舌绛苔焦。 辨证要点:多从气营分证发展而来,主症为“动血”。 治法:凉血解毒,清心开窍。 方药:神犀丹合安宫牛黄丸 犀角、金汁、银花、连翘、紫草、板蓝根、黄 芩、生地、玄参——凉血解毒 天花粉(生地、玄参)——养阴生津 豆豉(紫草、生地)——凉血透斑 石菖蒲——化痰开窍
2、营血分证治 (1)暑伤肺络(暑瘵) 症状:身灼热,烦渴,头目不清,骤然咯血、衄血,咳嗽气粗,舌红苔黄,脉细数。 辨证要点:营分证+热闭心包 治法:凉血解毒、清络宣肺。 方药:犀角地黄汤加银翘散 (方中去荆芥、豆豉、薄荷等,如有阳气外脱之象,应及时用补气固脱法。)
(2)暑入心营 症状:灼热,烦躁,夜寐不安,时有谵语,神昏,谵语妄言,或昏愦不语,舌红绛,脉细数。或突然昏倒,不知人事,身热肢厥,气粗,舌绛,脉数。(暑厥) 辨证要点:营分证+热闭心包 治法:清营泄热,清心开窍 方药:清宫汤、安宫牛黄丸等; 可配合针刺人中、十宣、曲池、合谷等,或用红灵丹、行军散等成药。
2、暑热挟湿,犯于肺卫 症状:头晕,寒热汗出,咳嗽,苔薄腻。 辨证要点:以肺气失宣为主要特点,病位在肺卫。 治法:涤暑清热,兼化湿宣肺。 方药:雷氏清凉涤暑法 青蒿、扁豆、连翘、西瓜翠衣——清涤暑热,透邪外达; 滑石、甘草、茯苓、通草——泄热利湿 (咳甚可加杏仁、瓜蒌皮、枇杷叶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